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与训练(部编版)
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前单元复习(部编版)
展开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梳理内容预览名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关雎蒹葭作者陶渊明柳宗元魏学洢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体裁散文散文(游记)说明文诗歌主题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的不满。 通过描写小石潭幽静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通过对核舟以及核舟上的人物情状的描摹,展现出雕刻家技艺的高超。赞美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通过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追寻道路的艰难与漫长,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后来也比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 数量的表达 主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比兴,重章叠句 中考考点寻源 重点实词、虚词赏析词句内容理解考点一 作家作品1、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被称为“山水田园派”的鼻祖。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饮酒》。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气节的故事广为流传。2、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3、魏学洢魏学洢,(1)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散文家。(2)《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张潮编辑。张潮,字山来,新安人,清朝初期人。4、《诗经》《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或《诗》。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成为“六义”。考点二 文体知识 “记”: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考点三 文化常识1、古代年龄称谓(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3)垂髫: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泛指幼年。(4)总角:九岁到十三四岁,泛指童年。(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6)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7)而立:三十岁(8)不惑:四十岁(9)知天命:五十岁(10)花甲(耳顺): 六十岁(11)古稀:七十岁(12)耄耋:八九十岁。2、古汉语中数量的表达:(1)一般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 ,翻译时要把量词补上。如: 一手卷:一轴书画手卷。(2)在整数与领书之间一般会加“有”(同“又”)。考点四 课文详要《桃花源记》1、成语:(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觉明朗。(3)无人问津 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5)鸡犬相闻:鸡和狗的叫声都可以相互听见。比喻住家相近(6)怡然自乐: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7)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内童 (8)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9)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常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2、“然”的用法:用在副词、形容词后面,表示修饰。译成“┄┄的样子”。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喜悦的样子。 欣然:高兴的样子。 3、课文理解:(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太守等人再寻桃花源未果的经过。(2)整体把握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写了从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到离开桃花源、然后再寻桃花源而不得的经过,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作者虚构了这么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是他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3)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几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①自然环境:(优美、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和平)③人们生活:(自由、快乐)④民风:(善良 淳朴)(4)第2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生活、衣着、心情《小石潭记》1、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其小石潭的全貌。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潭中的游鱼,侧面突出水的清澈。第三段,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石潭溪岸,增添神秘色彩。第四段,写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冷寂。含蓄表达心境。2、写景手法 :主要学习写景的方法: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第一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式描写潭中的游鱼。情景交融:第二段写鱼的悠闲自得,心情愉悦;第四段,写小石潭环境的凄清冷寂,心情孤寂、悲凉。第二段:“佁然不动”描写鱼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动态的鱼。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水尤清冽”正面描写水的清澈;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侧面突出水的清澈。3、赏析下列语句(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答: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谭的经过,表现了作者探幽的浓厚兴致,同时也点出小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答:从动静两个方面写出了鱼的大致数量和状态。从侧面突出了水的清澈、纯净。《核舟记》1、内容第一部分(1段) 引出说明对象,指明雕刻作品的主题——大苏泛舟赤壁。 第二部分(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貌。第三部分(6段)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以及数目。2、作者围绕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介绍核舟,但对看似与苏轼是无关的两个舟子也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有什么用意?答:①左右两个舟子悠闲平静的神态,衬托出苏轼游赤壁时的怡然自得。②对舟子的细致描绘,也反映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考点五 课文译文《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小石潭记》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核舟记》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诗经》二首关雎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蒹葭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