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章节测试题(共5份)
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综合测试(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综合测试(含答案),共7页。
2022年七年级上册历史全书综合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 一、选择题(共11题)1、某班同学设计了一期纪念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板报,在板报中最可能涉及到的远古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原始居民 2、 文物可以承载历史。如图的文物反映了 ( )A .农业雏形 B .手工业发达 C .贫富分化 D .国家产生 3、如图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代表。此鼎作为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大盂鼎铭文大意为:康王命盂帮助它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领受人民和疆土,莫违王命。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皇帝制 D .世袭制 4、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 D .社会生产力发展,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5、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 )A .政治状况 B .经济发展 C .科技进步 D .军队建设 6、在《影响世界的 100 帝王排行榜》中,中国的下列帝王名列前茅,请判断下列帝王与其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相符的是( ) A . 嬴政 —— 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B . 汉武帝 —— 颁布 “ 推恩令 ” ,并且为加强边疆治理,设立 “ 西域都护府 ” C . 隋文帝 —— 征集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 D . 唐太宗 ——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创立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 7、文帝在位 23 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文帝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这一做法说明汉文帝 ( )A .以农为本 B .勤俭治国 C .以德化民 D .轻徭薄赋 8、“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A . 绘画技巧的成熟 B . 盐铁官营的实施 C .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农耕技术的发展 9、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的植物有( ) ①葡萄 ②石榴 ③核桃 ④小麦 ⑤花生 ⑥苜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10、“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 B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 . 五代十国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 11、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A .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 .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 . 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 . 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出现了什么现象?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一天,秦孝公召集商鞅等大臣讨论富国强兵之策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帝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为秦孝公提出的与富国强兵有直接关系的变法措施主要有哪两项?(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商鞅变法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作用?(4分)(3)依据材料三请说出孝文帝“迁都”的有哪些历史作用。(4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材料三: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1).材料一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3).材料二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汉景帝的做法。(4).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治世局面?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 【解析】 根据材料 “ 纪念 ‘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的板报 ” 并结合所学可知,最可能涉及到的远古居民是河姆渡人,因为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 水稻 ” , C 项正确;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排除 A 、 B 两项;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 粟 ” ,不是种植 “ 水稻 ” ,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 A 【解析】 依据图片可知,图片是距今 6000 年的半坡居民磨制的石器和木制的骨器,反映了农业雏形, A 项正确;图片农业器具粗糙,未体现手工业发达、人民贫富差距大、国家产生的信息,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3、 B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 “ 康王命盂帮助它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领受人民和疆土,莫违王命 ” 可知,这是封土建国,遵守天子命令,是分封制, B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禅让制是方国时代, 皇帝制 在秦朝建立,世袭制在夏朝建立,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4、 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逐渐出现。伴随着私田的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我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D 项正确;根本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层面, ABC 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 D 项。 5、 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的 “ 刖 ” 和 “ 劓 ” 都是古代残酷的刑罚,古代刑罚反映当时的律法和政治状况,故 A 正确; BCD 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 A 。 6、 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A 项正确;汉宣帝在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 B 项;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排除 C 项;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7、 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在位 23 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这些做法体现了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统治思想, B 项正确;以农为本、以德化民 、轻徭薄赋均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8、 D 【解析】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故 D 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绘画古朴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 A ;材料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 B ;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 C 。故选 D 。 9、 B10、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 “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 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连年的征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故 C 正确;连年的征战使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AB 比较片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错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 D 错误。综上故选 C 。 二、材料分析题1.(1)群居生活(2)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3)人工取火 ; 山顶洞人2.(1)奖励生产或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每点2分,答出任意二点得满分4分。)(2)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分)(3)改革陋俗;减少改革阻力;便于接受中原文化。(依据材料,意思相近即可,答出任意二点得满分4分。)3.(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都是荒凉景象。(2)文中的“上”指的是汉高祖。措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3)重视农业生产。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4)文景之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一历史综合测试试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综合测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河南省实验中学中考综合测试(四)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