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晋教版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陆分布,大洲和大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设计主题3.1海陆分布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
3.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互位置关系。
4.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互助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经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2.教学过程:采用直观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眼、动脑、动手、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教学难点:1.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名称及空间分布。2. 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杨利伟的太空照片。)同学们,我国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吗? 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名字吗? 他说: “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作‘水球’, 而不应叫‘地球’。”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展示课题) 学生回答:(不是) (加加林) 出示宇航员加加林的照片 由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同时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组织辩论(出示地球的卫星照片)1.提出问题:观点A: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观点B: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为准确?2.把全班分两大组3.(出示地球仪)印证观点:(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双方的观点)顺利进入下一教学环节学生辩论:双方展开辩论,并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以宇航员加加林关于为地球起错名字的感叹来让学生进行辩论,一方面能够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地球空间的理解也就更深刻观察总结 1.(课件展示东西半球,同时出示地球仪)提问:东西半球分界线是什么?地球表面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说明了什么?观察东半球和西半球的海洋与陆地比例。提问: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多一些?是否陆地面积多于海洋面积?2.(再展示: “南北半球”图)观察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多一些?是否陆地面积多于海洋面积? 小结:通过以上的观察和印证,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地球正如宇航员看到的,确实是个水球,但是人类生存在这个水球的陆地上,所以人们还是习惯把我们的家园叫“地球” 。(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 学生回答: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东经160度和西经2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2.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蓝色3.无论怎样平分半球,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半球上,都是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通过课件和地球仪展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一方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地图,从中提取相关信息。 设问答疑设疑: 那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分布有什么特点?(出示地球陆半球与水半球的图片) 学生读教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总结地球表面海陆的面积比例。通过以上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和阅读总结教材内容,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从而总结出海洋和陆地的分布特点。情感升华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的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是无数的科学家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地球还有很多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需要你们不断努力学习,为将来去发现和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今天正确反映在地图上的海陆面貌,是无数人科学研究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读图观察讨论交流问题总结1.教师进行课件展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的景观图2.(1)说出大陆、岛屿、半岛和大洲区别。 (2)说出大洋、海和海峡的区别。3.课件出示世界地形图学生将动手剪好的各大洲简单轮廓在小组内辨别 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各大洲位置界限4.课件依问题讨论来出示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界限 5.让学生在填充图的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各大洲大洋相应的位置。 1.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有关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2.学生分组讨论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区别,各组代表提问本组成员进行抢答3.各组选一名代表,将上课前剪好的大洲轮廓,在组内进行辨别,加深学生对大洲轮廓的印象。4.以“分组讨论”形式完成下列问题。(1)找一找,想一想,不同的大洲一般以什么作为分界线?(2)分别说出亚欧、亚非以及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学生看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讨论后各组代表订正答案,并选出优秀小组)
①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
②分别说出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些大洲?
③分别说出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欧洲、非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④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大小顺序排列。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大陆、大洲、岛屿、大洋、海以及海峡的有关概念;进而通过课件展示景观图,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进一步加深理解。再通过讨论和交流来进行辨别。多媒体设施应用于教学,具有高效、直观、形象等特点,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概念的景观图,为学生更进一步明确其不同建立了形象化思维。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让学生动手剪出各大洲的简单轮廓,再在小组内辨别并讨论其位置界限。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自己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来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并以此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课堂小结有付出就有收获。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概况,有关地球的知识还很多,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和探索。看板书巩固本节知识巩固复习加深理解,对本节内容有整体框架认识课后探究1.请归纳各大洲轮廓形状的主要特点,并推测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吗?作好预习,你会在下节课找到答案。作为课外作业要学生课下完成进一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板书设计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3.1海陆分布
一、海陆分布
1.海陆比例:三分陆地(占29%),七分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在南半球。
3. 有关概念 海洋是地球表面广阔而连接的水域, 洋是海洋的主体,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 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 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 面积较小的陆地称岛屿 陆地伸入海洋的部分称半岛 大陆和他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 海峡是指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洋的较狭窄的水道。 二、大洲和大洋 1.主要洲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2.七大洲大小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四大洋大小顺序——“太大印北”
4.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空间分布 6.教学评价设计 下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共8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晋教版八年级上册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评估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商务星球版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第一节 海陆分布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