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检测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专题检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1物质的分类及计量专题检测含解析,共9页。
专题质量检测(一)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属于混合物解析:选D 雾霾属于气溶胶,具有胶体的性质,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胆矾为CuSO4,“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过程中发生反应:Fe+CuSO4===FeSO4+Cu,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B正确;诗句中涉及蜡烛的燃烧,燃烧反应都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青蒿素属于纯净物,D不正确。2.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是一种矿物,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F2),CaF2属于( )A.单质 B.盐C.碱 D.酸解析:选B 氟化钙(CaF2)含有酸根离子和金属阳离子,属于盐。3.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也有科学道理。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A.胶体的电泳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胶体的聚沉解析:选D 血液属于胶体,往伤口上撒盐,能够中和血液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血液胶体粒子相互聚集而沉降,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4.“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能透过半透膜 A.①④⑤ B.①③④C.②③⑤ D.②③④解析:选D 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它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纳米碳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5.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 )A.复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解析:选B 铁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稀盐酸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C与CO2发生化合反应。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的电离方程式是NaHCO3===Na++H++COB.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属于电解质C.虽然BaSO4难溶于水,水溶液导电性差,但它却是电解质D.SO3溶于水后得到的H2SO4溶液能导电,故SO3是电解质解析:选C NaHCO3全部电离成Na+和HCO,但HCO不能拆成H+和CO,A项错误;液态HCl、固体NaCl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均可导电,因此二者均为电解质,B项错误;BaSO4在水溶液中导电性差是因为其溶解度太小,电离出的Ba2+、SO浓度太小,但熔融的BaSO4能导电,它是电解质,C项正确;SO3溶于水后能导电,是因为SO3与H2O反应生成的H2SO4能电离,因此H2SO4是电解质,而SO3是非电解质,D项错误。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水中所含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B.1 mol Cl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NAC.标准状况下,a 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D.常温常压下,11.2 L CO中所含的分子数是0.5NA解析:选C A项,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态,22.4 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 mol,错误;B项,1 mol Cl2中含有的氯原子数为2NA,错误;C项,标准状况下,a L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正确;D项,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是22.4 L·mol-1,错误。8.下列示意图中,白球代表氢原子,黑球代表氦原子,方框代表容器,容器中间有一个可以上下滑动的隔板(其质量可忽略不计)。其中能表示等质量的氢气与氦气的是 ( )解析:选A 等质量的H2与He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n(H2)∶n(He)=2∶1,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体积成正比,所以其体积关系为V(H2)∶V(He)=2∶1,C、D均错误;B中氦气应为单原子分子。9.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比为4∶5 B.具有相同的氧原子数C.具有相同的质量 D.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子数解析:选A ===,A项正确;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氧原子数之比为2∶3,B项错误;由A项可知质量之比为4∶5,C项错误;相同物质的量的SO2和SO3,原子数之比为3∶4,D项错误。10.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错误的是( )A.64 g O2所含的分子数目为4NA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C.1 mol H2O含有的水分子数目为NAD.0.5N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解析:选A 64 g O2的物质的量为=2 mol,含有O2的数目为2NA,A不正确;1个H2O分子中含3个原子,则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B正确;1 mol H2O中含水分子数目为NA,C正确;0.5NA个Cl2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D正确。11.下列物质中,前者为电解质,后者为非电解质的是( )A.硫酸、硫酸钾 B.二氧化碳、氢氧化钠C.氯化钠、酒精 D.氢氧化钠、水解析:选C 常见的酸(如HCl、H2SO4、HNO3等)、碱[如NaOH、KOH、Ca(OH)2、Ba(OH)2等]、盐、水及金属氧化物大多是电解质。常见的非电解质有酒精、蔗糖、CO2等。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8 g水的体积约为 22.4 LB.293 K,1.01×105 Pa,64 g S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AC.NA个一氧化碳分子和 0.5 mol 甲烷的质量比为 7∶4 D.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单质含有的原子数目不一定相等解析:选D 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18 g水的体积远小于 22.4 L,故A错误;64 g S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故B错误;NA个一氧化碳分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和 0.5 mol 甲烷的质量比为 (1 mol×28 g·mol-1)∶ (0.5 mol×16 g·mol-1)=7∶2,故C错误;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由于气体单质有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等,因此含有的原子数目不一定相等,故D正确。13.某同学根据性质划分,把氢溴酸(HBr)与HCl划为一类,其理由是它们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A.2HBr+Na2CO3===2NaBr+CO2↑+H2OB.HBr+AgNO3===AgBr↓+HNO3C.HBr+NaOH===NaBr+H2OD.2HBr+2Ag===2AgBr+H2↑解析:选D 氢溴酸(HBr)与HCl化学性质相似,因为盐酸不能与银发生反应,所以氢溴酸也不能与银发生反应。14.如果4 g NH3中含有x个NH3分子,那么8 g H2S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A.x B.3.4xC.12x D.18x解析:选D 4 g氨气的物质的量== mol,8 g 硫化氢的物质的量== mol;4 g NH3中含有x个NH3分子,则 mol×NA=x;1个H2S分子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8,所以 mol H2S含有的电子数为 mol×18×NA=18x,故D正确。15.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曾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蒿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B.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3.8%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D.0.1 mol青蒿素的质量为28.2解析:选D 青蒿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共42个原子,故A正确;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63.8%,故B正确;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12+22×1+5×16=282,故C正确;0.1 mol青蒿素的质量为0.1 mol×282 g·mol-1=28.2 g,故D错误。16.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解析:选D A选项中,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胶体和浊液不是交叉关系;B选项中,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C选项中,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D选项中,单质、混合物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17.当光束通过下列物质时,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 )①Fe(OH)3胶体 ②水 ③蔗糖溶液 ④FeCl3溶液⑤云、雾A.②④⑤ B.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选C Fe(OH)3胶体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①不选;水不属于胶体,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②选;蔗糖溶液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③选;FeCl3溶液属于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④选;云、雾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⑤不选;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是②③④,故选C。18.向含有FeCl3和FeCl2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NaOH溶液,可得到一种黑色分散系,其中分散质粒子是直径约为9.3 nm的金属氧化物(Fe3O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该黑色分散系时发生的反应为物理变化B.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黑色分散系中的金属氧化物C.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也可得到该黑色分散系D.FeCl3和FeCl2都属于盐解析:选D 氯化亚铁、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胶体、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B错误;向沸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得不到黑色分散系,故C错误;FeCl3和FeCl2都属于盐,故D正确。19.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以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选项不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的是( )选项甲乙丙AH2SO4H2H2OBNaOHNaClNaNO3CCCOCO2DCa(OH)2CaCl2CaCO3解析:选B A项,硫酸能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过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B项,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硝酸钠转化为氯化钠,假设能行,对应的生成物是氯化钠和硝酸盐,氯化钠和硝酸盐均易溶于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不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C项,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D项,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能实现图示转化关系。20.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并测得混合溶液的导电能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B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说明生成的BaSO4不是电解质B.B处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说明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C.BC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是由于过量的H2SO4电离出的离子导电D.a时刻Ba(OH)2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中和解析:选A AB段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减弱,是由于生成的BaSO4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电离出的离子很少,导电能力较弱,A项错误;B处溶液的导电能力约为0,此时Ba(OH)2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B项正确;BC段加入的稀硫酸逐渐过量,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断增强,C项正确;a时刻Ba(OH)2 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2分)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众多的化学反应而言,分类法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现有以下物质:①H2O ②Cu ③BaCO3 ④Fe(OH)3胶体 ⑤酒精 ⑥CO2 ⑦稀硫酸以上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能导电的是________。解析: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中还是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导电物质具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答案:④⑦ ①③ ⑤⑥ ②⑦22.(14分)Ⅰ.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外形好似“鸟巢”,有一类物质的结构也好似“鸟巢”,如化学式为B5H9的五硼烷。(1)五硼烷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96 g五硼烷中含有________个硼原子。(2)含有4.214×1024个原子的五硼烷的质量为____________。Ⅱ.现有14.4 g CO和C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其体积为8.96 L。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2)混合气体中碳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3)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最后收集在气球中(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测定)。①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②气球中收集到的气体中,电子总数为________(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③气球的体积为________L。解析:Ⅰ.(1)B5H9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96 g B5H9的物质的量为1.5 mol,含有7.5 mol硼原子,即4.515×1024个硼原子。(2)由=7 mol,可得B5H9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进而得出质量为0.5 mol×64 g·mol-1=32 g。Ⅱ.(1)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4 mol,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36 g·mol-1。(2)0.4 mol 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含0.4 mol碳原子。(3)①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和浓硫酸,则最后收集到的气体是CO。②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物质的量为n1,CO2的物质的量为n2。,解得,因此气球中收集到0.2 mol CO,含有2.8 mol 电子。③0.2 mol C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 L。答案:Ⅰ.(1)64 g·mol-1 4.515×1024 (2)32 gⅡ.(1)36 g·mol-1 (2)0.4NA (3)①28 g·mol-1 ②2.8NA ③4.4823.(12分)(1)甲同学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某种物质M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乙、丙两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①乙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②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两位同学的操作________(填“乙”“丙”“都”或“都不”)正确。 解析:(1)①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氯化铁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所以M的化学式为FeCl3;②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没有,所以可以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③不停止加热会出现红褐色沉淀。(2)最终都得到红褐色沉淀,得不到氢氧化铁胶体。答案:(1)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③出现红褐色沉淀 (2)②都不24.(12分)填写下列空白:(1)________mol H2O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 mol 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等。(2)将等物质的量的NH3和CH4混合,混合气体中NH3与CH4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3)要使NH3与CH4含相同数目的H原子,则NH3和CH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4)某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A·nH2O,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若将a g该化合物加热至结晶水全部失去,剩余的残渣为b g,则n=________。(5)已知a g A和b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 mol C和d g D,则C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解析:(4)由A·nH2OA+nH2O M+18n M a g b g得:(M+18n)∶M=a g∶b g解得n=。(5)依据质量守恒定律:a g+b g=0.2 mol· M(C)+d g,解出M(C)=5(a+b-d)g·mol-1。答案:(1)3 (2)17∶16 (3)4∶3 (4)(5)5(a+b-d)g·mol-125.(10分)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的步骤如下: (1)H2O2中O的化合价为________。 (2)CuO、CO2、H2O中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________。 (3)Cu2(OH)2CO3属于________(填“酸”“碱”或“盐”)。 (4)制备CaCO3时,发生的反应为CO2+CaCl2+2NH3·H2O===CaCO3↓+2NH4Cl+H2O,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氧化还原”或“非氧化还原”)反应。 (5)制备CaCO3时,若要得到50 g CaCO3,则理论上至少需要________L(标准状况)CO2。解析:(3)酸(如HCl、H2SO4)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而且溶液中所有的阳离子都是H+。碱[如NaOH、Ca(OH)2]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OH-,而且溶液中所有的阴离子都是OH-。盐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所以Cu2(OH)2CO3属于盐。(4)反应CO2+CaCl2+2NH3·H2O===CaCO3↓+2NH4Cl+H2O中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该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5)n(CaCO3)===0.5 mol。根据CO2+CaCl2+2NH3·H2O===CaCO3↓+2NH4Cl+H2O,可知需要n(CO2)=n(CaCO3)=0.5 mol,V(CO2)=0.5 mol×22.4 L·mol-1=11.2 L。答案:(1)-1 (2)CuO (3)盐 (4)非氧化还原(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