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5 草船借箭测试题
展开①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突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斑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假设无人。
④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慎重,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假设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⑤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日:“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慎重,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⑥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假设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假设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假设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笑容可掬:
②骇然:
2.这篇课文的情节开展可分为开端、开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4分)
A.开端(第①段):
B.开展(第②段):
C.高潮(第③④段):
D.结局(第⑤⑥段):
3.阅读课文第①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4.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敢使“空城计〞?请摘取原文句子答复。(2分)
①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②为什么敢使“空城计〞:
5.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分析第⑤段中的“抚掌而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并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3分)
赤壁之战(节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假设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假设水之归海。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那么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假设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B.吾不能举全吴之地〔以,拿〕
C.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D.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时机〕〔关键〕
2.以下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受制于人〔被〕
B.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修饰〕 事急而不断〔转折〕
C.众士慕仰,假设水之归海〔取独〕 田横,齐之壮士耳〔的〕
D.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以下句子全都说明诸葛亮用激将法劝说孙权的是〔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②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⑤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4.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诸葛亮游说孙权时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
B.“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C.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曹操失败,一定北归,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场面形成〕
D.这一段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决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2〕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3〕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shù〕,字元直。他化名单福,投奔刘备。刘备非常快乐,
拜他为军师。徐庶几番设计,帮助刘备大败曹军。败军回许昌,曹操
大为吃惊,问左右:“不知何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士程昱〔yù〕
答道:“此人非单福,他是颍〔yǐng〕川的徐庶。丞相假设用此人,召
来不难。〞便献上一计,曹操按程昱说的,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
昌,又让人模拟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信,让他速来许昌相见,
以救母命。
徐庶是个孝子,他幼年丧父,弟弟徐康不久前也死了,家中只有
老母亲一人,无人照顾。徐庶见信,泪如泉涌,只得拿着信去见刘备,
把情况告诉刘备,恳求能让他去与母亲相见。刘备闻言大哭,二人相
对而泣,想不出什么好方法。第二日,刘备设筵〔yán〕席为徐庶送
行。
刘备、徐庶骑着马出了城,至长亭,下马相辞。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一程。徐庶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您不要再送了,
咱们就此辞别吧。〞刘备拉着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不 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说罢,泪如雨下。徐庶挥泪辞别。刘备骑马 立于林畔,目送徐庶。看着看着,目光被一片树林挡住。“我真想把 这片树林砍光,好多看他几眼!〞刘备以鞭指道。
忽见徐庶拍马而回,刘备喜出望外:“莫非先生改变主意了?〞
徐庶勒马对刘备说:“我因心绪如麻,忘了一件大事。有一位奇士,
就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您何不把他请来,此人必有大用。〞这
个人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人物——诸葛亮。徐庶详细介绍了诸葛亮的
才德,建议刘备亲往隆中相请。刘备欣然承受。
1.选文中描写哭的词语很多,请画出来。
2.“情节〞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小说的骨架。请根据每
段的主要内容梳理相应情节。
曹操设计诳徐庶——刘备
——
——
3.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刘备〔 〕的心理。
A.残暴 B.不舍 C.悲伤 D.生气
4.请结合选文中的详细事例,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徐庶、刘备两
人的特点。
徐庶:
刘备:
根据短文结尾,你推测下面的情节会是〔 〕。
A.煮酒论英雄 B.桃园结义 C.空城计 D.三顾茅庐
答案
空城计〔节选〕
1.①形容满脸笑容。②惊讶的样子。
2.A.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B.开展:诸葛亮临危施计。 C.高潮:司马懿中计。D.结局:诸葛亮释计。
3.比照手法。衬托严峻的形势,突出西城之险。
4.①“吾兵止有二千五百,假设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②“此人料吾生平慎重,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5.是一种脱险之后的欢笑,其心理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赤壁之战(节选〕
1.D 2.D 3. D 4.C
5.〔1〕译文: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2〕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
〔3〕译文:荆州归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
徐庶走马荐诸葛
1.画:泪如泉涌 相对而泣 泪如雨下
2.设宴送徐庶 刘备徐庶洒泪挥别 徐庶荐诸葛
3.B
4.孝顺 仁义
5.D
小学8* 红楼春趣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小学8* 红楼春趣课后测评,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寻了他一个不是〞的意思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梅花魂课后作业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短文重点写了一件什么事?,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 祖父的园子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2 祖父的园子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上下文把短文横线上补充完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