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及反思,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透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好处的潜力。
2、合作探究,体味人物心理。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结构及特点。
【教学重点】
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1.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赏读课文中“三叠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作业1: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语法卡片(重点词解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作业示例: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意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其实它也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用用法,让……听到)(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6. 受上赏(上: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头等的,上等的。)
重点字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刺:指责。
谤:指责别人的过失。
一词多义
孰
吾与徐公孰美(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徐公来,孰视之(通“熟”,形容词,仔细,周详)
朝
朝服衣冠(名词,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
能谤讥与市朝(名词,官府的大堂。市朝,即公共场合)
上
受上赏(上等)
上书谏寡人者(送上,进献)
下
受下赏(下等)
乃下令(颁布,下达)
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如,像)
美
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主谓之间独立性)
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取消主谓之间独立性)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于
欲有求于我也(向……)
能谤讥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作业2:小组合作创作表演课本剧
从以下段落或段落组合中选择一个进行剧本创作及表演。
第一场:第1段。第二场:第2段。第三场:第3、4段。
明确任务:1.为场次起名。2.剧本中要有必要的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等演出提示。3.台词设计关注人物身份、关系等。4.创作及表演力求忠实原文。
作业示例:见学习活动(一)
环节
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2分钟
课文背景介绍: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必须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请同学们说说战国时期的名“士”。——苏秦、张仪、商鞅、蔺相如、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讲其中一个名士邹忌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听讲并结合自己已有知识储备回答问题。
进入课文情境。
2.断句接读正音义
10分钟
(1)句读朗读练习。
ppt展示《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掉所有标点符号的原文,请同学们断句并朗读。
学生之间评价读音及断句的对错。可以联系书下注释、学过的文言课文及文言知识等说明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文言词汇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最后全体同学按照课文断句,大声自由朗读或齐读。
断句朗读中会用到的特殊句式分类归纳如下: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省略句
旦日,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2)结合课文注释及字典等,小组合作串讲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圈出来,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决疑难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解读疑难字词句。
总结见作业1示例。
(1)每人读一句,到断句的地方换下一个同学接着读。同学之间评判正误,说断句理由。
(2)小组合作串讲译文,每组圈出疑难,全班讨论解决。
课上通过断句的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会断句的同时,让学生在语境中推断文言词汇的意义,学会文言特殊句式的一般形式。并很好地梳理了之前学过的文言知识,使两者之间有了联系。
3. 分角朗读探心理
10分钟
指导学生每小组六人分角色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
朗读指导示例:
(一)品味邹忌的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就应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明白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秀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明白结果,另外,思考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状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二)品味妻、妾、客三答
① 邹忌结合自身容貌问了妻、妾、客三人一个什么问题?分别怎么问的?
三问: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②三人分别怎么答的?三人的回答有没有不同?
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叹句,读出其妻由衷的偏爱之情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反问句,读出其妾畏惧拘谨之情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陈述句,读出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
语气:强----弱
(三)第二段关键词句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小组内六人能够轮换主角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组与组比拼,互相评价。
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借助“分主角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熟悉文本,建立语感,能够背诵。
4. 跳读概括析结构
10分钟
(1)指导学生按“记叙六要素”或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整个故事。
(2)指导学生从原文找出或自己提炼出能够标志段落内容的字词,并用箭头图示等方法形成全文内容结构图。找学生结合自己的结构图阐释,其他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不必拘泥下图示例,学生的合理分析要肯定)
邹忌 讽 齐王 纳谏
比美——思美 蔽甚 皆朝于齐
妻私 宫妇左右私 面刺 上赏 初 门庭若市
问——视——思 妾畏 朝廷之臣畏 上书 中赏 数月 间进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 谤讥 下赏 期年 无可进
(3)探究“三叠”结构。
本文有很多内容和“三”有关,那么具体体现在哪呢?又是什么关系?
分析指导:
第一段:邹忌三问三答三思
第二段:三比
第三段:齐威王三赏 朝廷三变
如果没有在“比美”中的“三问”“三答”,便没有邹忌的“三思”;如果邹忌不拿自己与齐王进行“三比”,齐王就不会“三赏”谏臣,齐国就不会发生“三变”;就不会有“四国朝齐”,就不能形成“战胜于朝廷”的辉煌局面。
追问: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还有那些古文古诗中有这种“三”?
指导:古人在表示较多而非最多这个意义时,选用了“三”这个数字。我们经常有听到这些:“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卷我屋上三重茅”。
(1)按要求复述故事。
(2)概括、分析,画结构图。
(3)阐释、互相补充
(4)探究结构“三”
通过复述、结构示意图及探究结构特点把握住文章的整体逻辑脉络,同时锻炼了概括能力、分析与探究能力,并能够根据结构加强记忆,便于背诵。
5. 总结及作业
3分钟
根据课堂上所做内容结构图,指导学生齐读或齐背诵全文。并布置课本剧作业。(见下)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9 枣儿教学设计,共11页。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单元7* 溜索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