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优秀语文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优秀语文教案,共9页。
《庄子》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选文分两节,我们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课本在“思考探究”中说:“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我们试着回答一下:文中讲了这样几层意思,北冥有鱼,化而为鸟,鸟飞得很高,从空中往下看就像人们从地上往上看一样。——这几层意思有什么好说的呢?编者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
问题在于,编者根本就没有读懂《逍遥游》,这就好比庄子画出了一只完整的手,编者把手掌部分截取下来,问:“这部分可分为几个环节?”还没有碰到关节呢,哪来的环节?须知鲲鹏的描写在庄子那里本来只是其论述逻辑的一个小元件,单独摘出来没有任何理论意义,不过给李白一样想着平步青云的诗人创造了一个意象而已。
所以,我们必须把鲲鹏的描写放到庄子《逍遥游》中的“大小之辨”之下,才能看清楚它的功能和庄子的用意。
好多人看到《逍遥游》开篇写鲲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便以为这便进入了逍遥的讨论,殊不知庄子寓言十九,其实不过借大鹏之南游与蜩及学鸠之腾跃上下作一对比,说明“大小之辨”。读者若于此处寻找逍遥的答案,便会感到茫然无解。而大小之辨最终要落实为四种人生境界的“大小之辨”:
……此大小之辨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里“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显然是最不逍遥的,故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世俗多则称之为“贤人”。而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因知虚名之无益于己,不为虚名所累,虽有事功而不计虚名,便是一个更逍遥的境界,可名为“圣人”。而宋荣子虽忘虚名而未忘事功,不如列子之功名两忘,御风而行,悠然自适,更为逍遥。但列子虽然“免乎行”,却是“有所待者”也,有待则不能彻底逍遥,只可名为“神人”。只有那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乃是忘我以合天者,为逍遥的最高境界,可名为“至人”。回顾总结一下,贤人是有我、有功、有名;圣人是有我、有功、无名;神人是有我、无功、无名;至人是无我、无功、无名。故而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逍遥游》的中心思想,后面“尧让天下于许由”等一系列例子,阐释的皆是这几句话。
第二节即所谓的“濠梁之乐”。
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本无深意,只是感兴而发。而喜欢较真的名家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不同的心灵是否可以相互感知?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运用惠子的逻辑来反驳惠子,可谓相当聪明。惠子当然也不简单:“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回合,事实上庄子已经输给了惠子,所以惠子说“全矣”。按说这个话题已经可以结束了,没想到庄子还有话说——“请循其本”:“你说‘你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这说明你已经知道我是知道的才问我的,我是从濠上知道的。”庄子这里卖弄了一个小聪明,盖“安”字既可训为“如何”,也可训为“何处”,他把“如何”的问题转化为“何处”的问题,也就是把反问句理解成疑问句,于是便给出“知之濠上”的答案,读来确有智慧的愉悦。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段对话本无深意,只是诡辩的艺术,至多体现了庄子与惠子的互相开涮的友情。
学情分析
关于学情分析,我倾向于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也纳入学情之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而老师如果本人对于文本没有深切的理解,则无论学生的学情如何,都谈不上任何有深度的教学。
对学生而言,庄子的文章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这倒不是因为选文都是文言文——至少《濠梁之乐》的文字是相当简单的——也不是因为学生的年龄尚少和理解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庄子本身对任何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教师如果能够自己对文本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最浅近的语言阐释出来,这便是最佳的教学效果了。
考虑到这种情况,我建议教师对这两段选文进行“教学内容提炼”,如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总目标
1. 求知目标:掌握鹏鸟意象典故化的过程,了解庄子与惠子的哲学友谊,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 明理目标: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什么是真正的逍遥境界,心与心可否相知的问题。
3. 审美目标:感受庄子文风,神奇的想象力,机智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庄子与惠子辩论的逻辑过程。
教学难点:“野马也,尘埃也……亦若是而已矣”一段的解读。
教学流程
预习:
1、熟悉课文,能流利地通读全文。
2、查阅庄子与惠子交往的相关材料以及各自的哲学观点。
环节 | 预设时间 | 教师行为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 | 10分钟 | 提问: 谈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和庄子哲学。
总结:庄子的生平与思想,导出“逍遥”二字。 | 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尽量避免重复。
| 整体了解庄子的思想概况,以便深入解读本文。 |
二、整体感知 | 5分钟 |
请几位学生朗读《北冥有鱼》。
| 其他同学默默跟读,同时辨析有无发音和停顿和语气方面的问题。
| 熟悉课文,进入庄子语境。
|
三、文本细读 | 25分钟 | 第一段,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如无,教师提问。
须要解决的问题: 字词: 冥,鹏、怒、徒、运。 文意: 庄子神奇的想象力:鱼鸟之大,变化之奇。 注意:鲲鹏之大暗寓大小之辨。
第二段,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如无,教师提问。
须要解决的问题: 字词: 志、抟、扶摇、邪。 文意: 1、 野马、尘埃与生物之以息相吹是什么关系? 2、 视下与视上是什么关系?
总结:野马、尘埃与生物之以息相吹是从高到低的关系,以说明鹏飞之高,视下所见。人立于地,上视苍天,亦如鹏之高空视下。 | 学生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解答。 如无,回答教师的问题。 |
解读《北冥有鱼》文本,一方面积累语文基础知识,一方面把握文本内容。 |
总结 | 5分钟 | 提问: 1、请同学们说一下,庄子笔下的鲲鹏与逍遥游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 我们不要看到大鹏高飞便想到逍遥的主题,其实庄子以大鹏鸟与燕雀相比,只是为了说明飞翔有大小之辨,逍遥的境界亦有大小之辨。由于课文截选有限,所以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文化意象。
2、概括一下庄子的文章风格。
明确:神奇想象力:变幻的意象;廓大的空间;精确的推想。 |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 概括本文的主旨及风格。归结至本课的学习目标。 |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化为鹏(变幻的意象)
鹏将徒于南冥(廓大的空间)
其视下也(精确的推想)
鹏鸟意象的典故化
作业:
阅读庄子《逍遥游》原文,至“此大小之辨也”,理解鹏鸟高飞在全文中的定位与功能。
设计理论依据
暂无内容
评价
暂无内容
教学反思
暂无内容
相关资料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