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年高考试题分析
- 高考试题分析 专题9 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试题分析专题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试题分析专题6 人口与地理环境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试题分析专题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学案 0 次下载
- 高考试题分析专题3 水体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学案 0 次下载
高考试题分析专题8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发展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试题分析专题8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发展,共13页。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 (1)“土地位置”的影响:本组题题没有常规性地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而是关注了“土地位置”对农户田地利用区位选择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考查农业劳动常识性知识--距离村庄居民点近的地块,适合种植劳动投入多的蔬菜;而距离远的地块,适合种植劳动投入相对较少的粮食作物。
(2)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但同时也会受到经营规模、农民收入(资金)、技术、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我国,小农经营模式明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土地流转:近年来我国推进实施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流转,让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收益后安心从事第二、三产业,而土地承包者可以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这一举措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1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3.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降水、温差、光照)、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政府政策、劳动力、资金、管理水平、种植历史等;技术条件包括冷藏、良种、化肥、机械、农药等。本题主要考查地形、降水和光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图5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分)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
考向(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和山地气温较低)。按积温我国可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等温度带。长江流域主要属于亚热带,黄河流域和南疆主要属于暖温带,北疆主要属于中温带。
(3)新疆种植棉花的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热量条件较好;水源相对不足,风沙和春季低温危害较大,劳动力不足;机械化、育种和管理技术发展较快。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表1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 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 丰沛的降水B. 昼夜温差大
C. 充足的光热D. 肥沃的土壤
2. 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
A. 长江流域棉区B. 黄河流域棉区
C. 西北内陆棉区D. 三大棉区皆是
3. 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水稻的生长习性——喜欢湿热。
海南省和湖南省的气候、地形特征正。作物熟制——海南省能达到一年三熟。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育种工作的要求——技术支持、育种条件(原有品种丰富程度、育种时间长短、环境质量)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南省是我国栽培水稻起源地之一,自然条件优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在海南省三亚市建有水稻育种试验基地,在此选育了多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一直以来,海南省稻作以“一年一熟”为主,“一年二熟”“一年三熟”仅分布在水源充足地区且总面积不大。海南省目前稻米缺口仍然较大。下表为海南省和湖南省2019年水稻生产的相关数据。
(1)湖南与海南省拟加强杂交水稻育种试验合作,指出各自的优势条件。(6分)
(2)说明海南省大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以“一年一熟”为主的原因。(4分)
(3)海南省目前稻米缺口仍然较大,试分析其社会经济原因。(6分)
考向:农业区位因素
必备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就自然条件而言,区域的降水及其变化特点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本题中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实质上是在适应、利用该地区环境条件中而产生的。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9)。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10)。当地农民多在3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11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1)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3分)
(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6分)
(3)每年9月到次年1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6分)
考向(三)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1)农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土壤、光照、热量(或积温)、水分、水热组合、气温日较差等。
(2)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对地形、地质、水文、大气、土壤和生物等方面会造成影响。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
(1)圩田区围垦的自然条件:降水、热量、地形、土壤、灌溉水源。
(2)湿地的生态效益:通过吸附、吸收、沉降等过程减少泥沙沉积和污染物,净化水质;可以含蓄水源,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对局地气候具有调节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图5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
图5
(1)推测该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6分)
(2)分析图示河流三河镇以下河段的形成。(6分)
(3)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6分)
(4)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请从下列两方面选择其一作答,分析圩田这种利用方式改变的作用。(6分)
方面① 改善巢湖水质 方面② 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我国自然环境对农产品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多样,为丰富多彩的农产品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当地农牧民曾引种猕猴桃,2011年开始规模种植(图1)。种植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山区河谷台地,土壤肥沃,水质优良,2017年“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察隅猕猴桃果挂果期长,可错峰上市。猕猴桃种植带动了当地农牧民脱贫。据此完成3~4题。
3.察隅猕猴桃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关键在于( )
A.独特的自然环境 B.传统的生产方式
C.先进的农业科技 D.丰富的种植经验
4.察隅猕猴桃挂果期长,有利于( )
A.降低产品运输费用 B.提高市场竞争力
C.降低果园管理成本 D.提高土地利用率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本题考查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气候因素,以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
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图4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图4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本组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区域自然 与人文环境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区域 农业发展差异、农业区位因素等,同时考查了考生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镇化必然导致农业用地的减少,农业生产结构由粮食生产转化为果蔬等经济作作物的生产。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较高,但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其复种指数较低。 稻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种类,市场需 求量较大,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农业区位因素主要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图2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6~8题。
图2
6.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7.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8.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环节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应是考生必备的常识性知识。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9~11题。
9.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B.排水C.防虫害D.通风
10.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B.减少水土流失C.降低生产成本D.减少蒸发
11.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B.复种指数提高C.田间管理精细化D.种田大户增多
考向: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必备知识:农业区位因素中劳动力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及其措施,应是考生必须掌握的考点。
答案:
考向(一)农业区位因素
1-3BCA
4.(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 ,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士。
考向(二)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1-3CCB
4.(1)湖南省:水稻科研力量雄厚;地城范围广,水稻播种面积大,试验推广条件好.海南省:全年高温,热量条件好(生长期长),育种周期短;野生稻种丰富;环境质量好,育种试验自然条件好。
(2)大部分地区水源不足,水利设施不完善;夏秋多台风,影响农民种两季或三季稻的积极性,一些地区种一季稻外,其他时间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3)大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以"一年一熟"为主;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大(水稻播种面积比重较小);稻米的需求量大。
5. (1)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一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2)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3)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考向(三)区域农业持续发展
1.(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2. (1)属湖区,为湖滩地,坡缓水浅;沉积物厚且颗粒细(淤泥质);热量充足。
(2)在枯水期(当巢湖处于低水位时),湖滩出露出现自然水道;人们在自然水道基础上,开挖河道,垒筑河堤。
(3)地势低,为江水区,积水快,易内涝;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积水难以排出,且面临决堤威胁。
(4)方面①对改善巢湖水质的作用:圩田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缓解巢湖富营养化状况;水产业对象为菱藕及鱼类等,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
方面②对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的作用:相对于农作物,湿地受洪水的威胁小,受灾轻;圩区地势低,可作为蓄洪区,洪水期蓄积洪水,减缓洪水对巢湖大堤及周边地区的压力。
3-4.AB
5. (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 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6-8CAB 9-11BCD 12-13CD
产棉区
贡献率(%)
时段(年)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省份
项目
海南
湖南
水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34.0
47.5
水稻播种面积(千公顷)
229.7
3855.2
水稻产量(万吨)
126.5
2611.5
人均水稻产量(千克)
133.9
377.5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考试题分析专题7 城市与地理环境,共10页。
这是一份高考试题分析 专题9 工业生产与产业转移,共13页。
这是一份高考试题分析专题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