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件(共2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24页。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8、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9、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10、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课前预热1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2、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13、 ,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14、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15、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1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17、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18、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9、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20、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课前预热21、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22、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2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4、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26、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27、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28、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29、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30、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课前预热选择题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桃花源诗》。B.《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C.《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有《陶隐居集》。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渔家傲·秋思》都是他的作品。选择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D.忘路之远近 马之千里者《孟子》二章复习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结合《论语》和孔子)1.《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至圣等。东汉七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四书: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鱼我所欲也》出自《告子上》。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同 ,意思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意思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意思为: 答案:(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粥” 辅佐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 过: (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 动: (3)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苦其心志 苦: ②劳其筋骨 劳: ③饿其体肤 饿: ④空乏其身乏 乏: ⑤所以动心忍性 忍: 2.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 过: 犯错误(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 动: 使……震撼(3)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指在国内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指在国外(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②劳其筋骨 劳: 使……劳累③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④空乏其身乏 乏: 使……缺乏 ⑤所以动心忍性 忍: 使……坚忍3.一词多义(1)发 ①舜发于亩之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2)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一词多义答案:(1)发 ①舜发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显露、流露 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出发 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头发 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开放(2)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4.文言虚词(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其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曾益其所不能(4)舜发于畎亩之中(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行拂乱其所为4.文言虚词答案:(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自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 ③困于心 介词,在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3)其 ①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②曾益其所不能 代词,他(4)舜发于畎亩之中 结构助词,表限定关系,不译或译为“的”(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代词,这样(7)行拂乱其所为 所做的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 管夷吾举于士4. 百里奚举于市5. 空乏其身 6. 行拂/乱其所为7. 曾益其所不能 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答案)1.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6.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7.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同“弼”,辅佐)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匹敌、相当)四、翻译下列句子: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五、文章中心和论证方法【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1段)、对比论证(第2段)、类比论证(以个人事例类比国家存亡)、道理论证(第2段为自古以来的道理)。六、文章内容理解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文章内容理解答案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课文原句回答:“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国内要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对比阅读(作业)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2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乙】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选自《深虑论》)1.选出下列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虑天下者 志虑忠纯B.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前人之述备矣C.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D.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4.【甲】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2分)5.同样是谈论国家兴亡的道理,【甲】文作者认为要避免亡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乙】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遭遇祸乱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2分)A 【解析】A项“虑”,都是“考虑,思虑”的意思;B项“备”,前者译为“防范”,后者译为“详尽”;C项“发”,前者译为“发生”,后者译为“兴起,被任用”;D项“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从。故选A项。2.(4分)(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2)思虑国家大事的人,经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却不重视平常容易的一面。3.(2分)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4.(2分)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的。5.(2分)【甲】:内有贤臣,外有敌国外患;【乙】:思虑国家大事的人常常忽略容易解决的事,遗漏不被疑虑的事,而祸乱起于这两者。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5、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6、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8、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9、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10、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课前预热11、念天地之悠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2、荡胸生曾云, 。(杜甫《望岳》)13、 ,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14、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15、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16、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17、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18、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9、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20、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课前预热21、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22、 ,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23、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4、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26、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27、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28、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29、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30、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课前预热选择题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A.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号“五柳先生”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桃花源诗》。B.《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宋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C.《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思想家,有《陶隐居集》。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渔家傲·秋思》都是他的作品。选择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B.而伯乐不常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D.忘路之远近 马之千里者《孟子》二章复习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常识(结合《论语》和孔子)1.《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至圣等。东汉七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论语》《孝经》。四书: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孟子》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别出自《滕文公下》和《告子下》。《鱼我所欲也》出自《告子上》。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 同 ,意思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同 ,意思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 ,意思为: 答案:(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粥” 辅佐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 过: (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 动: (3)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苦其心志 苦: ②劳其筋骨 劳: ③饿其体肤 饿: ④空乏其身乏 乏: ⑤所以动心忍性 忍: 2.词类活用答案:(1)名词作动词人恒过 过: 犯错误(2)动词的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 动: 使……震撼(3)动词作状语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指在国内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 指在国外(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②劳其筋骨 劳: 使……劳累③饿其体肤 饿: 使……饥饿④空乏其身乏 乏: 使……缺乏 ⑤所以动心忍性 忍: 使……坚忍3.一词多义(1)发 ①舜发于亩之中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2)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一词多义答案:(1)发 ①舜发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显露、流露 ③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出发 ④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头发 ⑤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开放(2)士 ①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4.文言虚词(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困于心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其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曾益其所不能(4)舜发于畎亩之中(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行拂乱其所为4.文言虚词答案:(1)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自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引出对象,译为“给” ③困于心 介词,在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介词,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2)而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3)其 ①必先苦其心志 代词,他的 ②曾益其所不能 代词,他(4)舜发于畎亩之中 结构助词,表限定关系,不译或译为“的”(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代词,这样(7)行拂乱其所为 所做的事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 管夷吾举于士4. 百里奚举于市5. 空乏其身 6. 行拂/乱其所为7. 曾益其所不能 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答案)1.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4.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5.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6.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扰乱)7.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8.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同“弼”,辅佐)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匹敌、相当)四、翻译下列句子: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3.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了解了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五、文章中心和论证方法【文章中心】本文主要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文章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此基础上,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第1段)、对比论证(第2段)、类比论证(以个人事例类比国家存亡)、道理论证(第2段为自古以来的道理)。六、文章内容理解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文章内容理解答案1.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用课文原句回答:“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3.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国内要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要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4.本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对比阅读(作业)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12分)【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乙】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选自《深虑论》)1.选出下列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虑天下者 志虑忠纯B. 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前人之述备矣C. 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D. 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4.【甲】文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2分)5.同样是谈论国家兴亡的道理,【甲】文作者认为要避免亡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乙】文作者认为一个国家遭遇祸乱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1.(2分)A 【解析】A项“虑”,都是“考虑,思虑”的意思;B项“备”,前者译为“防范”,后者译为“详尽”;C项“发”,前者译为“发生”,后者译为“兴起,被任用”;D项“于”,前者是介词,在,后者是介词,从。故选A项。2.(4分)(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2)思虑国家大事的人,经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却不重视平常容易的一面。3.(2分)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4.(2分)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的。5.(2分)【甲】:内有贤臣,外有敌国外患;【乙】:思虑国家大事的人常常忽略容易解决的事,遗漏不被疑虑的事,而祸乱起于这两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