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 部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0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 部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0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 部编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0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 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 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小结,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二、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引言
1.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地粉笔
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
(课件出示《童年》歌词)!
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歌曲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们有很好的共鸣感,也能快速的开启学生的童年记忆,为学好下文,做一个铺垫。)
2. 同学们,你看这是什么?童年时候的你,是否怕过它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看着图片来交流,就是给学生们一个有兴趣的谈论话题,开启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自读感悟
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童年时期,“我”不怕牛、被鹅吓的趣事。
2.详写了什么事情?略写了什么事情?
详写的是我被鹅吓哭,金奎叔救“我”的事。略写的是“我”不怕牛的事。
板书课题:18牛和鹅(齐读课题)
自读自查:
1.同桌互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 填写表格:
3.再读课文,复述我被鹅吓哭,金奎叔救我的场景,小组内演一演。
指导:表演时要重点表现我惊吓的细节,和金奎叔掐住鹅脖子的勇敢。
三、字词揭秘
1.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谓 拳 捶 襟 膊 顽 怖 凭 欺 掐
2.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出示生字:摸 甚 跪 捶 绕 顽 脖 脱 概 惹 昏 握 摔 凭 掐
①谁能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字音字形的好方法?
②教师评价,重点指导:
摸: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组词:摸着 摸黑
造句:这小羊真温顺,我们摸着它的毛,它也不动。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扌要写窄,莫注意三部分的布局,其中艹要倾斜、日要扁、大要舒展,支撑上面两部分
甚:
结构:左右
部首:甘
组词:甚至 太甚
造句:你不要欺人太甚。
书写指导:注意这个字中有四个横,每个横的长度不一样,特别是最下面的横要注意其长度,足以支撑整个字。
跪:
结构:左右
部首: ⻊
组词:跪拜 下跪
造句:古代,臣子见到皇帝,要行跪拜之礼。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足要写窄、右半部分危要注意丿的位置,要把足包裹进去。
捶: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组词:捶胸 捶打
造句:看这个小皮猴子,把爷爷气的直捶胸。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扌要写窄、右半部分要注意一的布局,中间一横要长,两边的丨要向中间倾斜。
绕:
结构:上下
部首:纟
组词:环绕 绕开
造句:这座山不仅山上绿树葱葱,山下还环绕着一条
清澈的小溪。
书写指导:纟要写窄,尧要整体向上倾斜,尧的下面是丌,要注意它的两部分的写法,同时也要注意丌要比上面的宽。
顽:
结构:左右
部首:页
组词:顽皮 顽固
造句:这群小孩太顽皮,把我家的麦地都踩坏了。
书写指导:左边元要注意它的竖弯变竖提,页要写大一些,两部分整体向上倾斜。
脖:
结构:左中右
部首:月
组词:脖子 围脖
造句:长颈鹿的脖子实在是太长了。
书写指导:月要写窄,孛要写宽,下面的子要注意它的一,要长过上面的二部分,整体要向上斜。
脱:
结构:左右
部首:月
组词:脱掉 脱下
造句:天气太热了,我得把我的外套脱下来。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 月要写窄,兑要注意口要上宽下窄,而要注意左小有大。
概:
结构:左右
部首:木
组词:大概 概括
造句:这件事大概的过程就是这个样子。
书写指导:木字旁要注意 写窄,既的左边要小些,在中间,右半边要注意丿的长度,三部分要注意紧凑。
惹:
结构:上中下
部首:艹
组词:惹事 好惹
造句:我们都要文明好少年,不要到处惹事。
书写指导:艹的宽度要比中间的右字稍小一些,中间的右字要稍扁一些,最下面的心要稍宽,以便承载上面的部分。
昏:
结构:上下
部首:日
组词:黄昏 昏倒
造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氏字旁要写舒展,注意㇂的长度,日要写窄小,但也要能顶住氏。
握: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组词:握着 握笔
造句:从小我们就要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扌字旁要写窄,屋要写窄一些,尸要注意和扌的高度比,至要比尸稍宽一些。
摔: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组词:摔跤 摔倒
造句:蒙古族人非常喜欢摔跤这项运动。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扌字旁要写窄,率的中间部分要注意笔画,中间三部分的布局要合理,下面的十字横要宽过上半部分。
凭:
结构:上下
部首:几
组词:凭借 凭空
造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比赛得了第一名。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任字要比几字宽,任字的亻和壬要稍远些,以便形成上压下,下顶上之式。
掐:
结构:左右
部首:扌
组词:掐死 掐破
造句:他太胆小了,连一只蚂蚁也不敢掐死。
书写指导:两部分要写紧凑,扌字旁要写窄,右半边的下半部分是臼而不是白,注意臼是上宽下窄 。
(设计意图:本课生字较多,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学生字,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出示词语:无所谓 恐怖 无缘无故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课件:
无所谓:没关系,不在乎。
恐怖:极度害怕。
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知道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感受到童年时的乐趣。
五、课堂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mō zhe shèn zhì bò zi tuō dià píng jiè shuāi dǎ
(摸 着 ) (甚 至 ) (脖 子 )(脱 掉 ) (凭 借 )(摔 打 )
2.将下列搭配恰当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无所谓 极度害怕
恐怖 没有一点原因
无缘无故 没关系,不在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 怕人 )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时也勾起了我们许多关于儿时的回忆。本文在写法上有详有略,内容上生动有趣,可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角色扮演,激起更大的阅读兴趣。
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18课《牛和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掌握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看到自己的力量,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欺负别人。
4.体会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二、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想一想: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明白要站在正确的角度看事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我”由怕鹅到不怕鹅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童年的快乐、丰富多彩和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读。
1.引言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这句话是具体指什么?
牛是怕人的,鹅是不怕人的。
2.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划分结构?爬上天都峰前(第1-5节)
第一部分(1-4):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却怕鹅。
第二部分(5-9):写“我”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5):写“我”理解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的态度和做法都改变了。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讨论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明确文章的主要结构,为深入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课文精讲。
(设计意图:因为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所以按照结构来学习文章。)
1. 默读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答案,圈点勾画一下:
(1)“我”对牛和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分析:“我”不怕牛,怕鹅。
(2)请在文中圈画出具体描写“我”对牛和鹅不同态度的词或短语 。
A(1)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几甩。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分析:不怕牛。
B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分析:怕鹅。
C分角色读一读。朗读指导:用难以置信、敬慕的语气来读。
2.默读第二部分。在文中寻找答案,圈点勾画一下:
(1)这是一群怎样的鹅?
A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
B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
C它用全身的力量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
分析:细节描写,表现鹅的神气。
(2)“我”如何怕鹅的?
A 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分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现“我”当时害怕的心理。
B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
分析:“我”被鹅追赶时惊慌失措的样子。
C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
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分析:多种描写方法,刻画出“我”我当时狼狈的样子以及极度恐惧的心理。
(3)请大家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在鹅面前的样子。
例如: 胆小如鼠。
(4)金奎叔对鹅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A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
分析:金奎叔一点也不怕鹅,而且轻而易举地就把鹅给扔池塘里去了。
B其余三只鹅也害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
分析:鹅被金奎叔的举动吓怕了,落荒而逃。
“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3.默读第三部分。在文中寻找答案,圈点勾画一下:
(1)探究金奎叔不怕鹅的原因。
A分角色朗读
金奎叔帮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看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哇!”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记着,霖哥儿,下次可别怕它们。”
B探究原因,我的理解。
①“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自己没有去思考。
②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角度赏析句子,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课堂小结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的认识生活。
板书设计:
相信别人的话 被鹅追和啄
金奎叔救我 学会思考分析
不怕牛,怕鹅 理解金奎叔的话
四、课后延伸
好书推荐:丰子恺《白鹅》(节选)
这白鹅,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从北碚把这鹅带到重庆来送给我,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凡动物,头是最主要部分。这部分的形状,最能表明动物的性格。例如狮子、老虎,头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强。麒麟、骆驼,头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狼、狐、狗等,头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猪猡、乌龟等,头都是缩的,表示其冥顽愚蠢。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
鹅的叫声,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五、家庭作业
1.积累优美词句。
2.选取自己的精彩童年中生活小片段,仿照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写一写。
教学反思:
朗读也是理解课文的必要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找学生分角色来读课文,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我”和金奎叔的对话,揣摩“我”内心的复杂心情。四年级的学生要尝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感受不同描写方法的妙处, 并尝试模仿写写。
我为什么不怕牛、怕鹅?
我要关注的内容
我见到牛是怎样的表现?
我见到鹅又是怎样的表现?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案,共1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