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高考生物三模试卷
1. 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
B. 脂质和核酸都由相应的基本结构单位构成
C. 二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还原糖,组成元素相同
D. 蛋白质可分布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具有特定功能
2.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物质、结构与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面内质网是进行磷脂、胆固醇、脂肪合成的场所
B. 溶酶体可以清除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 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必须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构成的网架结构,影响细胞的分裂、分化
3. ATP合成酶参与生物体的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作用机理是在跨膜质子(H+)电化学梯度驱动下合成AT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酶广泛分布于线粒体、叶绿体的内外膜和原核细胞的质膜上
B. ATP合成酶跨膜部位呈疏水性,有利于与膜结合部位的稳定
C. H+跨膜驱动ATP合成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协助
D. ATP的合成在细胞中时刻进行并与ATP 的水解处于动态平衡
4. 以下生物学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时,滴加染液后应立即用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B.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用吸水纸引流让培养液充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
C. 用洋葱表皮观察质壁分离时,盐酸、酒精、醋酸等溶液不适合做实验用溶液
D.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后的根尖应先染色再漂洗
5. 如图是通过荧光标记技术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的照片。图中字母表示存在于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其中A和a显示黄色荧光,B和b显示红色荧光。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和a彼此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 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A与基因B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 据荧光点分布判断,甲、乙为一对含姐妹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
D. 甲、乙两条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四个荧光点脱氧核苷酸序列相同
6. 如图表示DNA复制的过程,结合图示判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图示可知,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缩短复制所需的时间
B. DNA复制过程中首先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解开双链
C. 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生成的两条子代链的方向相反
D. DNA分子的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DNA片段
7. “卵子死亡”是我国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是由PANX1基因发生突变后,引起PANX1通道蛋白异常激活,卵子萎缩、退化,最终导致不育。PANX1突变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PANX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通过基因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该病产生和发展
C. 此病男女中发病率相等,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方概率是
D. 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是
8. 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有23对同源染色体,而黑猩猩有24对。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类2号染色体上基因排列与黑猩猩两条染色体上相应基因模式几乎完全匹配,并将黑猩猩这两条染色体编号为2A和2B,据此提出人类2号染色体可能由黑猩猩的2A和2B染色体融合而成,称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融合假说成立可以说明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 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
C. 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 DNA分子杂交技术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
9.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的持续内流
B. 动作电位发生时,膜两侧的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D.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10. 如图为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下番茄植株内脱落酸(ABA)与乙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 )
A. 脱落酸与乙烯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 乙烯含量与干旱程度呈负相关,与脱落酸含量呈正相关
D. 两种激素抑制了某些逆境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调控作用
11. 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 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 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 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12. 为探究菌株ZI对病原菌Ⅰ、Ⅱ、Ⅲ生长的抑制效果,取病原菌的菌丝块放置在平板中央,在距离中央3cm处用接种环分别在4个位点接种菌株ZI,28℃培养3~5天,观察抑菌圈大小,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病原菌Ⅰ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最快
B. 菌株ZI对三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
C. 菌株ZI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
D. 两类微生物的接种分别使用了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13. 寒兰为名贵的兰花品种,一般生长在深山幽谷的山腰谷壁。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摘,现在很难找到寒兰,偶尔能发现的也只有较小的植株。为了增加野生寒兰数量,科研人员希望对其进行人工大量繁殖,再移栽至原有生境。在人工繁殖时可以应用的最适合的生物工程技术手段是( )
A. 将寒兰体细胞与繁殖力强的其他植物细胞进行融合
B. 将寒兰的组织放置在培养基中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C. 将寒兰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其他植物去核卵细胞中
D. 将生长素基因转入野生寒兰获得生长速度快的寒兰
14. 治疗性克隆对解决人类供体器官缺乏和器官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具有重要意义。流程图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个体A一般需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实现超数排卵
B. 个体B体细胞培养时需要提供95%空气和5%CO2
C. 囊胚期胚胎需植入代孕母亲子宫获取胚胎干细胞
D. 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B 一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15. 研究发现,静息时突触囊泡膜上存在能量泄漏,即“质子流出”,突触囊泡膜上的 V 型质子泵(V-ATP 酶)必须不断工作,以将质子再泵回囊泡。据图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说明物质运输伴随能量转换
B. 图中囊泡膜的B 侧储存有神经递质
C. V 型质子泵兼具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D. H+的运输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16. 2020年全球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其病原体2019-nCoV是一种具有包膜,单条正链RNA(+)的冠状病毒,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如图所示,a~e表示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经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B. RNA(+)既含有该病毒的基因,也含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C. a、c、d表示RNA的复制过程,图中的mRNA与RNA(+)序列完全相同
D. b、d、e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tRNA和能量均来自于宿主细胞
17. 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甲种群为被捕食者
B. 该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类型相同
C. 若甲种群是经济动物,则收获后剩余种群数量对应t2时有利于生产
D. 若乙种群是珍稀濒危生物,保护该生物的最佳方案是保护该自然生态系统
18. 如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个脾B淋巴细胞都可产生多种抗体
B. 灭活的病毒促融合的效率一般不能达到100%
C. 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有差异
D. 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
19.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A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新鲜黑藻、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等
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B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视野中多数细胞的细胞核消失,染色体清晰可见
C
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
洋葱、显微镜、卡诺氏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清水、改良苯酚品红溶
液等
洋葱根尖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0分钟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进行冲
洗
D
叶绿体中色素的
提取和分离
菠菜叶、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
硅、层析液等
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需要用
培养皿盖盖住小烧杯
A. A B. B C. C D. D
20. 绣线菊属植物的抗寒能力是其适应高寒地区环境的关键。以抗寒能力较弱的金山绣线菊和抗寒能力较强的毛果绣线菊为实验材料,测定低温下两种绣线菊光合特性的变化。将正常生长的金山绣线菊和毛果绣线菊置于不同低温下处理一周,分别测定两种植物低温处理后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发生在绣线菊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叶绿素a主要吸收 ______光,A表示 ______。
(2)由图1可知,低温时毛果绣线菊利用弱光的能力 ______(“高于”或“低于”)金山绣线菊,判断依据是 ______。
(3)研究人员还测定了由15℃逐渐降至5℃的低温锻炼过程中两种绣线菊光合作用蛋白表达量,变化情况如表格所示:
序号
名称
金山绣线菊
毛果绣线菊
处理前表达量
处理后表达量变化
处理前表达量
处理后表达量变化
①
ATP 合成酶
0.45
不变
0.30
下降
②
固定二氧化碳的X 酶
0.18
下降
0.14
不变
③
电子传递蛋白
0.52
下降
0.33
下降
④
固定二氧化碳的Y 酶
0.14
不变
0.00
上升
表格中的蛋白质③与图2中 ______的形成直接相关。由表格数据可知,低温处理后两种绣线菊最大光合速率下降的共同原因是 ______。
(4)综合分析表明,______绣线菊更适合在北方低温弱光环境下生存,最可能是通过 ______来逐渐适应低温环境。
21.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患者特征为高血糖、相对缺乏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等,其发病过程如图1所示。
(1)据图1分析,对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应检测其 ______血糖浓度。糖尿病前期15~10年期间人群中已出现胰岛素抵抗,但仍能够保持血糖相对正常,原因主要是 ______。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不加干预大部分都会发展成糖尿病,据图分析主要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因 ______而功能衰竭,造成胰岛素水平过低而引发糖尿病。
(2)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出“三多一少”的症状,其中多饮的原因是患者血糖浓度过高使 ______,直接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在 ______产生渴觉促进主动饮水;多尿的原因是血糖浓度过高造成肾小管与集合管腔中 ______,直接抑制了水分的重吸收。
(3)进一步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发展进程与血管神经病变密切相关。在前期就已经存在神经病变,只不过以小神经损害为主,已知控制汗腺的泌汗神经是细长、无髓鞘的一种小神经,泌汗神经功能检测也被作为早期发现糖尿病的间接方法之一。
①泌汗神经及其控制的汗腺属于反射弧的 ______。推测糖尿病前期高血糖首先损伤此类神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
②图2分别为健康人体和T2DM患者下肢远端的汗腺密度,由图可得出 ______的结论;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以下的关联:糖尿病前期的高血糖→泌汗神经损伤→汗腺异常→汗液离子浓度、pH异常,据此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检测仪器,首先根据泌汗神经功能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进程的相关性建立 ______模型,检测时向人体输入低伏直流电,收集人体反馈的电流信号检测四肢末端汗腺氯离子密度,通过分析将数据转化为糖尿病发病风险值、糖耐量异常发病风险值和胰岛素抵抗风险值并给出报告,从而帮助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22. “七河八岛”区域是扬州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地,也是我市的重要生态廊道。生态工作者为分析水质净化的作用,将人工构建的生态浮岛放置在模拟河道中进行分析研究。
(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 ______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而保持水质稳定,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稳定性,监测数据表明部分河流自净能力弱,急需修复。
(2)图1表示模拟河道中生态浮岛和水样采集点的位置。图2表示该模拟装置中不同采样点的河水中有机物含量的测量结果。(有机物的含量用COD表示,COD越高表示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图1中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 ______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可通过 ______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浮岛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应的火山石构成,能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场所,这些微生物发挥的作用是 ______。
②图2结果显示,装置运行 ______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 ______时已被去除大部分,判断依据是 ______。
(3)根据以上研究,工作人员确认在河道中构建生态浮岛可用于河流的生态修复,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______。
(4)除构建生态浮岛外,还可以采取的修复措施包括 ______。
A.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
B.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
C.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
23. 酵母细胞基因转录需要转录因子,转录因子包括DNA结合功能域(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DNA-AD),两结构域分开时不能激活转录。如果将待测蛋白质X与DNA-BD融合,蛋白质Y与DNA-AD融合,蛋白质X和Y有相互作用时,两结构域能重新呈现完整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报告基因的转录,过程如图1所示。已知报告基因LacZ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水解成蓝色产物。研人员为了验证蛋白质X和Y是否具有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不同的酵母表达载体(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Ampr为氨苄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抗性基因,HIS3和TRPⅠ分别为控制组氨酸和色氨酸合成的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采用了巢式PCR技术获取蛋白质X和Y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技术原理是利用两套PCR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如图4所示),首先利用第一对引物(外引物)对目的基因所在DNA进行15~30个循环的扩增;第二轮扩增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利用第二对引物(内引物或巢式引物)进行15~30个循环扩增。相比于常规PCR获得的产物而言,巢式PCR获得的产物特异性 ______(“强”或“弱”),原因是 ______。
(2)研究人员的主要技术路线如表所示,请完善下表:
实验目的
方法步骤要点(部分)
获取X和Y基因的编码区序列
巢式PCR扩增蛋白质Y编码区序列时需在两个① ______ (填写“内”、“外”或“内和外”)引物的5ˈ端分别添加序列② ______ ;为验证目的基因在PCR扩增时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可对PCR产物进行③ ______ 。
pLexA-JL和pB42AD载体的构建
用特定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并连接,连接产物导入大肠杆菌后扩增;为确定质粒构建是否成功,需要抽提两种质粒并酶切,
电泳后观察④ ______ 。
转化酵母细胞
将成功构建的载体通过⑤ ______ 法导入到营养缺陷型酵母菌中,培养基中需添加物质有⑥ ______ (用下列字母填写)。
a.氨苄青霉素
b.色氨酸
c.亮氨酸
d.X-gal
e.琼脂
f.甲硫氨酸
实验验证
通过观察培养基中⑦ ______ 来验证蛋白质X和Y是否具有相互作用。
(3)酵母双杂交技术在研究和鉴定蛋白质互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选项中适合采用此技术进行研究的有 ______。
A.在细胞体内检测抗原和抗体能否发生相互作用
B.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两对基因是否能够独立遗传
C.判断RNA聚合酶与某启动子的结合是否具有组织特异性
D.筛选宿主细胞上能与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4. 女娄菜是一种雌雄异株(XY型)植物。其叶形由等位基因A、a控制,有无绒毛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个A、a已达到遗传平衡的种群,取其中所有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雌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雄株
宽叶有绒毛
窄叶有绒毛
宽叶无绒毛
窄叶无绒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 ______。
(2)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
①含B的花粉不育;
②含B的卵细胞不育;
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且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 ______;
④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 ______;
……
现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请利用F1植株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______;若实验结果为 ______,可确定实际情况为第③种可能性。
(3)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 ______。
(4)若含B的花粉不育,请写出窄叶有绒毛雌株和宽叶无绒毛雄株杂交的遗传图解。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脂肪是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脂肪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
B、核酸是生物大分子,由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构成,脂质是小分子物质,某些脂质没有更小组成单位,不能水解,B错误;
C、二糖水解的产物都是单糖,单糖都是还原糖,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C正确;
D、蛋白质可分布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具有特定功能,如唾液淀粉酶分布在细胞外,具有催化功能,血红蛋白分布在细胞内,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D正确。
故选:B。
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萄糖
C6H12O6
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C12H22O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解:A、磷脂、胆固醇、脂肪都属于脂质,光面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A正确;
B、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B正确;
C、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一定依赖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比如胞间连丝,C错误;
D、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影响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D正确。
故选:C。
1、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一种蛋白质)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骨架的功能是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把细胞器类比为细胞内繁忙的车间,则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叶绿体是“养料制造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运输和脂质合成车间、溶酶体是消化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分泌车间、其中线粒体和叶绿体还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站。
本题考查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细胞骨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解: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能产生ATP,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线粒体的外膜、叶绿体的内外膜上并没有该酶附着,A错误;
B、磷脂双分子层内部为疏水性质,ATP合成酶跨膜部位呈疏水性,有利于与膜结合部位的稳定,B正确;
C、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成酶,释放出化学势能用于ATP的合成,H+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协助,C正确;
D、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通过与ADP的快速转化为细胞供能,ATP的合成与ATP的水解处于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A。
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合成酶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膜上,该酶能促使ADP与Pi形成ATP。
本题考查ATP供能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明确ATP的结构以及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还要求能够分析题干和选项信息,才能准确作答。
4.【答案】C
【解析】解:A、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时,滴加染液一段时间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再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染液,而不是用吸水纸引流,B错误;
C、用洋葱表皮观察质壁分离时,需要保持细胞活性,因此盐酸、酒精、醋酸等溶液不适合做实验用溶液,C正确;
D、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正确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错误。
故选:C。
1、脂肪检测实验中,需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
3、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
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式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答案】C
【解析】A、A和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A和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A错误;
B、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A与基因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基因一般是相同的,所以根据荧光点分布判断,甲、乙为一对含姐妹染色单体的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甲、乙两条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四个荧光点为一对等位基因的四个荧光点,等位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一般不相同,D错误。
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甲和乙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甲和乙均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6.【答案】A
【解析】解:A、图中DNA复制只有一个起点,不能说明DNA分子具有多起点复制的特点,A错误;
B、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两条链解开,B正确;
C、由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C正确;
D、DNA分子的复制时,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DNA分子复制过程,根据箭头方向可知DNA复制是双向复制,且形成的子链的方向相反。DNA复制需要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所以首先需要解旋酶断裂两条链间的氢键,还需要DNA聚合酶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片段,此外还需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和能量。
本题结合DNA复制的过程图,考查DNA复制的过程和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复制的过程、特点、条件等基础知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题图对相关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C选项,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从图中得不到此结论。
7.【答案】C
【解析】解:A、根据题干“PANX1基因发生突变后,引起PANX1通道蛋白异常激活”可知,PANX1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该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通过基因检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该病产生和发展,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卵子死亡”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女中发病率相等;因为含致病基因的卵子会出现姜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因此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父方,C错误;
D、假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带有致病基因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即Aa×aa→Aa(男孩不患病,女孩患病)、aa(男孩和女孩都正常),因为PANX1突变基因在男性个体中不表达,所以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是×=,D正确。
故选:C。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卵子死亡”是由PANX1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PANX1通道异常激活,加速了卵子内部ATP的释放,卵子出现萎缩、退化的现象,最终导致不育。
2、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间接控制;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属于直接控制。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A、人类2号染色体可能由黑猩猩的2A和2B染色体融合而成,若假说成立,则可以说明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和重组只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分子杂交技术是将有互补特定核苷酸序列的单链DNA或RNA混在一起时,其相应同源区段将会退火形成双链结构,是检测特定生物有机体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且据题意可知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经拼接与人类2号染色体相似,所以用DNA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D正确。
故选B。
在真核生物的体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它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
本题结合人体与黑猩猩的染色体构成的对比分析为背景材料,考查生物进化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分析选项正确与否。
9.【答案】D
【解析】解:A、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的持续外流,A错误;
B、动作电位发生时,钠离子内流引起膜两侧的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
C、bc段钠离子大量内流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阶段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钾离子大量外流,钠离子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D正确。
故选:D。
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受激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少量开放,出现钠离子少量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值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钠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引起钠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钠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钠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称为阈电位。阈电位比静息电位约小10mV~20mV。如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是-70mV,其阈电位约为-55mV。任何刺激只要能使膜从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便能触发动作电位,引起兴奋。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10.【答案】B
【解析】解:A、脱落酸与乙烯是植物激素,不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
B、脱落酸能够促进叶片和果实衰老与脱落,脱落酸含量增加使叶片脱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
C、图中脱落酸的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故脱落酸与干旱程度呈正相关,但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不是负相关,C错误;
D、两种激素促进了某些逆境适应性基因的表达而发挥调控作用,D错误。
故选:B。
1、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2、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3、由曲线图分析可知,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乙烯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其中在中度干旱到重度干旱时脱落酸和乙烯含量变化最明显。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1.【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零废弃”指的是“零浪费”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酶催化剂也能够催化有机物变成无机物,两者互不干扰,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无法改变,而“零废弃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零废弃生态农业加快了有机垃圾的分解,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意:零废弃生态农业实际上就是利用酶制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秸秆等)将其分解成可溶性的无机盐,随水施撒在土壤里,进行施肥。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工程的原理;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12.【答案】D
【解析】解:A、由图观察可知,图中病原菌Ⅰ的菌丝生长最好,菌株ZI对病原菌Ⅰ的抑制作用最弱,故病原菌Ⅰ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最快,A正确;
B、由图对比分析可知,图中三种病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速度不同,据此推测三种病原菌受抑制的程度不同,B正确;
C、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菌株ZI通过释放分泌物抑制病原菌生长,C正确;
D、图中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D错误。
故选:D。
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由图分析可知,图中病原菌Ⅰ的菌丝生长最好,这说明菌株ZI对病原菌Ⅰ的抑制作用最弱,病原菌Ⅲ的菌丝向内凹陷,故菌株ZI对病原菌Ⅲ的抑制作用最强。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解:A、由题干信息“为了增加野生寒兰数量,对其进行人工大量繁殖,再移栽至原有生境”,不需要与其他植物细胞进行融合,A错误;
B、“为了增加野生寒兰数量,对其进行人工大量繁殖,再移栽至原有生境”,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寒兰幼苗,然后再移栽,B正确;
C、得到数量较多的野生寒兰植株,不需要进行细胞核移植,C错误;
D、得到数量较多的野生寒兰植株,不需要通过基因工程得到寒兰植株,D错误。
故选:B。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过程为: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经过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定形状态薄壁细胞组成的排列疏松、无规则的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成为植株。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答案】C
【解析】解:A、据图可知,要从个体A获得卵母细胞,为了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一般需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实现超数排卵,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CO2(维持培养液的pH),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可以来自于囊胚中的内细胞团,不需要植入代孕母亲子宫就可以获得胚胎干细胞,C错误;
D、据图可知,B是供核的一方,克隆的组织和器官的绝大多数遗传物质和B相同,因此获得的组织器官移植给个体B一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1、核移植是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后者不经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让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把发育中的卵母细胞移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方法。
2、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温度和pH:36.5°C左右;适宜的pH:7.2~7.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胚胎移植技术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答案】ACD
【解析】解:A、突触囊泡膜上的V型质子泵含有V-ATP酶,能水解ATP为质子的泵回提供能量,所以上述过程说明物质运输伴随能量转换,A正确;
B、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静息时突触囊泡膜上存在能量泄漏,即“质子流出“,可知A是突触囊泡膜的内侧,存有神经递质,B错误;
C、由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V型质子泵中有V-ATP酶,也能将质子再泵回来,所以V型质子泵兼具运输和催化的功能,C正确;
D、由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H+通过V型质子泵回来到囊泡内,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ACD。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①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载体,不需能量;②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③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需能量。
2、据图可知,“质子流出“是顺浓度梯度、需要载体的协助扩散,质子泵入是逆浓度梯度、需载体且耗能的主动运输。
本题主要考查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6.【答案】ACD
【解析】解:A、2019-nCoV是一种含有包膜的RNA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与T2噬菌体不同,A错误;
B、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因此其含有该病毒的基因,同时RNA(+)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形成RNA聚合酶,说明其上含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B正确;
C、过程a、c表示RNA的复制过程,d不是RNA的复制过程,图中的mRNA与RNA(+)序列相同,C错误;
D、过程b、e表示翻译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tRNA和能量均来自于宿主细胞,d表示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ACD。
分析题图:图中a表示以正链RNA(+)为模板合成RNA(-);b表示以正链RNA(+)为模板直接翻译形成RNA聚合酶;c表示以RNA(-)为模板合成正链RNA(+);de表示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CD
【解析】解:A、由图得知,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稳定,乙种群数量也是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它们是同步性的变化,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据图可知,该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类型相同,都是S形曲线,B正确;
C、据图可知,甲种群在t2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因此若甲种群是经济动物,则收获后剩余种群数量对应t2时有利于快速恢复,有利于生产,C正确;
D、据图可知,乙种群在该环境中种群数量符合S形曲线增长规律,说明适合在该环境中生存,因此保护该生物的最佳方案是保护该自然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CD。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图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符合S形曲线增长规律。增长速率最大的t2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点,t4时刻对应S型曲线中的K点。乙种群数量在t0-t4时间段逐渐增加,在t3时刻达到最大值,符合S形曲线增长规律。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两种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18.【答案】AD
【解析】解:A、每个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
B、灭活的病毒促融合的效率一般不能达到100%,B正确;
C、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有差异,C正确;
D、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D错误。
故选:AD。
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等)、化学法(聚乙二醇PEG)、生物法(灭活的病毒)等;
(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打破了生殖隔离,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等的重要手段;
(4)最主要的用途:制备单克隆抗体。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9.【答案】CD
【解析】解:A、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但不能进行计数,A错误;
B、观察减数分裂装片时,视野中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该时期有细胞核,但还未形成染色体,B错误;
C、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要用到的实验材料有洋葱、显微镜、卡诺氏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清水、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等,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0分钟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进行冲洗,C正确;
D、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要用的到的实验材料有菠菜叶、无水乙醇、碳酸钙、二氧化硅、层析液等,由于层析液易挥发且有毒,因此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需要用培养皿盖盖住小烧杯,D正确。
故选:CD。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观察线粒体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减数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0.【答案】红光和蓝紫 O2 高于 金山绣线菊光补偿点降幅显著大于毛果绣线菊的降幅,毛果绣线菊光补偿点显著低于金山绣线菊 NADPH 低温降低了电子传递蛋白的表达量 毛果 改变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光合作用相关酶的种类
【解析】解:(1)叶绿体中的色素包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主要功能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其中叶绿素a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据图可知,水能光解产生H+和A,因此A表示氧气。
(2)据图分析可知,金山绣线菊光补偿点降幅显著大于毛果绣线菊的降幅,毛果绣线菊光补偿点显著低于金山绣线菊,因此毛果绣线菊更适合在低温弱光环境下生存,利用弱光的能力更强。
(3)表格中蛋白质③是电子传递蛋白,图2中NADP+与H+结合形成NADPH的过程需要电子传递蛋白传递电子,因此表格中的蛋白质③与图 2 中NADPH形成直接相关。据表格可知,金山绣线菊和毛果绣线菊在处理后表达量都发生变化的是电子传递蛋白,因此推测低温处理后两种绣线菊最大光合速率下降的共同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电子传递蛋白的表达量。
(4)据图分析可知,毛果绣线菊在低温条件下的光补偿点较低,因此更适合在北方低温弱光环境下生存。增加光合作用相关酶的种类和改变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而适应低温环境。
故答案为:
(1)红光和蓝紫 O2
(2)高于 金山绣线菊光补偿点降幅显著大于毛果绣线菊的降幅,毛果绣线菊光补偿点显著低于金山绣线菊
(3)NADPH 低温降低了电子传递蛋白的表达量
(4)毛果 改变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增加光合作用相关酶的种类
1、图1实验的自变量是绣线菊的种类、温度,因变量是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
2、据图分析:图为发生在绣线菊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其中A表示氧气,B表示载体蛋白(也能催化ATP的合成),M表示电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准确判断图2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物质的名称,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等分析图1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1.【答案】空腹与餐后 此阶段胰岛 B 细胞还能保持较强的功能,分泌较多胰岛素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长期超负荷(工作)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大脑皮层 原尿的渗透压过高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没有髓鞘的保护作用,易受损伤 2 型糖尿病患者汗腺密度远低于健康人体 数学
【解析】解:(1)分析图1,与健康人相比,2 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和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低于正常值,因此对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应检测其空腹与餐后血糖浓度。糖尿病前期 15~10 年期间人群中虽然已出现胰岛素抵抗,但此阶段胰岛 B 细胞还能保持较强的功能,分泌较多胰岛素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仍起到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水平相对正常。在糖尿病前期,胰岛B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以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若不干预,到糖尿病期,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衰竭,合成及分泌功能下降,胰岛素胰岛素水平过低而引发糖尿病。
(2)糖尿病患者常表现出的多饮与细胞外液渗透压有关,因为患者胰岛素抵抗,降血糖功能下降,血糖浓度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直接引起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一方面促进机体主动饮水,一方面促进机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多尿的原因是血糖浓度过高,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后,肾小管与集合管腔原尿的渗透压仍然过高,减小浓度差,直接抑制了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根据题意可知,泌汗神经是细长、无髓鞘的一种小神经,能控制汗腺的泌汗过程,由此可知泌汗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其控制的汗腺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结合题意,泌汗神经细长、无髓鞘,由此可推测糖尿病前期高血糖首先损伤此类神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髓鞘的保护作用,易受损伤,进而发生病变。分析图2可知,与健康人相比,T2DM 患者下肢远端的汗腺密度明显变小。新型检测仪器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最终生成相关报告,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故答案为:
(1)空腹与餐后 此阶段胰岛 B 细胞还能保持较强的功能,分泌较多胰岛素抵消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长期超负荷(工作)
(2)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大脑皮层 原尿的渗透压过高
(3)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没有髓鞘的保护作用,易受损伤 2 型糖尿病患者汗腺密度远低于健康人体 数学
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2、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3、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本题主要考查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进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对题目信息进行处理,具备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答案】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 一定的抵抗力 等距取样 根系对水体中含N、P 等元素无机盐的吸收 分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16 2 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 时,虽然COD 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 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和工程学原理 ABC
【解析】解:(1)受到轻微污染时,河水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能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2)①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据图可知图Ⅰ表示的模拟河道是长条形,因此水样采集点位置的设置均采用了等距取样法。生态浮岛上部为土壤层,种植香蒲、美人蕉等植物,植物根系能吸收水体中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从而降低水体的无机污染物。底部由对污染物具有很强吸附效果的火山岩构成,微生物能分解水体中污染物,底部的火山岩能为这些提供微生物栖息场所。
②据图2可知,采样点2、3、4、5的COD在装置运行16天后达到稳定,说明装置运行16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分析曲线可知,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2时已被去除大部分。
(3)在选择生态浮岛上植物品种时,需要考虑该种植物是否适应环境,要考虑不同植物间合适的比例等,因此需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和工程学原理。
(4)A、疏通河道,清理河面和河底垃圾,可减少水中的污染物,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A正确;
B、底泥清淤,避免河流内污染源的释放,可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B正确;
C、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后才能排放,可减少进入河流的污染物,净化水质,有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C正确;
D、在河道中大规模养殖各种经济鱼类,鱼类的遗体、粪便等会加剧水体污染,不利于该地的生态修复,D错误。
故选:ABC。
故答案为:
(1)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降解) 一定的抵抗力
(2)等距取样 根系对水体中含 N、P 等元素无机盐的吸收 分解水体中有机污染物 16 2 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 3、4 时,虽然 COD 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
(3)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和工程学原理
(4)ABC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隐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了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是指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考虑系统内部不同组分间的结构,改变和优化结构,从而达到功能完善的效果;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必须有适当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3、图1表示模拟河道中生态浮岛和水样采集点的位置。图2表示该模拟装置对河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据图2可知,采样点2、3、4的COD在装置运行16天后达到稳定,说明装置运行16天后基本进入稳定状态。相同运行时间内河水到达采样点2时COD值已经远低于进水,继续流经采样点3、4时,虽然COD值继续下降,但幅度很小,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在到达采样点2时已被去除大部分。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知识,目的使学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解决环境保护中的实际问题。
23.【答案】强 如果利用外引物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段,再利用内引物扩增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低 内 GAATTC 和 CTCGAG DNA 测序(测序) 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条带 Ca2+处理(感受态细胞) def 菌落的颜色(菌落是否呈现蓝色) AD
【解析】解:(1)巢式PCR通过两轮PCR反应,使用两套引物扩增特异性的DNA片段,第二对引物的功能是特异性的扩增位于首轮PCR产物内的一段DNA片段。第一轮扩增中,外引物用以产生扩增产物,此产物在内引物的存在下进行第二轮扩增,从而提高反应的特异性,获得的产物特异性更强,如果第一次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段,则第二次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极低。
(2)①据图可知,pB42AD中目的基因的两端是GAATTC和CTCGAG序列,因此巢式PCR扩增蛋白质Y编码区序列时需在两个内引物的5ˈ端分别添加序列GAATTC和CTCGAG。PCR扩增时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判断基因中是否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者替换),可对PCR产物进DNA测序(测序)。
②观察可知pLexA一JL载体的目的基因插入位点含有的酶切位点对应限制酶分别为EcoRI和BamHⅠ,pB42AD载体的目的基因插入位点含有的酶切位点对应的限制酶分别为EcoRI和Xhol。构建好基因表达载体后,可以使用DNA电泳,观察电泳结果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条带,来确定表达载体构建是否成功。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常用的方法为Ca2+处理法。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琼脂,报告基因LacZ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水解成蓝色产物,报告基因LacZ是否表达可以通过加入X-gal后培养基中菌落颜色来鉴定,另外还需要加入氨基酸作为营养物质(不需要加入色氨酸和亮氨酸,本身自己能够合成),因此培养基中还需要接入X-gal、琼脂和甲硫氨酸,即def。
④由于只有当蛋白质X和蛋白质Y相互作用时,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功能减(DNA-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DNA-AD)才能发挥作用,进而激活报告基因的启动子,从而驱动对报告其因(LacZ基因)的转录,进而得以表达,报告基因LacZ表达的酶可以将无色化合物X-gal水解成蓝色产物,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菌落的颜色(菌落是否呈现蓝色)来确定蛋白质X和Y是否具有相互作用。
(3)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在真核模式生物酵母中进行的,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对蛋白质之间微弱的、瞬间的作用也能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得到。它是一种具有很高灵敏度的研究蛋白质之间关系的技术。在细胞体内检测抗原和抗体能否发生相互作用和筛选宿主细胞上能与新冠病毒S刺突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都涉及蛋白质之间关系,判断控制某一性状的两对基因是否能够独立遗传和判断RNA聚合酶与某启动子的结合是否具有组织特异性不是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故选:AD。
故答案为:
(1)强 如果利用外引物扩增产生了错误片段,再利用内引物扩增在错误片段上进行引物配对并扩增的概率低
(2)内 GAATTC 和 CTCGAG DNA 测序(测序) 是否出现预期大小的目标条带 Ca2+处理(感受态细胞) def 菌落的颜色(菌落是否呈现蓝色)
(3)AD
基因工程中,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使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使其形成相同末端以便使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可通过标记基因的作用来检测受体细胞是否含有目的基因。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
24.【答案】符合 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可选择F1中有绒毛雄株和无绒毛的雌株进行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 若子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
【解析】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F1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有以下多种可能:①含B的花粉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基因型为b的一种花粉,所以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②同理,含B的卵细胞不育,则群体中只能产生基因型为b的一种卵细胞,所以群体中的有绒毛的基因型均为Bb,其自交产生的后代中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③基因型为BB的植株致死,则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其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2:1,若Bb植株的存活率是bb的,则会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④若基因型为BB与Bb的植株存活率是bb的,则在亲本的基因型均为Bb的条件下,也会出现有绒毛植株数:无绒毛植株数=1:1。已排除了②和④等可能性,为了进一步确定符合可能性①还是可能性③,无论是第①种还是第③种可能性F1中有绒毛个体的基因型均为Bb,为了确定上述推测,可选择F1中有绒毛雄株和无绒毛的雌株进行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若子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则可确定是第③种可能;若子代全为无绒毛,则为第①种可能。
(3)根据分析可知,控制叶形由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F1雄株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宽叶:窄叶=2:1,说明亲本宽叶雌株有两种类型,基因型为XAXA、XAXa,为求得这两种基因型的比例,设基因型为XAXa的比例为x,则有x×=,即亲本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XAXa,且二者的比例为1:2。让其与宽叶雄株XAY杂交,获得的F1中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2:1,则其与F1中宽叶雄株进行随机交配,根据比例可以算出,F1宽叶雌株中卵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为XA:Xa=5:1,因此,若将F1中宽叶植株进行随机交配,则后代中宽叶雄株比例为×=。
(4)若含B的花粉不育,则窄叶有绒毛雌株的基因型为BbXaXa,宽叶无绒毛雄株的基因型为bbXAY,二者杂交的遗传图解可表示如下:。
故答案为:
(1)符合 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 可选择F1中有绒毛雄株和无绒毛的雌株进行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来确定 若子代表现为有绒毛与无绒毛的比例为1:2
(3)
(4)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题意分析:宽叶有绒毛雌、雄植株进行混种,F1表现型为有绒毛与无绒毛,比例为1:1,且表现与性别无关,说明B、b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绒毛对无绒毛为显性;后代雌株均表现为宽叶,而雄株表现为宽叶和窄叶的比例为2:1,说明相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宽叶为显性。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在准确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生物: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盐城市高考三模生物,共12页。
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3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三模生物试卷+答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