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文件包含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⑤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④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③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②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①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复习-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设计与操作③
一、科学探究题
41.(2022·山东泰安·一模)自热食品近两年增速迅猛,是继方便面、速冻水饺后的又一新选择,成长飞速。自热食品加热包遇到水后在3-5秒钟内即刻升温,温度高达150℃以上,蒸汽温度达200℃,最长保温时间可达3小时,很容易将生米做成熟饭,深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查阅资料】I.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Ⅲ.在加热条件下,氢气可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水和铜。
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1)小明买了一盒自热米饭,取出发热包加入凉水,发生剧烈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热,写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______;同时发热包内固体物质变硬、结块,依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小明猜想发热包内的物质可能发生多个化学反应,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发热包上的安全警示图标有“禁止明火”,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小明向使用后的发热包中加入稀盐酸,并对产生的气体展开进一步探究。
探究二:确定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明认为该气体可能是a.H2:b.CO2;c.CO2和H2的混合气体。
【实验设计】小明同学设计下图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验证】甲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___,丁装置中黑色的粉末逐渐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水珠产生,证明猜想c正确。若甲、乙装置交换位置,不能确定气体中含有CO2,请写出化学方程式来____。
【总结与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明做出如下反思,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
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c.使用后的发热包应包好按照垃圾分类投放
42.(2022·山东聊城·一模)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向盛有适量碳酸钠溶液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试剂,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加入试剂
无色酚酞溶液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1)试管3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反应后试管中的溶质进一步探究:某一小组将试管3中的物质进行过滤,得到滤液。甲、乙两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有气泡生成
猜想______成立
乙: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甲乙两同学均验证该猜想成立。
【实验拓展】要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既要验证生成物,还应考虑反应物。
43.(2022·陕西渭南·二模)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有“涑帛”的方法: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时,会与丝表面附着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可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1)上述过程中,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并对该溶液成分进行探究。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无明显现象
该溶液中没有_______
实验2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溶液中没有K2CO3
【交流讨论】
(1)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原因是_________。
(2)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实验3,请填写表格。
结论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有K2CO3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拓展延伸】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3.2。根据如图数据分析,选用_________(填“浓度为10%的K2CO3”或“浓度为1%的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44.(2022·湖南湖南·一模)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有一瓶标签受损、久置的某溶液,受损标签如图所示。
该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老师提示:原溶液只可能是以下三种溶液中的一种:
猜想① 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② 碳酸钠溶液 猜想③ 硫酸钠溶液
【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均呈中性
【实验探究一】
同学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同学相互评价
甲
溶液变红
猜想①成立
乙同学认为此方案结论不正确,你认为
他的理由是______。
乙
有气泡产生
猜想②成立
丙同学认为:猜想①的溶液久置也能变质,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也能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二】
丙同学重新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少量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
______
猜想①正确,且已部分变质。
步骤二: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______溶液
溶液变红
【交流与讨论】:大家认为该实验方案仍然存在缺陷,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完全变质,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反思】
(1)氢氧化钠易变质,为防止其变质,该药品必须______保存。
(2)倾倒液体时,注意标签朝手心。
45.(2021·广东·江门市第一中学景贤学校九年级期中)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CuO是一种黑色固体,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I.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 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改变:
Ⅲ. 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1)步骤①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极少量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本条______。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
(2)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__________,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__________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_________
猜想I、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3)步骤④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__。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6.(2022·天津市河东区教师发展中心模拟预测)化学老师交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里一瓶敞口久置的 NaOH 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Ⅰ:没变质,全部是 NaOH;
猜想Ⅱ:部分变质,含有 NaOH 和__________; 猜想Ⅲ:完全变质,全部是 Na2CO3。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共同完成,并回答所给问题: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 NaOH 固体样品溶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充分反应,静置
(1)_________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Na2CO3
②取①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试管中,滴加少量(2)______________,振荡
溶液变红
说明久置固体中还一定含有
(3)_______(填化学式)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__________(填“猜想Ⅰ”“猜想Ⅱ”或“猜想Ⅲ”)是正确的。
【反思】敞口久置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7.(2021·广东·东莞市礼仁外国语学校一模)陈东同学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实验前忘记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导致无法判断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也可能呈_____。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反应后溶液少许,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__
溶液呈酸性或中性
【继续验证】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取反应后溶液少许,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
若粉末部分或全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溶液呈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若粉末不溶解,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________
方案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加入少量________
若有气体放出,溶液变为浅绿色
溶液呈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若___________
溶液呈中性
48.(2022·江苏·邳州市新城中学九年级)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______。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______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产生______。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______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加入氯化钡的量,应为______。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9.(2022·广东·普宁市红领巾实验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许多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时,会与丝表面附着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可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步骤Ⅰ的反应会______(“放出”或“吸收”)热量,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小组同学将烧杯丙中混合物过滤后得到澄清溶液,并对该溶液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______
证明该溶液中没有______
实验2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证明溶液中没有K2CO3
【交流讨论】(1)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原因是______。
(2)经过谈论,同学们又进行实验3,请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溶液。(填盐溶液名称)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溶液中有K2CO3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延伸应用】KOH溶液与NaOH溶液类似,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都会变质,在空气中使KOH溶液变质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50.(2022·甘肃·平凉市第四中学一模)某同学甲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含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现无明显现象。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探究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首先,同学乙向此烧杯中滴加酚酞,发现溶液不变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反应后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猜想二: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______。
经过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二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试管,加入少量铁粉,再向管中加入2mL上述溶液,观察现象。
若______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______
上表中“稀盐酸过量”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反思】探究酸碱能否发生中和反应,一般只要实验证明某一种或两种反应物不存在即可;实验后发现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口有白色物质,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1.(2021·福建·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九年级期中)爱好化学的小贝同学观看了“大象牙膏”实验的趣味视频,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小贝找来家里的食用碱、钙片、爽身粉、白醋、柠檬水、厕所清洁剂、肥皂水等,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启“大象牙膏”模拟实验的探究。
【提出问题一】“大象牙膏”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1.“大象牙膏”实验的主要原料是过氧化氢溶液、碘化钾(KI)、发泡剂等。
2.食用碱(含碳酸钠)、钙片(含碳酸钙)、爽身粉(含碳酸镁)、厕所清洁剂(含盐酸)。
【作出猜想】产生的气体猜想 1:可能是O2;猜想 2:可能是N2。
【实验分析】
(1)小贝分析猜想 2 不成立,理由是______。
(2)小贝发现“大象牙膏”实验壮观且速度快,是因为有一种物质催化了过氧化氢的分解,根据主要原料的成分分析,此物质可能是______,由此推断“大象牙膏”的反应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二】利用家庭中的用品模拟“大象牙膏”实验能否成功?
【实验分析】“大象牙膏“实验的关键是物质混合后能产生大量气体。
【实验探究】开启“大象牙膏”模拟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原料
食用碱 白醋
钙片 厕所清洁剂
爽身粉 白醋
反应现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产生气泡
(3)写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评价交流】
(4)小贝发现自己做的实验效果远不如“大象牙膏”实验,她排除原料纯度不够、浓度低等原因之外,还发现一个关键原因是______。
【拓展提高】
(5)小贝发现几个实验均能成功产生气体,是因为固体原料成分中都含有一种相同的______(填离子符号)。
52.(2022·湖南·衡阳市石鼓区松木中学模拟预测)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用到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1)甲同学不小心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在一起,结果产生______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写出变质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同学们对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Na2CO3猜想二:______(写化学式)
【进行讨论】甲同学取少量待测液加入酚酞试液,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认为猜想一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
【设计实验】请你验证猜想二成立,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一定量的待测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_溶液。
②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①白色沉淀产生
②______
猜想二成立
【实验反思】为防止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必须要______保存。
53.(2021·四川·邻水县坛同镇初级中学九年级阶段练习)化学教材“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验,引起了化学探究小组的兴趣。
【提出问题】(1)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2)氧化铁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哪个好?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分别量取5 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带火星木条不复燃。
②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
③将实验②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④分别量取5 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1)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
(2)实验②、③证明:氧化铁的______和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_______,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54.(2022·江苏·泰州市民兴中英文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图1实验中,观察到试管①③中共同的明显现象是______,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写出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提出问题】试管②中没有明显现象,是否发生了反应?
【实验一】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
取少量实验后试管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_现象,证明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为进一步探究试管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可以向试管b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填序号)。
①Zn ②Fe(OH)3 ③FeCl3 ④AgNO3
⑤CuO ⑥Na2CO3
【实验二】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可借助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如图2所示。将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燃烧匙伸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小组讨论后认为该现象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______。
实验改进:小组同学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了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3所示。由曲线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4秒后,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三】为验证氢氧化钠和醋酸反应生成了水,可以设计如图实验。
已知:①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②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的现象是______;
【实验反思】对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证明反应发生的方法,常见思路:
①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②证明______;
③通过是否有热量变化来判断。
55.(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九年级期末)“暖宝宝”是一种可贴在内衣上能保持8-18小时平均温度52℃的取暖袋。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暖宝宝”发热原理和主要成分很感兴趣,买来一盒“暖宝宝”进行如下探究:
【讨论分析】
(1)小林认为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小芳认为小林的说法不对,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______,放热快、温度高,易烫伤皮肤。
【实验探究】
(3)大宝打开外包装,发现“暖宝宝”装在真空袋中,目的是______。
(4)小李剪开“暖宝宝”看到内容物为黑色粉末,于是进行实验:
操 作
现 象
结 论
①取少量黑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黑色粉末部分溶解,______,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铁粉。
②另取少量黑色粉末放在白纸上,用磁铁靠近
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③将操作②余下的黑色粉末放在燃烧匙中,用酒精灯的外焰灼烧,罩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黑色粉末燃烧,发出红光;
澄清石灰水______。
黑色粉末中含有炭。
【探究结论】“暖宝宝”发热是因为其中的铁粉在空气中发生______氧化而放热。
【拓展反思】小芳认为操作③的结论不严密,因为______,应重新设计实验检验是否含有炭。
56.(2022·浙江衢州·九年级期末)小科在探究碱性质实验时,向装有2mL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氢氧化钙溶液,振荡,发现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猜想一:可能是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太少;
猜想二:可能是氯化铁溶液变质;
猜想三:______。
[实验探究]
(1)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______。若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则猜想一正确。
(2)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太少为什么会看不到沉淀呢?查阅资料发现氯化铁溶液呈酸性,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被酸性物质反应了,直至酸性物质被全部反应完才重新出现沉淀。根据这一特点,小科认为在不改变药品的情况下,可以对原实验进行改进,以便快速观察到沉淀现象,请写出小科的改进方法______。
(3)猜想二、猜想三是否正确呢?小科继续实验……
57.(2021·四川·泸县石桥镇石桥初级中学校九年级阶段练习)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 加入Na2CO3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猜想四: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___。
【实验验证】
实 验
现 象
结 论
(1)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___
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
(1)写出氢化钙(CaH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登山运动员携带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携带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
58.(2022·福建南平·一模)蜡烛在古代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某兴趣小组对蜡烛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Ⅰ、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二氧化碳会变红;
②湿润的黄色氯化钯试纸遇一氧化碳会变蓝。
【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点燃蜡烛,待其正常燃烧后轻轻后拉注射器栓塞,将燃烧产物吸入玻璃管内。
【实验现象】①玻璃管内黄色氯化钯试纸变______;
②玻璃管内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解释试纸变红的现象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2】利用水蒸气传感器和氧气传感器同时测出水蒸气体积分数、氧气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实验装置及数据如下图所示。
结合水蒸气体积分数曲线,分析60~150s时间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_____;结合氧气体积分数曲线中的a点,你对燃烧条件新的认识是______(写一点)。
Ⅱ、认识“吹不灭的蜡烛”
“吹不灭的蜡烛”烛芯上裹有一层打火石粉末,点燃30秒到60秒后吹灭,很快复燃。
【查阅资料】①打火石是由某种金属掺入少量稀土元素制成的合金;
②某种金属可能是镁、铝、铁中的一种;
③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镁和铁不能。
为确定打火石中金属成分,小组成员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注:不考虑粉末中稀土元素对探究金属性质的影响)。
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少量打火石粉末于小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金属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溶液为无色
该金属不是______;
②
取少量打火石粉末于小试管中,加入适量的______溶液,观察现象。
固体不溶解
该金属是镁
【分析思考】“吹不灭”蜡烛的原理:在吹灭蜡烛的瞬间,镁粉燃烧,引燃石蜡。请分析镁粉的作用______。
59.(2021·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九年级期中)某化学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
同学们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用了过量的红磷,目的是______。
【发现问题】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均正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吸入集气瓶,同学们用______(填仪器名称)测量了倒吸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发现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少于集气瓶体积的1/5,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提出猜测】甲猜测:有一部分水在导气管内未完全进入集气瓶内。
乙猜测:是由于瓶内红磷、氧气传感器等仪器占有一定的体积。
你的猜测:______。
【深入探究】同学们用氧气浓度传感器定量测定过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装置如图乙,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氧气浓度实时变化如图3。
【结论与反思】①0-99秒,氧气的含量下降,原因是______。
②99秒后,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原因是______。
③氧气含量数值最终稳定在8.5%左右,可能原因是______。
60.(2022·广西·钦州一中八年级开学考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科学探究,请你参与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Ⅰ、分别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的条,观察现象
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如此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现象
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均复燃
Ⅲ、将实验Ⅱ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
Ⅳ、分别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1)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Ⅱ、Ⅲ证明:氧化铁的______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实验评价】实验设计Ⅳ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氧化铜、硫酸铜、马铃薯等也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加催化剂,不能产生氧气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有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参考答案:
41. CaO+H2O=Ca(OH)2 Ca(OH)2+Na2CO3=CaCO3↓+2NaOH 使用过程中有氢气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2NaOH=Na2CO3+H2O ac或ca
【解析】
【详解】
探究一:
(1)生石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发热包内固体物质变硬、结块可能是生成的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2)“禁止明火”则说明有可燃物。根据查阅资料:Ⅱ.铝和强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气,则原因可能是使用过程中有氢气产生。
探究二:
实验验证:
猜想c正确,则有二氧化碳和氢气。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甲装置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乙装置交换位置,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再经过澄清石灰水一定不变浑浊,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有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总结与反思:
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如受潮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同时也会反应放出氢气,导致发热包失效及可能引发火灾。正确。
b.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不一定可用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如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但有强腐蚀性,不能用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错误。
c.使用后的发热包应包好按照垃圾分类投放,避免污染环境,正确。
故选ac。
42. 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OH)2和NaOH 二 CaCl2溶液等
【解析】
【详解】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1)澄清石灰水加入碳酸钠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2)猜想假设:
试管3中是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若完全反应,则滤液中只有氢氧化钠;若澄清石灰水剩余,滤液中溶质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钙;若碳酸钠有剩余,则溶质为生成的氢氧化钠和剩余的碳酸钠。所以,猜想三:Ca(OH)2和NaOH。
进行实验:
甲: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二成立;
猜想二成立,实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少量滤液中加了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生成碳酸钙或碳酸钡白色沉淀。
43. Ca(OH)2+K2CO3=CaCO3↓+2KOH 氢氧化钙或Ca(OH)2
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后和碳酸钾反应,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钾,也无明显现象 BaCl2 K2CO3、KOH
浓度为1%的KOH
【解析】
【分析】
实验过程: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稀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氯化钡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钾。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K2CO3、KOH。
拓展延伸:浓度为10%的K2CO3的pH = 11.6,浓度为1%。KOH的pH = 13.2,说明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的碱性比浓度为1%的KOH溶液的碱性弱,由图2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显碱性时,碱性越强,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应该选用浓度为1%的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详解】
实验过程:(1)步骤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步骤Ⅱ: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2)
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无明显现象
该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实验2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溶液中没有K2CO3
故填:氢氧化钙;
交流讨论:(1)同学们将实验结果与老师交流,老师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原因是: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后和碳酸钾反应,如果稀盐酸不足以和氢氧化钾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碳酸钾,也无明显现象。
(2)
结论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3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填化学式)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中有K2CO3
故填:氯化钡;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K2CO3;KOH;
故填:K2CO3;KOH;
拓展延伸:浓度为10%的K2CO3的pH = 11.6,浓度为1%。KOH的pH = 13.2,说明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的碱性比浓度为1%的KOH溶液的碱性弱,由图2中的信息可知,溶液显碱性时,碱性越强,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应该选用浓度为1%的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故填:浓度为1%的KOH。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44.碳酸钠溶液为碱性也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有白色沉淀产生 酚酞 密封
【解析】
【详解】
实验探究一,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故溶液显碱性可能是碳酸钠溶液或是氢氧化钠溶液,故此方案结论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为碱性也可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二:氢氧化钠若在空气中变质,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步骤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碳酸钠完全反应,过滤后再向滤液中滴加试剂,根据现象是变红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故所加试剂是酚酞试液,故填: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
实验反思:(1)氢氧化钠易变质,为防止其变质,该药品必须密封保存,故填:密封。
45.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不复燃 与步骤③对比,检验加入CuO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是否发生变化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0.2g 带火星木条复燃 漏斗 玻璃棒 2H2O2CuO2H2O+O2↑
【解析】
【详解】
根据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已有知识知,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1)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3现象
步骤⑥结果
步骤⑦现象
结论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0.2g
带火星木条复燃
(2) 步骤①的现象是:溶液中有极少量气泡放出,带火星的本条不复燃;
步骤①的目的是与步骤③对比,检验加入CuO后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是否发生变化。
(3)步骤④是过滤,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
(4)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CuO2H2O+O2↑。
46.碳酸钠或Na2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酚酞 NaOH 猜想Ⅱ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
【详解】
提出问题:
猜想Ⅱ:部分变质,则除了生成的碳酸钠还有氢氧化钠剩余,所以含有NaOH和Na2CO3。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①说明有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溶液变红,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均为碱性可使酚酞变红推测滴加少量的酚酞。因①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将碳酸钠转化为氯化钠,所以溶液变红说明还有氢氧化钠存在。则说明一定含有NaOH。
实验结论:
上述实验说明既有氢氧化钠又有碳酸钠,则猜想Ⅱ是正确的。
反思: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7.中性 酸性 溶液无明显变化 酸性 2HCl+CuO=CuCl2+H2O 中性 铁或Fe 2HCl+Fe=FeCl2+H2↑ 溶液无明显变化
【解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酸碱中和反应中,酸过量,溶液呈酸性;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碱过量,溶液呈碱性。故填中性;酸性;
实验验证:根据结论可知,溶液呈酸性或中性,而酚酞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故填溶液无明显变化;
继续验证:
方案1:加入氧化铜后部分溶解,说明是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所以溶液呈蓝色,故填酸性;2HCl+CuO=CuCl2+H2O;
粉末不溶解,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没有盐酸,则溶液呈中性;
方案2:根据现象,有气体产生,且溶液为浅绿色,说明有亚铁离子产生,说明是盐酸和铁发生反应,故加入铁,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若溶液呈中性,溶液不与铁发生反应,溶液无明显现象,故填铁或Fe;2HCl+Fe=FeCl2+H2↑;溶液无明显变化;
48.NaOH、Na2CO3 Ⅰ 白色沉淀 碱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解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部分变质则含氢氧化钠和酸钠,故填:NaOH、Na2CO3;
[实验与探究]
(1)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不含碳酸钠,则证明猜想Ⅰ成立;
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在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钡和氯化钠,若氯化钡溶液的量太少,碳酸钠有剩余,酚酞溶液仍然变红,所以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后面的实验,应该将步骤二中的滴加氯化钡溶液改为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交流]
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点睛】
本题考查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49.放出 Ca(OH)2+K2CO3=CaCO3↓+2KOH 复分解 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钙或Ca(OH)2 溶液中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会先与盐酸反应 氯化钡等 K2CO3、KOH CO2
【解析】
【详解】
实验过程:
(1)步骤Ⅰ中会发生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热量。步骤Ⅱ会发生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2)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则一定有氢氧化钾,可能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钾中的一种剩余。
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可说明该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钙。
交流讨论:(1)因为溶液中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会先与盐酸反应,如加入盐酸过少,被氢氧化钾消耗完,即使有碳酸钾剩余,也不会有明显现象。
(2)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K2CO3。所以加入的盐溶液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与氢氧化钾不能生成沉淀。所以该溶液可以是氯化钡溶液等。
实验结论:一定存在氢氧化钾,交流讨论中实验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钾,所以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K2CO3、KOH。
延伸应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变质,KOH溶液与NaOH溶液类似,所以在空气中使KOH溶液变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故填CO2。
50.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酚酞不变色,证明氢氧化钠不存在 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Fe+2HCl=FeCl2+H2↑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详解】
猜想与假设:
酸过量呈酸性,碱过量呈碱性,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只有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猜想三: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
猜想二不正确,因为滴加酚酞,发现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不呈碱性,即溶液中无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取一试管,加入少量铁粉,再向管中加入2mL上述溶液,观察现象,若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明盐酸过量;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稀盐酸过量”时试管内发生反应为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2HCl+Fe=FeCl2+H2↑。
[实验反思]
实验后发现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口有白色物质,原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2NaOH+CO2=Na2CO3+H2O。
51.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 碘化钾或KI 2H2O2KI2H2O+O2↑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O32-
【解析】
【详解】
[实验分析]
(1)小贝分析猜想2不成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故填:反应物中不含有氮元素,不能生成氮气;
(2)根据主要原料的成分分析,此物质可能是碘化钾,由此推断“大象牙膏”的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在碘化钾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KI2H2O+O2↑;
[实验探究]
(3)实验二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评价交流]
(4)小贝发现自己做的实验效果远不如“大象牙膏”实验,她排除原料纯度不够、浓度低等原因之外,还发现一个关键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拓展提高]
(5)小贝发现几个实验均能成功产生气体,是因为固体原料成分中都含有一种相同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O3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2.白色沉淀 2NaOH+CO2=Na2CO+H2O Na2CO3和NaOH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CaCl2 溶液变红 密封
【解析】
【详解】
(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根遇到钙离子会形成白色沉淀,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混合物如果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白色沉淀;2NaOH+CO2=Na2CO3+H2O;
(2)
做出猜想:
若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只含碳酸钠,若部分变质,则含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故填:Na2CO3和NaOH;
进行讨论: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所以无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与否,无色酚酞都会变红,甲同学的看法错误;故填: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色;
设计实验:
要验证猜想二成立,即溶液中既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可在待测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如有则证明存在碳酸钠,同时将存在的碳酸钠全部消耗掉;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淸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如果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仍然存在氢氧根离子,则证明原溶液中存在氢氧化钠;故填:氯化钙;溶液变红;
为防止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必须要密封保存。
53.氧气或O2 质量 化学性质 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 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
【解析】
【详解】
(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所以A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实验②产生氧气,且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实验③说明氧化铁的质量不变,对比实验②、③可以证明: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故填:质量;化学性质;
(3)实验设计④的目的是比较氧化铁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若实验④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更快,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铁好。
54.沉淀逐渐消失 2HCl+Mg(OH)2=MgCl2+2H2O 无明显变化 ①②⑤⑥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热量 放出 反应结束 ①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红 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沉淀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③盐酸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沉淀逐渐消失。所以共同现象是沉淀逐渐消失。③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Mg(OH)2=MgCl2+2H2O。
实验一:
氢氧化钠溶液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如滴加酚酞后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无氢氧化钠,则可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确定无氢氧化钠存在,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还需要判断是否有盐酸。
①Zn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②Fe(OH)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为黄色,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③FeCl3不与盐酸反应,无法检验是否有盐酸存在。
④AgNO3与盐酸、氯化钠都能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无法检验是否有盐酸存在。
⑤CuO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溶液为蓝色,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⑥Na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可以检验是否有盐酸。
故选①②⑤⑥。
实验二:
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放出热量,所以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不能说明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导致的。
从溶解度曲线中温度开始逐渐升高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并放出热量。化学反应结束后不会再放出热量,温度会逐渐降低至室温。所以曲线开始呈下降趋势的原因是反应结束。
实验三:
醋酸和氢氧化钠加入硅胶中,硅胶均不变色,说明醋酸和氢氧化钠都能使硅胶变色。而醋酸和氢氧化钠混合加入硅胶,硅胶变色,说明醋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能使硅胶变色的物质,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所以能证明氢氧化钠与醋酸反应的现象是①②中硅胶不变色,③中硅胶变红。
实验反思:
实验一是通过判断氢氧化钠消失判断反应发生的。实验二是通过热量变化来判断反应发生的。实验三是通过判断有水生成判断反应发生了。所以除给出思路,还可以通过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来证明反应发生。
【点睛】
55.CaO+H2O=Ca(OH)2 剧烈 隔绝空气 有气泡冒出 Fe+2HCl=FeCl2+H2↑ 变浑浊 缓慢 酒精燃烧也会产生CO2
【解析】
【分析】
【详解】
讨论分析:
(1)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生石灰与水反应剧烈,放热快、温度高,易烫伤皮肤;
实验探究:
(3)“暖宝宝”装在真空袋中,是为了隔绝空气,避免暖宝宝和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变质;
(4)黑色粉末中含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能观察到黑色粉末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黑色粉末中含炭,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探究结论:
暖宝宝的原理是利用铁粉与氧气和水生锈,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
拓展反思:
因为酒精燃烧也会产生CO2,对实验有干扰,无法判断二氧化碳的来源。
【点睛】
56.可能是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酸 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向装有2mL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氯化铁溶液,振荡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和氯化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和氯化钙。
【详解】
[建立猜想]
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酸,酸和氢氧化钙先反应,然后多余的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如果和酸反应的氢氧化钙耗尽,则不会出现沉淀,故猜想三:可能是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酸。
[实验探究]
(1)猜想一:可能是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太少,则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若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则猜想一正确。
(2)由查阅资料发现氯化铁溶液呈酸性,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被酸性物质反应了,直至酸性物质被全部反应完才重新出现沉淀,只需要将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滴加顺序改变即可,故小科的改进方法:向装有2mL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氯化铁溶液,振荡。
57.Na2CO3+Ca(OH)2=CaCO3↓+2NaOH 二 有气泡产生 CaH2+2H2O=Ca(OH)2+2H2↑ 便于携带(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提出问题:由于碳酸钠溶液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所以两者在溶液中不能共存,故猜想四不正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实验验证:
实验一: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取少量滤液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滤液中没有氢氧化钙,猜想二不成立,故填二;
实验二: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溶液中有碳酸钠,所以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故填有气泡产生;
反思与拓展:
由题可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则方程式为 CaH2+2H2O=Ca(OH)2+2H2↑;
氢化钙为固体,相对于氢气更容易携带且安全性更好,故填便于携带(合理即可)。
58.蓝 CO2+H2O=H2CO3 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合理答案均可) 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浓度有关(合理答案均可) 铁(或Fe) 氢氧化钠 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详解】
I:【实验1】由【实验结论】和【查阅资料】可知,玻璃管内黄色氯化钯试纸变蓝,玻璃管内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故填:①蓝②CO2+H2O=H2CO3;
【实验2】由水蒸气体积分数曲线图可知,60~150s时间段曲线下降,说明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体积分数减小,由氧气体积分数曲线中可知,a点氧气体积分数为15.5%,但反应已结束,说明燃烧与氧气浓度有关,故填:③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合理答案均可)④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浓度有关(合理答案均可);
Ⅱ:镁、铝、铁都能与稀盐酸反应,但铁反应后的溶液为浅绿色,则向打火石粉末滴加适量稀盐酸,金属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溶液为无色,说明打火石中不含铁,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镁和铁不能,则向打火石粉末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固体不溶解,说明打火石中不含铝,含镁,故填:⑤铁(或Fe)⑥氢氧化钠;
在吹灭蜡烛的瞬间,镁粉燃烧,能引燃石蜡,说明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合理答案均可),故填:⑦燃烧放热,使温度达到石蜡的着火点(合理答案均可)。
59.除尽装置中的氧气 量筒 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红磷会主动熄灭,装置中的氧气未除尽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 当红磷周围氧气浓度降低到3.2%时,红磷会自动熄灭,瓶底氧气会向上扩散,从而出现传感器周围的氧气又上升 红磷熄灭后,瓶底氧气会向上扩散,但不会再减少,从而出现传感器周围的氧气又上升至8.5%
【解析】
【详解】
过量的红磷可以除尽氧气使测得数据准确;
测量水的体积应使用量筒;
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红磷会主动熄灭,装置中的氧气未除尽;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红磷会主动熄灭,装置中的氧气未除尽;
当红磷周围氧气浓度降低到3.2%时,红磷会自动熄灭,瓶底氧气会向上扩散,从而出现传感器周围的氧气又上升,此时氧气不再减少故最终稳定在8.5%左右;
60.化学性质 过氧化氢氧化铁→水+氧气 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催化效果 BD
【解析】
【详解】
(2)氧化铁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氧化铁→水+氧气。
[实验评价]
实验Ⅳ中其它条件相同,只有催化剂的种类不变,目的是比较二氧化锰和氧化铁的催化效果。
[实验拓展]
A、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加催化剂,也能产生氧气,只是比较缓慢,A错误;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可以选择氧化铜、氧化铁、二氧化锰等作催化剂,B正确;
C、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有的是加快,有的是减慢,C错误;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有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如二氧化锰是高锰酸钾分解反应的生成物,D正确。
故选B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 03 实验基本操作-中考化学总复习高频考点必刷题(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实验基本操作解析版docx、专题03实验基本操作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文件包含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⑤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④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③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②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猜想与假设①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文件包含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困难题①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困难题②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中档题①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基础题③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中档题②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中档题④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基础题①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中档题③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中档题⑤docx、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必刷100题-科学探究题之实验的解释与结论基础题②docx等10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