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350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350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350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秦国规定,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2021·福建莆田一模)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A.宗法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和平发展成为主流思想C.动荡与剧变是时代特征D.郡县制必然战胜分封制解析:C 示意图显示诸侯国数量总体上不断减少,这与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国不断扩张势力,通过武力兼并周边弱小诸侯国密不可分,频繁的战争使得动荡与剧变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时代特征,故选C项;“不复存在”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诸侯国数量减少恰好说明当时的兼并战争较为激烈,排除B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诸侯国数量减少并非是郡县制的出现导致的,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排除D项。2.(2021·江西景德镇三模)战国时期,养牛业发展迅速,各国对牛的饲养十分重视,出现了一批专门牧牛的人。如《左传》中记载有专门放牛的奴隶。这表明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推动了农业动力革命B.农牧业的商品化趋势明显加强C.奴隶集体劳作方式仍然占主导D.耕作方式变迁影响农牧业发展解析:D 材料直接体现了战国时期牛的数量的增加和重要性的提高,与此时牛耕的出现直接相关,牛耕为农业动力的重要变革,体现农业生产力的进步,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B项与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史实不符。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劳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转变,排除C项。3.(2021·北京丰台检测)《国语·晋语》言“工商食官”。《春秋谷梁传》谓“鱄(人名)织绚(丝织品)邯郸”,鱄是私营性质的小手工业劳动者。《史记·货殖列传》载战国“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同等)富”。这些现象说明( )A.手工业发展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B.春秋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已经消失C.经济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D.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官营手工业解析:C 根据题干大意可知,三部著作分别记载了西周时期官营手工业制度、春秋时期出现私营小手工业劳动者、战国时期出现大工商业者,工商业不断发展,说明经济制度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故选C项。4.(2021·山东枣庄一模)春秋末年,《国语·晋语》言不管是生产奴隶还是家庭奴隶,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这些做法( )A.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发展B.直接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C.说明当时社会的纷争不断D.体现宗法制度的全面崩溃解析:A 据“只要立了战功,就可以成为自由民,同时实行‘旧田半税,新田不税’的政策”可知,晋国的措施是变革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和赋税制度,这有利于奴隶制度的瓦解,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A项。5.(2021·北京测试)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是中原华夏族公认的先祖。上述材料说明( )A.楚人与华夏人的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分化严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进展解析:D 楚人从自认蛮夷到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种变化体现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D项。6.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战国初期,赵、魏、韩等国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但诸侯王仍需周天子册命,方才拥有正式的诸侯之位。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较为稳定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巩固C.宗法思想主导战国的政治理念D.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但是诸侯之位在形式上仍需周天子册命,这说明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逐渐瓦解,A项错误。周王天下共主地位此时受到严重削弱,材料只能体现其在形式上的影响力,B项错误。韩、赵、魏三国取代原来的晋国本身就是对宗法制度的破坏,C项错误。7.(2021·山东济宁一模)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 )A.厚植政治势力 B.谋求抗秦策略C.实现富国强兵 D.笼络才能之士解析:A 战国时期是激烈的兼并与竞争时代,而“士”是知识分子的统称。有实力有抱负的国君、权臣通过养士的方式可以大量集中人才,既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称霸诸侯,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D项是材料现象而非目的。8.(2021·浙江金华二模)秦国规定:凡斩敌国一个甲士首级的,就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同时拨给一名“庶子”作为劳动人手……除授田宅外,还可以享受封邑租税。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门第出身是授爵的唯一依据C.奴隶斩得敌首不得赐爵D.军功可以改变社会政治地位解析:D 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度,立军功者授予相应爵位并给予丰厚物质奖励,这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使平民可以通过军功改变社会政治地位,故选D项;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是按照军功授爵,不涉及门第出身,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秦国军功爵制下隶臣斩获敌首应授爵为公士,排除C项。9.(2021·山东济南一模)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A.尊神敬天 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 D.天人合一解析:C 据材料“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可知,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重视人、轻视天、神,以人为本,故选C项,排除A项。主权在民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所有,属于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材料强调重人,而非天人合一,排除D项。10.(2021·河北邯郸三模)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发、“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解析:B 据材料“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结合民本思想的内容可知,孟子将孔子“仁”的哲学理念引入政治理念中,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从而实现称霸诸侯的政治目标,故选B项;“仁政”思想的实施者是君主,排除A项;“民贵君轻”的思想很难得到暴君的认可,排除C项;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王道”,排除D项。11.(2021·江苏苏北七市三模)战国时期,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宣扬其主张,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机会。如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他们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齐国国君推行礼乐仁政B.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C.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D.儒学适应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解析:B 材料“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宣扬其主张,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反映的是士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故选B项。“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说明齐国不是仅尊崇某一学派,故A、C两项错误,法家在当时最适应统治者迫切需要,故D项错误。12.(2021·江苏盐城三模)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解析:D 材料“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体现了对有序社会秩序的追求,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而提出的治理方案,故选D项。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持续的研究。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答案:示例一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阐释:法家学派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主张社会变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法治。商鞅直面社会现实,强力推行改革,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等措施,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商鞅变法成功践行了法家学派主张,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赢得了传统法家学派的肯定。示例二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阐释: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发展落后于西方;列强侵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潮流,商鞅变法通过改革打破了旧的奴隶体制,确立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富国强兵,顺应了时代潮流。近代史学家面对时代潮流,从现实出发,对商鞅变法作出“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体现了近代史学家直面社会危机,积极探索的责任担当精神。(说明:选择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三则材料:①195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铁锄。②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国语·齐语》③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 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 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1)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试说明理由。(2)郭沫若为什么认为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人认为是“战乱与灾难”,有的人认为是“进步与发展”。你是如何看待的?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①。理由:第一手资料;实物史料。(2)出现百家争鸣。原因:土地私有制代替了井田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的争霸兼并战争,分封制瓦解;战国时士人阶层的活跃,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出现了百家争鸣。同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进步与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时作业 (含详解),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讲 课题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诸子百家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3课时 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