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1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2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3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4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5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6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第8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语文17 短文两篇课件(17张ppt),共17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7 短文两篇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二、《陋室铭》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引用孔子的话,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的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像莲那样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哗众取宠,也不炫耀自己。他洁身自好、质朴、庄重、清逸、卓然挺立、纯正无邪、端庄严肃、品格高尚,因而声名远扬,被人敬重。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保持己身,无论风风雨雨,依然纯洁如初。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物”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个人之“志”,借助于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富有感染力。托物言志一、概念1.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请简要分析。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判断是否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重点看物。其次,如果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看托了什么物,是不是常见的意象。最后,结合文章中暗含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回答。二、考查形式三、解题技巧慧庆寺玉兰记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①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中考真题)文中写了两处玉兰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②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③有可感者,故记之。 通过对两处玉兰花的对比,表达了不要被虚名迷惑,要靠自己的观察体悟来认识事物,以及只有潜心钻研,凭借真才实学才能走得更远的感悟。【参考答案】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这道题要在课堂上完成,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默写时应注意字形。要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宾语前置标志。2.相当于助词“的”。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代词,“他”。5.代词,“它”。文言虚词“之” ①作代词,代指人、物、事,相当于“他(们)”“它(们)”等。 ②作结构助词,有以下几种情况:a.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b.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整个句子的某个成分;c.宾语前置的标志;d.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作语气助词,用来调整音节,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④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到……去”等。例:以石盆养之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解析:例句和D项中的 “之”,都是代词;A项中的“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去、往”;C项中的“之”,为助词,“的”的意思。故选D。【参考答案】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