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202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重难点突破
- 专题十九 童话、寓言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专题二十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试卷 2 次下载
- 专题二十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 专题二十三 课外文言文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二十四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试卷 2 次下载
专题二十一 诗词赏析(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二十一 诗词赏析(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二十一诗词赏析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二十一诗词赏析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
专题二十一 诗词赏析(难点)
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
一、理解诗词意境意象的解题方法。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归纳
意象
情感 / 思想
例句及出处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柳,折柳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斜阳(夕阳、
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雁门太守行》李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花(落红、
残红)
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武陵春》李清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
松
坚贞高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赠从弟》刘桢)
梅
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菊
坚贞高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萍
多传达惆怅和哀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草木
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短歌行》曹操)
杜鹃
(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二、分析诗词内容的解题方法。
1.根据注释骚情诗意障碍,意译诗词。
2.根据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旨。
3.反复品读关键诗(词)句,理解诗词的主旨。
4.根据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
5.分析句子的作用,要准确、全面。
三、把握情感的解题方法。
1.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2.从作者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等)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并解答。
4.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入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5.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如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感情。
6.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要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点。
四、赏析句子的解题方法。
名句赏析题主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蕴含哲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1.抓关键词语进行赏析。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抓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
3.抓思想感情进行赏析。抓住诗句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来赏析。
4.抓蕴含的哲理进行赏析。赏析诗句,还可以从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的角度入手。答题步骤为:首先品读诗句,抓住赏析点;其次分析其作用,概括内容;最后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分析语言风格的解题方法。
1.根据作者一贯的风格来判断,还要注意不同时期同一作者的作品风格可能有所不同。
2.根据诗词中的内容、情感来判断,这是判断语言风格的主要依据。
3.分析语言风格,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还要熟记各种风格的特征,这样才能够辨析各种风格。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六、赏析表达技巧的解题方法。
表达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方法。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我们应该明确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比兴、象征、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等。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答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阐释,最后回答此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专题知识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作者是________ (朝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____________(人名)。
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答案】元代 马致远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主题情感的解析。“断肠人在天涯”句意为:羁旅在外漂泊的游子还在浪迹天涯。此句出自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点睛之笔,使得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表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意为: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选项与题干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故选C。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请对“一夜”和“尽”进行赏析。
2.本诗前两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意境美。
1.【答案】“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此从时间上说;“尽”是“全、都”的意思,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着不尽的乡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要在把握诗歌主旨和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析解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一夜”表时间,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那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征人的思乡愁,他们整夜都在望着自己的家乡;“尽”是“全部”的意思,说明征人个个披衣而起,如霜的月色引发浓浓的乡愁。“一夜”和“尽”抒写了戍边将士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答案】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意象和意境赏析,要注意认真结合诗句中意象特点的把握,注意“回乐烽前沙似雪”中的“似雪”“如霜”两个词。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前两句写出了受降城格外空寂惨淡的夜景,三句传声,四句状形,把诗中的景象、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如:诗人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空寂惨淡,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笛声的扩散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1.【答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时还是虚写,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抒发了作者的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2.【答案】表达了他广阔的胸襟以及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理性和抱负。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首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又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和统一中原的伟大政治抱负。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作者是 ______(朝代)__________(姓名)。
2.首联中的______、______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1.【答案】唐 王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基本文学常识。根据课内介绍可知,《次北固山下》 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2.【答案】客路 行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诗人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流露出诗人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据此解析,可得出答案。
3.【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此句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能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据此解析作答即可。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的表达效果。
2.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答案】示例一:两个“期”字,一问一答,在“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中,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情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示例二:两个“期”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两个“期”形成了对比,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地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情以及思念妻子、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答案】示例一:诗人通过想象他日与妻子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欢乐情景。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及渴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
示例二: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想象他日与妻子重逢,烛光下共话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欢乐情景“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语,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此句情景交融,构思奇特,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既宽慰了自己,也安慰了妻子,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表达诗人的孤寂之情和思念亲人、渴望团聚的一片深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从修辞手法上来讲,诗歌第一、二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中“天光”、“云影”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引申出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三和第四句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你的理解是什么?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比喻 书中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应共徘徊”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将“半亩方塘”比作“一面镜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题为“观书有感”,诗文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用“天光、云影”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2.【答案】源头活水 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从诗句中引申的成语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3.【答案】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或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或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等。 启发是: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及启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联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可知,诗文以方塘作比喻,而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询问渠中为何水清澈透底,其实表现人若想有所追求,内心澄澈就需要有“活水”注入,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提高自身,才能大有裨益,赞美有成就的人往往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不断追求新知;启示据此回答即可。启示示例: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永远追求新知,为自己的思想补充“活水”,以开阔的心胸包容万物,才能思想永新。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①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①上林:上林苑,指长安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1.【答案】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及描述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画面,要从理解诗句大意入手,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理解“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意思,抓住特征,生动描绘:柳条微曳,新芽初绽,嫩黄点点,尚未匀称。
2.【答案】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诗人情趣解析。前两句突出诗题中的“早春”之意,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第二句紧接第一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后两句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苑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这后两句与前两句,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八、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中通过“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渲染了凄凉(悲凉、伤感)的气氛。
B.“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夜郎国,这显示出朋友被贬之地的偏远。
C.朗读结尾两句时句和句之间须停顿稍长,以制造悬念,突出末句在全诗中的重要性。
D.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远谪的友人。
2.李白诗中擅长运用地名来传情达意,请找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中用到的地名并分别解析其作用
链接材料: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有误,诗人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因此,这里明月是寄托情思之物,而非寄给友人之物。
故选D。
2.【答案】“龙标”“五溪”“夜郎”三地名,层层递进地极言龙标之蛮荒的同时,也凸显了李白对王昌龄之贬的不平与对这位前辈的关心担忧;“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青溪驿)”“三峡”“渝州”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地名的用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体现了对友人被贬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诗中指王昌龄。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指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龙标”“五溪”和“夜郎”能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的偏远。王昌龄的贬官,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不是什么大事。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因此,用这一组地名既说王昌龄遭贬谪的地方遥远荒僻,又表明自己对他的同情与关怀。《峨眉山月歌》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写自己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作者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让人感觉到穿行速度的快,又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想的情怀(对友人的思念)。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1.【答案】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像。从诗中“玉瘦”“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些词句中可解析出梅花的特征: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春信息,傲雪凌霜。
2.【答案】寄寓了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联系诗歌的内容来考虑。由前面小题中作者对梅花形象的描写可知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的意思是:请东君为梅作主,让玉笛不吹“三弄”,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由此看出作者的愿望是: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解答此题要联系前一小题和文章的结尾句,并且要先弄懂结尾句的意思。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竹枝词九首•其九
唐代 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①来负水,长刀短笠②去烧畲③。
[注释]①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②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③烧畲(shē):指的是烧荒种田。
1.首句中“层层”能不能改为“朵朵”?说说理由。
2.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自然美)”
1.【答案】不能。诗中“层层”二字写出桃李依山而栽、附势而上、花开繁盛的美丽景象。“朵朵”则不能体现出这样的立体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字词的赏析。首先明确态度,不能。然后结合内容说明理由。“山上层层桃李花”的意思是: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朵朵只能写出花开得多,体现不出层次感,所以不能改为“朵朵”。
2.【答案】诗人描绘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通过山美、花木美,都着力表现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云间烟火是人家”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故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参考译文】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十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相关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杨花”即柳絮,“子规”即布谷鸟,这两个意象渲染了令人伤感的气氛。
B.“闻道龙标过五溪”传达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我寄愁心与明月”意思是: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D.“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因朋友降职而无比愤怒的心情。
2.下列对《峨眉山月歌》理解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B.“影入平羌江水流”写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C.“夜发清溪向三峡”写诗人夜晚留宿在清溪,计划早晨出发去三峡。
D.“思君不见下渝州”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远谪的关切与同情,选项理解有误;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C.“夜发清溪向三峡”写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选项中“诗人夜晚留宿在清溪”的理解有误;故选C。
十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相关问题。
午枕①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②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③宛转愁。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805),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一日午睡醒来觉得光影动人便作此诗。②簟(diàn):竹席。③供:引起。
1.诗人写到了许多景物,如清凉的竹席、晃动的花影、____等,写出了_____的环境特点。
2.结合三四句,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答案】悠扬的鸟鸣、隔水的高山 幽静、静谧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根据“簟欲流”得出:清凉的竹席;根据“红影上帘钩”得出:晃动的花影;根据“鸟唤悠扬”得出:悠扬的鸟鸣;根据“隔水山”得出:隔水的高山。据此得出描写了:清凉的竹席、晃动的花影、悠扬的鸟鸣、隔水的高山等景物,“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写出了一种幽静、静谧的环境特点。
2.【答案】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诗人的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再往远处眺望,重重叠叠的青山映入眼帘,想起自己变法失败、壮志未酬,引起无穷的愁绪。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的意思是: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想起自己变法失败、壮志未酬,引起无穷的愁绪。
十三、诗歌阅读。
除夜①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②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除夜:除夕的晚上。②客心:自己的心事。
1.首句中“寒灯”一词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答案】“寒灯”一词渲染了孤寂、凄冷、凄清的氛围。
2.【答案】原因有:①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②对故乡亲人无比思念;③感慨年华易逝。(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旅馆寒灯独不眠”句意为: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散发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逼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解析理解古诗中诗人情感,要从小处细处着手,抓住一字一句,注意其所描写物的特征,思考其意义,透析诗人的情感。此类古诗,诗人的情感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被贬怀才不遇人生失意,感叹时光流逝,壮志不酬。二是身居异地思念亲人,情思未了,三是佳节与亲人分离,心有牵挂,期盼团圆。抓住诗中所提供的文字信息:时间——夜晚,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解析理解。“转凄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是除夕凭添了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还有对年华易逝的悲哀。根据以上解析概括作答即可。
十四、诗歌鉴赏。
山 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夜满林星月白”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表现了雨的猛烈,在写法上两者有何相同之处? 试作解析。
1.【答案】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要属于描绘性语言。与诗歌意境基本相符)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根据诗意和描述画面的要求,这句所呈现的画面为:整个夜里,林子里充满静谧,墨蓝的苍穹中闪烁着疏朗的星光,烘托出异常皎洁光亮的月华。
2.【答案】写法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从侧面衬托山雨的猛烈,李诗通过池塘涨满了水从侧面衬托山雨的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了解诗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解析。这首诗独特在于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或衬托),通过写见到“溪流急”,侧面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池塘涨满了水,从侧面衬托山雨之大。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生出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籜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②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②瓯(ōu):杯子。
1.诗人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解析。
2.仔细读诗并思考,体会诗歌的尾联诗人为什么“叹息”?
1.【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了环境之幽、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安详不惊,衬出了环境的清幽;③以声衬“幽”,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幽居初夏”的关键词是“幽”,作者闲居山间,平时绝少访客,因此称为“幽居”。全诗围绕“幽”字展开描述,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衬托手法。本诗选取“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典型意象直接表现初夏景色之幽。“下鹭”和“鸣蛙”是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环境之“幽”。“水满有时观下鹭”是以动写静,以动衬“幽”,如果环境嘈杂,白鹭也不敢从空降下水面来。“草深无处不鸣蛙”,是以声衬“幽”,因人迹少,草丛的青蛙才尽情争鸣。作答时扣住意象与反衬这两点,结合诗歌的内容解析即可。
2.【答案】诗人一方面为自己年老,报国无成而叹息,另一方面诗人感到旧交零落殆尽,内心寂寞惆怅而叹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叹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年老体衰,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恬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是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而伤感,叹息自己的寂寞惆怅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①村路板桥斜。
妇姑②相唤浴蚕③去,闲着中庭④栀子花。
(注释)①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②妇姑:嫂嫂和小姑。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成为浴蚕。④中庭:庭院中间。
1.下列选项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表达了一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B.山村的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数也不会多,所以“雨里鸡鸣一两家”生动地体现出山村的特殊风味。
C.“妇姑相唤浴蚕去”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D.三、四两句,用花儿“闲着”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同时,“闲着”也增添了伤心落寞之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画面。
1.【答案】D
【解析】D.“‘闲着’也增添了伤心落寞之感”有误,应为“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故选D。
2.【答案】细雨迷蒙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零星的鸡鸣,青翠的竹林蔓延在小溪两岸,乡村的小路蜿蜒而过,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伸向远方。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在尊重诗句原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如: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几声鸡鸣,蜿蜒的小溪两边长满茂密的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一直延伸到远方。
十七、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①,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关于以上两首元曲,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曲牌是曲子的调名,又叫曲调。“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和“春”则分别是两首小令的题目。
B.《天净沙·秋思》中出现了多个景物,其中“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
C.《天净沙·秋思》中的景象相互映衬: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相映,动态的“西风”与静态的“古道”相映。
D.《天净沙·春》的首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的春色图:“山”春意盎然,“日”暖意融融,“风”和煦温情。
2.两首元曲中都有“小桥流水”,请你结合作品,说说“小桥流水”的图景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情感。
1.【答案】B
【解析】B. “夕阳为全诗笼罩上一层温暖的色彩,让游子凄凉的心得到安慰”错误。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最后一句收束中有景生情,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一气呵成。“夕阳”更生离愁,三个字“断肠人”总结全诗,直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故选B。
2.【答案】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白朴在《天净沙·春》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第一首中“小桥流水人家”,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那故乡的此刻,也该是如此的温馨吧。他内心充盈的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家乡的气息恍然让他更添憔悴。第二首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花在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十八、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题目。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欹①眠似听朝鸡②早。
忽忆古人总老。
贪梦好,
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释)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①欹(qī):倾斜。②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③邯郸道:指卢生在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1.对本词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茅屋数间窗窈窕”中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B.由“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可见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
C.王安石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据此可以推断他虽然归隐,但仍渴望继续在朝廷做官。
D.词的上阕写词人退居之处的优美、幽静的环境;下阕写闲居生活及退居后的平静心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柔蓝一水萦花草”中的“柔”用得轻盈贴切,生动形象,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晰、宁静的色彩。
B.“时时自有春风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扫”字将春风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也表现了词人非常勤快、爱干净的特点。
C.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阕写景与抒情之间没有截然分界。
D.这首词的特点是善于融诗于词。如词中“茅屋”三句融入了他的诗《竹里》的全部情景。《竹里》写道:“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理解。C.“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午睡起来听鸟鸣只是想起了在朝为官的日子;根据“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写作者贪恋美梦,喜欢上了闲适淡然的生活,忘却了从政的美梦,表现作者不再执着在朝为官;故C项中“渴望继续在朝廷做官”,所说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上阙诗人重在写景抒情,通过描绘“小桥、千嶂、水、茅屋、春风”等意象,描绘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表现作者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营造一种静态的自然美;而“时时自有春风扫”,运用拟人,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春风吹拂尘土随风飘走的动态美;尘土被自然的风带走,并非是作者勤于打扫,故此项错误;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二 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难点原卷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一 名著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一名著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一名著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四 小说阅读(难点)练习-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十四小说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十四小说阅读难点-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划重点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