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课件+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273489/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件+教案 课件 32 次下载
-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 课件+教案 课件 31 次下载
- 2.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 课件+教案 课件 33 次下载
- 2.2《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29 次下载
- 3.1《常见的天气现象及成因》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3 次下载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试讲课ppt课件
展开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 |
教学目标 |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3.掌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
教学重点 | 地质作用的含义和类型与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
教学难点 |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记本 |
教学过程 | 导入1:(图片导入) 导入2: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的岩层里找到了许多古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这里曾经是海洋。 这是一个陆地最高处只比海平面高出4.5米的太平洋岛国,它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说明了这里将会由陆地变成海洋。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在太行山上发现了许多海螺等生物化石。 天津市东部平原上发现了四道贝壳堤(即是海洋生物贝壳及碎屑堆积的高地)。 印度洋海啸过后,东南亚一些小岛沉入海底。 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荷兰约有1/5的国土取自海洋。 日本用城市垃圾填海,造出了18个小岛。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各种图片和阅读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引出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天津的沧海桑田,说明它的形成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历史时代,那么,地球表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地质作用 1.概念 想一想: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质作用。
2.分类 想一想: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了解地质作用的类型: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1: 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1.如何判断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二者都必须是自然作用; 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外力作用所致,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外部。 2.一般情况下,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就是地壳运动,地表的山川沟壑大多是由于地壳的内力作用形成的。外力就是指风化作用,比如日照、水流、风蚀等等,他也会改变地貌,但是很缓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说火山爆发,短时间内就会形成一个山体,但是要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才会被风化削平。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分析探究活动1。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辨别内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2: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分析探究活动2。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
二、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图片导入) 1.岩浆活动 (图片导入) 想一想:总结岩浆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① 侵入型 ② 喷出型 使地表高低起伏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了解岩浆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岩浆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想一想:地壳运动如何分类?它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地壳运动 (图片导入) 地壳运动会造成岩层的永久变形,这种变形保留在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1)褶皱 ①概念:水平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一个弯曲叫褶曲,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图片导入) 常见的褶皱山脉 (图片导入) ② 褶皱的基本形式:背斜和向斜 想一想:如何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a.形态上: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图片导入) b.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图片导入) c.地貌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图片导入)
想一想:为何现实中有的背斜成了谷,向斜反而成了山呢?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了解地壳运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了解地壳运动及其形成的向斜、背斜、地垒和地堑。
探究活动3: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岭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背斜的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向斜的槽部,物质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成山岭。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3。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结合所学知识判别背斜和向斜。
(2)断层 ① 概念 断裂构造:岩层受到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岩层就会破裂断开,形成断裂构造。 断层: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相对位移的叫断层。 (图片导入) ② 识别断层 想一想:哪个图断层? 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图片导入) ③ 断层地貌 想一想:断层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图片导入) ④ 断层的基本形式 两条平行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上升的岩块,叫做地垒。下降的岩块,叫做地堑。 (图片导入) a.地垒形成的地貌——断块山 (图片导入) b.地堑形成的地貌——谷地、低地 (图片导入)
探究活动4: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在地质勘探中,找石油、天然气、水应选择怎样的地质构造? 2.假设在图中欲开挖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 乙处 背斜构造 (图片导入) 背斜 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存场所隧道的良好选址,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碎,易开采,适宜建采石场。 (图片导入)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图片导入) 断层 :断层处易于找泉;隧道、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图片导入) 总结: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3.地震 (1) 概念: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 (图片导入) (2) 成因分类 ① 构造地震: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产生的运动。 (图片导入) ② 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产生的地震(运动产生的地震) (图片导入) (3) 震级与烈度 想一想:什么是震级?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想一想:什么是烈度? ② 烈度:表示地面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图片导入) 知识拓展: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了解地震。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等基本知识。
探究活动5:板块构造学说 想一想:喜马拉雅山脉、日本列岛、大西洋中脊和安第斯山脉是怎么形成? (图片导入)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常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则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观点1: 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基本观点2:板块相对运动:挤压碰撞(消亡边界),相互分裂(生长边界)。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分析探究活动5。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板块构造学说了解地震的作用。
4.变质作用 (1) 概念: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图片导入) (2) 对地貌影响 想一想:变质作用对地貌有什么影响?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于地壳深处,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陨石冲击也影响着变质作用。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了解变质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探究活动6:大理岩是如何形成的? 大理岩由碳酸盐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变质而来。当石灰岩与白云岩 (大理岩的母岩)经历温度与压力的上升后,它们的方解石与白云石的矿物成分并 不改变。这使得大理岩还是由原来的碳酸盐矿物组成,但岩石变得更密集了。 (图片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6。 设计意图:知识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变质作用。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沉积作用 ④侵蚀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下图为某地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读图回答3-4题。 3.丁地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4.若甲地为谷地,丁地为山岭,其形成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外力作用 C.岩浆活动 D.内力作用 读下面景观图,回答5-6题。 甲 乙 5.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6.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智利被誉为世界“铜矿王国”,其铜矿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下图为“智利24°S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埃斯康迪达为智利最大的铜矿之一,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位于东西山脉之间的中央谷地南北绵延约650公里,地势较平坦,上覆大量冲积土,是智利重要的农业分布区。 (1)假如上述3千万前的岩浆活动同时发生于浅海,推测有可能形成的地貌,并说出理由。
(2)说明该地铜矿体形成的大致过程。
(3)分析中央谷地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 |
课后作业 | 完成练习册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的相关习题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优点:案例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强调开学学习,倡导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考虑到学生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缺乏生活感知,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在授课时提供说明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图片与交流、案例等。 不足之处:分析成因并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时强调不足。
|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堂教学ppt课件,共45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太阳辐射,基础清单,物理性状,二氧化碳,③生物风化作用,腐殖酸,碎屑状风化物,土壤母质,碎屑物质,冰川的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课前预习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岩浆岩,相伴存在,块状山地,凹陷地带,内部能量,矿物成分,地壳深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