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文件包含05实验探究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共16题doc、03填空计算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共27题doc、01选择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共25题doc、04解答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共15题doc、02选择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科学化学部分真题知识分类汇编共26题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04解答题-浙江省11市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知识分类汇编
一.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共1小题)
1.(2021•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探究样品中的成分,小科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 。
(2)沉淀B的化学式是 。
(3)小科根据实验现象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请你评价小科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共1小题)
2.(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
三.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共1小题)
3.(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 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共1小题)
4.(2021•台州)下表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对照表(20℃)。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分数(%)
10
20
30
40
50
密度(克/厘米3)
1.11
1.22
1.33
1.43
1.53
(1)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 。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 。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 。
五.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共1小题)
5.(2021•温州)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
60
80
90
100
硫酸镁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 千克。
(2)小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中含有硫酸。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他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实验中还要通过测量获取哪两个数据,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 。(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SO4+2NaOH═Mg(OH)2↓+Na2SO4)
(3)小明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其原因可能是 。
六.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共1小题)
6.(2021•绍兴)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②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能。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七.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共1小题)
7.(2021•嘉兴)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共8小题)
8.(2021•衢州)“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源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 。
(4)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 。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9.(2021•台州)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
10.(2021•温州)“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KO2),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KO2+2H2O═4KOH+3O2↑。制氧剂中其它成分不能生成氧气。
(1)小明设计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哪些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 。(列举一个)
(2)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48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多少克?
11.(2021•嘉兴)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
12.(2021•湖州)市场上常见的苏打水有苏打气泡水和无汽苏打水两种。它们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具有以下性质。
性质一: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
性质二:NaHCO3+HCl═NaCl+H2O+CO2↑
(1)苏打气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盖一打开就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叫气泡水。无汽苏打水则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认为他喝入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了碳酸氢钠的性质 (选填“一”或“二”),理由是 。
(2)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想自制苏打水,于是购买了一袋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是99%。真的有这么高吗?小明取了10克小苏打样品放入装置,逐次加入稀硫酸进行实验,得到相关数据。请通过计算帮助小明判断包装袋上的标注是否准确。(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序号
反应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溶液质量/克
0
10
10
10
10
10
C装置中溶液总质量/克
100.0
101.1
102.2
103.3
104.4
105.0
(3)如果去掉装置B,测量结果将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13.(2021•丽水)土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通常以木柴、秸秆为燃料。目前,我市农村仍有使用土灶做饭的习惯。
小科和小思在爷爷家看到不能移动的土灶(如图甲),他们对土灶产生了好奇,了解到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木柴添加通道与烟囱相连,通风道与木柴添加通道通过中间铁栅连通。于是分别设计了移动式土灶(如图丙和丁)。
(1)为使木柴充分燃烧,移动式土灶设计更合理的是 (填“丙”或“丁”);
(2)土灶设计烟囱的作用是 ;
(3)资料显示:1千克干木柴在土灶中燃烧,能产生约12.5克固体粉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干木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6nO26nCO2+5nH2O。若干木柴中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为40.5%,则4000克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14.(2021•丽水)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是一种常见的肥料。烧制草木灰是我国传统农耕方式,但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护卫蓝天白云,我市发布通告,禁止露天烧制草木灰。
(1)从化学肥料分类角度分析,碳酸钾属于 (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2)要确认草木灰浸出液中含有CO32﹣,需用到的试剂是 ;
(3)为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小科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50克样品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后,将浸出液全部转移到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得到沉淀;
③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5克固体。
求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K2CO3+CaCl2═2KCl+CaCO3↓)
15.(2021•绍兴)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 。
(3)溶液X的溶质是 。
(4)计算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共1小题)
1.(2021•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为探究样品中的成分,小科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 过滤 。
(2)沉淀B的化学式是 CaCO3 。
(3)小科根据实验现象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请你评价小科的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
【解答】解:(1)操作①是加水充分溶解,操作②的名称是过滤。
故填:过滤。
(2)沉淀B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碳酸钙的化学式是CaCO3。
故填:CaCO3。
(3)小科的判断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故填:不正确,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氢氧化钠也可能全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共1小题)
2.(2021•嘉兴)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的碳平衡被破坏。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承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CO2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如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 。
(2)要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目标,除图中策略外,还可用化学方法人工捕获,如将空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写出用氢氧化钾捕获CO2的化学方程式 2KOH+CO2═K2CO3+H2O 。
(3)2020年1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多年未遇的极寒天气,因此有人质疑:今年天气这么冷,地球气温真的在上升吗?对于这样的质疑,你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 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
【解答】解:(1)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是碳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
故填: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对化石燃料进行综合利用等。
(2)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OH+CO2═K2CO3+H2O。
故填:2KOH+CO2═K2CO3+H2O。
(3)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故填:不认同,是因为今年天气很冷,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大气温度持续螺旋式上升。
三.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共1小题)
3.(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B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 沸点不同 。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N2↑+2H2O,该反应是属于 分解 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 ﹣3 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解答】解:(1)氮肥促进叶色浓绿,缺氮会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2)工业制取氮气的原理: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所以制氮气的原理是利用了氮气与氧气沸点不同;
(3)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4)N2中氮元素是零价,NH3中氮元素化合价是﹣3价;
(5)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故答案为:(1)B;
(2)沸点不同;
(3)分解;
(4)﹣3;
(5)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或认同,因为人工固氮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雨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共1小题)
4.(2021•台州)下表是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与其质量分数对照表(20℃)。回答下列问题:
质量分数(%)
10
20
30
40
50
密度(克/厘米3)
1.11
1.22
1.33
1.43
1.53
(1)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 增大 。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 10g 。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 111g 。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20℃时,随着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故填:增大;
(2)配制10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100g×10%=10g;故填:10g;
(3)20℃、10%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100毫升时的质量为100mL×1.11g/mL=111g;故填:111g。
五.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共1小题)
5.(2021•温州)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
60
80
90
100
硫酸镁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 1350 千克。
(2)小明模拟工业制备硫酸镁晶体,将碳酸镁矿石和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滤液中含有硫酸。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他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除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外,实验中还要通过测量获取哪两个数据,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 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SO4+2NaOH═Mg(OH)2↓+Na2SO4)
(3)小明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其原因可能是 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
【解答】解:(1)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有:150kg×98%=(150kg+x)×9.8%,x=1350kg,故填:1350;
(2)为了测定所得滤液中硫酸镁和硫酸的质量比,取少量滤液倒入烧杯,将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加入,则氢氧化钠首先与硫酸反应,然后与硫酸镁反应,所以要知道实验前氢氧化钠溶液质量,还需要知道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以及与硫酸镁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才可计算硫酸镁与硫酸的质量比,故填:刚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不再出现沉淀时剩余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3)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会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出,是因为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故填:继续加热,温度升高,硫酸镁溶解度减小,且溶剂快速蒸发。
六.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共1小题)
6.(2021•绍兴)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全球平均气温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升高 。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 化学 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②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图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 化学 能。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13.75 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解答】解:(1)图甲说明了全球平均气温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升高,证明了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①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说明有新物质碳酸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由图示能量转化过程可知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化学能;设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质量为x则:
CO2+3H2CH3OH+H2O
44 32
x 10吨
根据:解得x=13.75吨。
故答案为:(1)全球平均气温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升高;
(2)①化学;
②化学;13.75。
七.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共1小题)
7.(2021•嘉兴)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 中子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1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解答】解:(1)由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由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模型图,结合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原子结构模型中的“⊗”表示的粒子是中子。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T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0,则x=+1价。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100t×0.02%××100%=0.004t。
故答案为:
(1)中子;
(2)+1;
(3)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0.004t。
八.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共8小题)
8.(2021•衢州)“加氢几分钟,畅行数百里”,这是2021上海车展上为氢能源汽车打出的标语。氢能源汽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如图所示)。电池工作时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氢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氢离子,穿过电极A通过电解液移动到电极B与氧离子结合形成水分子;而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
(1)氢燃料电池工作时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电 能。
(2)氢气是氢燃料电池的原料,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利用电网多余电能电解水来制取。已知1.2kg氢气大约可供某款氢能源汽车行驶100km,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制取1.2kg氢气至少需要电解多少质量的水。
(3)氢燃料电池工作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方向是: B到A 。
(4)世界能源组织提出: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下列方式可制得绿氢的是 ABD 。
A.水力发电制氢
B.太阳能发电制氢
C.火力发电制氢
D.核能发电制氢
【解答】解:(1)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氢燃料电池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故填:电;
(2)解:设制取1.2kg氢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x
2H2O2H2↑+O2↑
36 4
x 1.2kg
=
x=10.8kg
答:需要电解水的质量为10.8kg。
(3)由题目信息电子则从电极A经外部电路通过电动机到达电极B,形成电流,而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的流向相反,故电动机内电流从B极到A极,故填:B到A;
(4)在制氢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碳排放而得倒的氢气称为绿氢,;
A、水力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B、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C、火力发电,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不能制得绿氢;
D、核能发电制氢过程中不排放碳,可制得绿氢;
故选:ABD。
9.(2021•台州)钙是生物体骨骼的重要组成元素。鱼骨中含有碳酸钙,现设计图甲实验测定鱼骨中的碳酸钙含量,并将测得的数据绘制成图乙。
提示①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HAc)。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Ac═CaAc2+H2O+CO2↑
②鱼骨中其它成分与食醋反应生成的气体可忽略不计
(1)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携带的水蒸气,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请你结合实验结果加以说明 要使鱼骨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太长或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
【解答】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该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携带的水蒸气,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2)由图乙中的AB曲线,可知锥形瓶中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变小;
(3)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0g﹣819.89g=0.11g
设生成0.11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Ac=CaAc2+H2O+CO2↑
100 44
x 0.11g
x=0.25g
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1.25%
答:鱼骨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25%;
(4)生活中,用喝醋的方法除去卡在咽上的鱼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要使鱼骨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太长或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故答案为:
(1)吸收二氧化碳携带的水蒸气,防止实验结果不准确;
(2)变小;
(3)1.25%;
(4)要使鱼骨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太长或碳酸钙的含量本身很少,用醋去反应只能反应其中极少一部分,更多的鱼刺还是没有被反应掉。
10.(2021•温州)“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是一种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制氧剂临时供氧的装置。制氧剂的主要成分是超氧化钾(KO2),产生氧气的主要原理是超氧化钾与人体呼出的水汽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4KO2+2H2O═4KOH+3O2↑。制氧剂中其它成分不能生成氧气。
(1)小明设计化学氧自救呼吸器时,为确定制氧剂的用量,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哪些与人体呼吸相关的数据? 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或每次呼吸消耗氧气的质量) 。(列举一个)
(2)若该呼吸器需为使用者提供48克氧气,则至少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多少克?
【解答】解:(1)制氧剂需要与水反应,所以除了查阅人体每分钟呼吸次数外,还需了解那些与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或者每次呼吸消耗氧气的质量等;
(2)设得到48克氧气,需要参加反应的超氧化钾的质量为x则:
4KO2+2H2O═4KOH+3O2↑
284 96
x 48克
根据:解得x=142克,所以需要含超氧化钾80%的制氧剂质量为:=177.5克。
故答案为:(1)人体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或每次呼吸消耗氧气的质量);
(2)177.5克.
11.(2021•嘉兴)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5g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
【解答】解:(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填:变浑浊。
(2)设加入稀盐酸质量为x,
Na2CO3+HCl═NaCl+NaHCO3,
106 36.5
10g×10.6% x×7.3%
=,
x=5g,
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5g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故填:5g。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故填:两种方式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都完全来自于碳酸钠,即碳酸钠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
12.(2021•湖州)市场上常见的苏打水有苏打气泡水和无汽苏打水两种。它们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具有以下性质。
性质一: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
性质二:NaHCO3+HCl═NaCl+H2O+CO2↑
(1)苏打气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盖一打开就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叫气泡水。无汽苏打水则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认为他喝入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了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 (选填“一”或“二”),理由是 人体内不能达到50℃的温度或人体内有盐酸 。
(2)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想自制苏打水,于是购买了一袋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是99%。真的有这么高吗?小明取了10克小苏打样品放入装置,逐次加入稀硫酸进行实验,得到相关数据。请通过计算帮助小明判断包装袋上的标注是否准确。(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序号
反应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溶液质量/克
0
10
10
10
10
10
C装置中溶液总质量/克
100.0
101.1
102.2
103.3
104.4
105.0
(3)如果去掉装置B,测量结果将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解答】解:(1)因为人体内不能达到50℃的温度,所以他喝入无汽苏打水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不是受热分解,主要是因为人体的为中有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喝入无汽苏打水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填:二,人体内不能达到50℃的温度或人体内有盐酸;
(2)由题意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5.0g﹣100.0g=5.0g
设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68 88
x 5.0g
=
x≈9.55g
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5.5%≠99%,因此包装袋上的标注不准确;
答:包装袋上的标注不准确;
(3)根据图中的实验过程。A装置硫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B装置干燥二氧化碳气体,C装置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因此C装置中溶液增加量即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如果去掉装置B,则水蒸气也进入C装置,导致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计算所得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增大,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填:偏大。
13.(2021•丽水)土灶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通常以木柴、秸秆为燃料。目前,我市农村仍有使用土灶做饭的习惯。
小科和小思在爷爷家看到不能移动的土灶(如图甲),他们对土灶产生了好奇,了解到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木柴添加通道与烟囱相连,通风道与木柴添加通道通过中间铁栅连通。于是分别设计了移动式土灶(如图丙和丁)。
(1)为使木柴充分燃烧,移动式土灶设计更合理的是 丁 (填“丙”或“丁”);
(2)土灶设计烟囱的作用是 有利于热冷空气形成对流,有利于可燃物充分燃烧,有利于排出有害气体和烟尘等(合理即可) ;
(3)资料显示:1千克干木柴在土灶中燃烧,能产生约12.5克固体粉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加装除尘装置(合理即可) ;
(4)干木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6H10O5)n],纤维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6H10O5)n+6nO26nCO2+5nH2O。若干木柴中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为40.5%,则4000克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解答】解:(1)在丁中有通风口,进入更多的空气,能使木柴充分燃烧,所以移动式土灶设计更合理的是丁;
(2)土灶设计烟囱的作用是:有利于热冷空气形成对流,有利于可燃物充分燃烧,有利于排出有害气体和烟尘;
(3)资料显示:1千克干木柴在土灶中燃烧,能产生约12.5克固体粉尘,粉尘能污染空气,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合理建议是加装除尘装置等;
(4)设4000克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6H10O5)n+6nO26nCO2+5nH2O
162n 264n
4000g×40.5% x
解得:x=2640g
答:4000克干木柴中的纤维素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是2640g。
故答案为:(1)丁;
(2)有利于热冷空气形成对流,有利于可燃物充分燃烧,有利于排出有害气体和烟尘(合理即可);
(3)加装除尘装置(合理即可);
(4)2640g。
14.(2021•丽水)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是一种常见的肥料。烧制草木灰是我国传统农耕方式,但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护卫蓝天白云,我市发布通告,禁止露天烧制草木灰。
(1)从化学肥料分类角度分析,碳酸钾属于 钾肥 (填“氮肥”、“磷肥”或“钾肥”);
(2)要确认草木灰浸出液中含有CO32﹣,需用到的试剂是 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
(3)为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小科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50克样品加入足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后,将浸出液全部转移到烧杯中;
②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得到沉淀;
③将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5克固体。
求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发生化学反应,K2CO3+CaCl2═2KCl+CaCO3↓)
【解答】解:(1)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因此碳酸钾属于钾肥;故填:钾肥;
(2)检验草木灰中含有CO32﹣的方法是取少量草木灰的浸出液放在试管中,然后加入少量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然后加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混,则证明含有CO32﹣,因此需要用到的试剂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故填: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
(3)设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x
K2CO3+CaCl2═2KCl+CaCO3↓
138 100
50gx 5g
=
x=13.8%
答:该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为13.8%。
15.(2021•绍兴)取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为探究反应后所得溶液X的成分,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
(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 二氧化碳 。
(3)溶液X的溶质是 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 。
(4)计算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
【解答】解:(1)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引流。
(2)产生的无色气体是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故填:二氧化碳。
(3)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滤液A中含有氢氧化钠,即溶液X中含有氢氧化钠,说明稀硫酸不足,即不足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加入氯化钡后得到12.54g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剩余沉淀质量是4.66g,说明固体甲中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即溶液X中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故填: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
(4)设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x,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硫酸钡质量是4.66g,碳酸钡质量:12.54g﹣4.66g=7.88g,
BaCl2+Na2SO4═BaSO4↓+2NaCl,
233 117
4.66g x
BaCl2+Na2CO3═BaCO3↓+2NaCl,
197 117
7.88g y
=,=,
x=2.34g,y=4.68g,
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是:2.34g+4.68g=7.02g,
答:滤液A中氯化钠的质量是7.02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各地区2022年中考科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8化学实验(1),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各地区2021中考科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1物质的化学变化(3),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流程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各地区2021考科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08化学实验(3),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推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