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 练习

    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第1页
    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第2页
    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备考中考生物实验专项复习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加碘液后,②号试管不变蓝色
    C.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对照
    D.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 °C温水中保温5~10分钟
    2.小红和小华在做“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他们将等量的唾液和清水分别装入盛有等量馒头碎屑的试管A和试管B内,搅拌均匀,再将两支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10分钟,取出试管并滴入碘液,发现A不变蓝,B变蓝。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淀粉被唾液分解成了其他物质B.淀粉能使唾液发生变化
    C.唾液将淀粉转变成了葡萄糖D.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为麦芽糖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会变蓝色
    B.将馒头切成碎屑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
    C.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D.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4.下表是某校生物小组的实验记录,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 )
    A.探究淀粉遇碘液是否变蓝
    B.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C.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D.探究盐酸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5.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下列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的对应,不合理的是( )
    A.识别血细胞——人血的永久涂片
    B.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馒头碎屑
    C.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洋葱鳞片叶
    D.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萌发的大豆种子
    6.下列有关生物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将馒头切碎是模拟牙的咀嚼
    B.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需用显微镜观察实验现象
    C.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D.测定反应速度实验中,读取抓住尺子时手指上缘的刻度
    7.下图为某同学探究“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成葡萄糖
    B.2号试管中的淀粉会被唾液中的蛋白酶消化分解
    C.滴加碘液后,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D.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8.“淀粉遇碘变蓝”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原理。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此原理的是( )
    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B.检验种子萌发释放二氧化碳
    C.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D.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9.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现象为①不变蓝、②变蓝
    B.变蓝说明淀粉被消化了
    C.唾液能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D.Ⅱ号和Ⅲ号可形成对照,变量为温度
    10.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通过水浴对实验装置进行恒温处理,下列最适宜的水浴温度是( )
    A.0℃B.17℃C.37℃D.57℃
    11.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通过本实验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
    12.如图所示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各试管中均加入少许等量淀粉糊,1、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清水,2、4号试管中各加入2mL唾液,充分搅拌,如图处理5分钟,然后向冷却后的各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不变蓝的是2号试管
    B.1号和4号试管形成对照,变量为温度
    C.本实验把唾液换成胃液不影响实验结果
    D.1号和2号形成对照,证明了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13.如表是几位同学探究实验的记录,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变蓝的是2号
    B.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2毫升唾液
    C.该实验可以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强
    D.水浴保温前应该在试管中进行搅拌,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14.下表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步骤。若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则应该选择哪两组进行对照?( )
    A.1和2B.1和3
    C.2和3D.任意两组均可
    15.下图为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过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将试管放到37℃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的温度
    B.两个试管中加入浆糊的量可以不一样
    C.将两个试管放到温度越高的热水中,实验效果越好
    D.步骤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会变蓝
    16.如图是淀粉分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在生物体外也能进行B.过程②在小肠细胞内进行
    C.过程①和②可在同一器官进行D.过程①和②的产物都具有甜味
    17.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会变蓝色
    B.②③对照可探究“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①②试管对照,②号试管为对照组
    二、实验探究题
    18.将馒头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尝你会感觉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表所示实验方案。请据此回答问题: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糖类与食物中的 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 。
    (2)若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问题是 。
    (3)要想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响,应选择 试管进行对照。
    (4)预测实验现象,只有 号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 。
    (5)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探究结果告诉我们。吃饭时应该 。
    19.如图所示是表示消化液消化食物的某一实验,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A、B试管内各注人的是2毫升 。
    A.蛋清稀释液B.维生素C溶液C.淀粉溶液D.葡萄糖溶液
    (2)图4A、B试管内应再用滴管滴入一滴 。
    A.双缩脲试剂B.加碘的淀粉溶液
    C.0.9%的生理盐水D.碘液
    (3)探究结果:图4溶液不变色的是 ,另一支试管呈 。
    (4)该实验的变量因素是有无 。
    三、综合题
    20.如图是食物经过人体消化道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被化学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组成消化道各器官的排列顺序。请据图回答:
    (1)曲线甲是 的消化,曲线乙是 的消化。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字母C代表的器官是______。
    A.食道B.胃C.小肠D.大肠
    (3)蛋白质在 中进行消化,其终产物是 。
    A.A和B B.B和C C.C和D D.A和C
    E.葡萄糖 F.氨基酸 G.脂肪酸
    (4)下面是张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如下表),在4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及2毫升清水或唾液。
    请回答:A试管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A和D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 ;根据实验你认为吃饭时应该 (填“狼吞虎咽”或“细嚼慢咽”),其原因是 。
    21.馒头是用小麦的面粉制成,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取甲、乙、丙三支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
    甲:2mL淀粉溶液+2mL唾液→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乙:2mL淀粉溶液+2mL清水→37℃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丙:2mL淀粉溶液+2mL唾液→100℃水浴保持8分钟→加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颜色.
    (1)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 组对照实验.
    (2)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小麦(一种单子叶植物)种子的 .
    (3)制作馒头时,人们常将面粉、水与一种单细胞真菌和成面团,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面团会逐渐膨大、松软.此过程涉及的生物技术是 (填“克隆技术”、“发酵技术”或“转基因技术”)
    (4)小麦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 ,这与根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密切相关,又与细胞内能量转换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构是 .
    (6)如图是某植物一昼夜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曲线.在A,B,C,D,E时分别选择一片大小、朝向、叶龄相同的叶,摘下后既放入酒精中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清水冲洗,最后同时比较五个叶片的颜色,其中蓝色是最深的是 时所取的叶片.
    答案解析部分
    【解析】【解答】A、口腔内有唾液,可以初步消化淀粉,所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说法正确。
    B、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②号试管变蓝,因为清水不能消化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B说法错误。
    C、①号和②号试管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C说法正确。
    D、消化酶的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37 °C接近人体的温度,消化酶活性最佳,所以实验中要将两支试管一起放入37 °C温水中保温5~10分钟,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难度不大,熟记: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而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解析】【解答】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唾液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A试管与B试管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A试管是实验组,B试管是对照组,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A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B试管中加入的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滴加碘液后变蓝。通过A试管和B试管的比较可知,淀粉被唾液分解成了其他物质。
    故答案为:A。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人体的温度是37℃,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要把淀粉放在37℃的环境下进行。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淀粉变蓝说明该消化液不能够消化淀粉,淀粉不变蓝说明该消化液能够消化淀粉。
    【解析】【解答】A.实验中①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A正确。
    B.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就是模拟口腔中牙齿的咀嚼,B正确。
    C.要探究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①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②与③有两个变量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②③不能形成对照,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人体的温度是37℃,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要把淀粉放在37℃的环境下进行。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淀粉变蓝说明该消化液不能够消化淀粉,淀粉不变蓝说明该消化液能够消化淀粉。
    【解析】【解答】分析表中数据可知,①号和②号试管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馒头中淀粉的消化作用。通过观察、分析可以知道①号试管遇碘没变蓝,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完全分解成了麦芽糖。②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没有唾液,淀粉遇碘液后变蓝,可见该小组探究的课题是探究唾液能否消化淀粉。
    故答案为:C
    【分析】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解析】【解答】A、识别血细胞需要知制作人血的永久涂片,A说法正确。
    B、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馒头主要惩成分为淀粉,所以可以用馒头碎屑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B说法正确。
    C、认识植物细胞的结构可以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作临时装片来观察,C说法正确。
    D、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需要用到含有叶绿体的部位,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大豆种子不含叶绿体,所以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为基础题,熟记即可,熟知馒头、面包中富含淀粉,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最终在小肠内彻底消化为葡萄糖;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光,场所是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解析】【解答】A、实验中馒头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A说法正确。
    B、细菌和真菌形态微小,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时,需用显微镜来观察实验现象 ,B说法正确。
    C、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中,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C说法正确。
    D、测定反应速度实验中,读取抓住尺子时手指下缘的刻度,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中常见的实验操作,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基础操作和注意事项是关键,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实验中,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了口腔中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了口腔中舌的搅拌,牙齿和和舌是进行了物理性消化,促进淀粉的消化;在测定反应速度实验中,被测者的拇指和食指要对准尺子零刻度,不能接触尺子更不能轻握尺子,开始时大拇指在0刻度的上方,因此结束时应该从大拇指的下方读数。
    【解析】【解答】A、淀粉在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中最终分解为葡萄糖,A说法错误。
    B、2号试管中滴加的是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所以②号试管中的淀粉会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初步分解,B说法错误。
    C、1号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滴入碘液会变蓝;2号试管注入了唾液,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所以滴入碘液不变蓝,C说法错误。
    D、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是淀粉酶的活性达到最佳,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淀粉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此实验比较简单,需要熟记: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在设置对照实验时,必须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
    【解析】【解答】A.根据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滴加碘液,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不符合题意。
    B.验证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的石灰水,没有利用到碘液,符合题意。
    C.玉米种子存储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在玉米种子的纵剖面上滴碘液,会变蓝的部分是胚乳,不符合题意。
    D.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不分化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析】【解答】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用试管Ⅰ和试管Ⅱ进行对照,变量是唾液。Ⅰ号试管加入唾液,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滴加碘液后不变蓝。Ⅱ号试管加入清水,馒头中的淀粉不会被分解,滴加碘液后变蓝。
    Ⅱ号和Ⅲ号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
    故答案为:A
    【分析】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将馒头切碎模拟的是牙齿的咀嚼作用,搅拌模拟的是舌的搅拌。将装有馒头碎屑的试管中滴加唾液并搅拌,在把试管放到37℃温水中,10分钟后取出,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而没有进行这样处理的馒头中的淀粉不会被分解,遇碘将变蓝。
    【解析】【解答】人体内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37℃是唾液分解馒头碎屑的最适温度,37℃模拟的是人体口腔内的温度。
    故答案为:C。
    【分析】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常要设计对照,除了是变量外,其它条件均相同。人体的温度是37℃,为了使实验更加准确,要把淀粉放在37℃的环境下进行。
    【解析】【解答】A.①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未与馒头中的淀粉充分混合,唾液淀粉酶没有将淀粉全部分解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变蓝色,A不符合题意。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B符合题意。
    C.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C不符合题意。
    D.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本实验的温度都是37°,无法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解析】【解答】A.2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1号和3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同时4号试管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受到影响,滴加碘液后变蓝色,A符合题意。
    B.试管1和试管4有两个变量唾液、温度,因此不可作为对照,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中把唾液换成胃液”,胃液中不含有淀粉酶,不能消化淀粉,因此最后的实验现象均变蓝色,C不符合题意。
    D.1号和2号形成对照,实验结论是唾液将淀粉分解了,但是不能证明分解的产物是麦芽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解析】【解答】解:A.若以1和2为一组对照实验,则实验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号无唾液,淀粉未被分解,遇碘液变蓝,A正确。
    B.若1号和3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3号试管中还应加入2毫升唾液,则实验变量是温度,B正确。
    C.37℃是模拟人口腔的正常体温,是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反应的最佳温度,如果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此实验缺乏对照组,不能得出37℃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较强的结论,C错误。
    D.在水浴保温前分别在两支试管中进行搅拌,它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了唾液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正确。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步骤是: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的温水中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
    【解析】【解答】A.D.对照实验是指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的实验。因此若模拟研究正常摄食情况下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择表中的1号试管和2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B. 1号试管和3号试管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作用,B符合题意。
    C. 2号试管和3号试管中存在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不符合题意。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表格展示了实验步骤。
    【解析】【解答】A.唾液淀粉酶在体温下活性最强,因此将试管放到37℃水中的目的是模拟人体的温度,A正确。
    B.探究实验要坚持唯一变量原则。此实验的变量是唾液,除了有无唾液不同外,其它条件应该完全相同,所以,两只试管中的浆糊量应该相同,B错误。
    C.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酶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活性最强,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唾液淀粉酶在体温下活性最强,因此水浴加热的温度应该是37℃,不是温度越高越好,C错误。
    D.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在实验中常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存在。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2号试管中的液体不变蓝,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确定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解析】【解答】A.过程①表示淀粉初步消化形成麦芽糖,可以利用唾液在生物体外也能进行消化,A不符合题意。
    B.过程②表示麦芽糖进一步分解形成葡萄糖,在小肠内进行,B符合题意。
    C.过程①和②可在同一器官小肠内进行,小肠内含有消化淀粉和麦芽糖等物质的多种酶,C不符合题意。
    D.过程①和②的产物分别是麦芽糖和葡萄糖,都具有甜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解析】【解答】解:A、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A错误;
    B、②③不能作为对照实验,因为变量不唯一,B错误;
    C、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C错误;
    D、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因此,在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可形成对照实验,②号为对照组,D正确.
    故选:D.
    【分析】通过分析图中的相关信息可知,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与③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
    【解析】【解答】(1)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故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属于糖类,糖类与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既是组织细胞的构成物质,又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若选用1号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变量是唾液,故探究的问题是唾液是否影响淀粉的消化?
    (3)要想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响,应选择1、4试管进行对照,1号试管在37℃的环境中,4号试管在0℃的环境中。
    (4)预测实验现象,只有1号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该试管加入了唾液,并进行了充分搅拌,唾液与淀粉充分混合,淀粉被分解。
    (5)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所以,为了让食物充分消化,我们在日常进餐是要注意细嚼慢咽。而如果人在进食时,若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会增加胃和小肠所示器官的消化负担,容易使人患胃肠疾病。故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探究结果告诉我们。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可以看出,A、B两试管中滴加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所以此实验是消化淀粉的实验,所以,A、B试管内各注人的是2毫升淀粉溶液,C符合题意。
    (2)淀粉有遇到碘液而变蓝的特性,所以可以用碘液验证淀粉的存在,所以图1是向A、B内应再用滴管滴入碘液,D符合题意。
    (3)A内的清水不消化淀粉,淀粉还存在吗,所以,滴加碘液后会变蓝;B内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淀粉不存在了,所以滴加碘液后会不变蓝。
    (4)实验过程设置A和B对照,变量是唾液。
    故答案为:(1)C;(2)D;(3)B、蓝色;(4)唾液。
    【分析】此题考查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不大,熟记: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保证实验具有说服力,需要注意:消化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因此在实验中,需要隔水加热的水温是37℃,此时消化酶的活性最佳。
    【解析】【解答】(1)曲线乙起始消化部位是A口腔,乙代表淀粉;曲线甲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C应为胃,D是小肠。脂肪起始消化部位是小肠,甲代表脂肪。
    (2)图中A为口腔,C为胃,B应为咽和食道;D是三种物质均能消化的部位,D是小肠,而F为肛门, 则E是大肠。
    (3)蛋白质的消化起始部位是胃,主要部位是小肠,其终产物是氨基酸。
    (4)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成了麦芽糖,在淀粉消化成麦芽糖的过程中,唾液的分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则都有助于淀粉的消化。A没有唾液,馒头中的淀粉未被消化,遇碘变蓝;A和D试管对照,变量是唾液,探究的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吃饭时应该细嚼慢咽,因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则都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分析】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其中唾液的消化是化学消化,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是物理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不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解析】【解答】(1)甲与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唾液、温度,因此在该探究实验中能形成2组对照实验.
    (2)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因此面粉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小麦(一种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乳.
    (3)做馒头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空.因此“制作馒头时,人们常将面粉、水与一种单细胞真菌和成面团,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面团会逐渐膨大、松软”.此过程涉及的生物技术是发酵技术(填“克隆技术”、“发酵技术”或“转基因技术”)
    (4)小麦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扩大了根的吸收面积,“这与根吸收水分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5)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储存能量;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因此“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既与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密切相关”,又与细胞内能量转换密切相关的两种结构是叶绿素、线粒体.(6)“如图是某植物一昼夜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曲线.在A、B、C、D、E时分别选择一片大小、朝向、叶龄相同的叶,摘下后既放入酒精中进行脱色处理,再滴加碘液,清水冲洗,最后同时比较五个叶片的颜色”,其中D时光合作用的时间最长制造的淀粉最多,因此蓝色是最深的是D时所取的叶片.
    故答案为:(1)2
    (2)胚乳
    (3)发酵技术
    (4)根毛
    (5)叶绿体、线粒体
    (6)D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2)双子叶植物的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单子叶植物的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中.(3)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4)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能将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动植物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能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正确识图.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浆糊、唾液
    浆糊、唾液、盐酸
    温度
    37℃
    37℃
    时间
    10分钟
    10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试管编号
    Ⅰ号
    Ⅱ号
    Ⅲ号
    馒头处理
    适量碎屑
    加入液体
    唾液2毫升
    清水2毫升
    唾液2毫升
    搅拌情况
    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37℃
    0℃
    10分钟后滴加碘液


    变蓝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处理方法
    检验方法
    现象
    1
    2毫升唾液+淀粉糊
    37℃10分钟
    碘液

    2
    2毫升清水+淀粉糊
    37℃10分钟
    碘液

    3
    淀粉糊
    0℃10分钟
    碘液


    1
    2
    3
    加入的物质
    馒头碎屑+2mL唾液
    馒头碎屑+2mL清水
    馒头+2mL唾液
    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10min
    37℃水浴10min
    37℃水浴10min
    加入碘液
    2滴
    2滴
    2滴
    试管编号
    加入的物质
    是否搅拌
    温度
    水浴时间
    检测试剂
    实验现象
    1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搅拌
    37℃
    10分钟
    碘液

    2
    馒头块+2毫升唾液
    不搅拌

    3
    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
    充分搅拌

    4
    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
    充分搅拌
    0℃

    试管
    物质
    温度
    时间
    碘液
    现象
    A
    馒头碎屑+清水
    37℃
    5分钟


    B
    馒头碎屑+唾液
    37℃
    1分钟

    变蓝
    C
    馒头碎屑+唾液
    37℃
    2分钟

    部分变蓝
    D
    馒头碎屑+唾液
    37℃
    5分钟

    不变蓝

    相关试卷

    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突破巩固练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含解析),共6页。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探究题02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七年级下册实验专题解析版docx、探究题02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七年级下册实验专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初中生物实验突破(通用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导学案,共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