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27317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共56页。
人教统编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时课前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从 军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剩下的两 首古诗,一起来感受古诗的魅力。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 游助学资料陆游生平介绍: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其诗语言平 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 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 后世影响深远。主要作品:《示儿》《书愤》《游山西村》等。诗人作此诗时正值初秋,暑气仍盛,天气 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于是诗 人在黎明时分走出篱门迎凉,想到北方中原地 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写下了这 首诗。心怀国难难安睡解词义①快要天亮。 ( 将晓 )②碰到天,形容极高。( 摩天 )③远眺南方。(南望)④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王师)初读感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朗读点拨本诗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悲愤的。前两句对仗工 整,意境雄浑,要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 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严之感。朗读后两句时, 语速放缓,语调低沉,语气沉痛,“尽”“又”稍 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品读鉴赏秋天的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陆游 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 有感慨。诗 意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长长的黄河向东流 入大海,高高的华 山高耸接入青天。诗 意这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手法和“入”“上” 两个动词写出了黄河、华山的气势雄伟、富 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 山,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赏 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 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 意诗人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在金人统治地区的 遗民,借遗民之口发出感叹。“泪尽”二字 写出了诗人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 落空的失望心情;最后一句是诗人借遗民之 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本诗 表达的爱国之情更加厚重、深沉。赏 析思考讨论1.“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 中感受到的?“遗民”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次次落空的失 望之情。从“泪尽”“又一年”感受到的。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 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 “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 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却尚未绝望的心情。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后两句诗中 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3.此时中原已经沦陷了六十多年,诗人身在南方北 望中原,会是怎样的心情?满腔悲愤 热切期盼板书设计景: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思乡 离情 豪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情:泪尽(失望)、南望(企盼) 壮志主旨提炼本诗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 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 感慨,表达了诗人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 愿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助学资料杜甫生平介绍: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 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诗圣”,与李白合 称“李杜”。他的诗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有 “诗史”之称。主要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 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登高》等。闻收失地喜若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 之后。唐代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 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第二年(广德元 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将相 继投降。至此,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 正在四川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叛乱已平、失地被 收的捷报,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律诗格律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 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由八句组成,每两句为一 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需押韵;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 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听说。②指唐朝军队。③指作者所在的蜀地。④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⑤眼泪。)解词义( 闻( 官军( 剑外 )( 蓟北( 涕初读感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朗读点拨本诗的总体感情基调是昂扬向上的。诗句中处处 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读到“愁何在”时,语调 上扬,读出诗人内心的狂喜;“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最后两 句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的迫切心 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意 息,不禁泪洒衣衫。品读鉴赏首联写诗人听到蓟北被收复的消息时的心情。 “忽”写出喜讯来得突然;“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 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 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 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赏 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 容,随手卷起书本,内 心欣喜若狂。诗 意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颔联写诗人和家人听到喜讯后的情绪变化。“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 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则直抒胸臆, 表达了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赏 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在白天便放声高歌、开 怀畅饮,想着正好趁春 天启程返乡。诗 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颈联描写了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 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青春作伴好 还乡”表明诗人已经做好了趁着大好 春光回乡的打算。赏 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 可以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意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尾联写诗人想象自己返乡路上的情景。诗人 一想到“还乡”,眼前立即浮现出归途中具 有代表性的四个地点;“即从”“便下”写 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 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 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向了高潮。赏 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考讨论1.你觉得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诗人兴奋的原因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结束了持续多年的战乱,自己终于可以返 回家乡。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是诗人多年漂泊、饱尝苦难的地方,而蓟北收复, 意味着战乱将息,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即将结束。巴峡、 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相距甚远,“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使人眼前不由自主地 出现了诗人乘船疾驰的画面,感受到他急于返乡的喜悦 之情。2.诗中出现了哪些地名?这些地名是如何串联 起诗人的情感的?3.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 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喜悦的心情,表达 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板书设计狂喜原因:剑外忽传收蓟北统一 安定爱国 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狂态:漫卷诗书狂想:青春还乡放歌纵酒 穿巫向洛主旨提炼本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 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回到故 乡的急切心情。教材习题答案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 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 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 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三万里河( 东入海 ), 五千仞岳( 上摩天 )。 遗民( 泪尽胡尘里 ),南望( 王师又一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 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 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回家 乡”。诗人通过写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 言,表达了对将士们誓死卫国、不完成任务决不罢 休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之情。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 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人原本是 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 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 而尚未绝望的心情。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意思是“在白天便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想着正 好趁春天启程返乡”。诗人通过设想自己回乡的 情景,表达了对官军收复失地,国家安定统一以 及自己即将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的激动、喜悦之 情。课外拓展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A.篱门 B.遗民 C.岳阳磨天 剑外 雪山 纵酒 五千刃 黄沙 涕泪 摩天 巫峡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课堂练习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写了杜甫怎样的心情?写了杜甫无比欢喜,希望早日回到家 乡的急迫心情。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诗人 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__卷__诗__书__喜__欲__狂__。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 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消__息_来__得__突__然__,诗人“涕泪” 是因为_听__到_胜__利__的__消__息__喜__极__而__泣_____________, 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 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 幅__疾__速__飞_驰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迫__不__及__待_、__归__心__似__箭_____ 的心境。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诗人表 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盼望收复失 地,实现祖国统一的诗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__望__王__师__又__一__年__。课后作业习作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 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相关练习。谢谢观看Thank You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