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一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展开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语文园地 | 单元 | 第一单元 | 学科 | 语文 | 年级 | 四年级 |
学习 目标 | 一、知识技能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4、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5、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 ||||||
重点 | 1、学会课文的写作方法,根据文章描写想象画面,更能根据声音描写想象声音,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更好地表达。 2、学会运用表示时间词语描述一个事物的变化。 3、体会成语的特点,学会成语的运用。 | ||||||
难点 | 1、学会写字。在横格中写字,中心要在中线上,注意字句保持一样的距离。 2、熟读并背诵古诗《鹿柴》,从古诗中感受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今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领略语文百花园中别样的精彩。 |
| 直接导入 |
讲授新课 | 一、交流平台。 1、同学们,你们一定游览过许多好玩的地方,本单元,我们也欣赏了如诗如画的风景,你能不能把本单元所学的风景介绍一下呢? 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3、交流 生1: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视觉) 生2: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听觉) 生3: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如“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我仿佛闻到了丰收的味道。(嗅觉) 4、小结:我们要边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并运用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去丰富课文的内容。这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课文的理解,让我们更能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象。 5、句子拓展: 视觉: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儿,枝条一动也不动。 听觉:轻飞曼舞的蝴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嗅觉:空气里带着甜味,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词语,想象画面。 1、出示要求: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无声息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借助字典或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锣鼓喧天: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 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低声细语:形容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背地里小声说话。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叫声都没有。泛指什么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人们默不作声。 悄无声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3、想象说话:通过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1:人声鼎沸可以想到观潮时的热闹场景。 生2:震耳欲聋使我想到了除夕晚上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生3: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到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学习时的情景。 生4:窃窃私语我仿佛看到了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说悄悄话。 4、小结:根据词语想象画面,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前四个词语勾画出了人山人海、喜庆热闹的画面,比如观看盛会、庆典活动等;后四个词语则表示声音细小或者非常安静,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会场、考场等地方。 5、练一练:下面的画面表示哪个词语?填一填。(出示图片) 锣鼓喧天 窃窃私语 人声鼎沸 鸦雀无声 (二)描述画面 1、出示要求: 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 一会儿工夫 2、观察加点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点的词语都是表示时间短暂,转瞬即逝。 生2:第一组中的词语表示时间短。第二组中词语的意思表示时间比第一组长一些。 3、我们在描写事物的动作的时候要注意写出动作改变的过程。 4、预设: 烟花飞上了夜空,顿时,天空像举办宴会一样,盛开了一朵朵的礼花。 一会儿工夫,天空就慢慢安静下来了,雨也小了。 5、词语拓展: 表示时间短暂、转瞬即逝的词语: 昙花一现 转瞬即逝 电光石火 弹指之间 白驹过隙 光阴似箭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段落: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写字的时候注意事项: “逐”先写“豕”,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再写“辶”,最后一笔写舒展,写长一点儿。 “横”第十二画竖要注意出头。 “贯”上部的笔顺是竖折、横折、竖、横。最后一笔是点,要特别注意。 “翻”右边的“羽”要注意横折钩的书写。 “滚”字,“氵”要写得窄一些,第十一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 3、写段的时候注意事项: (1)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4、出示书写要求: 注意字距和行距,还要注意笔顺的正确写法。 注意“三个一”,即身离桌一拳,眼离笔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5、学生自主练习书写。 6、教师相机指正,生纠错再写。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柴:篱落。比喻隐居之处。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写作背景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4、朗读指导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5、理解词语意思: 但:只。 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6、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7、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8、诵读全诗,背诵全诗。 9、拓展诗句: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指名回答
小组派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指名读
生积累
指名读要求
自由读
理解词语意思
生根据词语想象说话
齐读
生练一练
指名读要求
指名回答
指名读
指名说
生积累
指名读
生了解字的注意要点
指名读注意事项
指名读要求
生练习
自由读
生了解作者
生了解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词语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试着赏析古诗
生拓展诗句
| 本节课共有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交流平台,根据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并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去丰富课文的内容;第二个环节是词语段的运用,本环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词语想象画面,向学生介绍几种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想象,第二部分是运用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介绍一种事物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类词语;第三个环节是书写提示,引导学生在写好单个字的基础上,学习写作一段话的书写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篇幅看起来整洁;第四个环节是学习古诗《鹿柴》,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并拓展描写自然景色额诗句。
|
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边读课文边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去想象画面;学习了根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积累了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积累了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 |
|
|
板书 |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边读边想象 听觉、视觉、嗅觉 词句段运用 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表示时间短暂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鹿柴》 |
|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园地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积月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