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2763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2763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32763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时间90分钟,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名校联盟
2021~2022 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
化学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i-5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外形极具动感和活力,碳纤维织出的外衣是火炬柔软的“骨架”,再向里面注入特殊树脂,固化成型后成为坚实的外壳。火炬以氢气为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用环保的氢气作燃料,可实现污染气体的零排放
B. 特殊树脂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 火炬具有质轻、强度高、耐高温等优良性能
D. 制作碳纤维的原料沥青可以通过石油分馏得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使用纯氢作燃料产物为水,可实现污染气体的零排放,A正确;
B.特殊树脂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B错误;
C.火炬是一种复合材料,具有质轻、强度高、耐高温等优良性能,C正确;
D.石油分馏是根据物质沸点不同,蒸馏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沥青沸点高,经过蒸馏可以得到,D正确;
答案选B。
2. 某小组同学以HCl溶液和NaOH溶液为例,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利用图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装置中只有一处错误
B. 测定中和热时,将NaOH溶液分次缓慢倒入装有盐酸的量热计中
C.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左右搅拌,有助于反应充分
D. 完成一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要使用3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装置可知缺少玻璃搅拌器,同时大小烧杯口应齐平,故如图所示的装置不止一处错误,A错误;
B.测定中和热时,为减少实验误差,应该将NaOH溶液一次快速倒入装有盐酸的量热计中,并用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并测其温度,B错误;
C.环形玻璃搅拌棒的作用就是通过搅拌加快反应速率,尽快结束实验,记录数据,减少热量耗散,但搅拌时应该上下搅拌,C错误;
D.完成一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要使用3次,分别是反应前酸、碱的温度、反应中最高温度,D正确;
答案选D。
3. 下列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甲:碱式滴定管排气泡
B. 乙: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
C. 丙: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 丁:分液操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式滴定管排气泡的方法为把橡皮管向上弯曲,出口上斜,挤捏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快速喷出,气泡即可随之排掉,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应装在碱式滴定管,不能装在酸式滴定管,故B错误;
C.容量瓶是量器,所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不能用容量瓶稀释浓硫酸,故C错误;
D.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下端应紧贴着烧杯内壁,故D错误;
故选A。
4. 下列操作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 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加少量硫酸
B. 实验室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C.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除去油污
D. 反应H2(g)+I2(g)2HI(g)平衡后加压气体颜色变深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离子水解容易生成氢氧化铁,加入稀硫酸防止其水解,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排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收集氯气,相当于对Cl2+H2OH++Cl-+HClO加入NaCl,增大了Cl-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了氯气的溶解度,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符合题意;
C.碳酸根水解+H2O+OH-,溶液呈碱性,水解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碳酸根水解,碱性增强,去油污能力增强,能用勒夏特利原理解释,C不符合题意;
D.增大压强使容器体积变小,碘浓度增大,所以颜色加深,但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所以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5. 如图是1molNO2(g)和1molCO(g)反应生成CO2(g)和NO(g)的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B. 断开1 mol NO2(g)和1 mol CO(g)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1 mol NO(g)和1 molCO2(g)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C.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O2 +CO=CO2 +NO △H =-234 kJ ·mol-1
D. 使用催化剂,能够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使b与a的差值减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CO=CO2+NO,由图象,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E1-E2=(134-368)=-234kJ/mol,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H=正反应的活化能-逆反应的活化能<0,因此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0,则断开1 mol NO2(g)和1 mol CO(g)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1 mol NO(g)和1 molCO2(g)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B错误;
C.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明物质状态,则热化学方程式应为:NO2(g)+CO(g)=CO2(g)+NO(g) △H =-234 kJ ·mol-1,C错误;
D.使用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使b与a的差值减小,D正确;
答案选D。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逆反应FeCl3+ 3KSCNFe(SCN)3 +3KCl达到平衡后,加入KCl固体,逆反应速率加快
B. 中和同pH、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氨水,消耗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相同
C. 由Sn(s,灰)=Sn(s,白) △H =+2.1 kJ·mol-1可知,灰锡比白锡稳定
D. 反应2C(s) +O2(g)=2CO(g) △H<0,高温下才能自发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可逆反应FeCl3+3KSCNFe(SCN)3 +3KCl,实质为:Fe3++3SCN-Fe(SCN)3,因此加入KCl固体,不会影响反应速率,A错误;
B.中和相同pH、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氨水,消耗HCl物质的量与碱的物质的量成正比,由于氨水中,NH3·H2O为弱碱,因此等体积等pH值的NaOH溶液和氨水,碱的物质的量:NaOH小于氨水,则氨水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多,B错误;
C.由Sn(s,灰)=Sn(s,白) △H =+2.1 kJ·mol-1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灰锡的能量比白锡低,能量越高越不稳定,故灰锡比白锡稳定,C正确;
D.反应2C(s) +O2(g)=2CO(g)的△H<0,气体分子数增多,则△S>0,因此常温下,△G=△H-T△S<0,反应也能自发进行,D错误;
答案选C。
7. 下列除去括号内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错误的是
序号
物质(杂质)
所用试剂
所用方法
A
BaCO3 ( BaSO4)
Na2CO3饱和溶液
过滤
B
MgCl2溶液(FeCl3)
MgO
过滤
C
HCl(Cl2)
CCl4
洗气
D
乙酸乙酯(乙酸)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为碳酸根离子浓度大,碳酸根离子浓度和钡离子浓度浓度乘积大于碳酸钡的Ksp,形成过饱和溶液,会析出BaCO3沉淀,因此将固体BaSO4加入Na2CO3饱和溶液中,可将BaSO4转化为BaCO3,再过滤,即可除去BaSO4,A正确;
B.FeCl3水解溶液显酸性,加入适量MgO固体调pH,促进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然后过滤可以除杂,B正确;
C.氯气易溶于CCl4,HCl难溶于CCl4,可以用CCl4洗气除去HCl中的氯气,C正确;
D.乙酸乙酯和乙酸均与NaOH反应,不能除杂,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分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D错误;
答案选D
8. 在0.2 mol· L-1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H++CH3CO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加水稀释,CH3COOH的电离程度减小
B. 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导电性增强
C. 滴加少量0.2 mol·L-1盐酸,溶液中c(H+)减少
D. 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水稀释,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的电离程度增大,A错误;
B.滴入NaOH固体,生成CH3COONa,发生完全电离,增大了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从而使溶液的导电性增强,B正确;
C.滴加少量0.2 mol·L-1盐酸,虽抑制了醋酸的电离,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溶液中c(H+)增大,C错误;
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c(CH3COO-)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错误;
答案选B。
9. 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解200 mL0.5 mol·L-1AgNO3溶液,转移的电子数最多为0. 1NA
B. 由热化学方程式PCl3(1)+Cl2(g) PCl5(s) △H =-123.8kJ ·mol-1可知,要使反应放出123.8 kJ的热量,反应前PCl3(l)与Cl2(g)的分子个数均为NA
C. 常温下,含有1 molCl- 的NH4Cl溶液中的数目小于NA
D. 室温下,等体积的pH=1的H2SO4溶液和pH=1的H3PO4溶液,所含有的H+的个数均为0.1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解200 mL 0.5 mol/L AgNO3溶液,如果持续电解,则最终电解水,因此转移的电子数大于0.1NA,选项A错误;
B.反应PCl3(1)+Cl2(g) PCl5(s) △H =-123.8kJ ·mol-1是可逆反应,要使反应放出123.8 kJ的热量,反应前PCl3(l)与Cl2(g)的分子个数均应大于NA,选项B错误;
C.由于部分水解生成NH3•H2O,使得NH4Cl溶液中含有数目小于Cl-数目,所以数目小于NA,选项C正确;
D.室温下,等体积的pH=1的H2SO4溶液和pH=1的H3PO4溶液,所含有的H+的浓度相等,但没有给定体积,无法确定H+个数,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0. N2O和CO是环境污染性气体,可在Pt2O+表面转化为无害气体,有关化学反应的物质变化过程如图1所示,能量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适当降温可提高反应物平衡转化率
B.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O+COCO2 +N2
C. 反应过程中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 为了实现转化需不断补充Pt2O+和Pt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2可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适当降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A正确;
B.由图可知,该反应为一氧化二氮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O+COCO2 +N2,故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存在反应物的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物的极性键的形成,故C正确;
D.由图1可知,Pt2O+是反应的催化剂,Pt2O是反应的中间产物,实现转化时不需不断补充Pt2O+和Pt2O,故D正确;
故选D。
11. 25°C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0-12mol·L-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为酸溶液,则该溶液的pH为2
B. 若为碱溶液,则该溶液中碱电离出的c(OH-)与水电离出的c(OH-)之比为1010
C. 若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该溶质一定是酸或碱
D. S2-在该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25°C时,Kw=c(H+)·c(OH-)=1.0×10-14,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1.0×10-12mol·L-1,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相等,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若为酸溶液,则该溶液中OH-全部由水电离,则溶液中c(H+)==1.0×10-2mol/L,因此溶液的pH=-lgc(H+)=2,A正确;
B.若为碱溶液,则该溶液中H+全部由水电离,则溶液中碱电离出的c(OH-)=1.0×10-2mol/L,因此该溶液中碱电离出的c(OH-)与水电离出的c(OH-)之比为=1010,B正确;
C.该溶液可以呈酸性,也可以呈碱性,若该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不一定只是酸或碱,也可能是盐,C错误;
D.若该溶液呈碱性,S2-在该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
答案选C。
12.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结论不一致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结论
A
将酸性KMnO4溶液滴入丙烯醛中,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不能说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
B
现象为溶液变红
证明化学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C
相同条件下,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mL6%的H2O2溶液,再向H2O2溶液中分别滴入1mLH2O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D
向2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向2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没有褪去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醛基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将酸性KMnO4溶液滴入丙烯醛中,溶液的紫红色褪去,不能说明丙烯醛中含有碳碳双键,A正确;
B.2Fe3++2I-=2Fe2++I2,FeCl3溶液过量,溶液中一定有剩余Fe3+,因此加入KSCN溶液,溶液一定会变红,不能证明化学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B错误;
C.相同条件下,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mL6%的H2O2溶液,再向H2O2溶液中分别滴入1mLH2O和1mLFeCl3溶液,后者产生气体的速率快,可以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C正确;
D.向2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褪去;向2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紫色没有褪去,说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D正确;
答案选B。
13. 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Y(?)Z(?)+W(?),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X、Y皆非气体
B. X、Y、Z、W四种物质的速率比始终等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比
C. X或Y的浓度保持不变,可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D. t0到t1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小于t2到t3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t0到t1时间段为平衡的形成过程,t1、t2时反应达到平衡,t1时增大压强的瞬间,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生成物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反应物X、Y皆非气体。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成物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反应物X、Y皆非气体,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生成物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反应物X、Y皆非气体,若X、Y中存在浓度为定值的固体,不能用固体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则四种物质的速率比不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比,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生成物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反应物X、Y皆非气体,若X、Y中存在浓度为定值的固体,则X或Y的浓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t0到t1时间段为平衡的形成过程,t2时反应达到平衡,该反应生成物Z、W中至少有一种是气体,反应物X、Y皆非气体,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则 t0到t1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大于t2到t3时间段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故D错误;
故选A。
14. 某温度时,Ksp(CuS)=10-35,Ksp(ZnS)=2.5×10-22,Ksp(MnS)=2.5×10-13,KSP[Zn(OH)2]=5×10-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CuS悬浊液中加入少量水,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c(S2-)增大
B. 可用MnS除去Mn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杂质ZnCl2
C.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反应ZnS+2H2O=Zn(OH)2+H2S↑可以发生
D. 如图所示,向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铜溶液,白色沉淀转变成黑色沉淀,证明Ksp(Cu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045N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化学试题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河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045N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