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部编版夜上受降城闻笛图文课件ppt
展开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两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多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华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关山月》 (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回乐烽: 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一作“回乐峰”:即当地山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整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行》《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
这首诗写于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被天下人传唱,成为中唐边塞诗中的名篇。
含蓄蕴藉 情景交融
1.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
回乐烽 沙地 受降城 月
2. “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
诗人借助寒冷凄清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古今共看一轮月,一切景语皆情语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仍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沙舞漫边塞,夜深关月开。诗笺寄离情,愿无征战哀。
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图片ppt课件,共7页。
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主尝试诵乡愁,第一步解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借景抒情,感时生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真真切切诉乡愁,家国情怀赏乡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教课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何词见乡愁,悟意象,炼字词,联背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