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第1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 山-枫-长》教案(教学设计),共9页。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词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知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师: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词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历代流传的古诗词用最为精炼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感受相逢的欢喜,离别的哀愁……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首古诗词。一起来感受一下每首诗或词的意境吧。(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简介)二、自读感悟学生放声朗读古诗词,初步体会诗词大意。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几首诗词(注意节奏和韵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自读自查: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注意节奏和韵律。三、字词揭秘1.会认字:(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2)出示课件,重点认读课件上的字词。(注意“暝”字左边是“日”,与“瞑”一定要区分清楚。)2.会写字: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学生字。个别字讲解书写注意事项。3.多音字:出示课件,学习文中两个多音字“泊”“更”。理解这两个字不同的读音所代表的不同的字义。4.词语学习:师:古诗词中的词语不同于现代文,有些词语的意义要结合诗歌的语意来理解,对词语的理解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诗句,来学习一下诗歌中的词语。出示课件,结合诗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山居秋暝暝:指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空旷的山野    新:刚刚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归来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下:顺流而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枫桥:现位于江苏苏州西郊泊: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陪伴眠:睡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到:传到《长相思·山一程》长相思:在这里是词牌名,又名“吴山青”“相思令”等。山一程:一般把词的第一句作为词的标题。 (给学生简单说明诗和词在题目上的区别:诗是可以自由命题的,而词必须有词牌名。在本节课中,长相思其实是词牌名而不是词的题目。有的词有词牌名,有标题,如《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词的标题。而有的词,只有词牌名而没有标题,像本篇课文中的《长相思》。但是,相同的词牌名有许多不同的词作,怎么区分?人们一般就把词的第一句作为标题。举例李煜写《长相思·一重山》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程:道路,路程。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千帐:这里指军营帐篷之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大约两个小时。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乡心:思乡之心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联系诗句,理解了诗中词语的意思,初步感受了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初读感受:《山居秋暝》描绘了一场秋雨过后,小山村傍晚的美景。《枫桥夜泊》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哀愁。《长相思·山一程》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五、课堂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tíng           xiāng  chóu      shuì  mián         miào (     )      (      )    (      )    (      ɡuān             pàn(      )      (     比一比,再组词泊(        榆(         帐(     伯(        愉(        账(     将下列诗人与作品连线王维                《长相思·山一程》  张继                《山居秋暝》 纳兰性德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文中的生字,结合诗句的意境学生理解了诗词中一些词语的意思。本次活动中,对纳兰性德的词题目做了一点改动,并向学生说明改动的道理,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与词在题目上是有所区别的。    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背诵、默写三首古诗词。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准确把握诗词节奏韵律。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三位诗人的诗词作品? (王维、张继、纳兰性德)二、课文精讲分别详细讲解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课文精讲1. 按课件划分的节拍朗读古诗,尽量读出感情。2.师:这首诗的题目是《山居秋暝》,你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吗?诗意:秋天傍晚在山居(看到的景色) “山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点明了具体时间——傍晚。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小结:诗中描绘了山、雨、月、松、泉、浣女、渔舟几种景物。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师:诗的首联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总结诗意: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 师:诗的颔联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下闪着银色的光辉。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总结诗意: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师:诗的颈联写了什么?学生讨论总结诗意:竹林里传来阵阵喧哗,那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叶纷披响动,那是捕鱼的小船在顺流而下。  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颈联写了哪些景物?分别表现了什么?总结:颔联写了明月、松、泉水,写的是山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村的自然美。颈联写了浣女,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表现了山村的生活美。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诗中明明写了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还在首联下笔说是“空山”呢?小结:空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山。而是山中树木茂盛,遮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不见人”,更体现出这里的寂静,清新,幽雅。(2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意境是否和谐?小结: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师: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3.课堂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明净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4.板书设计:  明月松林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清泉岩石                                      清幽         留(隐居)                    浣衣之女         山居之人                                    (以动衬静)                      渔舟之人  5.《山居秋暝》课后延伸你还知道诗人王维的哪几首诗特使用了“空山”意境?《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枫桥夜泊》课文精讲1. 按课件划分的节拍朗读古诗,尽量读出感情。2.师:这首诗的题目是《枫桥夜泊》,你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吗?诗意:夜晚在枫桥停泊。“枫桥”点明了地点,“夜”点明了时间,“泊”点出了活动。 师:读这首诗的前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师:“霜满天”,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小结:“霜满天”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种感受,说明周围的环境透着浸肌蚀骨的寒意。 诗意: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的枫树伴着江上的渔火忧愁而眠。  师:诗的后两句写了什么? 诗意: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师:默读这首诗,联想画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愁)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教师可提示:思乡、孤独、寂寞等。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师:作者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小结:借景抒情。诗的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后两句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全诗勾勒出一种清幽、寂远的意境,与诗人的“愁”达到高度契合。3.课堂小结: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板书设计: 月落、霜        所见                                   江枫、渔火                                   秋夜幽美                                     寂忧伤                                                乌啼          所闻                    钟声                    5.《枫桥夜泊》课后延伸师:还有另外的诗人也写过“孤舟客子”的 “愁”,你知道吗?《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长相思·山一程》课文精讲1.根据划分的节拍朗读这首词。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长相思”是词牌名,有没有具体的意义?(没有)。接下来我们学习这首词。学生齐读词的上篇,说一说这句词写了什么。诗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师:作者身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小结:作者身在征途——身向榆关那畔行。 齐读词的下篇,说说后一句写了什么。诗意: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落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师:作者心在哪里?从哪里能看出来?小结:作者心系故园——故园无此声。 师:你读完这首词,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句词或者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小结:感受到作者深山的思乡之情——聒碎乡心梦不成。做梦梦到家乡却被风雪声吵醒,满带遗憾和忧愁。 师:上下篇前两句“一”字反复出现,这个字有什么作用?小结:上下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3.课堂小结作者随军出征,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夜不成眠。词人通过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与细致描写,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4.板书设计           身在征途                                        羁旅怀乡          心系故园                                                     5.  《长相思·山一程》课后延伸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也有一首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补充: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写的是远赴边关的军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期待早日回到家乡。而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他思念故国而故国早已灭亡,不可能再回去了。这首词用满江春水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仇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教学反思:每首诗从字词、诗意逐一讲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