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初2022届
初三年级适应性测试
语 文 问 卷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 15分)
-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镂(lòu) 包庇(bì) 嫉(jí)妒 自怨自艾(yì)
B. 夯实(hāng) 粗犷(guǎng) 剽悍(biāo) 弄巧成拙(zhuō)
C. 缜密(zhěn) 恸哭(tònɡ) 押解(xiè) 纵横捭阖(bǎi)
D. 绮(qǐ)丽 斡旋(wò) 箴言(zhēn) 间不容发(f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磬 罅隙 谈笑风声 不修边幅
B. 焕散 捡拾 振聋发聩 墨守陈规
C. 赡养 端详 以身作则 如火如荼
D. 迁徙 跌宕 鸠占雀巢 美不盛收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家院子里有几棵行将就木的松树,今天早晨,他把它们全部刨掉了。
B. 登上皂幕山的山顶,就能目空一切,所有景物尽收眼底。
C. 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吹响了“南展西扩东进”的号角,冰雪运动人数持续增加,冰雪运动产业方兴未艾。
D.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谦虚的说:“我除了会打羽毛球,别无长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许多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加了“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
B.惊闻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寄托哀思。
C.今年,“全民阅读月”活动以线上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时享受阅读之美。
D.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群众间广为传扬。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用“桑梓”代指故乡,用“庙堂”代指朝廷,用“汗青”代指史册。
B.《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批驳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些人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C.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史事。
二、名著阅读(共15分)
6.根据要求,回答下列有关名著的问题
(1)关于《水浒传》中杨志的遭遇,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杨志因为没有钱花,后来在东京城卖刀,可是被泼皮牛二欺负,一气之下杀了牛二。
B.杀了牛二后杨志被刺配大名府,因武艺高强被梁中书重用,梁中书为给岳父蔡京贺寿,命杨志将生辰纲送往东京。
C.杨志为防盗贼抢劫生辰纲,将押送生辰纲的人扮作商人的模样赶路,但还是被吴用等人“智取”。
D.杨志后来不得已回到了梁山,并且帮助晁盖等人杀了王伦,推举晁盖做了第一把交椅。
[甲]这马兵都头,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似关云长模样。此人与雷横是好友,曾先后义释晁盖、宋江,因失却沧州府小衙内,被迫上梁山落草。
[乙]且说武松径奔到狮子桥下酒楼前,……西门庆认得是武松,吃了一惊,叫声:“哎呀!”便跳起在凳子上去,一只脚跨上窗槛,要寻走路,见下面是街,跳不下去,心里正慌。
(2)根据上述内容,写出对应的人物和情节:[甲]中描写的人物是 (1分),绰号 (1分);[乙]对应的故事情节是 (2分)。
(3)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中国邮政2011年3月份发行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特种邮票。请从下面几张邮票中任选一张,简要描述画面呈现的内容。(25字左右)(4分)
(4)材料一: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二:
问题:“材料二”是某初三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4分)
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
(一)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7.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1)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2)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 槲叶落山路, 。(温庭筠《商山早行》)
(5)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 , ”,两个方面论证了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
(6)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暗示自己因世事变迁而产生怅惘之情的诗句是: , 。
(二)古诗阅读理解(3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唐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风怒号”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只好任其所为,表现得较为平静。
B.“俄顷………昏黑”这一句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渲染了特定的氛围,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C.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频繁的韵角体现“歌”的特点。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共 16 分)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C.知困(困惑) D.然后能自强也(坚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比的方式切入话题,先以“嘉肴”喻“至道”,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作为佐证,进一步强调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C.文中所讲的“教学相长”和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不是同一个概念,本文指的是一个人学习的过程。
D.本文多使用对偶句,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强化了说理的效果。
〖乙〗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童仆,俟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节选自《魏书·祖莹传》)
12.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B.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C.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D.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13.选文主要叙写了祖莹的哪件事?祖莹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共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 ~ 16 题。(9 分)
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或学习。居家办公、学习对个人的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制力不够强,居家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分神、拖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0%的受访者觉得需要提高自制力。
②居家办公、“躺在家里上课”是不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了,很多人发现,情况与想象存在很大的差距。疫情冲击下,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干扰,纷繁的网络信息、懒散的居家环境,已然让很多人茫然失措。调查显示,只有3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强,说明自制力俨然成了稀缺品。
③缺乏自制力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一般来说,缺乏自制力,就会出现做事信马由缰、开小差或做与之无关的事情等情况。这样不仅会导致时间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还容易引起家人、同事及老师、领导的不满,影响学业与前途。为了挽回影响,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任务,这样的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生自怨自艾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④长远来看,缺乏自制力,还会导致专注和深入的程度逐步下降,这种影响更隐秘而久远。比如阅读方面,喜欢看浅显、有直接视觉效果的书籍,久而久之,将减弱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科学思辨的能力。古今中外,大凡做出卓著成就的人无不自制自律,专心致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终将一事无成。
⑤需要知道,自制力是一种优良品质。当下,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受到的外部干扰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自制力。提高自制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可以改善精神面貌、提升自我评价,从而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人生状态更加积极。提高自制力无论是对于当下战疫阶段还是人生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⑥怎样才能提高自制力?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工作或学习目标。以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工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其次要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拖延、焦躁、得过且过等弱点。必要时屏蔽可能干扰自己的因素,提高自制力。还要强化专注力训练。设立自己的“专注时间”,营造孜孜以求的宁静氛围,使注意力保持集中。或者与志同道合者相互督促、勉励,大力培养专注的品质。
⑦信息时代,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作者:斯涵涵 有改动)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自制力不强的人,居家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分神、拖延。
B.居家办公学习时受到的干扰是“自制力成为稀缺品”的根本原因。
C.缺乏自制力,会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并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D.具有自制力这种优良品质的人,可以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人生状态更加积极。
15.下列事例,不能作为“古今中外,大凡做出卓著成就的人无不自制自律,专心致志”的事实论据的是( )(3分)
A.闻一多先生在做研究时,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专心研究,不受外界干扰,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写下了《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著作。
B.屈原小时候,不论刮风下雨和家人的反对,在山洞里偷读诗经,坚持了三年,终于把《诗经》读懂读透了。
C.钱学森1950年冲破美国的阻挠回到祖国,决心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造中国的火箭、导弹。
D.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花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
1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首先以调查结论表明现在许多人缺乏自制力。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提高自制力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提高自制力的建议。
B.文章第四段举例论证了缺乏自制力,会导致专注和深入的程度逐步下降的观点。
C.本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中心明确,让我们明白了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具体生动的阐释了观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 17 ~20 题。( 14 分)
草木深
①从一座城,往外走,出城愈远草木愈深。三里不同村,五里不同景,七八里草木植物长势不一。
②出城二三里,草木增一寸。
③深一寸的草木,可以藏鸟,戴胜、灰喜鹊、白头翁在草木间散步,梅花、杏花、梨花、桃花开了,深深浅浅,浅浅深深。
④出城五六里,草色添一分。
⑤“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一来,溪头荠菜花的绿意就藏不住了,那一把把张开的小绿伞,嫩得能掐出水来。
⑥婆婆纳,宽了一分。不起眼的荒地上,婆婆纳的蓝色小花,星星点点地点缀在绿地上,凑近看,这些小花有细长的花柄,花冠淡蓝色,四片花瓣上带着放射状深蓝色条纹。
⑦麦地青芒,趁人不注意,长了一分,像古戏里老生的胡须。只是老生的胡须是花白的,这胡须是青的。在雨水的浇灌下,胡须旺盛生长。
⑧小茴香,深了一分。翠绿,看上去养眼,在田陇地边,茅厕角落,一场春雨,追一阵暖,一丛丛小茴香长得精神抖擞,绿葳葳的。细碎乱丛状的茴香叶上,晶莹玉珠,星星点点。蔓延,是一种姿势。植物生长深处,是看不见的星火燎原。掐几根鲜嫩的小茴香,指尖会染上浓郁的香气。
⑨出城七八里,有油菜花。油菜花蕊蓬松开来。油菜花在城里看不到,只有走到阡陌纵横的城外,才能看到它花开磅礴的神韵。
⑩朋友张老大住在乡下,他在春天最满足的事情,就是在傍晚盛一碗粥,坐在门槛上看花。春天的乡野很寂静,也很喧闹,捧一只碗,欲吃未吃,眼睛却被面前的景物勾引了,暂且停下来,愣一会儿神,怔怔地看花。
⑪出城十里,有桃花。枝干扶疏,花朵丰腴。几株绿叶碧桃树,组合成林,或粉或红的花开得颇有阵势。出城十里,有杏花。杏花村这样的村落,往往在离城不远的地方。古时丛杏中村,“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出城十里,还有白兰花。有一回,在城外十几里的村庄,在一间农舍前,我看到了一株白兰花。以前一直以为白兰花长在安静的深宅大院里,与才子佳人相伴——我见到那株白兰花时,它栽在大花盆里,有一人多高,正开着洁白的花,散发清雅幽香。
⑫我所在的小城,城外三十里有一片古银杏林,树龄在一二百年的古树连片成林,村庄掩映其间,房舍、林木,错落有致,几场雨过后,银杏树枝爆出新芽,风吹过,叶子渐渐稠厚。
⑬出城十五里,灞桥柳色青。西安城外的灞桥,在古代,是亲人或好友东去、相送离别的地方,有人还折柳相赠。晚唐宰相郑綮被人问起是否有新作,他说写不出来,“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
⑭出城二十里,野村茱萸红。年轻时,我常去扬州寻师访友,经过茱萸湾。旧籍记载,“汉吴王刘濞开此通海陵”,流水汤汤的古邗沟,以此为起点,一只运盐船,又一只运盐船,船首撑篙,船尾生烟煮饭,首尾相衔,驶往远处。湾北有茱萸村,安静的乡野村落遍植茱萸树。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我在山区县城的菜场见过,红艳夺目,惹人怜爱。想那扬州城外茱萸湾,每年到茱萸结果的时候,红果子缀在绿树上,鸟雀争啄,光影婆娑,该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所在。
⑮一个人,淹没在城外春天的草木深处。
17.文章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描绘春天的景色,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横线处补充完整。(3分)
出城二三里,草木增一寸 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城七八里,有油菜花
________________ 出城十五里,灞桥柳色青 ________________
18.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共4分)
(1)赏析下列句子(2分)(从修辞角度赏析)
春天一来,溪头荠菜花的绿意就藏不住了,那一把把张开的小绿伞,嫩得能掐出水来。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2分)
一场春雨,追一阵暖,一丛丛小茴香长得精神抖擞,绿葳葳的。细碎乱丛状的茴香叶上,晶莹玉珠,星星点点。
19.有人认为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为“城外的春天”,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4分)
20.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21 ~23 题。( 10 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①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人们一边赞叹,一边不免提出疑问,寻求科学的解释。
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细胞液是酸性的时,花青素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花青素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像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蓝花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热量多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阴性植物,有些夜间开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种适应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项峰,最鲜艳,最耀眼。
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有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仅二三百年,却已有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浦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迷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添加了新的品种。
⑦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加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有删减)
21.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完成下表(4分)
① | 细胞液的酸碱度不同 |
物理学原理 | ② |
生理需要 | ③ |
进化观点 | ④ |
人工选择 | 人工培育使得花儿颜色、种类变得更加多样 |
22.请说说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 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分)
五、写作(共60分)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直前。
请以“带着 出发”为题目,写一篇记叙为主的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不少于600字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初三年级校内二模答案
1-5 A C C B B
6.(1)D (2)朱仝;美髯公;武松斗杀西门庆
(3)第一张是《两根灯草》:严监生害怕两根灯草费油,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直到家人取掉一根后才咽气;
第二张是《王冕画荷》:王冕少时给别人放牛,看到湖中荷花后自学绘画的情景;
第三张是《范进中举》: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他的丈人胡屠户迎面给他一巴掌,将他打醒;
第四张是《杜少卿夫妇游山》:杜少卿不顾世俗眼光,拉着妻子的手,大方游山的场景。解答时选取一张,将邮票画面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出来即可。
(4)应放在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思维导图中明确显示有作者在不同时期、地点所作的诗歌,符合策略三提及的“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面”。思维导图中出现的“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爆发”等元素符合策略三提及的’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
7.(1)河流大野犹嫌束
(2)萧关逢候骑
(3)雾凇沆砀
(4)枳花明驿墙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D
9.D
10.(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1.A
12.B
13.主要事件:燃火夜读。主要特点:勤奋好学,努力刻苦。
14.B
15.C
16.D
17.出城五六里,草色添;出城十里,有桃花;出城二十里,野村茱萸红
18.(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荠菜花比作“张开的小绿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初开的荠菜花鲜嫩、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荠菜花的喜爱之情。
(2)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一丛丛”,表现小茴香生长得茂盛;“星星点点”,表现小茴香的情态美。
19.原文题目更好。首先原文题目点明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是春天的草木,而“城外的春天”只是点出了季节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描写对象;其次“草木深”化用诗句“城春草木深”,富有诗意,引人遐想,而“城外的春天”过于简单直白,没有诗意。
20.①对大自然春色的喜爱之情;②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对乡野生活的向往之情。
21. ①物质基础
②太阳光折射后的光波长短不同
③光波长短不同产生热效应也不同
④裸子植物的花的颜色变化是循序渐进的,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22.运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培育的优点。举牡丹的例子,并将牡丹的自然进化和人工培育的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3.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说明花儿红的内部条件和因素,后说明花儿红的外在原因;按由主到次、由内因到外因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2024年十三中一模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活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