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3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3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一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2463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语文园地单元第三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2、知道常见动物的“家”的称谓。3、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叶圣陶经过细致观察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有句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获得更多的乐趣。想体验一下吗?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三,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2、板书课题:语文园地三 齐读 齐读课题 本节课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课文及名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交流平台1、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2、出示片段一: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蟋蟀的住宅》中蟋蟀建造住宅是作者运用了一些动词来描写,如:扒、搬、踏、推、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这么准确。只有进行细致地观察,才能写得准确。3、出示片段二: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中表示时间的词:不几天、后来,说明作者不但细致观察,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把爬山虎的脚写的这么详细。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4、出示片段三:那倾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平坦”是作者观察时用(眼睛看)到的,“安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弹琴”是作者用(心想)到的。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5、总结:这三个片段分别告诉我们要细心观察,要连续观察,观察过程中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6、拓展:我积累过了一段时间,仙人掌就变成了翠绿色,那绿色让人看起来是那么的耀眼那么的舒服,那么的新鲜。(从视觉角度写出了仙人掌颜色的变化)它身上原来柔软的小刺也变得发硬,就像一根根钢针。(从触觉角度写出了仙人掌的刺由软变硬的过程。)又过了一段时间,它身上又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儿。慢慢地,越来越大,最后开出了一朵大红花,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连续观察仙人掌开花的过程。)二、词句段运用(一)“家”1、出示要求: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我发现“鸟窝”也可以叫“鸟巢”。)2、生试着自己连一连3、反馈:狗窝 狗洞 鼠窝 鼠穴 鸟窝 鸟巢 猪圈 猪棚 马厩 马棚 鱼塘 牛棚 虎穴4、其他动物的家有:蛇洞、兔窟、鸡舍、蚁穴5、拓展:带有动物名称的常用成语:鼠目寸光 指鹿为马 鸡鸣狗盗 九牛二虎鹏程万里 鹤立鸡群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鱼跃龙门 百鸟朝凤 沉鱼落雁 笨鸟先飞.(二)准确用词1、出示要求: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2、交流: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逐渐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使句子更加具体。最多表示程度,如果不加的话会让人觉得蟋蟀的住宅都在九英寸深的地方,不符合事实。3、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一些句子加上某些限定的词语更加准确表达意思。4、学以致用:下面的句子中,用词更准确的一句是(B)。A、天太热了,我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根冒凉气的冰棍儿。B、天太热了,我急忙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根冒凉气的冰棍儿。C、天太热了,我慢慢地从冰箱里拿出一根冒凉气的冰棍儿。三、日积月累1、出示谚语:立了秋,把扇丢。二八月,乱穿衣。夏雨少,秋霜早。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2、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都是描写秋天的谚语。有的写的是秋天天气的变化,如“立了秋,把扇丢”“夏雨少,秋霜早”。有的写的是秋天来临时的征兆,如“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还有的写的是秋天穿衣服的状况,如“二八月,乱穿衣”“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有的则道出了南北气候的差异,如“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3、解释谚语的含义: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4、拓展:关于描写秋天天气的谚语。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交流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总结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总结 指名读 指名回答 总结总结 指名读 边读边体会 指名读要求 试着自己连一连 指名说拓展 指名读 指名读要求 交流 指名说 总结交流 完成练习 指名读齐读 交流自己的发现 理解含义 理解含义 理解含义 理解含义 理解含义 理解含义 自由读积累本节课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让学生明白要细心观察,要连续观察,观察过程中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第二个环节是“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第二部分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第三个环节“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并理解关于秋天的谚语。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观察的方法,明白了有些词语还有另一种说法,一个句子加上一个词语表达更加准确、具体,还学习了一些谚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语文园地三交流平台 细致观察 连续观察 调动感官词句段运用 动物的“家”逐渐 最多 用词准确日积月累 秋天谚语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