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展开课题
3.古诗三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诗歌情节去猜想,体会诗人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难点
感受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西湖夏日景象的古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
3.板书课题: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复习导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进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二)交流汇报:
1.生自由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师注意鼓励学生敢说并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2.解读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成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
二、精读课文。
1.品读题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这交代了写作的时间。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这交代了写作的地点。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这交代了事件。从这首诗的诗名上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时间、地点和事件。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的前两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2)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同时“未遮山”从侧面也说明了这场雨来的突然,来的速度之快。
(3)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诗人把黑云比作了浓浓的墨汁,把四溅的水花比喻成了千万颗珍珠。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2.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1)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描写了随着突然刮起的大风,使得大雨骤停,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的情景。“忽”字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3)“卷地风”说明了什么?
雨过的快的原因。
(4)“水如天”有什么作用?
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生动形象地把雨后湖面水天一色的情景描写了出来,别具一番情致。
3.整首诗品读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此诗描写了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也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4.全文释义: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墨汁一样,但仍未遮住青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凌乱地打入游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大风忽然把云雨吹跑了。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面如蓝天一样明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三、拓展阅读
好诗佳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四、拓展阅读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潮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贴心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④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库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窠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 本文作者描绘了_________ 、__________、 田野 、花木、亭台、野鸽、野兔等景物,写出了初冬的特有美。
2. 本篇全文都是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如在第②段中用春天“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来衬托大树在初冬时的宁静、从容、安详。
3. 第④段中“适时播种”、“龙口夺粮”、“颗粒归仓”写的是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情景,这些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为什么喜欢初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大树 水面
2. 它急着发芽生长 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 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
3. 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
4. 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5. 因为初冬从容、宁静、安详,可以休整精神,为新的奋斗积蓄力量。
五、课堂练习
(一)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C)
A.苏轼(shì) 翻墨(fān)
B.跳珠(zhū) 忽吹散(chuī)
C.醉书(suì) 望湖楼(wàng)
更正:醉书(zuì)
(二)把古诗补充完整。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自读课文
指名读要求
云翻、雨泄
比喻
通过断句练习,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熟读。
交流讨论。
解读作者。
品读题目
品读诗句。
了解诗句中词的意思。
了解诗句含义。
体会描写方法的好处。
品读诗句
了解诗词含义
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句中所涵盖的场景。
从整体感悟古诗所采取的描写布局。
了解全诗含义。
体会诗人情感。
拓展学生知识面。
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拓展思维。
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2、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幅“西湖骤雨图”展现给了我们。
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板书
3.古诗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黑云翻滚
白雨跳珠乱入船。—写大雨倾盆
卷地风来忽吹散, 雨过天晴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案设计,共6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共6页。
小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阅读,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