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1页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2页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六.古诗词赏析(共5小题)
    21.(2022•三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天景色。
    B.“琉璃滑”将无风的湖面比作细腻光滑的琉璃,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
    C.“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水鸟被涟漪惊动而飞,愈显西湖的喧嚣。
    D.全词语言清新活泼,寓情于景,彰显了欧阳修这首小令的婉约与深挚。
    (2)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传达出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这是视觉,“隐隐笙歌处处随”这是听觉,故上片依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并非选项所说“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
    B.有误,“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错误,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应突出的是湖面的平静。
    C.有误,“以静衬动”“西湖的喧嚣”错误,“惊起沙禽掠岸飞”的意思是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应是以飞鸟的动来衬托西湖的静。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从而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答案:
    (1)D
    (2)示例:“轻舟短棹”委婉地写出词人泛舟西湖时的悠闲与惬意,“西湖好”传达出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22.(2022•泉州模拟)泉州世遗点姑嫂塔,相传为祭祀因思念漂洋过海亲人而死的姑嫂而建。小明在探访时被明代诗人苏濬《咏姑嫂塔》“二妃①环佩冷,秋色正萧萧”诗句所感动,不由得默念起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二妃:原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这里借指姑嫂二人。
    (1)下列对《送友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横”“绕”二字一静一动,形象地写出山峰横亘、江水环绕的景象。
    B.颔联继首联写景后转为抒情,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
    C.颈联巧妙借用眼前所见的“浮云”和“落日”来比喻行踪飘浮不定的游子。
    D.尾联“自兹去”的意思是“从此离去”,与颔联中的“一为别”形成呼应。
    (2)《咏姑嫂塔》“秋色正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分别是什么意思?“萧萧班马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隐喻游子漂泊不定。“比喻行踪飘浮不定的游子”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及抒发情感。“秋色正萧萧”意思是:秋天的景色冷落凄清。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萧萧班马鸣”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萧萧:马嘶叫声。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答案:
    (1)C
    (2)“秋色正萧萧”冷落凄清的样子;“萧萧班马鸣”马嘶叫声。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23.(2022•南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而今一切已风逝云散,只留下万古不变的悲哀。
    B.颔联即景生情,由斜阳衰草、寒林空寂而生惆怅伤感之情,为下文感慨作铺垫。
    C.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处境,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
    D.全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溯古思今,深化了怀古咏叹的主题。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有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的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首联叙述诗人在长沙谪居三年”错误,是“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是该诗的尾联,意思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可知作者这里表面在为贾谊而悲伤,实则对自己被贬的遭遇也是无比伤感。因此,品读尾联情感,需要结合前几联及诗人的写作背景。根据“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因此可知抒发了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根据本诗写作背景,是作者赴潘州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故此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根据“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意思是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含蓄地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答案:
    (1)A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诗人对贾谊不幸遭遇的悲叹,对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译文:
    长沙过贾谊宅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24.(2022•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濑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造意优美,构思巧妙,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
    B.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隐含着要领悟妙道先得走过曲折道路的哲理。
    C.颈联两句移情于物,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的重心是“破山寺”,首联交待诗人行踪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诗的尾联“此都寂”和“钟磬音”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后禅院”是全诗重点所在,不是“破山寺”。
    故选:D。
    (2)本题考查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此处是以动衬静,周围都是寂静的,只有钟磬声,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也写出来作者心无杂念一心向佛。所以说,不矛盾,诗人使用的是以声写静方法,即用袅袅的钟磬之音来衬托禅院的寂静。
    答案:
    (1)D
    (2)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25.(2022•福州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目中“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B.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C.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涵义十分丰富。
    D.尾联写诗人感谢朋友的关怀,心绪难平时可借酒浇愁以提振精神。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堪称千古警句,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深刻内涵的理解把握能力。
    ABC.正确。
    D.诗歌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并非“借酒浇愁”。题意分析不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答案:
    (1)D
    (2)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七.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
    26.(2022•三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心志不遂,乃治清节,游西河,师事卜子夏。与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于魏,皆为将,唯干木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
    (1)请根据提示,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B.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C.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D.后卑已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
    ②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4)魏文侯为什么要以行抚轼礼来“尊段干木”?由此可见魏文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答。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居:居住。居于魏:住在魏国。居:居住。
    ②孰若孤:谁能比得上我。若:比得上。势不若德贵:势利不如德行高尚。若:比得上。
    ③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仕:做官。唯干木守道不仕:只有段干木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仕:做官。
    ④过人之处:超过别人的地方。过:超过。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魏文侯的威名超过齐桓公。过:超过。
    (2)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和他交谈,文侯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可据此断句为: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造,造访,拜访;逾,翻越。句意为:魏文侯想见他,就登门拜访,段干木却翻越墙躲开。
    ②重点词:处,处在;声,声望;驰,奔跑。句意为:虽隐居在偏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文中的“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可以看出,在魏文侯看来,段干木品德高尚,心怀君子之道,是他不敢不敬的人。作为君主,却能对一个民间不仕的人降低身段,还“后卑己固请见”,可见其诚心;又“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可见其态度;由此可见魏文侯求贤若渴,爱才惜才。
    答案:
    (1)①居住;②比得上;③做官;④超过。
    (2)C
    (3)①魏文侯想见他,就登门拜访,段干木却翻越墙躲开。
    ②虽隐居在偏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
    (4)第一问:因为段干木品德高尚,心怀君子之道。
    第二问: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才惜才。
    27.(2022•泉州模拟)寺名同“承天”,文意各不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异迹甚多。寺中有九十九井,相传一僧畜①异志,欲掘百井以为兆,后功亏其一而止。井上筑石塔数处,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山门口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影一枝。每年梅树开花时,影上亦有花;生叶时,影上有叶;遇结子时,影上有子;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则影上惟存枯枝而已。寺中又有魁星石,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至天将雨时,石上绽出水珠,亦俩然结一魁星形也。
    ([清]梁章矩《归田琐记》节选)
    [乙]记承天寺②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轻,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畜:同“蓄”。②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后功亏其一而止: 停止
    ②若花叶与子俱落之时: 全,都
    ③月色入户: 门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B.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C.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D.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近视无物,远望如一幅淡墨魁星图。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小明从标题看出了两文写作内容的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不同之处。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后来功亏其一而停止。止,停止。
    ②句意:如果花叶和果实都落的时候。俱,全,都。
    ③句意:月光透过窗户洒入门内。户,门。
    ④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凡是苍蝇飞到塔上,无论多少,头都朝下,没有小的差别。
    根据意思可断句为:凡苍蝇飞集塔上/无论多少/头皆向下/无有小异者。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近视,在近处看;远望,从远处望去。句意:在近处看,没见什么东西,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用淡淡的墨水画成的魁星图。
    ②重点词语:亦,也;寝,睡觉;于,在。句意:张怀民也还没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甲文的标题“承天寺”直接点名了写作的对象,文章就是介绍承天寺中的“异迹”的。乙文的标题“记承天寺夜游”,“记”交代了文体,“夜”点名了时间,“游”点出了事件。文章主要就是写了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答案:
    (1)①停止;②全,都;③门;④只是。
    (2)A
    (3)①在近处看,没见什么东西,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用淡淡的墨水画成的魁星图。
    ②张怀民也还没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甲文标题点明写作对象,文章内容围绕写作对象介绍其中景物的来历、数量、特点等。乙文标题交代文体和时间、地点、事件,文章内容侧重叙写作者和友人夜游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28.(2022•南平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①,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②,古难其选。成王③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④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⑤。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⑥,后名惶恐再拜。
    【注】①染:沾染恶习。②师保:古时担任辅佐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③成王:指周成王姬诵。 ④三师:即东宫三师,是辅导皇太子的官员。⑤仪注:礼仪制度。 ⑥惶恐:意为惶恐不安,是一种谦词。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太宗谓侍臣曰 对……说
    ②左右皆贤 都
    ③与三师书 写信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B.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C.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D.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
    (4)唐太宗诏令编撰太子接待三师仪注,对太子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和迁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谓,对……说;
    ②句意:左右都是贤人。皆,都;
    ③句意:给三师写信。书,写信。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句句意为: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故可断句为: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日,每天。益,增加。句意: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
    ②重点词有:故,所以。诚,确实。句意: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可概括问为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答案:
    (1)①对……说;②都;③写信。
    (2)B
    (3)①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足以增长仁义道德。
    ②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的确是由于接近习性相同的人。
    (4)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给三师写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29.(2022•漳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跨华封①绝顶,溪从其下折而西去……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林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下皆积叶,高尺许,蜘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钧发悬股,百计难脱:比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②。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解]①华封:今漳州市华安县。②壅水:因水流受阻而产生的水位升高现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跨华封绝顶 极 我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 停止
    ②比脱: 等到 其两滕相比者(《核舟记》) 靠近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B.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C.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D.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
    ②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
    (4)选文中徐霞客探游华安,柳宗元也曾到小石潭探幽,两者在游记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有何不同?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越过华封的最高处。绝:极。句意: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绝:停止。
    ②句意:等到逃脱时。比:等到。句意: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才又看见溪流,但岩石上不能立足,转身摔下茂密的荒草中。“始复见溪”写又看到溪流;“而石不受足”意思转折,写不能在石头上立足;“转堕深莽”是结果;故断为: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之,的;得,找到。句意:(我)寻找下到溪边的路,很长时间都没找到。
    ②重点词有:乃,于是、就;即,立即;践,踩;遂,于是;抵:抵达。句意;便立即从润水中攀越岩石踩着流水走,于是到了溪中的岩石上。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柳宗元被贬永州,心情抑郁凄苦,只得寄情山水,希求能从美好风景之中排解自己心中的郁闷。《小石潭记》中,作者初闻水声,又见小潭,看见鱼儿欢悦,潭水清澈,心中觉得愉悦。“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但一被小潭周围凄清的氛围所触发,短暂的快乐马上消失,被贬的凄苦郁闷之情就又涌现出来。徐霞客一生并未入仕,他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的奥秘,感受自然之美好奇绝,为天下山水作志。所以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皆是自己的探访的对象,不存在排解自己某种情绪的可能。“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难脱”,可谓披荆斩棘;“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涉山攀石,可见徐霞客探寻山水之胜是历尽艰难的,但他毫不畏惧,反而从中得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答案:
    (1)①极;停止;②等到;靠近。
    (2)B
    (3)①(我)寻找下到溪边的路,很长时间都没找到。
    ②便立即从润水中攀越岩石踩着流水走,于是到了溪中的岩石上。
    (4)示例:徐霞客一路披荆斩棘涉水攀石,展现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而柳宗元短暂的快乐之后“凄神寒骨”,可见其内心郁积苦闷。
    30.(2022•陕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②,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岳飞》)
    【注】①宵肝(gàn):即宵衣食。宵,夜。肝,晚。天不亮就穿衣,天很晚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国事。②营第:建造住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③玠益敬服 更加
    ④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有人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B.文臣不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吴素服飞,愿与交欢。
    (4)【甲】文中孟子将“生”与“义”置于不能兼得的两难境地,从而阐发了 舍生取义 的观点。这里主要运用了 比喻(类比) 论证的方法提出论点,说理深刻。
    【乙】文中写了岳飞孝敬母亲、 拒受名姝 、听劝戒酒、 辞帝为之营第 这四件事,由此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 有责任、有担当 的人。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②句意: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如:假如,假使。
    ③句意:吴玠更加敬仰他了。益:更加。
    ④句意: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或:有人。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题,可根据句子的对称结构来判断。“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一句,从“文臣”和“武臣”两个方面来说,“文臣不爱钱”与“武臣不惜死”是对偶句,据此可分别在“文臣不爱钱”和“武臣不惜死”后划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字词有:是故,因此,所以;所欲,所喜爱的;甚,比;所恶,所厌恶的。句意: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②中重点字词有:素,向来;服,佩服;交欢,结为好友。句意: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甲】文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乙】文中,“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一句写岳飞孝敬母亲:“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写吴玠打扮了美女送给岳飞,“却不受”写岳飞拒绝了名姝,据此可概括为岳飞拒受名姝:“少豪饮,帝戒之日”写岳飞特别喜欢喝酒,皇帝告诫了他,“遂绝不饮”写岳飞听从皇帝的劝告,从此不再喝酒,据此可概括为岳飞听劝戒酒;“帝初为飞营第”写皇帝曾经想要给岳飞建造一个住宅,“飞辞日”写岳飞推辞了皇帝辞帝为之营第,据此可概括为岳飞辞帝为之营第。从岳飞孝敬母亲可看出岳飞是一个孝顺的人;从岳飞拒受名姝可看出岳飞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从岳飞一开始特别喜欢喝酒,后听从皇帝的劝诫从此不再喝酒可看出岳飞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从他人劝告的人;从岳飞说“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谈论家事”可看出岳飞是一个有责任、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1)①祸患,灾难;②假如,假使;③更加;④有人。
    (2)B
    (3)①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②吴玠向来佩服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
    (4)舍生取义;比喻(类比);拒受名姝;辞帝为之营第;示例:有责任、有担当、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
    方法
    相关词句
    词语
    解释
    课内迁移
    面山而居
    居于魏
    ① 居住
    孰若孤
    势不若德贵
    ② 比得上
    联系成语
    学而优则仕
    唯干木守道不仕
    ③ 做官
    过人之处
    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
    ④ 超过

    相关试卷

    江苏省无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江苏省无锡市三年(2020-2022)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阅读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广西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6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37页。

    辽宁省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这是一份辽宁省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9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共28页。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福建省九地市2022中考语文模拟题精选按题型分类汇编:02古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