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建平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年级生命科学
线粒体与疾病
1.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提供约95%的所需能量。细胞中糖、脂肪和氨基酸的有氧分解最终都在线粒体中完成。除了产生能量外,线粒体还参与细胞基质代谢、细胞凋亡等多种细胞活动。
(一)如图是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B、C、D、E代表物质,①、②、③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如图所示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图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是在细胞的________中进行的。这一过程将葡萄糖分解后,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其分解产物___________(写出物质名称)会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
(2)图1中字母B、C、D、E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B.___________C.__________ D. _________E.________。
(3)图1中产生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_____(填编号)。如图所示,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能将NADH分解产生的H+转运到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使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增加;结构①能将H+运回线粒体基质,同时催化ATP的合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H+通过质子泵和结构①的跨膜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B.结构①具有物质转运和催化ATP合成的功能
C.抑制结构①的活性也会抑制无氧呼吸过程中ATP的产生
D.叶绿体内膜上也含有大量能促进ATP合成的结构①
(4)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如图为ATP的结构示意图,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为腺苷,即ATP中的“A”
B.化学键②易断裂,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C.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
D.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变成ATP
(5)图1中的物质A,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在肌细胞中可以形成_________;当植物受涝时,在根细胞中可以形成____________。
(6)生产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都蕴含着细胞呼吸的原理,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无氧呼吸
B.包扎伤口时用透气的纱布,可以避免伤口细胞缺氧而坏死
C.储存水果和粮食仓库,可通过降低温度和氧气含量等措施以延长储存时间
D.高等生物保留部分无氧呼吸的能力,有利于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7)除了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也可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图所示,图中①-④所代表物质正确的是( )
A. ①二碳化合物 B.②甘油 C.③羧基 D.④腺苷三磷酸
(二)丙酮酸脱羧酶是细胞呼吸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酶。下图是丙酮酸脱羧酶催化某底物的反应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所有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②酶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③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④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⑤蛋白酶可以水解唾液淀粉酶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 ①②⑤
(9)图中表示丙酮酸脱羧酶的是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该酶只催化丙酮酸脱羧过程,体现了酶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说明丙酮酸脱羧酶的化学本质是___。
(10)根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大D的浓度会提高酶催化的反应速度
B.E的浓度与酶催化的反应速度始终成正比
C.F或G的生成速度可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
D.升高温度可能导致反应速度下降
(三)研究发现,缺氧会严重损伤人体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低氧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蛋白)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指导细胞大量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制造更多的红细胞来运输氧气,从而适应低氧环境,减缓线粒体损伤。分析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1)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到低压、缺氧的高原旅游,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原反应”后会逐渐适应的原因是:当氧气不足时,人体肾脏、肝脏会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它会刺激骨髓中的____________的分裂和分化,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从而促进机体的氧气供应。
(12)下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AB段上升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C.AB段血液中增加的乳酸,主要是在肌细胞的线粒体中产生的
D.BC段下降的原因之一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正常情况下,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可被线粒体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在机体衰老等情况下,这种酶的活性下降会导致氧自由基积累。氧自由基的过度积累会使线粒体DNA损伤或突变,造成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缺陷,引发线粒体病。
(四)2021年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日。近年研究发现,帕金森病(PD)的发病与线粒体的功能异常、自噬途径受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3)异常线粒体,细胞可通过自噬作用将其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能分解葡萄糖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B.自噬途径和溶酶体有关,和内质网无关,其过程需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
C.适当强度的细胞自噬可发生在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的全过程中
D.衰老线粒体的分解产物可以留在细胞内再利用
(1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生动地描述了岁月催人老的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会逐渐变白,手、面部皮肤上出现“老年斑”,还会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行动迟缓等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
B.头发变白是因为细胞中呼吸酶活性降低所致
C.行动迟缓与酶活性降低及代谢速率下降有关
D.皮肤干燥、皱纹增多与细胞内水分减少有关
【1题答案】
【答案】(1) ①. 有氧呼吸 ②. 糖酵解 ③. 细胞质基质 ④. 丙酮酸
(2) ①. ATP ②. NADH ③. 二氧化碳 ④. 水
(3) ①. ③ ②. B
(4)A (5) ①. 乳酸 ②. 酒精和二氧化碳
(6)AB (7)D
(8)C (9) ①. D ②. 专一性 ③. 蛋白质
(10)B (11)造血干细胞
(12)ABC (13)AB
(14)B
【解析】
【分析】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同时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同时也产生少量的ATP,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该过程没有能量产生,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3.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题图分析,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丙酮酸,B表示ATP,C表示还原氢,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水。
【小问1详解】
如图所示的是有氧呼吸的过程,图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糖酵解,即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同时产生还原氢并释放少量的能量。这一过程将葡萄糖分解后,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其分解产物丙酮酸,即图中的A会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
【小问2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字母B代表的是ATP,C代表的是还原氢NADH,D代表二氧化碳,E代表的是水,是有氧呼吸第三解答的产物,该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
【小问3详解】
图1中产生能量最多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为图中的③,该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如图所示,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泵能将NADH分解产生的H+转运到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使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增加;结构①能将H+运回线粒体基质,同时催化ATP的合成。
A、H+通过质子泵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通过结构①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为协助扩散,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结构①能将氢离子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并且能催化ATP的产生,因此结构①不仅具有物质转运功能,也具有催化功能,B正确;
C、无氧呼吸的场所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结构①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抑制结构①的活性不会抑制无氧呼吸过程中ATP的产生,C错误;
D、叶绿体中合成ATP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据此可推测叶绿体的内膜上不含能促进ATP合成的结构①,D错误。
故选B。
【小问4详解】
A、①为腺嘌呤,与ATP中的“A” 不同,后者表示腺嘌呤和核糖结合成的的结构,A错误;
B、化学键②易断裂,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因此ATP可以作为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
C、在ATP-AD相互转化的供能模式中,结构③磷酸可重复利用,但能量不可重复利用,因此该循环过程可描述为物质可逆,但能量不可逆,C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该过程中释放大量能量,其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变成ATP,D正确。
故选A。
【小问5详解】
图1中的物质A表示丙酮酸,当人体在剧烈运动时,在肌细胞中可以形成乳酸;而当植物受涝时,在根细胞中可以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是由于在这两种细胞中含有的催化丙酮酸分解的酶的种类不同引起的。
【小问6详解】
A、水果贮存时,充入N2和CO2的主要目的是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从而延长储存时间,A错误;
B、包扎伤口时用透气的纱布,可以避免伤口处滋生厌氧型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伤口的愈合,B错误;
C、储存水果和粮食的仓库,可通过降低温度从而通过抑制相关酶的活性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降低氧气含量不仅可以抑制无氧呼吸,同时也能降低有氧呼吸从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储存时间,C正确;
D、高等生物保留部分无氧呼吸的能力,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不良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AB。
【小问7详解】
A、①是脂肪的水解产物甘油,其中含有三个碳原子,A错误;
B、②表示二碳化合物,是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的的中间产物,B错误;
C、③是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形成的氨基,C错误;
C、④表示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ATP,即腺苷三磷酸,D正确。
故选D。
【小问8详解】
①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的是RNA,因此不是所有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化学本质是RNA的酶主要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①错误;
②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②正确;
③酶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正确;
④即使离开活细胞,只要条件适宜,酶依然能起催化作用,④错误;
⑤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蛋白酶可以水解唾液淀粉酶,⑤正确。
故选C。
【小问9详解】
根据酶在化学反应前后理化性质不变的特性可知,图中的D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图中表示丙酮酸脱羧酶的是D,该酶只催化丙酮酸脱羧过程,这是酶具有专一性的表现。该酶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说明丙酮酸脱羧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呈现紫色。
【小问10详解】
A、酶促反应速率会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前提是底物浓度足够多,即适当增大D的浓度会提高酶催化的反应速度,A正确;
B、 E作为酶促反应的底物,随着底物浓度的增,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增加,但酶量是有限的,因此底物与酶催化的反应速度不能表现为始终成正比,而是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B错误;
C、F或G作为酶促反应的产物,其生成速度可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C正确;
D、在低于酶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上升,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下降,据此可知,升高温度可能导致反应速度下降,D正确。
故选B。
【小问11详解】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到低压、缺氧的高原旅游,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原反应”后会逐渐适应的原因是:当氧气不足时,人体肾脏、肝脏会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它会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从而增加氧气的运输,保证机体的氧气供应。
【小问12详解】
A、AB段上升表示血液中乳酸浓度增加,这是因为人初进高原,机体内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缘故,A错误;
B、AB段上升的原因是体内细胞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无氧呼吸的缘故,但不是人体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
C、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据此可推测 AB段血液中增加的乳酸,主要是在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错误;
D、BC段乳酸含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无氧呼吸逐渐减弱,说明机体内的组织细胞获得了足够的氧气,这是由于人体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运输氧气能力增强,从而使机体内的组织细胞获得了足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的缘故,D正确。
故选ABC。
【小问13详解】
A、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中进行彻底的氧化分解,A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自噬途径和溶酶体、内质网均有关系,因为自噬前体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自噬过程需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B错误;
C、题意显示,帕金森病(PD)的发病与线粒体的功能异常、自噬途径受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据此可推测适当强度的细胞自噬可发生在细胞生长、分化、衰老、凋亡的全过程中,C正确;
D、结合图示可知,衰老线粒体通过自噬作用被分解后的产物有的可以留在细胞内再利用,D正确。
故选AB。
【小问14详解】
A、细胞衰老的过程的发生,依赖细胞中发生复杂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的变化,A正确;
B、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下降,导致黑色素合成减少的缘故,B错误;
C、老年人行动迟缓与酶活性降低引起的代谢速率下降有关,C正确;
D、衰老细胞内含水量减少,因而会导致来年人皮肤干燥、皱纹增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知细胞代谢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有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以及细胞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细胞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也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肿瘤与细胞增殖
3.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科学家发现,当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分裂不受控制时,细胞会出现癌变。科学家通过对癌细胞及其代谢的相关研究,力图寻找对抗癌症的“秘钥”,以维护人类的生命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如图所示,a、b表示周期中的两个时间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b过程中会出现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B. b→a细胞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
C. b→b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D. a→b过程中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
(2)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据表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细胞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细胞周期
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
肿瘤细胞
18.0
0.5
18.5
成纤维细胞
19.3
0.7
20.0
A. 分裂期和细胞周期都最短的是肿瘤细胞
B. 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十二指肠细胞
C. 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D. 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是不同步的,相同种类细胞的分裂是同步的
(3)如图表示一个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中,染色体的形态和变化情况,从分裂间期到分裂结束,正确的变化顺序是()
A. ①③⑤②④ B. ①⑤③②④
C. ④②③①⑤ D. ⑤③②④①
(4)如图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下列关于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 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5)苦马豆素(SW)最早是从植物灰苦马豆中分离获得,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生物碱,被认为是“未来的肿瘤治疗药物”。将等量的小鼠肝癌细胞悬液,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SW的等量培养液中培养48h,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及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SW
癌细胞数目
凋亡细胞数目
癌细胞中凋亡细胞蛋白Bax
a
2ug/mL
+
++++
+++++
b
1ug/mL
++
+++
+++
c
0.5ug/mL
+++
++
++
d
0ug/mL
++++
+
+
注:“+”的数量表示相对值的多少
A. 肝癌细胞分裂间期会进行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
B.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没有新蛋白质的合成
C. SW对肝癌细胞作用效果是SW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D. 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
(6)下列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体细胞的主要增殖方式
B. 随着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前期倍增成为两组
D.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有高尔基体的参与
(7)下图为某动物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量变化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间期DNA的复制
B. CD段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
C. BC段始终存在染色单体
D. BC段核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2:2:1
(8)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无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变化
B. 两种分裂方式都要进行DNA的复制
C. 纺锤体都是由从中心体上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的
D. 两种分裂方式形成子细胞时都是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部分的
(9)若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 复制,这些细胞将停止在细胞周期的()
A. 间期 B. 前期
C. 中期 D. 后期
【3题答案】
【答案】(1)D (2)C (3)B (4)C (5)B (6)C (7)B (8)C (9)A
【解析】
【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2、有丝分裂特点:①间期:G1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进行有关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②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③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一分为二。
【小问1详解】
A、a→b过程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b→a过程表示分裂间期,分裂间期的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
C、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b→a过程表示分裂间期,a→b过程表示分裂期,因此b→b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正确;
D、该图表示某人体细胞的细胞周期,人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a→b过程中不会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D错误。
故选D。
【小问2详解】
A、从图中分析可知: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但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A错误;
B、1.8÷15.3≈0.118,0.5÷18.5≈0.027,0.7÷20.0≈0.035,因此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B错误;
C、据表可知,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各不相同,说明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C正确;
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是不同步的,即便是同种细胞,各个细胞的分裂也是不同步的(所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切片上可以同时看到各个分裂时期的细胞),D错误。
故选C。
【小问3详解】
①中已经完成复制,但还没有形成染色体,应处于分裂间期;②中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处于分裂后期;③中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应处于分裂中期;④中着丝粒已经分裂,应处于分裂末期;⑤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应该处于分裂前期。因此,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正确顺序是①⑤③②④。
故选B。
【小问4详解】
图示为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因为只有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因此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该细胞的特点是出现染色体,而且散乱分布在细胞中,核膜正在逐渐解体,核仁已经消失,因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故选C。
【小问5详解】
A、肝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同,因此肝癌细胞分裂间期会进行染色体和中心体的复制,A正确;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该过程中也有新蛋白质的合成,比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质,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细胞的数目减少,故SW对肝癌细胞作用效果是SW浓度越高,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C正确;
D、与对照组d组对比可知,添加了SW的组,且随着SW浓度的增加,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的含量增加,而癌细胞数目减少,凋亡细胞数目增加,由此推测SW可能是通过诱导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D正确。
故选B。
【小问6详解】
A、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增殖体细胞的主要方式,A正确;
B、随着着丝粒的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数目不变,B正确;
C、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倍增,成为两组,C错误;
D、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正确。
故选C。
【小问7详解】
A、AB段形成的原因是分裂间期DNA分子的复制,从而使核DNA的含量加倍,A正确;
B、CD段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使得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故BC段始终存在染色单体,C正确;
D、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故BC段核DNA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2:2:1,D正确。
故选B。
【小问8详解】
A、蛙的部分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不经过任何有丝分裂时期,没有纺锤体形成,也没有染色体的变化,A正确;
B、两种分裂方式都要进行DNA的复制,以确保子代细胞得到一套相同的遗传物质,B正确;
C、无丝分裂中没有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两种分裂方式形成子细胞时都是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部分的,最终分裂成两个细胞,D正确。
故选C。
【小问9详解】
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间期,若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则这些细胞将停止在细胞周期的间期。
故选A。
干细胞治疗
5. 目前,干细胞广泛应用于与衰老有关的疾病或慢性疾病的研究治疗。将干细胞补充至患者体内后,干细胞会主动迁移到受损的组织及器官,并在局部分化为相应的有活性的体细胞,替代已损伤或死亡的细胞,修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干细胞美容”曾一度走红,其中一种做法是向皮肤特定部位注射微量的皮肤干细胞溶液,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修复。下图表示皮肤干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细胞分裂的过程有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涉及细胞分化的过程有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
(2)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B. 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
C. 细胞分化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D. 高度分化后的细胞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
(3)据题中信息与已有知识,说明“干细胞美容”依据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细胞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细胞过度分裂可诱发肿瘤等疾病
(4)不同于失控的肿瘤细胞,皮肤细胞衰老和死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皮肤细胞死亡过程属于_________(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5)下列关于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自行结束
B. 细胞凋亡不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
C. 细胞坏死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被动死亡
D. 坏死细胞的内容物会释放到胞外,影响健康细胞
【5题答案】
【答案】(1) ①. 1、2 ②. 2 (2)C
(3)干细胞分裂能力强,注射皮肤干细胞溶液,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修复,达到美容的目的
(4)细胞凋亡 (5)B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小问1详解】
1为有丝分裂,2为细胞分化,分裂是分化的基础,因此2过程也存在细胞分裂,因此图中涉及细胞分裂的过程有1、2;涉及细胞分化的过程有2,形成不同结构、形态的细胞。
【小问2详解】
A、分化可以产生特定功能的细胞,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A正确;
B、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分化后的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
C、细胞分化并没有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只是基因进行了选择性表达,C错误;
D、高度分化后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D正确。
故选C。
【小问3详解】
干细胞分裂能力强,注射皮肤干细胞溶液,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修复,达到美容的目的,但是若细胞过度分裂可诱发肿瘤等疾病,因此干细胞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小问4详解】
皮肤细胞死亡过程是基因控制的,主动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小问5详解】
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自行结束,称为编程性死亡,A正确;
B、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是主动的细胞死亡,B错误;
C、细胞坏死是在特定条件下被动死亡,不受机体控制,C正确;
D、坏死细胞的内容物会释放到胞外,影响健康细胞,形成炎症,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凋亡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
青蒿素与疟疾
7. 青蒿素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获得灵感而从青蒿中提取出的药物,它在治疗疟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因此被称作“中国神药”,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制是通过破坏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和核内的染色质来影响其生理功能。请结合下图所示的疟原虫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从细胞结构分析,疟原虫属于_______生物(原核/真核),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青蒿素不能破坏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
A. ① B. ④ C. ⑥ D. ⑦
(二)如图表示青蒿叶肉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C、D、E、F、G、H、K表示物质,①-②表示生理过程。
(3)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D表示_______,H表示_______。
(4)阶段II的能量变化可以描述为___________。
(5)阶段II包括①、②两个关键步骤,①通常称为___________。
(6)图中的色素能从水中夺取e,对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呈黄绿色,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B. 呈黄绿色,只吸收蓝紫光
C. 呈蓝绿色,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D. 呈蓝绿色,只吸收蓝紫光
(7)在叶绿体中,NADPH和ADP的运动方向是()
A. NADPH和ADP同时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
B. NADPH和ADP同时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
C. NADPH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ADP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D. ADP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NADPH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三)如图表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测得的青蒿植株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8)b点时,青蒿植株的叶肉细胞的生理状态可用下面哪副图表示()
A. B.
C. D.
(9)c点时,再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说明c点时的光照强度是青蒿植物的_______。此时,限制青蒿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
(四)如图表示在晴朗夏季,大田种植的青蒿植株在一天内吸收二氧化碳速率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
(10)图中,如果土壤中长期缺乏Mg2+,则图甲中J点向_______(“上”或“下”)移动。
(11)图中C点代表上午11:00,E点代表中午13:00。C〜E时间段中,该植物吸收的CO2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
【7题答案】
【答案】(1) ①. 真核 ②.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A
(3) ①. 氧气 ②. ATP ③. 三碳化合物##C3
(4)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化学能
(5)还原##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3的还原 (6)C (7)C (8)A
(9) ①. 光饱和点 ②. 二氧化碳浓度##CO2浓度 (10)下
(11)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光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水在光下分解,产生NADPH和氧气,②合成ATP;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和C5结合形成C3,②C3的还原: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和ATP的参与下,C3还原形成(CH2O) 和再生成C5。
【小问1详解】
分析图可知,疟原虫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因此为真核生物。
【小问2详解】
由题意可知,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制是通过破坏疟原虫的生物膜系统和核内的染色质来影响其生理功能,所以青蒿素能破坏由④内质网、⑥线粒体和⑦高尔基体,但不能破坏无膜细胞器,如①核糖体,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A表示水光解产生的氧气,D光反应产生的ATP,H表示固定二氧化碳产生的C3。
【小问4详解】
阶段II为暗反应阶段,ATP中活跃的化学能会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5详解】
阶段II为暗反应阶段,其中①为C3的还原,②为二氧化碳的固定。
【小问6详解】
图中的“色素"能从水中夺取e,说明该色素表示叶绿素a,呈蓝绿色,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小问7详解】
光反应产生的NADPH与ATP由类囊体薄膜向叶绿体基质运动,暗反应消耗ATP产生的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小问8详解】
图中B点为青蒿植株净光合速率为0的点,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此时青蒿植株的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大于0,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用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细胞还从外界环境吸收二氧化碳,叶绿体产生的氧气部分用于线粒体,多余的部分释放到外界环境。综上所述,b点时,青蒿植株的叶肉细胞的生理状态可用A图表示。
【小问9详解】
c点达到最大光合速率,c点之后再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提高,说明c点时的光照强度是青蒿植物的光饱和点。此时,限制青蒿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以外的因素,如二氧化碳浓度。
【小问10详解】
如果土壤中长期缺乏Mg2+,植物的叶绿素合成会受到影响,将导致植物光反应减弱,光合作用减弱,净光合量下降,则图甲中J点会向下移动。
【小问11详解】
C〜E时间段中,此时光照强度过强,温度升高,气孔部分关闭,CO2供应不足,导致植物吸收的CO2量减少。
【点睛】本题以青蒿素为情境,考查细胞结构、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等级班):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等级班),共8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回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回民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上海市复旦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上海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上海市复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