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检测题
展开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说到:“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说明甘蔗生产
A.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产物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D.是资本输出时期的表现
2.“世界是由一块被科学家称为“联合古陆”的巨大陆地构成。地质力量撕裂了这片广袤的大地,将它分成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用历史学家克罗斯比的术语来说,哥伦布标志性的成就是让“联合古陆的裂隙重新弥合”。下列可以作为“重新弥合”的证据是
①《本草纲目》中所附的葡萄和苜蓿图
②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
③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④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B.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C.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D.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4.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A.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
B.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C.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产生新生产方式
D.物种交流使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
5.16世纪后,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如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这反映了
A.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 B.文化的传播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各国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D.茶的全球流动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6.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
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
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
7.明朝时,中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碰撞与交流。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番柿……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B.“至二十五年,洋商立“公行”,专办夷船货税,谓之外洋行。”
C.“诏杭、明、广三州置市舶司,海舶至者视所载十算其一而市其三。”
D.“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葡萄)肥饶地。”
8.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蛋壳、西西里岛、白、红几种小麦。以下关于小麦的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②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③小麦的传播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殖民者扩张的手段
④小麦在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的第一大农作物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下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可推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种植 B.全球食物物种交流
C.欧亚农作物在美洲推广 D.美洲高产物种外传
10.有研究表明,17世纪出现了全球气候变冷的“小冰期”和全球范围内一系列革命狂潮、国家崩溃的“总危机”,而美洲作物的传播以及引起的“农业革命”则是超越危机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说明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A.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C.推动农业发展的集约化 D.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
11.水稻本是英国移民者不熟悉的作物,16世纪开始.正是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北美南卡林罗纳变成充满生机的“水稻王国”,并把水稻种植"提高到令欧洲人钦佩的水平”。这反映了.当时北美地区
A.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 B.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D.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
12.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这说明
A.物种交流提高了美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B.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C.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D.欧美地区饮食结构向趋同化发展
13.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和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相继开设了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推广到了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这一发展历程体现出
A.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B.物种交流促进生活方式改变
C.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 D.各大洲的饮食结构趋于同化
14.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曾对域外引种作物名称做过分析: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朱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凡是名称前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由此可见,中国古近代对域外作物的引种
A.呈单向交流模式 B.带有较强的歧视性
C.以美洲作物为主 D.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5.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干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科学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物种交流 B.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掠夺
C.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价格革命 D.全球化的出现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16.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
①马铃薯②花生③水稻④番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哥伦布大交换》和《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食物大交换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食物革命”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I-、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著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
——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1.A
【详解】
根据“甘蔗生产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可知,甘蔗生产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联系起来,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番茄、玉米、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德国、中国、英国绘制出原产于美洲的 物种,体现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联合,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葡萄和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无法体现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的联合,排除①,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开始追逐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等其他食物。由此可知,以前用胡椒来区分贵族与平民,后来用蔗糖、巧克力等区分,说明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B项正确;“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贵族身份,未体现贵族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价格革命的影响是价格上涨,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16世纪初,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重大进展。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18世纪初,原产自非洲的咖啡传入美洲,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物种在洲际之间的交流,无法说明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产生新生产方式,排除C项;仅凭少数物种交流无法说明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材料“中国的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各国根据自身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体现的是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东方的饮食文化长期领先于西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双方饮食各具特色,排除A项;材料与国际贸易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非茶的全球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美洲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较大影响,说明的是全球化已影响中国,A项正确;材料与长途贩运发达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区域经济分工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明朝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
明代中西方存在碰撞与交流,其中西红柿传入中国与其有关,A项正确;十三行制度是清朝闭关锁国下的产物,排除B项;市舶司的设立时为了更好的管理对外贸易,与文明碰撞无关,排除C项;苜蓿、蒲陶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于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的第一大农作物,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项;欧洲殖民者扩张的手段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决定的,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
根据材料中“梵高油画《吃马铃薯的人》”“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食物物种的交流,进而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但也引发了一些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的消极影响,B项正确;美洲高产农作物外传,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欧亚农作物在美洲推广,这些与均梵高油画没有关联性,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全球变冷影响农业产量,美洲作物的外传恰好解决了农业上的危机,提高了人类的抗饥荒能力,故选D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人们的饮食习惯,排除A项;材料与生态环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发展集约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使得北美地区的水稻广泛种植,促使食物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变化,排除A项;非洲人种植水稻的技艺高超与“非洲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北美地区水稻种植与欧洲地区的比较,无法得出北美地区“水稻种植超越欧洲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材料“随着欧洲的殖民扩张,小麦、葡萄、马、牛、猪、山羊和家鸡等从欧洲传入美洲”“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的发展”“美洲茂密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体现了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美洲农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破坏了美洲的环境,B项正确;A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C项“主导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欧美地区的饮食结构,而且“趋同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体现的是物种交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关,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排除C项;“趋同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域外引种作物的名称有着不同的称呼,说明的是物种引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D项正确;中国也有物种进行输出,并非是单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歧视性无关,排除B项;美洲作物为主主要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加强,从而促进了各洲之间物种的交流,这对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物种交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最初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水稻原产地并非美洲,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17.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
(2)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分析】
(1)
原因:根据材料“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等角度进行分析。
(2)
作用:根据材料“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可归纳出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根据材料“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可归纳出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根据材料“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可归纳出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18.
(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食品资源;推动了农业技术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任答3点即可)
(2)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分析】
(1)
特点:根据材料“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可归纳出种类丰富;根据材料“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可归纳出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根据材料“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可归纳出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根据材料“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可归纳出由东南沿海引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扩大耕地面积、丰富食品资源、推动农业技术发展、密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及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等角度进行分析。
(2)
背景:根据材料“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根据材料“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可归纳出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根据材料“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可归纳出爱尔兰农业落后;根据材料“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可归纳出社会环境不稳定。
(3)
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共6页。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作业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以如图信息表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学者指出,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