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取舍之道,贵在权衡
展开
2022高考作文押题预测 | 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取舍之道,贵在权衡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至于“畏”字,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他把有所“惧”,看作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可以说,敬畏对于我们的道德养成,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湘豫名校联考。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题目的关键词是“敬畏”。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程颢、程颐、朱熹、张居正等古人对“敬”和“畏”的内涵的解释以及对人生的意义、作用的评价。鉴古知今,命题人在此基础上,将思维方向局聚焦于“敬畏”对青年成长的作用,认为“敬畏”对于青年的道德养成,对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青年成就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这正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应该领悟的启示。
2.典型任务限制。“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上述材料”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的身份应是“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考生要写的是上述材料关于“敬畏”的材料对“自身发展”的启示,考生要认识到材料中的价值态度对自我发展的作用。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旨在让考生正确认识敬畏的内涵和意义,思考敬畏之心在实现青年成长以及实现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放性1.立意角度开放。考生可以谈敬畏之心如何助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培养德操,可以谈“敬畏”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养成正确三观的重要作用,还以谈敬畏之心对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成就事业的作用,也可以三者结合谈“敬畏”的作用。还可以进行延伸,谈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如何树立敬畏之心。不论选择哪个角度写作,都要做到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2.联想和思考开放。考生可以围绕“敬畏”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思考敬畏之心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在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比如,如果考生选择敬畏之心助力德操培养,可以选择颜回对孔子充满敬畏之心的例子,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正是秉持这样对老师、知识的敬畏之心,颜回才养成较高品格,有所成。如果考生选择敬畏之心助推事业发展,可以选择袁隆平敬畏生命、科研的例子,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杂交水稻,还可以选择屠呦呦的事例,敬畏科学、敬畏生命,专注钻研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
3.材料指出了敬畏之心在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拟写提纲,根据论点选择典型精准、有说服力的论据。
解题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价值观,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题目以古人对于“敬”和“畏”的认识和思考,引导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学习古人的敬畏之心,思考“敬畏之心”在人格培养、树立正确三观,以及实现人生梦想,取得成就方面的重要性,更好的完成自身发展。题目也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考生在写作时,要紧紧围绕题目中所限定的“敬畏”的内涵和外延展开论述,若大谈敬畏自然、敬畏人心等偏离材料的内容,便是对题目的理解出现偏差。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心怀敬畏之心,书写人生华章。2.敬畏记心间,为事不放逸。3.敬畏则思微,谨慎能有成。4.祸患常积于放逸,功成多心怀敬畏。5.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
偏题立意:1.修身立义,追求理想。(若不点明敬畏在追求理想中的作用,则属偏题。)2.畏惧使人进步。(偷换概念,“畏惧”只是“畏”不等于“敬畏”。)3.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题目强调的是“敬畏”而不是“勤”,偏题。)4.心无旁骛,用心专一。(题目强调的是“敬畏”而不是“专一”,偏题。)……
下水文 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力量 自古圣贤,都强调敬畏在个人成长,家国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朱熹说,“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格涵养,心中有敬畏,能让人谨慎行事,认真做事,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心存敬畏,脚下步履更平健,人生也才能行稳致远。 心中有敬畏者,修身立义,涵养情操,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三畏即:敬畏上天,敬畏父母,敬畏圣人。心怀敬畏的人,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能够反省自身,思考自己不足,进而涵养身心,净化情操。颜回敏而好学,学问很高,但面对孔子却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他总能看到自身不足,能到更优秀者的闪光点,故而能“在陋巷,不改其乐”,成为后世景仰的“复圣”。“当代雷锋”郭明义,敬畏工作,敬畏爱,所以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人格的力量,也是敬畏的力量。 心中有敬畏者,心无旁骛,专注不懈,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心怀敬畏的人,更有一颗虔诚的心。他们不敷衍塞责,而是精益求精;不三心二意,而是专心致志。因此,平凡的事情被做到极致,那就是不平凡。60年代,袁隆平亲眼目睹了饥荒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怀着一颗“乐岁终身饱”的救民之心,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寒来暑往几十年,他在稻田里摸爬滚打,敬畏规律,敬畏生命,终于研究出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温饱众人腹,捍卫国安全。屠呦呦面对被疟疾折磨不堪的病人,怀一颗“悬壶济世”的仁爱之心,敬畏知识,敬畏生命,一头扎进古代医学典籍寻找方药,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一次次突破,终于研制出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让无数人免受疟疾施虐。他们是平凡人,却怀一颗不平凡的敬畏生命、敬畏科研之心,立志救民,抚慰苍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非凡成绩”。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有言,“志成于惧,而荒于息。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惧是敬畏之心的外在表现之一,敬畏是实现人生志向的基本前提。“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因此,凡志向高远者,必怀敬畏;凡能成大事者,必怀敬畏。 敬畏不是自我放逐,而是自我约束;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勇毅敢为。一颗敬畏的心,让你面对懈怠时保持清醒头脑,自律自强;一颗敬畏的心,让你面对混乱无序时坚守底线,不迷心智。敬畏之心在心间,脚下奔波有力量!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成语叫“炊烟袅袅”,有首歌曲叫《又见炊烟》,诗词中有更多的炊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等。曾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 当你的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你有何感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说明:本题来自聊城一模。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的关键词是“炊烟”,材料对“炊烟”的描述是,炊烟曾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在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炊烟消失的原因是“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这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了人们追求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社会进步。考生的感想与思考也因此而来。
2.典型任务的限制。写作内容上“不见炊烟”暗含了“见炊烟”到“不见炊烟”的变化与探究,但感悟和思考的重点则应针对生活中已“不见炊烟”,应侧重从生活角度深度思考。由于任务部分强调的是对“不见炊烟”的思考,考生不可大谈炊烟的意蕴和诗意,恰恰是,不管炊烟如何美好,炊烟的消失都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必然。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主要从“不见炊烟”的生活实际引导考生去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考生不能因为“不见炊烟”否定社会的发展。开放性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可以揭示“不见炊烟”的原因,把立意点放在揭示时代的变化上;也可立意为从生活中“不见炊烟”,看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从“炊烟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延伸写作,看今天美丽中国;可以从炊烟“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的“逐渐退出”体悟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还可以从炊烟的消失延伸到生活中其他事物的消失,去看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还可以立意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或炊烟消失,诗意永存……
2.联想与思考的开放。由生活中的“炊烟”变迁,可以联想到现实中耕作工具的变化、房屋、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的变化;可以由古诗“炊烟”联想到现代的诗歌、散文中对“炊烟”情感的表述,进而联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炊烟终将成为永恒的诗意和回忆;可以从现象出发层层追问问题的本质;可以从辩证的角度来论述“见炊烟”与“不见炊烟”的关系;可以理性阐述炊烟消失的原因,表述自己的价值判断……
3.文体的开放。考生可以写成议论文,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文体鲜明即可。 解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全面理解材料,深层探究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题目以小见大,引导考生通过“不见炊烟”这样一个小小的生活现象,学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在古诗和文学作品中却屡见炊烟;虽然生活中已“不见炊烟”,但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变得不食人间烟火,生活只是变得有“炊”而无“烟”,考生还是有话说的。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弄清题目设置的思维指向,有针对性写作,方可有的放矢。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2.炊烟不在,诗意永存。3.炊烟已不见,世界共发展。4.绿水青山,有“炊”无“烟”。5.“不见炊烟”生活亦然有诗意……6.不见炊烟,但见美丽中国。7.炊烟的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偏题立意:1.炊烟未远,未来可期。(失去针对性,题目针对的是“不见炊烟”。)2.往事如烟。(偷换概念,“炊烟”偷换为“烟”。)3.逝去的青春。(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范文展示 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炊烟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曾遍布于家家户户里,也曾出现在诗词歌曲中。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的生活中却已“不见炊烟”。 炊烟与回忆已逝,但未来和时代同新。 当人们迈步进新时代,当小渔村建起高楼大厦,当中国傲然站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期待着崭新的未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蛟龙”八海,“嫦娥”奔月,再到“祝融”探火,“天问”问天,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我们在感慨“不见炊烟”的同时,也在享受着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当“处处柴门掩半边,莺啼绿树隔炊烟”“雨后千山净,炊烟处处新”的场景只是课本上的字句时,我们虽有遗憾与不舍,但终究释然。我们走出了那个一直封闭着我们的“世外桃源”,摆脱了那个贫穷落后的时代。如今的中国从2008年的“北京欢迎您”到“一起向未来”的时光里飞速成长,拥有了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 从古至今,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又何止是“炊烟”。 当年君王用来召集部下的烽烟,如今已变成了智能手机、电脑视频;当年笨重又不易储存的竹简,如今已变成了移动硬盘、云盘;当年微弱的烛火,如今已变成了太阳能电池板……如今的炊烟在我们的记忆里逐渐远去时,如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隆隆机声取代了手工工场扎扎的机声,人们也曾说叹旧日宁静的庄园不再;当民国的幕场谢下,台上咿呀的戏子与老生倍显落寞,那些听戏的老人叹惜京剧消弭;炊烟曾经在中国成为农耕文明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头朵袅袅升起了千余年,而今却“不见炊烟”,固然有几许落寞。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炊烟的消逝是一种必然。 炊烟与回忆已逝,未来和时代同新。 当我们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在大城市里寻找自己的归宿时,是否会因“不见炊烟”而心生落寞?岁月流浙里,过去与现在传承,新与日不断更迭。时代在发展,炊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我们站在华堂顶厦,是否在记忆中寻觅消逝的炊烟?我们又是否看见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现在眼前:更好的生活,更美的风景,更加便利的出行,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宽敞的居住环境,从物质上更加舒适的享受到精神上更加惬意的感觉。 未来已来,你来不来? 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不见炊烟”,却看得见新时代的美好。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让我们携手共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 点评 本文标题对仗工整,中心突出。全文思路清晰,层层递进。先由消失的“炊烟”想到时代的发展,进而思考炊烟消失的历史发展必然;进一步论证不见炊烟,却看得见更加美好的时代,更加美好的中国;最后呼吁携手共建生态中国、美丽中国。思路清晰,文脉井然。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说明:本题来自广东省六校202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解决问题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以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为背景,共设两个场景。场景一是赵人从中山国借来猫,猫捉光了老鼠,也吃光了鸡。场景二是赵人的与儿子对于留猫和赶走猫的讨论,题目突出的是赵人的权衡取舍:现在的祸患是老鼠,偷吃粮食,毁坏衣服,穿破墙壁,啃坏用具,这种直接危害比没有鸡的害处大,会导致饥寒交迫。如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距离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考生要在此材料的基础上,思考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
2. 典型任务的限制。“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题目要求考生要由材料联系生活中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请结合自身的体验”,这个指令要求考生从自身具体的生活体验出发权衡取舍,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考生结合生活实际明确取舍原则,而不是大谈古今中外名人在生命、科研、国家存亡、长远发展等关键时刻做出科学长远的取舍做法。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肯定了父亲的做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利益的最大化,舍弃不必要的东西,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科学的做法,值得提倡。儿子忽略了灭鼠的贡献,没有看到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考生须结合此父亲的行事准则认识和思考取舍问题,有取就有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否则就会偏离题意。开放性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场景一针对取舍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再延伸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根据场景二从儿子的不科学想法进行分析,明确正确的取舍观,再扩展延伸到生活中的各种权衡取舍;还可以从父亲解读不赶走猫的利弊分析入手,认识到怎样的取舍才是最科学的做法,再拓展延伸,从而达到论证的目的。无论是“儿子处”,还是“父亲处”,都是可以论证怎样的取舍才是适宜的。只要符合材料中的立意,从任何角度切入即可。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在行文中,可以扣住材料中父亲在面对利害取舍时的科学做法,延伸到生活中的自己所面对的或所见到的各种权衡取舍,也可扣住儿子的不科学做法从反面寻找因取舍不当最终害人害己的事例,通过正反对比,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总之如何权衡取舍,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关键。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针对材料,理性表达自己的取舍观,写成议论文;也可感性表达表达自己对取舍的认识,写成记叙文。 解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引导考生学会权衡思维。材料以赵人和儿子关于留下猫和赶走猫的讨论作为思维的起点,引导考生结合材料,全面思考生活中的权衡取舍,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考生既是在写作,也是在思考生活和人生问题。题目强调“生活中的权衡取舍”便于考生开放写作。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取舍有道,贵在权衡。2.科学取舍,权衡得失。3.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兼得。4.及时止损,长远权衡。……
偏题立意:1.亲子教育,平等为重。(偏离题旨,题目的重点是生活中如何权衡取舍。)2.学会感恩。(同上。)3.活着比享受重要。(同上。)…… 下水文 取舍之道,贵在权衡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如何权衡取舍,才能风物长宜放眼量? 赵人用猫灭鼠,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儿子看到鸡都被消灭了,就想赶走猫以及时止损;而父亲则更看重老鼠都被猫消灭了,没有了隐患,确保一家子长久的温饱和安全。佛家说,舍,就是得;不舍,哪有得。的确,如果一味看重鸡,就会失去温饱和安全;相反放下鸡,便得自在。父亲的取舍是明智的,能够从根本上看到什么才是相对自己的最大利益。我认为取舍之道,贵在权衡。 面对自身发展,取舍有道,方可行稳致远。 毛虫舍得挣扎痛苦,才会有蝶变的奇迹;壁虎舍得断尾,才拥有逃生的机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儿女的成长,都舍得放手远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短暂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子女也舍得放下安逸,选取更能锻炼自己成长的风雨彩虹路。取舍之间,必有得失,寡情的守财奴才是不幸。我们在面对生存与发展时,要懂得舍小求大,忽略不必要的损失,求得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案,才能行稳致远。 面对金钱诱惑,取舍有道,方可永葆初心,找准人生方向。 在商场里拾到7 000元现金的一对小情侣,兴奋地牵手狂奔到银行,将钱存入自己的卡里。一些地方工作人员,如果对方不肯送些烟酒就故意拖拖拉拉,不及时解决问题。某些不良医生不见红包就刁难病人家属,令病患饱受双重折磨。但是,更多保安、出租车司机、人民公仆、白衣天使、热心民众拾金不昧、救死扶伤、见义勇为。义利之间,如何权衡?谁都懂,但是需要践行。 面对良心拷问,取舍有道,方可活出真我。 有人扶起倒地老人,结果被讹诈医疗费。“扶不扶”“救不救”“让不让”,如何权衡取舍成了人们内心的“梗”。上海市格致中学15岁少年盛晓涵则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教科书式”的回应。放学回家途中,他运用心肺复苏知识对一位倒地不起的老人施展救援,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义举被人们赞叹有担当,有胆气,更有救人的能力和底气,也让无数成年人折服、感慨“少年无畏”。被救老人在住院26天后,辗转找到自己的恩人。面对采访,盛晓涵说:“如果看见有人倒在路边,如果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担心被讹,这个社会就输了。如果走过去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帮他,不管最后有没有起到效果,那么这个社会就赢了。”面对良心拷问,我们如何权衡?只需尽力而为,活出真我。 在诸多取舍间,我们需要权衡利益得失,但不要贪小财失大义,不要害人又害已,更不要贪心兼得鱼和熊掌。让吾辈青年时刻保持清醒,在时代给出取舍的题目上,审慎权衡,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