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1页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2页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说明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阅读全文,概况本文说明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说明文阅读

    (一)(2021·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细菌和病毒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菌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他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2.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3.选文第②段划线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④段“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1.病毒   逻辑顺序
    2.①病毒结构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②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③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④病毒会变异,但没那么可怕。(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打比方。作用:将“病毒”比作了“刚出生的婴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点。
    4.不能去掉。理由:“大多数”和“有的”只是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全部了,和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有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的能力。
    第一问
    根据题目“细菌和病毒”和①段描述“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②段“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可知,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再据③段“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④段“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会坏得那样猖獗?”⑤段“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可知,主要是向读者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所以说明对象是“病毒”。
    第二问
    文中并没有明显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而是①②段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不同特征,③段介绍抗生素为什么对病毒不起作用,④⑤段再介绍“病毒”生存和影响人类安全的缘由,这是由内在特征到外在影响,所以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根据②段“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可知,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根据②段“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可知,病毒生存能力脆弱,只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维持生存;
    根据③段“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可知,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只能寄生于别人的细胞内,无法独自完成生化反应;
    根据④段“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和“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可知,病毒虽然会变异,但也没那么可怕。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②段划线部分“而病毒则像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这里将“病毒”比作“刚出生的婴儿”,将病毒的构成比作“肚”和“一张吃奶的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样写能够生动形象地向读者说明病毒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特征。通俗易懂。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大多数”是“远超过多数的”的意思,在句中起限制作用。说明超过多数的病毒没有那么可怕,但少数还是对人类有很大威胁的,是可怕的;“有的”本义是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在句中起限制作用,指病毒中的一部分不会使人得病,但还有能使人得病的病毒。这两个词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不能去掉。

    (二)(2021·山东烟台·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去哪里找“热搜”
    李方恩
    ①拜科技革命所赐,现代人可以运用各种方便的条件去查询各类知识,了解热点所在。那么,古人没有搜索引擎,如果有类似的需求,该怎么办呢?有办法,他们可以查询类书。
    ②中国古代的图书大体上分成“经史子集”四类。其中,经是指儒家经典,史是指史书,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这种分类方法是从隋朝开始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类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为很多知识无法装到“经史子集”这个体系中。于是,类书就逐渐出现了。
    ③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但是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从内容来看,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内容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知识,这和今天的百科全书有得一比。其次,类书只是把各种知识汇聚到一起,不添加任何评论和批注。最后,从编辑方式来看,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起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这三个特点是类书最突出的特点。
    ④那么,第一部类书是哪一本呢?研究者普遍认为,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是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是魏文帝曹丕召集大臣刘劭、王象等人编辑的,全书分成四十多部,一千多卷,八百多万字。A曹丕雅好文章,热爱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经常要查询一些典章故事,在治理国家时,他也希望可以学习先贤明君的事迹。于是,公元220年,他召集了一些名臣儒士,想要编辑这样一部书。这部书费时三年编订完成,是严格意义上的类书。
    ⑤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部价值极高的书,大部分都失传了。B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
    ⑥《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让名臣解缙和姚广孝主持编纂。朱棣告诉他们:“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意思是说,从文字形成以来所有的著作,你们都要把它们分门别类地弄成一部书,不要嫌多。这部书从1403年开始编纂,直到1408年才最后完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⑦从古代各种各样的类书,再到今天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则是人类对各种旧闻新知的好奇心。
    5.结合第③段内容,请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类书。
    6.下面这句话放在A、B两处的哪一处更适合?为什么?
    好在这部书开了类书编纂的先河,此后各种类书层出不穷,名气较大的有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
    7.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8.你需要到古籍图书室去查阅下列语句的相关资料,为提高检索效率,你应该到“经史子集”哪一类去查找?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甲:_________             乙:________     丙:__________
    【答案】5.示例: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
    6.示例:应放在B处。因为④⑤⑥段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
    7.示例: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永乐大典》具有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增强了科学性和准确性。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
    8.甲:集     乙:子     丙:经
    【详解】
    5.本题考查给事物下定义。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了解下定义的要求。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
    首先提取属概念。由第③段“类书类似于我们经常用到的各种工具书”提取属概念是“工具书”,然后概括种差。
    由此段“类书广泛搜集了各种书籍”概括出“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由此段“类书分门别类地编排了搜集而来的资料,以便于使用者查询”概括出“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最后按照“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模式给“类书”下定义为:类书是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并分门别类地编排起来,以便于查询的工具书。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的连贯性的能力。根据第④段中的“编订于曹魏年间的《皇览》”,第⑤段中的“到了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横空出世”,和第⑥段中的“《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可知,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曹魏时的《皇览》到明朝的《永乐大典》来介绍类书。这句话中的“唐朝的《艺文类聚》、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正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所以应放在B处。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
    第⑥段划线句子“全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图书近8000种”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⑤段“《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注意,此处没有之一”可知,运用具体的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永乐大典》收集的知识之多,具有类书广泛搜集书籍中的各种知识这一特点,进而说明了它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增强了科学性和准确性。
    “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光辉成就的扛鼎之作,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名片”是用来介绍人身份信息的,这里运用打比方,把《永乐大典》比作中国文化的名片,也就是说《永乐大典》某种程度上能代表中国文化,它是中国文化最高成就之一,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永乐大典》的重要性,使说明对象具体可感。
    8.本题考查学生拓展延伸文章内容的能力。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这是一篇文人的散文作品,再根据第②段中“集收录的则是文学作品”,故应到“集”类书籍里找;
    乙“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出自庄子的《北冥有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再根据第②段中“子汇集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一些宗教典籍”,故应该到“子”书类里找;
    丙“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礼记》属于儒家经典。再根据第②段中“经是指儒家经典”,故应该到“经”书类里找。

    (三)(2021·黑龙江黑龙江·八年级期末)阅读《小蜜蜂影响大生态》(节选)一文,回答小题。
    ①蜜蜂属于传粉动物。美国农业部的研究显示,传粉动物参与了养活全球1/3人口的粮食生产。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蜂儿诗》将蜜蜂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体现得淋漓尽致:“蜜蜂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犹带百花香。”
    ②蜜蜂被称为“自然之子”“人类益友”。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蜂蜜一直是甜美的代名词,被誉为“天赐的礼物”。自古以来,国人对蜂蜜的营养和美味极为推崇,视其为养生祛病、健体强身的天然保健品。此外,蜜蜂还能提供诸多健康长寿因子——花粉、蜂胶、蜂蜡和蜂王浆等蜂产品。
    ③其实,蜜蜂酿蜜只是它为人类贡献的很小一部分,传粉才是它的丰功伟绩;因此,蜜蜂又被誉为“月下老人”“农业之翼”。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目前,地球上已知植物共有22万多种,除蒲公英等不多的植物靠自然风传送花粉外,有16万种靠昆虫传粉,其中依靠蜜蜂传粉的占85%。粗略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需要蜜蜂来传授花粉。实践证明,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同时,蜜蜂传粉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控制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农药残留,有效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有数据显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以上,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突出。
    ④蜜蜂还被称为“生命使者”“环境哨兵”。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异常敏锐的嗅觉,对周围环境极为敏感,可以识别出许多种细微的气味。蜂群的数量直接反应环境状况——蜂群多的地方,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
    ⑤如果说大自然的生物链组成具有神奇的密码,那么蜜蜂就是破解密码的大咖工匠。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不会再繁衍下一代。自然界生物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个物种的消失可能牵扯到其他几十种、上百种甚至上千种生物。因此,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
    (摘编自刘国信《小蜜蜂影响大生态》)
    9.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10.阅读全文,概况本文说明内容。
    11.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加点词“以上”能否删掉?为什么?
    13.阅读全文,说说蜜蜂如果消失,对生态有何影响。
    【答案】9.逻辑顺序。
    10.蜜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作比较。运用蜜蜂体重与酿蜜重量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蜜蜂酿蜜多、贡献大的特点。
    12.不能删掉。“以上”一词表示多的意思,在文中表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多倍。如果去掉,则表示“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其直接产值的100倍”,这样表述太绝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以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删掉。
    13.作物无法结出果实、种子,粮食会减少;生态遭到巨大破坏,很多植物濒临灭绝,动物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详解】
    9.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蜜蜂”,②~⑤段从蜜蜂酿蜜蜂,传粉,环境检测,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说明蜜蜂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的重要影响,全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
    10.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根据题目“小蜜蜂影响大生态”和文章内容可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根据第①段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第⑤段中的“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可知文章的说明内容主要是蜜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11.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研究显示,蜜蜂的体重虽然只有约100毫克,尚不及一滴水重量的一半,但其短暂的一生能够酿造出达自身重量30倍的蜂蜜。”画线句虽然有数字,但作者列举数字的主要目的是对比,所以本题主要的说明方法应该是作比较。作者把蜜蜂的体重“约100毫克”,和它所酿造的蜂蜜重量进行比较,蜜蜂所酿造的蜂蜜“达自身重量30倍”,说明蜜蜂酿出的蜜多,突出了蜜蜂的贡献之大。
    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科学,因此常使用一些表示范围的词语对语意进行限制。“100倍以上”表示比100倍多的意思,是粗略估计养蜂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并非恰好100倍整。如果去掉,则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与客观事实是不符的。“以上”这一表示范围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因此不能删掉。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第①段“在众多传粉动物中,蜜蜂的传粉效果最优,增产贡献最大;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总写了蜜蜂的重要作用。根据第③段“蜜蜂是自然界中植物生存、繁衍的媒介,是作物增产的重要保障”“利用蜜蜂传粉,可使作物增产普遍达到10%以上,其中,油菜增产15%~20%,果树增产20%~30%,部分果蔬产量甚至可以成倍增长”可概括出:如果蜜蜂消失,粮食就会减少,作物无法结出果实和种子。④⑤段具体说明了蜜蜂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它是植物赖以生存的因子、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充当着环境质量监测员的角色,是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体现”“蜜蜂一旦消失,粮食、棉油、蔬果、木材等植物将无法结出果实种子,也就不再有下一代的繁衍,整个生态系统都将面临崩溃”由此可概括出:如果蜜蜂消失,生态遭到巨大破坏,很多植物濒临灭绝,动物生存也会受到威胁。据此作答即可。

    (四)(2021·新疆克拉玛依·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从水中来
    陈夏法
    ①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最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由水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的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②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一点早已编入了各种教科书。那么猿猴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③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洋中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④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说明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在人的胚胎早期仍留下了鳃的痕迹。
    ⑤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产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⑥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渺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⑦据生命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像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惟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节选自《神秘的海洋》
    1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是由猿变来的,猿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说法是有几分科学依据的。
    B.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
    C.所有的脊椎动物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
    D.鱼类中的一支演变成为两栖类后,又逐渐将鳃变态成为肺。
    15.请分析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16.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简要分析。
    17.第④段中加点词“曾”“过”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4.C
    15.主要运用的是举例子的方法,例举了幼体青蛙用鳃在水中呼吸,成年后用肺在陆上生活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生命的进化过程是由水中到陆上的这一结论。(或者例举了青蛙的生长有力地证实了观点。)
    16.文章开篇提出“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观点,然后从多方面说明了人“虽然在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在胚胎早期仍留下了鳃的痕迹。”最后说明“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后”逐渐进化,由海登陆这一结论。由此可见,文章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17.不能,“曾”“过”表示时态的变化,如果删去就不能说明人类有鳃是过去的事,这不符合事实,原词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详解】
    1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C.有误。原文第⑤表述是:所有的脊椎动物,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
    故选C。
    15.考查说明方法和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阅读划线句子和前后文,根据第⑦段划线句子前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可知划线句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解释举例子的作用。答题公式是:通过列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因此可以总结为:划线句子举了青蛙的生长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证明了“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的观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据此归纳即可。
    16.考查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观点。文章开篇先由人身上有多样海洋印记的现象,引出生命就起源于海洋的看法。接着第②段进一步提出猿猴由鱼类演变而来,第④列举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得出结论: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第⑤段-⑦段,由人类进一步谈到所有的脊椎动物,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的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证明裂,进一步证明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这种由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的分析解释事理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据此分析即可。
    17.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答题公式:不能删,删掉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据此可以归纳。示例:不能删,删掉了“曾”“过”,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人类的远祖有可在水中呼吸的鳃,体现不出这是过去的、曾经的事情,后来有了变化这样的意思,这与事实不符;用了“曾”“过”,准确地说明了人类的远祖有鳃是过去的事,表示时态的变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2021·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8.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19.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21.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洋存亡,匹夫有责”这一主题的理解。
    【答案】18.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19.举例子   列数据   作比较;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
    20.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1.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全力保护海洋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环境,严重的污染会破坏海洋环境,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
    【详解】
    18.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之一”是指其中一个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在句中起限制作用;结合句子理解,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不是全部,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如果删去,表达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相符。“之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句中“例如南极的鳞虾”“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表明运用的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从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方面来概括作用。
    20.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③段“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提炼概括为: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
    根据⑤段“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提炼: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
    根据⑥段“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提炼: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
    根据⑥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提炼概括为: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
    21.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拓展。根据文段②“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可知,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粮仓。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强调了海洋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角度来表达即可。如: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六)(2021·安徽安庆·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 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极为罕见,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的一位名叫兰迪·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7天零25分钟,创下了人类不睡觉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地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涌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眼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19年1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选自《大众健康》,有删改)
    22.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3.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2)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24.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22.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1)不能去掉。“似乎”有不肯定的意思,表明这个结论只是作者的一种推测,不是经过检验的科学结论。若删去,句子表意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不能去掉。“主要”表限定,说明睡眠的作用不止这一个,这个是主要的,还有其他的作用。若删去,句子表意与事实不符。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周密性。 (意近即可)
    24.打比方。把人体的排毒功能比作清洁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体自我清洁的功能,并进一步说明了“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的重要性。(意近即可)
    25.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由此引出人类为什么要睡觉的问题,继而提出睡眠的主要作用,解释了脑脊液的功能与运作原理,论证了熬夜损害身体健康的观点。(意近即可)
    【详解】
    22.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指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文章开篇第①段中“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对动物睡眠原因及作用的说明,从而引出人类需要睡觉的探究。通过第②段中“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和第③段中“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的内容可知,文章前三段对动物睡觉现象的探究,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同时还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3.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掌握与分析能力。
    (1)“似乎”,表示后面的内容是不确定的,是推测而来。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则表明“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这一结论是肯定的,是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由此可见“似乎”的有无,句子意思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似乎”一词的使用使说明更准确,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2)“主要”起限制作用,突出“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是睡眠众多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如果句子没有了这个词,意思就变为作用有且只有这一个,这样就会与事实不相符。据此可见,这个词是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体现。
    24.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句子内容首先判断说明方法,再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阅读第⑧段画线句子,通过“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的内容可知,本句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人体的排毒功能比作是“清洁工”,以此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体有自我清洁排毒的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上文中提到的“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的重要性。
    25.考查说明顺序及其作用的分析。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阅读文本可知,第①段中“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对动物睡眠原因及作用的说明,从而引出人类需要睡觉的探究。第②段中“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和第③段中“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的内容对动物睡觉的现象进行了探究。第④段中“不管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和第⑤段中“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说明了睡眠的主要作用;第⑥段中“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和第⑦段中“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以及第⑧段中“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的内容解释了脑脊液的功能与运作原理;第⑨段中“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的内容论证了熬夜损害身体健康的观点。综上所述,本文是按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内部联系来解说的,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

    (七)(2021·河南周口·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各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1米多长的喷射流,携带着3000多个细小液滴,以20多米每秒的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4万个细小的液滴,以超过12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粒物,95则表示过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飞沫正好在N95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N95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血氧他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重。我们选择口平要遵循完分而不过分的原则。
    ⑥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N95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放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接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4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
    (原文有改动)
    26.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27.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8.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研究表明”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
    29.现在疫情防控仍然不容忽视,假如你的爷爷出门不愿戴口罩,结合本文内容,你会怎样劝说他?
    【答案】26.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27.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突出、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N95口罩防护性之强,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8.“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是经过研究证明的,是可信的,不是编造的或从其他途径得来的。如果删掉则降低其可信度,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29.爷爷,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的健康,戴上口罩出门,好吗?
    【详解】
    26.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结合①段的“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各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可以看出,文章开篇引出了说明对象——口罩,指出它的功用特点——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
    结合④段的“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N95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⑥段的“与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和⑦段的“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放能的关键”可以看出,主体部分介绍了口罩的功用、分类及佩戴口罩的正确规范的方法;
    结合⑧段的“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可知,这是总结口罩的作用;
    因此,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2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口罩防护性更强”,把N95口罩和其他类型的口罩进行比较,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N95口罩防护性更强;
    “过0.3米颗粒物不低于95%”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N95口罩的防护原理;
    “N95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将N95口罩比喻为“忠诚卫士”,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N95口罩对于病毒有极强的防护作用。
    28.本题考查说明语言。
    “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是经过研究证明的,是有科学根据的,是真实可信的。如果删掉,就不能体现这一点。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9.本题考查迁移运用。
    可以结合文中第①段的“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各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④段的“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和⑧段的“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行劝说。答案不唯一。
    示例:爷爷,抗击新冠病毒,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为了大家都好,您还是佩戴口罩吧。防病胜于治病,您说对吗?

    (八)(2021·辽宁大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30.北极海冰减少有哪些影响?
    31.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2.第④段中列举的北极熊和浮游生物的例子,顺序颠倒可否?试说明理由。
    33.说说第⑩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答案】30.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
    3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突出了北极海冰在夏季的面积持续减少。
    32.不可以。例子和本段首句在内容的先后顺序上是呼应关系,颠倒后就不一致了,文章的结构就不严谨了。
    33.起限制作用(从时间上限定)表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摄氏度的具体时间,突出了人类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极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详解】
    30.本题考查说明文内容的提取。
    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应该从原文找到具体语句中提取答案。
    根据第④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提取答案为: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根据第⑤段“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提取答案为:北极海冰减少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
    根据第⑦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提取答案为:北极海冰减少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
    3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
    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寻找需根据具体语句分析。说明内容应结合上下文,尤其是画出句子的上下句和段落开头去理解。
    说明方法:根据“以海冰年龄为例”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25%左右、到了7%”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不同年份数据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内容:联系第②段“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可知:具体准确地突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极海冰在夏季的面积持续减少的内容。
    3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说明顺序来判断能否颠倒即可,一般是不能的,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原因。
    第④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一句首先对段落进行了总括,概述北极海冰减少对冰上冰下生物的影响,其中“冰上下”是对位置的概括;根据“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可知:下文先讲了北极熊捕食冰上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根据“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可知:后文语句进而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冰下浮游生物的影响;按照“冰上下”的顺序进行说明,上下文有对应关系,属于逻辑顺序由概括到具体,颠倒后语句上下不连贯,结构不严谨。
    3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二是生动性和趣味性。本题加点词“本世纪末”的语言特点属于前者。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和其所起作用,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最后明确这个词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本世纪末”是对语句的时间限制,起修饰限制作用;带词解句:在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准确具体的说明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摄氏度的具体时间;删词解句: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不知气温变化的具体时间,与原意不符;说明文语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相关试卷

    专题16:写作-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6:写作-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题目,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人说,按要求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非连续性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5:非连续性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信息,请你给材料一拟写一个小标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部编版)(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你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这文章要告诉我们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