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及反思
展开21.2 望岳 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在他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写作背景
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重点字词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六、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明确: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明确: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什么哲理?
明确: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想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七、合作探究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没有消极颓废情绪。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明确: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八、本文主旨
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九、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之景,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出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五、六两句写细看泰山之景,描写了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在描写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抒发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中的第二句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表现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B.“造化”一句写诗人于远望中体会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大自然独爱泰山。
C.第三联生动描绘了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泰山的神态,还暗指时间已到傍晚。
D.诗人被泰山的壮丽美景所震撼,不由下定了登山的决心。
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是“近望”,而非“远望”。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检查字词,层次结构,研读课文,人物描写方法与修辞手法,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简介作者,创作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读人生,背诵古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