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商山早行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商山早行图文ppt课件,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夜忆舍弟杜甫,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课外古诗词诵读,九重天,路八千,商山早行温庭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1.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 。
《春望》《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既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也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他几个弟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秋夜本来是美好的,但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诗人在秋夜又看到了什么?用心聆听,展开想象,描述你看到的内容。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读后两联,说说诗人的心会飞到哪里?他想说什么?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的心会飞到亲人身边,他想说:“你们在远方还好吗?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书信总是难以到达,你们要多保重啊!”我读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的心会飞到朝廷,他想说:“战争何时才能停止?人民何时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我读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心会飞到过去,他想说:“我要施展我的才华,为朝廷效力,为天下百姓做事。可是这美好的愿望何时才能实现?”我读到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无奈和悲凉心境。
通过想象对话,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因为“无家”而“寄书不达”,因为人“分散”而“死生”不明的那份忧愁和无奈。战事频繁,生死茫茫当更难。诗人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千。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曾任长洲尉、海盐令。至德三年,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因刚直犯上被诬,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善写五律,以“五言长城”自称。
本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终。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怀古伤今,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如何理解诗中“悲”和“怜”?结合诗中的事、景以及其他关键词来分析。
首联写贾谊被贬,引起悲叹。“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低沉感伤的基调。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颔联借情抒情,孤寂悲凉。颔联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秋草衰迷、寒林空落、落日西斜,空寂无人,渲染了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凄清景象,烘托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颈联反衬烘托,无限悲愤。诗人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
尾联有意设问,自怜自悲。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怜君”一句,在无疑处有意设问,自怜之意,溢于言表。
《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诗人表达情感含蓄深沉,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
首联:贾谊被贬,引起悲叹
颔联:借景抒情,孤寂悲凉
颈联:反衬烘托,无限悲愤
尾联:有意设问,自怜自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
韩愈(768—824),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岁时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成人。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唐代佛教的传播盛极一时。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反对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堵塞,马亦不前。侄孙呀,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边。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诗人理直气壮地呐喊“欲为圣明除弊事”,可见诗人刚正不屈的风骨。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回头看,长安因云横秦岭已不可见,望前方,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如今自料此去必死,心情沉痛而凄凉。
从写作背景、内容、语言风格、情感等角度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胸襟;第二首诗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温庭筠(约801—866),晚唐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诗人围绕“早行”一词,写了哪些典型特征的细节、景物?如何体现“早行”?
诗歌中处处体现“早行”,如“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鸡声茅店月”(鸡鸣早看天),“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词一景,让我们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组成意韵丰富的画面。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悲”“思”?请结合内容分析。
诗中的“悲”指悲叹生不逢时、仕途失意的落寞。因为诗人远离家乡,在外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却一直没有找到。诗人因思乡而悲,因为诗句中有“客”,表明诗人客居他乡。而家乡的温馨美好只能在梦里出现。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因思杜陵梦”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眼前的“客行”凄清、冷寂,心中的“故乡”温馨、美好,虚实相映。
全诗写景处处紧扣一个“早”字,抒情时时不忘一个“悲”字,情景交融,手法高妙,意境萧索寒幽,羁旅奔波之苦,黯然思乡之悲,漂泊人生的种种感受尽在其中。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商山早行图片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扫清字词障碍,凫fú野鸭,问题探究,画面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欣赏图片,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原文翻译,合作探究,主题思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商山早行》,完整版PPT课件免费下载,优秀PPT背景图搭配,精美的免费ppt模板,轻松备课,欢迎免费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