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 比例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第2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1、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根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都要以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为基础的,那么这部分知识与我们以前学的知识有没有联系呢?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以前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1.举例说说比的各部分名称,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回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
2.化简比:6∶4 8∶20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3 6∶10 5.4∶0.6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小结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比例的意义。
(1)出示教材第35页例3。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6.4∶4 9.6∶6
(2)化简比,求出两个比的比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发现。
6.4∶4=8∶5=1.6 9.6∶6=8∶5=1.6
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8∶5,它们的比值都是1.6。
(3)揭示比例的意义。
把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这样的等式:6.4∶4=9.6∶6或=。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谁能说说什么叫比例?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深化比例的意义。
(4)学生读一读“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回答比例有几个比?这两个比有什么联系?
小结: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深化对比例的认识。
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
小组讨论交流: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汇报小结: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是9.6∶6.4,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宽的比是6∶4。把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3∶2,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组成比例。9.6∶6.4=6∶4。
3.明确判断比例的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一说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题目有哪些要求,并独立完成。
集体讲评,师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要正确计算比值,还要注意书写格式,最后写好结论。
2.教材第35页“练一练”第2题。
表格中两个数量原价和现价之间是什么关系?(现价÷原价=折数)
学生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两组数据列出两个比,并判断是否组成比例。
师小结:我们在根据数量关系列比例时,列出的比例,不仅要比值相等,而且要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掌握了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方法,即: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可以将这两个比进行化简。如果最简比相同,那么可以组成比例;也可以直接求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板书设计】
练习六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6.4∶4=8∶5=1.6 9.6∶6=8∶5=1.6 最简比相同
比例:6.4∶4=9.6∶6或= 比值相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已有的比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属于概念教学课,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动手写出两个数的比,然后分析这两个比,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这个观察、比较、计算、概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比例的意义”,概念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总体感觉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练习的设计也对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过于详细,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小学苏教版四 比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四 比例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六 正比例和反比例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四 比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