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261073/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文件包含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解析版docx、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云南中考化学27题科学探究题解题思路归纳和冲刺突破
一、基础知识点
1.常见的酸碱盐
(1)酸:由H++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Cl、H2SO4 、HNO3 、H2CO3
(2)碱:由金属离子(或NH4+)+OH—构成的化合物。
如:可溶碱:NaOH、KOH、Ca(OH)2、Ba(OH)2;
不溶碱:Cu(OH)2↓(蓝色)、Mg(OH)2↓(白色)、Fe(OH)3↓(黄褐色)
(3)盐:由金属离子(或NH4+)+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如:可溶盐中性:NaCl、BaCl2、CaCl2、CuSO4(蓝色)、AgNO3、Na2SO4等;可溶盐碱性:Na2CO3 、NaHCO3;
难溶盐(沉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是:BaSO4↓、AgCl↓;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并有气体放出的是:CaCO3↓、BaCO3↓;
2.复分解反应
(1)概念:2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2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2)书写要点:5个原子团(NO3-、OH-、CO32-、SO42-、NH4+)是整体,交换时不可分开;交换后结合书写化学式严格按照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标化合价、数字约简、交叉写在元素或原子团右下角(原子团个数大于1时,原子团要用“()”括起来)】 +=+
【特殊: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2CO3=CO2↑+H2O】。
(3)发生条件:化合物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满足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水 3种中任意一种。
3.科学探究的知识模型——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1)变质的原因:2NaOH+CO2=== 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检验是否存在CO32-
A.试剂选择原则:选择能和CO32-发生反应产生明显现象(如产生气泡或生成沉淀),但不能和OH-反应产生同样现象的试剂。
B.实验方案
试剂选择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酸
足量 稀盐酸
产生气泡
Na2CO3+2HCl= 2NaCl+H2O+CO2↑
氢氧化钠已变质
足量 稀硫酸
Na2CO3+H2SO4= Na2SO4+H2O+CO2↑
足量 稀硝酸
Na2CO3+2HNO3= 2NaNO3+H2O+CO2↑
碱
氢氧化钙溶液
产生
白色沉淀
Na2CO3+Ca(OH)2= CaCO3↓+2NaOH
氢氧化钡溶液
Na2CO3+Ba(OH)2= BaCO3↓+2NaOH
盐
氯化钙溶液
产生
白色沉淀
Na2CO3+CaCl2=CaCO3↓+2NaCl
氯化钡溶液
Na2CO3+BaCl2=BaCO3↓+2NaCl
【注意】NaOH变质生成Na2CO3,两种物质的溶液均呈碱性,因此不能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滴加稀盐酸必须足量的原因是: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变质的氢氧化钠中既含有氢氧化钠又含有碳酸钠,少量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当稀盐酸的量不能将氢氧化钠反应完或恰好能将氢氧化钠反应完时均不会有气泡产生。
(3)探究NaOH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变质后成分:全部变质——Na2CO3 部分变质——NaOH、Na2CO3
试剂选择的原则:
①实验室常用无色酚酞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OH-;
②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对OH-的检验存在干扰,故应先选择合适的试剂除去CO32-;
③除去CO32-试剂的选择依据:选择可与CO32-反应但不能引入OH-或不与OH-反应的试剂(如CaCl2、BaCl2等)。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现象
实验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①取部分样品溶于水,加过量
BaCl2(或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取Ⅰ中所得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部分变质
溶液不变红
全部变质
【注意】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时,能否用适量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除去碳酸钠,请说明原因:不能,因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有氢氧化钠生成,会干扰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在除去碳酸钠后用于检验是否存在氢氧化钠,可以选用的试剂有(写出具体的试剂、现象和结论):
(1)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氢氧化钠
(2)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证明有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氢氧化钠
(3)加入氯化镁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氢氧化钠
(4)加入氯化铜溶液,若有蓝色沉淀生成,证明有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无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碳酸钠的方法: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过滤。
4.科学探究的知识模型——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1)变质的原因:Ca(OH)2+CO2=== Ca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
化学方程式
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CaCO3+2HCl=CaCl2+H2O+CO2↑
氢氧化钙已变质
②取少量①中的滤液于试管中,通入CO2、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CO2+Ca(OH)2 = CaCO3↓+H2O
部分变质
无明显现象
全部变质
二、科学探究的题型结构及思维模式
1.思维模式
2.注意实验操作(加入某种试剂、对药品进行加热等)、实验现象(有无沉淀、气体、溶液颜色变化等)、实验结论(有无某种物质、猜想是否正确等)之间的对应关系:
3.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原理的评价:①所选药品是否可行;②反应是否易于控制;③所用药品是否安全(是否易燃、易爆,有毒);④反应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⑤药品的价格与产出比等(是否节约试剂、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2)装置的评价:①操作是否简便;②能否节约药品;③继续添加药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连续反应);④是否安全(是否会发生爆炸)。
(3)操作的评价:主要是对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实验步骤是否完善等的评价。
(4)实验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现象得出结论的评价,一般是看结论是否正确、全面,依据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否得出结论等。
4.定量分析:
(1)题中的关键字句,如:充分反应(可能其中一种反应物有剩余)、完全反应(反应物无剩余);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推断某些猜想是否合理
5.特别注意题中给的【查阅资料】里的信息
6.科学探究的4种类型及解题技巧
类型1 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
解题技巧:若为可溶性盐或碱的固体混合物,一般可先加水溶解,根据特征反应的颜色(如:石蕊酸红碱蓝,酚酞酸不变碱变红)、生成物的状态(如沉淀,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能溶于酸产生气体的白色沉淀CaCO3↓、BaCO3↓)等写出化学方程式来从而判断相应物质是否存在。对于不溶解的固体,可加酸观察是否溶解或产生气体,判断物质的组成成分。云南的大多试题都有涉及【氢氧化钠变质成分的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类型2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
解题技巧:可通过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通过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溶质的成分。【云南的大多试题都有涉及【氢氧化钠变质成分的探究、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类型3 反应后气体成分的探究
解题技巧: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
类型4 反应后固体成分的探究
解题技巧:一般可采用观察颜色,或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BaCl2(或CaCl2)溶液、Ba(NO3)2、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探究。
(1)若为可溶性盐或碱的固体混合物,一般可先加水溶解,再依据构成该盐或碱的阴、阳离子的特殊性质,加入合适的试剂,检验离子是否存在,从而判断相应物质是否存在。对于不溶解的固体,可加酸观察是否溶解或产生气体。
(2)若为金属混合物,一般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或使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固体析出或溶液颜色变化。
三、冲刺练习
1.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相关问题。
I.初步探究: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查阅资料】NaCl溶液、BaCl2溶液呈中性。
【初步结沦】(1)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为最终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要对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进行探究。
Ⅱ.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NaOH
猜想二:_________
猜想三: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无色滤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一不成立
②在①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向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会发生以下反应:。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向一定量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至恰好完全反应,取50mL反应后所得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温馨提示:若实验中涉及硫酸银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
【初步结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硫酸钡和氯化银均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的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H2SO4
猜想二:BaCl2
猜想三:H2SO4、BaC12
有同学提出猜想三不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入适量的AgNO3溶液,再滴加稀硝酸,振荡
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入适量______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成立
【反思评价】
小明认为实验一的结论判断不严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已知溴水(主要含Br2)的化学性质与氯水相似,请写出向溴水中通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强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 H2O=NaOH + H2↑,同时得知Na2SO4溶液呈中性。在实验室里,小强做了以下探究实验: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氢化钠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蓝色滤渣。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2SO4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Na2SO4和CuSO4
猜想四:Na2SO4、CuSO4和NaOH
【讨论与交流】小玲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与结论】
实验
实验操作
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仔细观察
溶液为无色
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取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成立
【评价与反思】小强在完成实验一和二后,发现猜想一未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您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一不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延伸】在分析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晓敏同学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她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晓敏同学观察到甲试管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2)实验结束后,晓敏同学将三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废液缸中液体呈红色,为了得出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晓敏同学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酚酞除外)
【进行猜想】
猜想一:NaCl、NaOH、BaCl2
猜想二:NaCl NaOH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请你帮助晓敏同学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一成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的废液于试管中并加入________________,充分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反思与拓展】废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式)。
5.已知某无色溶液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该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NaNO3和Ba(NO3)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
小吴同学取少量该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得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
小王同学另取少量原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认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小张同学认为小王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小张同学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小王同学所做试验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NO3)2溶液
______
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反思与拓展】
(1)小张的实验中,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Ba(OH)2代替Ba(NO3)2溶液进行实验。
(2)根据原溶液中既有碳酸钠也有氢氧化钠的结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该溶液可能是长期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形成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英设计了探究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实验。将SO2通入质量分数为1.7%的AgNO3溶液中,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知沉淀B可能为Ag2SO3,Ag2SO4或二者混合物。
【查阅资料】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Ag2SO3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溶于过量的Na2SO3溶液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B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仅有Ag2SO4
猜想二:仅有Ag2SO3
猜想三: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NO3)2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__________成立
【实验结论】SO2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一种酸和沉淀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①另取溶液A,滴加足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
②向盛有少量AgNO3溶液的试管里滴入Na2SO3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草酸合铁酸钾)为亮绿色晶体。小李和小赵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的热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可用于吸收CO2、水蒸气
②含有Fe2+的盐溶液可与发生反应产生蓝色沉淀
③含有Fe3+的盐溶液可与KSCN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溶液
【提出问题】样品完全分解后,除水蒸气外还生成哪些产物?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气体产物中含有CO
猜想二:气体产物中含有CO2
猜想三:气体产物中含有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1)探究气体产物。
小李同学对气体产物进行探究,设计如下实验(夹持装置及部分装置省略):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D中的固体变为红色。由此判断猜想________正确。
(2)探究固体产物。
小赵同学对固体产物进行如下探究:取热分解后的固体产物(经实验证明无磁性)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再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现象
结论
取滤液加入硫酸
__________
固体中含有K2CO3
取滤渣加入硫酸溶解后,分成两份
一份中加入
________
固体中含有FeO
另一份中加入KSCN
溶液变为红色
固体中含有_______
【实验结论】的热分解产物有_________种。
【拓展延伸】晒制蓝图时,用作感光剂,其光解反应有FeC2O4生成。
432gFeC2O4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可以得到一种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和两种含有相同元素的气体,则两种气体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8.化学实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完全后(假设反应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提示:Na2SO4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硫酸钠:猜想二:硫酸钠和碳酸氢钠:猜想三:硫酸钠和硫酸。
【实验用品】pH试纸、Zn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实验探究】四名同学们分别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现象或结论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a___________
试纸变色,对照比色卡,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科学探究(二),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7, 对这种餐具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北京中考名校密题:化学最后冲刺30题-科学探究(一),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ZB是常用的阻燃剂, 探究碱的性质, 《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冲刺练习科学探究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学习小组对铁锈蚀进行探究,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