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人教版笔算乘法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科书第53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关系式解决实际计算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乘法应用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投影出示)
14×5=
70÷4=
70÷5=
32×4=
128÷4=
21×3=
63÷3=
63÷21=
12×6=
72÷6=
13×7=
91÷7=
90÷3=
15×8=
120÷8=
2.请同学回忆一下在乘数是两位数乘法中,学过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讨论交流。
3.如何对除法算式进行验算?学生回顾交流。那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科书第53页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读题,获取信息。
思考: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怎么列式?(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方法二:
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60÷2÷3=30÷3=10(人)。
方法二:60÷(2×3)=60÷6=10(人)。
答:每组10人。
4.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归纳。
验算:10×3×2=30×2=60(人)或者10×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小结: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要结合实际,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平均数的份数。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方法一:分步:60÷2=30(人)30÷3=10(人)
综合:60÷2÷3=10(人)
方法二:分步:3×2=6(组)60÷6=10(人)
综合:60÷(3×2)=10(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 找规律获奖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7. 找规律获奖第4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预习反馈,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