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第1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第2页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专题2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专题检测含解析,共11页。
    专题质量检测(二)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运输浓硫酸的车上,贴有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  )解析:选A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应贴上腐蚀品标签。2.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期间科学家为完善周期表做出了不懈努力。2017年,中国公布113号、115号、117号和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118号元素的原子符号为Og,中文名称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为118     B.中子数为176C.核外电子数为118  D.质量数为412解析:选D 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294-118=176,核外电子数=质子数=118,质量数为294。3.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用一种试剂区别的是(  )A.苯、水、四氯化碳B.(NH4)2SO4、K2SO4、NH4ClC.AgNO3KNO3Na2CO3D.Na2CO3NaHCO3K2CO3解析:选D 苯、水和四氯化碳三种物质依次加水后,现象各不相同:分层,上层是油状液体;互溶,没有分层现象;分层,下层是油状液体。考虑NH、SO的性质可选用Ba(OH)2溶液来鉴别(NH4)2SO4、K2SO4、NH4Cl,(NH4)2SO4中加氢氧化钡有沉淀出现,加热还会有氨气产生;K2SO4中加氢氧化钡只有沉淀出现;NH4Cl中加氢氧化钡只有氨气出现。根据Ag、CO的性质可选用稀盐酸来鉴别AgNO3、KNO3、Na2CO3,AgNO3溶液滴入稀盐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Na2CO3溶液滴入稀盐酸会产生无色气泡;KNO3溶液滴入稀盐酸无现象。由于Na2CO3、K2CO3两种物质都含CO,而阳离子是Na和K,中学化学范围内很难找到试剂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3C和14C属于同一种元素,它们互为同位素B.2H和3H是不同的核素,它们的质子数不相等C.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相等D.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相等解析:选A A项符合同位素的概念;B项,2H和3H的质子数都是1;C项,14C和14N的质量数相等,它们的中子数不相等,分别为8和7;D项,6Li和7Li的电子数相等,中子数不相等,中子数分别为3和4。5.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保问题。下列实验方法或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①在制取氧气中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②进行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③水和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分液时,水从分液漏斗下口流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上口倒出④进行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⑤酒精着火时可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⑥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A.①⑥         B.②③④C.②④⑤  D.③④⑤解析:选B ①在制取氧气时排水法收集氧气后出现倒吸现象,应立即松开试管上的橡皮塞,使倒吸现象停止,防止热的试管炸裂,故正确;②进行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但萃取剂的密度不一定比水大,如苯作萃取剂,故错误;③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水和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分液时,水在上层,四氯化碳在下层,则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从漏斗下口流出,水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错误;④进行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干后,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故错误;⑤酒精着火时可用湿抹布或沙子扑灭,不能用水,故正确;⑥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避免因液体热胀冷缩产生误差,故正确。6.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中发现一瓶溶液,标签上标有“CaCl2 0.1 mol·L-1”的字样,下面是该小组成员对溶液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配制1 L该溶液,可将0.1 mol CaCl2溶于1 L水中B.Ca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 mol·L-1C.从试剂瓶中取该溶液的一半,则所取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1D.将该瓶溶液稀释一倍,则所得溶液的c(Cl)为0.1 mol·L-1解析:选D A项,溶液的体积为1 L,则水的体积不是1 L,错误;B项,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错误;C项,溶液具有均一性,则所取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错误;D项,原来c(Cl)=0.2 mol·L-1,将溶液稀释一倍后,则溶液中的c(Cl)=0.1 mol·L-1,正确。7.下列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序号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NaClBaCl2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过滤,再加适量的盐酸并加热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Fe粉,过滤H2HCl通过盛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H2SO4的洗气瓶自来水植物油蒸馏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②④  D.②解析:选D ①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引入钾离子杂质,故错误;②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滤后除去铜,故正确;③氯化氢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水蒸气可被浓硫酸吸收,但二氧化碳成为新的杂质,故错误;④植物油不溶于水,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不用蒸馏法,故错误。8.在原子的第n电子层中,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n为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则n层是(  )A.N层  B.M层C.L层  D.K层解析:选B 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8,则(n-1)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应为L层。当n为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多10,说明(n-1)层不是K层,而是L层,则n为M层。9.下列对气体或溶液中的离子鉴定方案正确的是(  )A.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的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AgB.向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证明原溶液中含CO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SOD.向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后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原溶液中含NH解析:选D 向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的NaCl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是BaSO4,故A项错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为CO2,原溶液中可能含CO、HCO,故B项错误;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可能为BaSO4,也可能为AgCl,故C项错误。10.下列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  )A.25 mL 1 mol·L-1 AlCl3溶液B.30 mL 3 mol·L-1 KCl 溶液C.20 mL 2 mol·L-1 MgCl2溶液D.30 mL 2 mol·L-1 NaCl 溶液解析:选D A、B、C、D选项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3 mol·L-1、3 mol·L-1、4 mol·L-1、2 mol·L-1,因此,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D选项。11.下列溶液中离子检验的结论正确的是(  )A.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原溶液可能含COB.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一定含有SOC.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原溶液一定含有ClD.加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消失,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a2+解析:选A 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或HCO,A正确;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该白色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SO或Ag,B错误;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不一定为AgCl沉淀,可能为硫酸银等,C错误;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可能有Ba2+、Ca2+等,D错误。1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蒸发操作时,应使混合物中的水分完全蒸干后,才能停止加热B.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C.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D.萃取操作时,在选择萃取剂时,要求萃取剂和原溶剂不互溶解析:选A 蒸发操作不能待水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A错误。13.将5 mol·L-1 Mg(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mol·L-1  B. mol·L-1C. mol·L-1  D. mol·L-1解析B 根据稀释时NO守恒可知:5 mol·L-1×a mL×10-3 L·mL-1×2=b mL×10-3 L·mL-1×c(NO)。则c(NO)= mol·L-1,故B选项正确。14.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用①装置除去KCl中的KNO3B.用②装置从食盐水中获得食盐C.用③装置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D.用④装置分离苯和水解析:选A ①中KCl与KNO3都易溶于水,因此不能选择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③装置以自来水制取蒸馏水,该装置不需要温度计,②、④装置选择也符合要求,故选A。15.两份体积相同的某植物营养液,其配方分别如下:        成分   含量编号   KClK2SO4ZnSO40.3 mol0.2 mol0.1 mol0.1 mol0.3 mol (注:“—”表示营养液中不含该物质)则两份营养液的成分(  )A.K的物质的量相同  B.Cl的物质的量相同C.完全相同  D.SO的物质的量不同解析:选A 从表中可以看出①②共有的离子为K、Cl和SO,计算出①中n(K)=0.3 mol+0.4 mol=0.7 mol,②中n(K)=0.1 mol+0.6 mol=0.7 mol。16.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100 mL稀硫酸中,为中和过量硫酸,且使Fe2+完全转化为Fe(OH)2,共消耗2 mol·L-1NaOH溶液150 mL。原硫酸溶液的浓度是(  )A.0.5 mol·L-1  B.1 mol·L-1C.1.5 mol·L-1  D.2 mol·L-1解析:选C 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100 mL稀硫酸中,用NaOH溶液中和过量的硫酸,并使Fe2+完全转化为Fe(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H2SO4===FeSO4+H2↑、FeSO4+2NaOH===Fe(OH)2↓+Na2SO4、H2SO4+2NaOH===Na2SO4+2H2O,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后得到的是Na2SO4溶液,则n(Na2SO4)=n(NaOH)=n(H2SO4)=×2 mol·L-1×0.15 L=0.15 mol,所以原硫酸溶液的浓度==1.5 mol·L-117.200 mL Fe2(SO4)3溶液中含Fe3+56 g,在该溶液中加入1 mol·L-1 BaCl2溶液300 mL,反应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忽略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A.7.5 mol·L-1  B.5 mol·L-1C.6 mol·L-1  D.2.4 mol·L-1解析:选D 200 mL Fe2(SO4)3溶液中Fe3+为56 g,物质的量为=1 mol,根据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n(SO)=n(Fe3+)=×1 mol=1.5 mol,加入的BaCl2的物质的量为1 mol·L-1×0.3 L=0.3 mol,故n(Ba2+)=0.3 mol,根据SO+Ba2+===BaSO4↓可知,剩余SO的物质的量为1.5 mol-0.3 mol=1.2 mol,所以反应后溶液中SO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2.4 mol·L-1,故D正确。18.某原子X的核内中子数为N,质量数为A,它与原子3H构成3HaX分子。b g 3HaX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A. mol  B. molC. mol  D. mol解析:选C b g 3HaX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ANa)= mol。19.现有密度为d g·mL-1、浓度为18 mol·L-1的浓硫酸100 g,需要将其加到一定量的蒸馏水中使其浓度稀释为9 mol·L-1,则所需蒸馏水的体积是(  )A.大于100 mL  B.小于100 mLC.等于100 mL  D.等于 mL解析:选B 加水浓度变为原来的一半,则稀释后体积为原来的2倍,因浓H2SO4的密度大于1 g·mL-1,则100 g 浓H2SO4的体积小于100 mL,即所需蒸馏水的体积小于100 mL。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各核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了氖原子D.Ar、K、Ca的质量数相同,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解析:选A 同一元素各核素的质量数不同,但由于它们的质子数相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也相同,结构相似,所以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A正确;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如H无中子,B错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成的微粒核外有10个电子,具有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但由于核电荷数仍然是11,因此不是Ne原子,C错误;质子数不同,不互为同位素,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2分)(1)阅读、分析下列两个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物质熔点/℃沸点/℃密度/(g·cm-3)溶解性乙二醇(C2H6O2)-11.51981.11易溶于水和酒精丙三醇(C3H8O3)17.92901.26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例互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填字母):A.蒸馏法  B.萃取法C.溶解、结晶、过滤的方法  D.分液法①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好采用________。②将乙二醇和丙三醇相互分离的最佳方法是________。(2)材料三在溶解性方面,Br2与I2很相似,其稀的水溶液呈黄色。在实验室里从溴水中提取Br2和提取I2的方法相似。①常用的提取方法是________,所需试剂是________,最主要的仪器是________。②若发现提取Br2后的水层还有颜色,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材料一中,根据题图知,纯碱和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差很大。提取纯碱时,可以先将混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溶于水形成浓溶液,然后冷却到一定温度,由于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迅速下降,因此有大量纯碱晶体析出,而氯化钠不会析出,再过滤可得纯净的纯碱晶体。材料二中,乙二醇和丙三醇沸点相差很大,可用蒸馏法分离。材料三中,Br2和I2在溶解性方面很相似,因此可以用CCl4从溴水中萃取Br2。如果萃取Br2后,水层还有颜色,说明没有萃取完全,可再进行萃取直至水层呈无色。答案:(1)①C ②A(2)①萃取 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②再进行萃取,直到水层呈无色,将每次分离出来的含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合并22.(10分)为了除去KCl固体中含有的少量MgCl2、MgSO4,可选用Ba(OH)2、盐酸和K2CO3三种试剂,按下列步骤操作: (1)写出三种试剂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①加入过量A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加入过量B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加热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操作Ⅰ是________,操作Ⅱ是________。解析:当有多种杂质共存时,应认真分析。要使杂质一一除去,必须考虑到所加试剂应是过量的,而且过量的试剂在后面步骤中必须能除去。要除去Mg2+,可用含OH的试剂,除SO可用含Ba2+的试剂,故先加入Ba(OH)2。加入过量Ba(OH)2中的Ba2+可用K2CO3除去,过量Ba(OH)2中的OH以及过量K2CO3中的CO可用稀盐酸除去,最后加热煮沸可除去HCl。答案:(1)Ba(OH)2 K2CO3 盐酸 (2)①除尽Mg2+和SO ②除尽过量的Ba2+ ③使HCl挥发 (3)过滤 蒸发23.(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不慎碰翻燃着的酒精灯使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灭火B.不慎将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应立即用浓NaOH溶液清洗C.先在天平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再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纸上称量D.把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倒入试管中,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多余的试剂倒入原试剂瓶中E.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F.使用分液漏斗前要检查其是否漏水G.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内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2)可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过滤,b.结晶,c.蒸馏,d.加热,e.分液。请将相应分离提纯物质方法的序号填入下列空白处。①除去澄清石灰水中悬浮的CaCO3颗粒:________。 ②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________。 ③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 ④分离水和CCl4的混合物:________。 ⑤分离NaCl和KNO3的混合物:________。 (3)某学校实验室买回18.4 mol·L-1硫酸。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 mL 1 mol·L-1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a.胶头滴管              b.烧瓶 c.烧杯 d.药匙 e.量筒 f.托盘天平请回答下列问题:①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________(填字母),还缺少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②配制100 mL 1 mol·L-1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mL(保留一位小数),量取浓硫酸时应选用________(填字母)规格的量筒。 a.10 mL   b.50 mL   c.100 mL解析:(1)B选项,应立即先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C选项,NaOH易潮解且有腐蚀性,应放在小烧杯内称量,不能放在纸上称量。D选项,剩余的药品一般不放回原试剂瓶。G选项,应加热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3)①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无需烧瓶、药匙、托盘天平,还缺少100 mL容量瓶、玻璃棒。②根据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得0.1 L×1 mol·L-1=18.4 mol·L-1×VV≈0.005 4 L,即5.4 mL,应选用10 mL量筒。答案:(1)AEF (2)①a ②d ③c ④e ⑤b(3)①bdf 100 mL容量瓶、玻璃棒 ②5.4 a24.(14分)实验室配制0.1 mol·L-1 BaCl2溶液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用托盘天平称取5.2 g无水BaCl2晶体;第二阶段:溶解配制0.1 mol·L-1 BaCl2溶液。第一阶段操作有如下几步:A.将游码拨至0.2 g处;B.将游码拨至“0”处;C.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等质量的滤纸,调节天平两边的螺母使天平平衡;D.取走药品,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E.往左盘内逐步添加晶体至天平平衡;F.在右盘上放置5 g砝码。(1)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字母)B→(  )→(  )→A→(  )→(  )→(  )。(2)在E操作中,只缺少量晶体时,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阶段操作,应先将5.2 g BaCl2加适量蒸馏水溶解,溶解过程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将溶液转入________中,再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可得到0.1 mol·L-1 BaCl2溶液。(4)下列操作使配制的BaCl2溶液浓度偏小的有________(填字母)。A.将砝码放在左盘上,BaCl2放在右盘上进行称量B.选用的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C.定容摇匀后,液面下降,又加水至刻度线D.整个配制过程中,容量瓶不振荡解析:(1)使用托盘天平的步骤为调零→放砝码→调游码→加药品→取药品→取砝码→游码回零。(2)只缺少少量晶体时,应用右手轻轻拍打左手手腕,小心振动药匙加足药量。(3)溶解所需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4)误差分析根据c,由mV的大小判断。A.将砝码与药品放错位置后,称得BaCl2的质量为4.8 g,所得溶液浓度偏小;B.选用的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无影响;C.摇匀后再加水即增大溶液体积,所得溶液浓度偏小;D.不振荡,溶液不均匀,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答案:(1)C F E D B(2)左手拿药匙,用右手轻轻拍左手手腕,小心振动药匙加足药量,使天平平衡(3)烧杯 玻璃棒 250 mL容量瓶 洗涤 定容 摇匀 (4)AC25.(14分)根据要求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曾用Ca轰击Bk(锫)生成Uus和Uus,当时他们认为Uus可能就是一直寻找的第117号元素。下列关于Ca、Bk(锫)、Uus和Uu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A.Uus和Uus互为同位素B.Ca、Bk表示两种核素C.Ca、Bk(锫)、Uus和Uus属于四种元素(2)下列关于I、Cs和Cs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Cs和Cs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B.Cs和Cs的质量数相同,中子数不同C.Cs和Cs的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不同D.I、Cs和Cs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3)根据I、Cs组成,回答下列问题:碘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其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________。(4)钚的元素符号为Pu,质子数为94。①用原子符号表示:钚­238、钚­239和钚­240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钚­244的中子数为__________。解析:(1)Uus和Uus表示同种元素的两种原子,互为同位素,A项正确;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决定一种核素,即有几种原子就有几种核素,B项正确;Ca、Bk、Uus和Uus属于四种原子、三种元素,C项错误。(2)Cs和Cs的质子数都是55,质量数分别为134、137,质量数(A)=中子数(N)+质子数(Z),中子数分别为79、82,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是,I、Cs和Cs属于两种元素的三种原子,碘与铯的化学性质不同。(3)碘原子含53个质子,核外有53个电子,碘最外层有7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排布为2、8、18、18、7。(4)原子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左下角表示质子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等于质量数。中子数=244-94=150。答案:(1)C (2)C (3)5(4)①Pu、Pu、Pu ②150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