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5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5 文言文阅读-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①,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②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③,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注】①忝:名列进士的科名。②同年:同榜登科的人。③矫俗干名:故意用不同流俗的姿态来猎取名誉。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惟吾德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无丝竹之乱耳 管乐器、弦乐器,指乐曲或音乐亦可
③平生衣取蔽寒 遮蔽
④但顺吾性而已 顺从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3)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A.甲文的体裁是铭。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B.“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根据乙文内容来推断,题目“训俭示康”中的“俭”是“俭朴”的意思。
D.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有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志趣,甲文中的刘禹锡喜欢世俗乐曲,乙文中的司马光以簪花为乐。
(4)《陋室铭》文末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来自我赞许。请结合原文,说说陋室为何不陋。《训俭示康》文末作者说“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请结合原文,说说作者“不以(陋)为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①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②管乐器、弦乐器,指乐曲或音乐亦可;③遮蔽;④顺从。
(2)①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众人都把奢侈靡费当做荣耀,我的内心只把节俭朴素当成美德。
(3)D
(4)陋室不陋,是因为陋室主人品行高尚,这从文章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读出,同时,陋室主人志趣高雅,这从文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出。司马光不以陋为病,是因为他本性“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所以不把简陋当做弊病。
【解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只有我一个人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只要求它能够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只要求它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句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丝竹:管乐器、弦乐器,指乐曲或音乐亦可。
③句意:一辈子对于衣服只要求它能够御寒就行了。蔽:遮蔽。
④句意: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顺:顺从。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上,长到。入,映入。句意: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②重点词:皆,全,都。以,把。为,当作,作为。句意:众人都把奢侈靡费当做荣耀,我的内心只把节俭朴素当成美德。
(3)本题考查想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刘禹锡不喜欢世俗音乐,司马光不愿意簪花。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陋室铭》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陋室主人志趣高雅,这从文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出。从【乙】文中“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可知,司马光不以陋为病,是因为他本性“不喜华靡”,“以俭素为美”,所以不把简陋当做弊病。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②苦铭③,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④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⑤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靳秋田索画之二》)
注释: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啜:喝。③铭:同“茗”,茶的通称。④仄:同“侧”,旁边。⑤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俗客不来,良朋辄至”,这句话从内容上看很像《陋室铭》里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这个断句是对的。
C.甲文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主人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
D.乙文描述的是作者在清贫中仍能用作画来享受雅趣的生活。
(4)比较阅读【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刘禹锡与郑板桥在性格和品质上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
(1)①博学的人;②品德高尚;③空闲,闲暇;④常常。
(2)①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3)B
(4)刘禹锡住的是陋室,却认为“何陋之有”;郑板桥住的是三间茅屋,却感到“适适然”。
【解析】【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常常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庸俗的客人不会到来,高雅的友人就会来到,内心也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儒:博学的人。
②句意: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品德高尚。
③句意:忽然有十几天的闲暇时光。暇:空闲,闲暇。
④句意:常常微风细雨。时:常常。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句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②重点词:以,来。之,的。非,不是。句意: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正确断句应为: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以结合两文所表现的主旨分析。两篇文章从作者所描述的生活状况看,都表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结合具体句子,扣住这一主旨分析即可。如:刘禹锡面对陋室发出“何陋之有”的感慨,郑板桥面对三间茅屋表现出“适适然”的态度,体现了他们的安于清贫。“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俗客不来,良朋辄至”则表现出他们高洁的志趣。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乙]
窃糟
刘基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⑥,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节选自《郁离子》,有删改)
[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力:酒方。⑤仕:做官。⑥夸予:向我夸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 倒塌
②湮于沙上 埋没
③闻有酒 听说
④是余之糟粕也 这
(2)将出自[甲][乙]两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讲学家的“笑”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傲慢;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他的自信。
B.甲文中“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水流运动的因素,即水的“反激之力”。
C.乙文中画线句正确的停顿为:“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D.甲乙两文都使用了借事说理的方法,寓意于事,触发人们的深层思考。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甲]文中的老河兵与[乙]文中的“好佛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①倒塌;②埋没;③听说;④这。
(2)①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②但恐怕真佛会笑您只学到了一些糟粕罢了。
(3)C
(4)讲学家只考虑到石性、沙性,看问题片面,不切实际,而且骄傲自大,好为人师;老河兵经验丰富,观察细致,通过理论和实际情况来判断事物,能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乙文中的好佛者有了一知半解就夸夸其谈自以为了不起。
【解析】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有位喜好佛学的客人,每次和人谈论道理时,一定搬出佛学来压倒对方,得意扬扬认为自己有十分独到的见解。郁离子对那名客人说:“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鲁国人向他们请教方法,但无法获得。有个鲁国人到中山国当官,住宿在酒店,偷取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的酒浸泡,然后对人说:‘这是中山国的酒。’鲁国人喝了,也认为是中山国的酒。一日,那酒店的主人来访,听说有本国的酒,要来喝看看,才一入口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笑道:‘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现在您是可以用所学的佛理向我炫耀;但我想真佛会笑您不过是学到一些糟粕罢了。”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石兽埋没在沙上。湮:埋没。
③句意为:听说有本国的酒。闻:听说。
④句意为:这是用我家的酒糟泡出来的漕汁啊!是:这。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上,逆流而上。句意: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②重点词:恐,恐怕。糟,糟粕。句意:但恐怕真佛会笑您只学到了一些糟粕罢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以前,鲁国人不会制酒,只有中山国的人擅于制千日之酒。根据句意,句子划为: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所以“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断句不正确。
故选:C。
(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可知,讲学家只考虑到石性、沙性,看问题片面;“尔辈不能究物理”表现出讲学家骄傲自大的特点。从“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等语句能看出,老河兵经验丰富,观察细致,通过理论和实际情况来判断事物,能综合考虑,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乙文中的“渣滓”比喻佛理中废弃不用的东西,从“必以其说驾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能看出这位爱佛者有了一知半解就夸夸其谈自以为了不起的特点。
【点评】善
岂爱人之善。(专长,名词)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罗敷善蚕桑。(擅长,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综合(共2小题)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①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②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③汲水须修绠④耳。始知古称雍州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徐舍人蒸远⑥,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⑦。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⑧,以就流水。
(选自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苟:如果。③特:只,仅,不过。④修绠(gěng):长绳子。⑤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⑥徐舍人蒸远:一个叫徐蒸远的门客。⑦格物:推究事理。⑧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两文作者纪昀是清代文学家。其著《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
B.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寺僧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之人的嘲讽。
C.乙文中借徐舍人蒸远对佐领的评价,表明佐领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推理,这属于侧面描写。
D.乙文中最后写到的乌鲁木齐修筑城邑,选择渡口为址,是受了伊犁城凿井的经验影响。
(4)阅读两文,说说甲文中老河兵和乙文中佐领他们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并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
(1)①冲刷;②颠倒,错乱;③怎能;④曾经。
(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3)C
(4)示例一: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
示例二: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
启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作出合理推断。
【解析】参考译文:
【甲】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颠倒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了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
伊犁城中没有水井,(当地人)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地方官员说:“戈壁上都堆积着黄沙,没有水,所以草木不生长。现今城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很长的绳子罢了。(这才)知道古时候称雍州土地厚实而水很深,那显然是没错的。舍人徐蒸远曾经对我说:这位官员可是一位能推究事理的人啊。当时,徐蒸远还说过他的名字,可惜(名字)我忘记了。后来,乌鲁木齐修筑城邑的时候,借鉴伊犁城无水(凿井)的经验,于是就选择了渡口为城址,以此来靠近流水。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冲刷沙子,形成坑穴。啮:冲刷。
②句意为:本来就荒唐了。颠:颠倒,错乱。
③句意为:树怎么能存活。安:怎能。
④句意为:曾经对我说。尝:曾经。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是,这。岂,怎么。为,被。句意为: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②句中重点词:乃,于是。就,靠近。果,果然。句意为:于是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徐舍人蒸远对佐领的评价,表明佐领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推理,这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C。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甲文中,老河兵拥有多年治河经验,他根据自身经验和河流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通过比较可知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立足实际情况运用逻辑准确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据此作答即可。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②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③怒,令诘④其官位姓名,蒙正遽⑤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⑥。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
(选自《涑水记闻》)
【注】①吕蒙正:曾任宋朝宰相。②佯:假装。③同列:同僚,共事的官吏。④诘:询问,追问。⑤遽(jù):立刻。⑥穷问:彻底查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 慢慢地
③尔安敢轻吾射 轻视
④蒙正遽止之 制止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时人皆服其量。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甲文中的卖油翁不仅酌油技术高超,还十分会讲道理,是一位民间高手。
B.“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这个句子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乙文中的吕蒙正因为没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讽刺,所以才没有与之计较。
D.“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句话体现出卖油翁不卑不亢的沉稳形象。
(4)甲、乙两文中陈康肃与吕蒙正都遭遇到别人的“轻视”,他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结合两人不同表现,说说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
(1)①放下;②慢慢地;③轻视;④制止。
(2)①(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②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3)C
(4)示例:陈康肃直接质问,吕蒙正置之不理;
甲文: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练习。
乙文: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解析】参考译文: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乙】
吕蒙正丞相不喜欢计较别人的过失。初任参知政事,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吕蒙正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就制止他。退朝以后,吕蒙正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吕蒙正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固然不如不知道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释:放下。
②句意为: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徐:慢慢地。
③句意为: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轻:轻视。
④句意为:吕蒙正就制止他。止:制止。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但,只,不过;微;微微;之,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句意为:(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②中重点词语有:时人,当时的人;皆,都;句意为: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断句。
ABD.正确。
C.有误,根据“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可知,吕蒙正听到这个人的无礼话语,“吕蒙正因为没有听到别人对他的讽刺”说法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讲陈康肃射箭遭到轻视,就直接质问的故事,通过油翁的话,我们可知箭射的准是因为熟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练习。乙文主要讲吕蒙正不跟讽刺他的人计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别人的不敬和缺点错误,应该像吕蒙正那样宽容大度。(不应当过分计较和胸襟狭窄,容不下他人)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①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②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③忽得十日五日之暇
空闲,闲暇
④时有微风细雨
常常
①啮沙为坎穴
冲刷
②求之下流,固颠
颠倒,错乱
③树安得活
怎能
④尝为余言
曾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7 作文-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7 作文-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原卷版),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6 综合读写-2020-2021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各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