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秀语文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235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秀语文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235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秀语文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235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秀语文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优秀语文教案,共11页。
《唐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是杜甫在成都修建的浣花溪草堂,一场暴风卷走了草堂上的茅草,风雨继之而至。在全家受冷受冻之时,杜甫并未一味为个人困苦伤悲,而是由自己生活上的不幸想到广大民众的不幸,认为只要天下寒士都有房子住,自己受冻亦在所不惜。宋人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云:“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所赞扬的正是杜甫的这种精神。本课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分析杜甫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描述,分析由此而发出的宏愿所展现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首先,要分析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具体场景的描写。秋风怒号,将诗人茅屋顶上的茅草卷起,远远地吹走,高的挂在树上,低的沉到池塘里,落在平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则被群童抱走,诗人大声喝止,但口干舌燥,依然于事无补,只能独自叹息。要注意分析诗人的遣词造句及背后隐藏的情感。 其次,要分析诗歌中的两次雪上加霜及其用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本来已很凄惨,落在地上的茅草还被群童抱走,是为第一次雪上加霜;屋顶破漏,晚上却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是为第二次雪上加霜。前面所有的凄惨都是在为最后的愿望积蓄力量,前面越凄惨,后面爆发的力量越宏大;前面越凄惨,后面的愿望越难以企及。在面对如此景象时,很多人会一味自怨自艾,牢骚不平,而只有诗人由一己困苦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 最后,结合人生经历、作品背景、相关诗文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在诗歌理解的基础上,可以适当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诗人这种思想的可贵。也可以进一步和其他文学家或诗人对比,考察在面对个人悲惨处境时,他们在文学作品里是如何表达,侧重点有何不同,借以看出杜甫的独特之处,更深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与诗歌境界。 解读《卖炭翁》此诗是白居易元和四年(809)任左拾遗时所作《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在《新乐府序》中,白居易称这些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一组诗都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素材,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为宗旨,一诗一题,一题一事,通过描写代表性事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政治弊病。《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生动地表现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歌刻画人物善于抓住传神的外貌和心理细节,含蓄有力,感染力强。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与卖炭翁形象的批判意义。 第一,要分析诗歌中反衬手法的运用。“两鬓苍苍十指黑”,“苍苍”与“黑”形成对比,突出了卖炭翁的年老与辛劳。“苍苍”“黑”又与“黄衣使者白衫儿”形成对比,“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形成对比,凸显出卖炭翁与宫使境遇的悬殊。“晓”与“日已高”形成对比,卖炭翁一大早出门,日已高,依然未能卖出,反衬出卖炭生活的艰辛。“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形成鲜明对比,炭何其重,纱何其轻,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伐薪烧炭南山中”与“手把文书口称敕”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底层百姓对于统治者来说的轻如草芥。 第二,结合诗歌背景深入理解其批判意义。在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唐代“宫市”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卖炭翁》的批判意义。可以适当介绍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主旨与艺术特色,加深学生对《卖炭翁》一诗的理解。 学情分析1.初中的学生对古诗接触比较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比较好,学生会面临部分陌生字词不知道准确读音,不明白意思的情况,比如“罥”“坳”“衾”“敕”“绫”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是这两首诗歌教学的重点。 2.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学生从小学就开始背诵,对杜甫的诗歌反应现实的特点并不陌生,但是对两位诗人隐藏其中的复杂情感缺乏了解,容易在课文理解的时候贴标签。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中,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卖炭翁》当中描写抓住人物的外貌和心理细节,传神描写,学生可能会有朦胧的认识,需要加强。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与目标:通过诵读粗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通过形象分析,理解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呐喊。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粗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形象分析,理解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呐喊。 教学流程环节时间教师行为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2分钟对诗人杜甫来说,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到了八月,一阵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倾盆大雨再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听讲故事激发兴趣2.熟读课文6分钟一、齐读正音:怒号(háo)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二、朗读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三、自读 学生自己读,感知作者情感。四、齐读。 诵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朗朗书声的课堂意境。3、精思 25分钟五、研读1、自主翻译,圈出不明白的词语。2、两个人讨论不明白的地方。3、老师点拨。六、赏读1、赏析第一诗节问题:请给这一段加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问题:作者用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怒号”“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怒号”说明风很大,很猛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问题:“卷”和“吹”相比,哪个更好? “卷”字非常形象,有动感。问题:描写茅草的动词有哪些? “飞”“洒”“挂 ”“飘转”“沉”等动词,动态描摹出了茅草肆意飞扬乱飘的画面。 2、赏析第二诗节问题:请给这一段加个小标题“群童抱茅”问题:大家觉得群童为什么要去抱作者的茅草?可能是调皮,也可能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去盖房子,烧火等。 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试着说一说诗人为什么叹息?叹息自己的苦,茅屋破了,之后的日子该怎么办;叹息周围人的苦楚,应该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问题:茅屋破了,作者最担心什么?担心会下雨,结果真的屋漏偏逢连夜雨,雨脚如麻,作者陷入困苦两难之境。 (3)赏析第三和第四节诗问题:请给第三节诗加个小标题 “夜雨湿屋” (长夜沾湿、长夜难眠)问题:请给第四节诗歌加个小标题“祈求广厦”七、疑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请试着分析孟子和杜甫的思想境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孟子认为应该先关注自己的老人和孩子,再关注他人,由自己联想到他人,将自我的私心上升至社会的美德,推己及人。杜甫忧国忧民,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舍己为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两位先贤博大的胸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高贵的思想品质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记笔记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理解浅显易懂古诗文,落实重点字词的学习,培养学生诗歌语感。 通过仔细赏析仔细,理解情感,提高学生赏析和理解能力 通过对比思考,提高学生思辨能力4、总结5分钟八、总结从这首诗来看,作者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杜甫大声疾呼,四处奔走,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外显。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思考并回答问题记笔记 体会形象,理解情感5、余韵2分钟九、重读建议分角色配乐诵读 诵读与欣赏再次落实诵读教学板书设计:十一、板书主要要呈现的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秋风破屋 痛惜群童抱茅 痛心夜雨湿屋 痛苦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作业:请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想一想这首诗的情感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请试着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设计理论依据暂无内容评价暂无内容教学反思暂无内容相关资料暂无内容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