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合集
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1.中耕是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进行除草、松土或对苗株根部进行培土等作业的过程。下列与中耕松土有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A.中耕松土可促进根系对土壤中无机盐的吸收
B.中耕松土可促进土壤需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
C.中耕松土可避免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伤害根部细胞
D.中耕松土增加了土壤中O2的浓度,不会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发生在所有生物的生殖过程中
B.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
C.细胞的衰老意味着生物体的衰老
D.细胞凋亡的结果是导致生物体死亡
3.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其分泌过程的调节较为复杂。下图表示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胰液分泌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
B.胰液由胰腺分泌后并未直接进入腺体内的血液
C.促胰液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一种激素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胰液分泌受神经和激素双重调节
4.手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一般会马上缩回,但在接开水时水溅在了手臂上,手仍可以坚持握着水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手受到伤害性刺激时马上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
B.坚持握着水杯说明大脑皮层可对脊髓进行调控
C.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端着近满杯的水走回教室,水未洒在地上与小脑的作用有关
5.经常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给吸毒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下列对图中毒品作用机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重新吸收回突触小体
B.毒品与神经递质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发挥作用
C.注射毒品后,毒品分子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
D.长期吸毒可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代偿性增多”
6.下列与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免疫细胞作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对抗原摄取﹑处理和呈递后,可使辅助性T细胞活化
B.第二次接触某种抗原后记忆B细胞会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个信号
D.细胞毒性T细胞一经成熟并与靶细胞接触后,就可将靶细胞裂解
7.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变大时,种群密度一定会增大
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D.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密度可能减小
8.某课外活动小组要在一块草地上对几种植物和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植物的调查要采用样方法,对动物的调查则采用标记重捕法
B.进行取样时,不同位置植株数目不同,所划样方的大小应不同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鼠的迁出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D.为了追踪被标记个体的去向,应选择鲜艳的标记物对动物进行标记
9.蝗灾是世界性的灾难,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苗,甚至会使农作物完全遭到破坏。某农科所尝试进行生物防治,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曲线Ⅰ所示,在a时期引入了某种生物,该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曲线Ⅱ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蝗灾是某些特定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爆发增长的结果
B.生物防治的最佳时间是在种群数量达到C点之前
C.C~D段,种群数量增长减慢,但种内竞争仍在加大
D.由图可知,引入的生物以种间竞争的方式减少蝗虫数量
10.某群落在从草本植物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一般不可能发生的是
A.占据优势的物种改变B.物种变得更加丰富
C.垂直结构更为复杂D.新物种完全取代旧物种
11.某池塘中甲、乙、丙和丁四大家鱼及其食物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四种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与其食性有关
B.乙鱼和丙鱼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C.四种鱼在池塘中占据的生态位有明显差异
D.饵料补充量要随季节改变与群落的季节性有关
12.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分为不同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B.所有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相近
C.荒漠和草原生态系统中耐旱植物的类型相同
D.攀缘生活的动物迁入草原后,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13.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形成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都只有一种
B.鸟的数量减少短期内会导致鼠的数量减少
C.与只吃昆虫比,鸟为杂食性时,该草原养活的鹰数量会减少
D.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14.将萝卜切成长度、宽度和厚度相同的细条,测定其长度并记录,再将其分为a、b、c、d、e和f6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蔗糖不能通过萝卜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萝卜细条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2~0.3ml·L-1的蔗糖浓度下,细胞体积不变时原生质层内外浓度一定相等
B.0.5ml·L-1的蔗糖浓度下,细胞体积不变时萝卜细胞液的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
C.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6ml·L-1时,浸泡的萝卜细胞可能已死亡
D.若增加一组实验,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浸泡期间水分子不进出细胞
15.一个正常人在图中某一时间进食,进食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点之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脂肪细胞中
B.B~C段,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浓度调节中发挥主导作用
C.C~D段血糖浓度下降,引起这种变化的激素只有胰岛素
D.D点之后,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了血糖平衡的调节
16.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底泥采样器取样并统计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与本研究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取样调查时采用的方法可看作取样器取样法
B.统计上述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时采用了目测估计法
C.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D.只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就可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
1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田园生态画卷,词中美景提到了多种生物,也反映了稻田群落的特征。近年来有些地方还兴起了稻田养鱼,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下列与稻田养鱼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鱼和蛙产生的粪便可供水稻直接吸收利用
B.光合作用利用的CO2少部分可来自鱼和蛙的无氧呼吸
C.害虫和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两种种间关系
D.流经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18.下图为某生态果园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用菌处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
B.农作物和果树间作可增加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通过对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通过养鸡和养鸭,可使能量更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第II卷(非选择题)
19.果蝇的灰身和黑身﹑红眼和白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R/r控制。某科研小组用一对灰身红眼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的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亲本灰身红眼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
(2)理论上若不存在致死等情况,雌性灰身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实际值比理论值低的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_____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
(3)为进一步确定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基因型,可将F1中所有表型为_____的雌果蝇与任一类型的雄果蝇杂交,当F2雄果蝇中红眼:白眼=4:1时,不能发育的受精卵基因型为_____。
(4)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在X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缺刻翅是X染色体部分缺失的结果,其缺失片段较大,连同附近的R/r基因一同缺失,已知不含正常X染色体的个体不能存活。如图所示的两个果蝇杂交,子代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_____,正常翅和缺刻翅的比例为_____。
20.下丘脑在稳态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产生的激素可直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下丘脑还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控制一些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这些激素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如图是几种激素的分泌与下丘脑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后通过_____(填器官)释放进入血液,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对内环境中_____稳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
(2)下丘脑、垂体和下一级腺体之间通过①和②两类激素进行的分层调控称为_____,这种调节方式可_____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_____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③和④表示下丘脑通过_____神经系统控制肾上腺和胰岛的分泌,除调节血糖浓度外,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肾上腺素的作用为_____。
(4)综上所述,多种激素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体温、血糖等稳态的调节也离不开_____调节。
21.避阴反应是指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的现象。随着可用耕地的日趋减少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密植栽培成了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新思路。密植条件会引起植物相互遮阴导致植株感受到的光照质量发生改变,从而激发植株的避阴反应。避阴反应调控机理的研究,可为耐密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值减小,原因是_____。R/FR的变化可引起植物的避阴反应,使植物制造更多有机物,从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
(2)研究表明光敏色素B可感知R/FR的变化,进而激活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该“表达”是指_____。在IAA和GA的作用下,细胞发生一定的变化,图中a是指_____。
(3)GA还可作用于D蛋白促使植物产生避阴反应,从图中可以看出,D蛋白是一种_____(填“抑制植物生长蛋白”或“促进植物生长蛋白”),图中b代表_____(填“+”或“-”)。
(4)与动物激素相同,植物激素也是调节生命活动的_____分子,在细胞中同样有接受它的受体。乙烯通常具有缩短节间距、降低株高等抑制生长的作用,但在产生避阴反应的植物中检测到乙烯含量增加。乙烯在避阴反应中促生长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于提高植物对赤霉素信号的敏感度,试推测其可能的机制为_____。
(5)从上述植物避阴反应的机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22.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对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及袋状草履虫三个不同种草履虫的竞争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始都单独培养在试管中,让其捕食细菌和酵母菌,单独培养时的曲线如图1~3所示。当把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虽然初期两种草履虫都有增长,但由于双小核草履虫增长快,最后排挤了大草履虫的生存,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如图4所示;但当把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放在一起时,获得了两者共存的结局,如图5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_____形,这是由于随着每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对_____的竞争会趋于激烈。当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为_____,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_____。
(2)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竞争力强的类型为_____。混合培养时,随着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的增加,大草履虫个体数量下降,最后完全消失。从生态位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_____。
(3)高斯发现混合培养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时,大草履虫生活在培养试管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试管底部,以酵母菌为食,说明这两种草履虫生态位_____,竞争不激烈,但竞争对双方产生了负面影响,判断依据为_____。
23.在某湿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A→B→C,B和C均无外来能源输入,各种群在某一年内对能量的利用、传递和散失等部分数据(单位:百万千焦)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湿地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生活的植物由近水边到陆地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_____结构。
(2)A和B暂未利用的能量指的是_____
(3)填出表格中缺少的数据: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4)从表中数据分析,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灰身红眼
黑身红眼
灰身白眼
黑身白眼
雄性
3/15
1/15
3/15
1/15
雌性
5/15
2/15
0
0
种群名称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暂未利用
A
①
62.5
3.0
②
36.5
B
5.0
13
0.3
③
2
C
0.8
④
微量(不计)
⑤
⑥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中耕松土可以使得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加快土壤中的空气流通,提高了根细胞的代谢,同时也有利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详解】
A、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为根部细胞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提供能量,A正确;
B、中耕松土可以促进土壤需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为植物提供无机盐和CO2等物质,B正确;
C、中耕松土可增加土壤氧气含量,降低根部细胞的无氧呼吸,从而避免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伤害根部细胞,C正确;
D、中耕松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CO2的排放,D错误。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减数分裂只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有些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A错误;
B、在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的分化,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生物体也就不可能正常发育,B正确;
C、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从总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错误;
D、细胞凋亡不会导致生物体死亡,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
【分析】
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神经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
【详解】
A、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而胰液分泌属于内脏活动,A错误;
B、胰液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分泌后通过胰管进人小肠,B正确;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中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不是由专门的内分泌腺分泌的,C错误;
D、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分泌存在激素调节,但并没有证明存在神经调节,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
A、缩手反射是先天就有的,不需要进行后天学习,也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故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
B、坚持握着水杯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了调控,抑制了缩手反射的发生,B正确;
C、缩手反射发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端着近满杯的水走回教室,水未洒在地上与小脑具有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有关,D正确。
故选C。
5.C
【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
A、由图可知: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前膜需要转运蛋白,而胞吞是不需要转运蛋白的,A错误;
B、由图可知:毒品通过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使神经递质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减少,B错误;
C、注射毒品后,毒品分子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突触间隙中的组织液从而发挥作用,C正确。
D、由图可知:毒品通过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使神经递质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减少,D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1)B细胞活化的第一个信号: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2)B细胞活化的第二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就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3)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4)抗体形成、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
A、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可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使其活化,A正确;
B、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而不是记忆B细胞,B错误;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加速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细胞活化的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C错误;
D、活化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才可识别并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而不是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D错误。
故选A。
7.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
A、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可以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即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只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才会变大,B错误、C正确;
D、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因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种群密度也有可能减小,D正确。
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估算值= (初次捕获个体数×重捕个体总数)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
【详解】
A、对植物的调查要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调查采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B、确定取样方法后,不同位置样方的大小应相同,B错误;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估算值= (初次捕获个体数×重捕个体总数) ÷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标记鼠的迁出,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会减少,估算值增大,因此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正确;
D、选择鲜艳的标记物对动物进行标记可能使其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因此标记物的颜色不能鲜艳,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分析】
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
A、处于波动状态下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数量爆发,蝗灾就是某些特定条件下蝗虫种群数量爆发增长的结果,A正确;
B、进行生物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是蝗虫数量达到C点(K/2)前,此时种群密度较低,增长速率较慢,易于控制,B正确;
C、C~D段,虽然种群数量增长减慢,但种群密度仍在升高,种内竞争还会加剧,C正确;
D、由图可知,引入的生物以捕食的方式减少蝗虫数量,D错误。
故选D。
10.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
【详解】
A、群落演替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A不符合题意;
B、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灌木阶段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可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灌木阶段动植物类型更多,物种变得更加丰富,B不符合题意;
C、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灌木阶段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可为动物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此灌木阶段动植物类型更多,群落结构更为复杂,C不符合题意;
D、群落演替过程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D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四大家鱼能混合放养的原因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食物和生活空间不同;从生活空间上看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之间都有竞争关系。
【详解】
A、由图可知:甲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丙鱼、丁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为食,四种鱼在池塘中的分布与它们的食性有关,A正确;
B、乙鱼能以浮游植物为食,丙鱼能以水草为食,二者都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同时二者还都以浮游动物和螺蛳为食,因此二者所处的营养级可能相同,B错误;
C、四种鱼在池塘中生活的主要空间范围不同,利用的资源差异显著,故占据的生态位有明显差异,C正确;
D、群落具有季节性,这使得四种鱼食物的数量甚至种类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不同季节饵料补充量不同,D正确。
故选B。
12.A
【解析】
【分析】
1、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群落类型的分类可以是自然的或人为的,生态学研究中一般采用自然分类。根据分类原则,地球上的生物群落类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①陆地生物群落:包括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旱生林、热带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冻原、荒漠和极地一高山荒漠等群落;②水生生物群落:包括静止淡水(湖泊、池塘)、流动淡水、河口湾、沿岸海和深海等处的生物群落;③水一陆过渡性生物群落:包括内陆沼泽(酸沼和普通沼泽)、沿海沼泽(盐沼、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等处的生物群落。
【详解】
A、生活在某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而不同地区的水分﹑温度等条件存在差异,形成的群落类型不同,A正确;
B、不同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差异很大,如热带雨林中空气流通不好,风媒花很少,而落叶阔叶林中很多树木是风媒花,B错误;
C、在荒漠生态系统中耐旱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而草原生态系统中耐旱植物大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C错误;
D、攀缘生活的动物迁入草原后,很可能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且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适应新环境,D错误。
故选A。
13.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第一营养级是草,其中鹰可占据多各营养级,与狐狸存在竞争关系。
【详解】
A、由题图可知,每条食物链中生物间都是捕食关系,鼠和昆虫间及鹰和狐狸间的关系为竞争,该食物网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都只有一种,A正确;
B、鸟数量减少后,鹰捕食的鼠会增多,故鸟的数量减少短期内会使鼠的数量减少,B正确;
C、与只吃昆虫比,鸟为杂食性时,鸟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与只处于第三营养级相比,草直接或间接养活的鸟数量会增多,故该草原养活的鹰数量会增多,C错误;
D、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D正确;
故选C。
14.AD
【解析】
【分析】
把液泡发育良好的植物细胞浸在高渗溶液中时,原生质收缩而和细胞壁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质壁分离是植物生活细胞所具有的一种特性(细胞体积大,成熟的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如果把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再浸入浓度很低的溶液或清水中,外面的水就进入细胞,液泡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又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0.2~0.3ml·L-1的蔗糖浓度下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细胞吸水胀大,细胞体积不变时原生质层内外浓度有可能不相等,此时细胞液的浓度可能大于外界溶液浓度,A错误;
B、0.5ml·L-1蔗糖浓度下,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说明细胞失水,当细胞体积不变时,萝卜细胞液的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B正确;
C、蔗糖溶液浓度为0.6ml·L-1和0.7ml·L-1时,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相等,细胞可能已死亡,C正确;
D、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1时,浸泡期间水分子仍可进出细胞,且进出细胞的量相等,D错误。
故选AD。
15.ABD
【解析】
【分析】
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详解】
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B点为进食时间,A点之前,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都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
B、根据题图分析可知:B~C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吸收,B错误;
C、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也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错误。
故选ABD。
16.BD
【解析】
【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裸露泥滩生物种类数为5+1+2+1+2=11种,而米草群落生物种类数为3+2+0+1+0=6种,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
A、取样时利用了底泥采样器,进行取样调查时采用的方法可看作取样器取样法,A正确;
B、调查的是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应使用记名计算法统计种群中的个体数目,B错误;
C、表中裸露泥滩动物的物种数为11种,米草群落的物种数为6种,所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C正确;
D、仅仅统计群落中的物种数不足以全面了解群落的结构,D错误。
故选BD。
17.CD
【解析】
【分析】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经过人类干预和改造后形成的生态系统。它决定于人类活动、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良性循环。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开发、改造上。农业生产就不仅改变了动植物的品种和习性,也引起气候、地貌等的变化。自然生态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及。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的活动能力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从而也深刻影响着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
【详解】
A、动物的粪便主要是有机物,水稻不能直接吸收利用有机物,粪便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无机物后才可供水稻吸收利用,A错误;
B、鱼和蛙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O2,B错误;
C、害虫和鱼都吃植物,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鱼吃害虫,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
D、稻田养鱼时需要投喂饵料,故流经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正确。
故选CD。
18.B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果树、杂草,消费者是鸡鸭和害虫,分解者是食用菌。
【详解】
A、食用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A错误;
B、农作物和果树间作可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通过对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正确;
D、养鸡和养鸭可以减少果园杂草和害虫的量,使能量更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BCD。
19.(1)X 后代中眼色的表型与性别相关联 AaXRXr和AaXRY
(2)3/8##6/16 AAXRXR或AAXRXr
(3)灰身红眼 AAXRXr
(4)2:1 2: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表格信息:一对灰身红眼果蝇进行杂交所得F1中,①灰身与黑身的数量比在雌、雄果蝇中分别为接近3:1和3:1,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而且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联,控制体色的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②F1雌果蝇均为红眼,F1雄果蝇中的红眼:白眼=1:1,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而且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R与r 位于X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为XRXr、XRY。
(1)
由表格可知,后代中眼色表型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体色性状在雌雄果蝇中表现机会相等,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全为灰身红眼,子代出现了黑身白眼,说明灰身和红眼为显性性状,可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为AaXRXr和AaXRY。
(2)
理论上若不存在致死等情况,雌性灰身红眼果蝇占1/2×3/4=3/8,即6/16,而表格中雌性灰身红眼果蝇出现的概率是5/15,与理论值不符合,说明16份中有1份个体死亡,理论上雌性灰身红眼果蝇个体中AAXRXR和AAXRXr各占1/16,都有可能是不能正常发育的受精卵的基因型。
(3)
由于题中已提示要观察F2雄果蝇中红眼和白眼的比例,杂交所用的雄果蝇类型不影响产生的子代中雄果蝇眼色的比例,所以选择F1中表型为灰身红眼的雌果蝇与任一类型的雄果蝇杂交,当基因型为AAXRXR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时,F1灰身红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XR:Xr=7:3,当基因型为AAXRXr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时,F1灰身红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XR:Xr=4:1,配子比例即为F2雄果蝇红眼与白眼个体的比例。
(4)
果蝇的缺刻翅是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若片段缺失染色体用XO表示,图中雌果蝇基因型为XRXO,雄果蝇基因型为XrY,F1果蝇基因型为XRXr、XOXr、XRY,XOY(不能存活),所以红眼;白眼=2:1,正常翅:缺刻翅=2:1。
【点睛】
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判断合子致死的特殊情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0.(1)垂体 渗透压(或“水和无机盐”)
(2)分级调节 放大 反馈
(3)自主 使(肝脏及其他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4)神经
【解析】
【分析】
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1)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调节水平衡,而醛固酮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机体对水和无机盐的调节,是基于保持细胞外液Na+浓度,即保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变。
(2)
下丘脑、垂体和下一级腺体之间通过①促激素释放激素和②促激素两类激素进行的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这种调节方式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
自主神经系统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肾上腺和胰岛是内分泌腺,支配它们的神经为自主神经系统。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肾上腺素的作用是使肝脏及其他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4)
多种激素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即需要体液调节,同时体温﹑血糖等稳态的调节也需要下丘脑等神经系统的参与,所以也离不开神经调节。
【点睛】
本题能过下丘脑和垂体对水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过程的相关知识,学生对水平衡和体温调节的知识记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1)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吸收红光 遮阴使茎和叶柄等发生的变化有利于植株捕获更多的光能,生成更多的NADPH和ATP,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从而制造更多有机物(合理即可)
(2)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等相关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伸长
(3)抑制植物生长蛋白 -
(4)信息 乙烯提高了GA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或“乙烯促进了GA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环节”)
(5)激素调节 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
【分析】
遮阴反应是指阳生植物受到周围植物遮蔽时,茎伸长速度加快,使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的现象。该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体现,有利于捕获更多的光,提高植物遮阴时光合作用强度,为生长发育提供物质能量的生理意义。
(1)
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其中红光(R)/远红光(FR)的值减小。R/FR的变化可引起茎伸长速度加快,株高和节间距增加,叶柄伸长,从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分析,这有利于捕获更多的光能,生成更多的NADPH和ATP,用于暗反应(C3的还原),从而制造更多有机物。
(2)
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表达,如激活与生长素(IAA)、赤霉素(GA)合成等相关基因的转录﹑翻译,从而合成出与生长素和赤霉素合成等相关的蛋白质。生长素和赤霉素促进茎秤伸长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实现的。
(3)
避阴反应使茎秤伸长,而D蛋白抑制避阴反应,因此D蛋白为抑制植物生长蛋白,而GA可作用于D蛋白促使植物产生避阴反应,故b为“-”,即抑制作用。
(4)
植物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在细胞中同样有接受它的受体。乙烯在避阴反应中促生长功能的实现,部分依赖于提高植物对赤霉素信号的敏感度,推测其可能的机制是乙烯提高了GA与受体结合能力(或“促进了GA信号转导途径的某个环节”)。
(5)
由(1)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因素有关;由(2)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敏色素B感知R/FR的变化,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关,由(2)(4)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生长素、乙烯和赤霉素等的调节有关。综合植物避阴反应的机理可知,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基因﹑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调节。学生要能够理解图示过程,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2.(1)“S” 食物和空间 相等 K值(或“环境容纳量”)
(2)双小核草履虫 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相近(或“两种草履虫的食物和栖息环境等相似”;或“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重叠明显”),竞争激烈
(3)有明显差异(或“重叠不明显”) 与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明显减少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3、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1)
由题图可知,单独培养三种草履虫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形,形成这种增长曲线的原因是瓶中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随着每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多,它们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会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升高至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停止,使种群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这个种群数量即为K值(或“环境容纳量”)。
(2)
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虽然初期两种草履虫都有增长,但由于双小核草履虫增长快,最后排挤了大草履虫的生存,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故竞争力强的类型为双小核草履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说明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重叠明显,竞争激烈。
(3)
高斯发现混合培养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时,大草履虫生活在试管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试管底部,以酵母菌为食,说明这两个草履虫出现了食物和栖息环境的分化,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不明显,竞争不激烈。与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明显减少,说明竞争对双方产生了负面影响。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1)水平
(2)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3)57.5 18 2.7 1.9 0 0.8
(4)120(百万千焦)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各营养级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营养级能量的去路:自身的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残体、落叶等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部分;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1)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2)
A和B暂未利用的能量指的是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未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3)
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暂未利用的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可先求出②,即A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5+13=18(百万千焦),再求出①,即A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0+36.5+18=57.5(百万千焦),③为B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5-0.3-2=2.7(百万千焦),④为C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即2.7-0.8=1.9(百万千焦),⑤为C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于C为最高营养级,其能量不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因C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忽略不计,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又为0,故暂未利用的能量即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0.8(百万千焦)。
(4)
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与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即57.5+62.5=120(百万千焦)。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群落结构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