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设计 ) 教案 2 次下载
- 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 2.2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案 2 次下载
物理人教版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 |||||||
主备 |
| 课型 | 新授课 | 课时 |
| ||
课题 | 第 3节 运动的快慢 | ||||||
教材分析 | 本节速度是前面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测量平均速度的基础,速度这一节不仅在初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高中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赛跑运动,提出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引入主题,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中,顺利成章提出速度的概念。 | ||||||
学生分析 | 速度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其实无形之中一直在用速度比较运动快慢,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对于速度的由来或者说定义式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但学生已经有了测量的基础,已经知道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因而引出速度概念并不难,难在关于速度的计算,学生这个阶段还没有学习指数幂的运算,因此在运算中经常出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适当补充相应数学知识,使学生顺利过渡过去。 | ||||||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 物理观念 | 1.知道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 |||||
科学思维 | 1、经历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对比的方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 ||||||
科学探究 | 能够根据物理情境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猜想、并通过探究进行验证,并且具有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 ||||||
科学态度与责任 | 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 ||||||
教学重点 | 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 ||||||
教学难点 | 速度概念的建立,平均速度含义的理解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 | |||||
学生 | 笔记本 | ||||||
教学方法 | 对比法、讨论法、讲授法。 | ||||||
教学过程设计 | |||||||
新 课 导 入 | 学校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师:选手从同一位置同时起跑,在比赛过程中的任一瞬间,作为观众的你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生: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跑的快。 师:裁判站在终点记录每个选手跑完全程的时间,裁判又是如何比较他们运动快慢的? 生: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交流总结: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的快,有的运动的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的快;另一种是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 ||||||
教 学 过 程 | 第一部分:速度 【提出问题】 师: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20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要知道他们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 生:比较1s内通过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的快。 【讲授】 师: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了“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板书】 一、速度(v) 1.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1s内通过的路程。 4.单位:基本单位:米每秒(m/s或m·s-1)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 km/h或km·h-1) 换算关系: 【小练习】 教师通过PPT展示小练习让学生口答。 (1)10m/s= km/h;54km/h= m/s;50cm/s= km/h; (2)速度计指针显示:车速为 km/h; 等于 m/s。 学生口答(1)36、15、1.8;(2)90、25 师:小资料中是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有些常见的速度数值要牢记:比如步行的人的速度约1.1m/s,自行车的速度约5m/s,高速上小轿车的速度约33m/s…… 第二部分: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阶段只研究直线运动。
列车沿直线运动 过山车沿曲线运动 师: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出问题】 师:图中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甲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甲图中每隔相同时间路程都相同,每段速度都相同;乙图中每隔相同时间路程在增大,速度在增大。 【讲授】 师: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 【板书】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 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比值一定); ②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即v与s、t无关; ③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 注:平直轨道上平稳运行的列车近似认为是匀速直线运动。 【讲授】 师: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也可以根据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总结】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 ①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②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叫做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运动快慢。 【小练习】 例1: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师板书过程,带领学生规范书写格式。 已知:路程s=110m,所用时间t=12.91s。 求:平均速度v为多少? 解: 答: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s。 例2:小明开车到李庄,在A地看到的标志牌如图所示,则按照图上的要求从A地到李庄至少需要几分钟? 学生台上板眼,教师做相应引导。 已知:路程s=16km,最高速度v=40km/h 求:至少需要时间t 解:且0.4h=24min 答:至少需要24min。 提示:圆标含义:从交通标志牌起,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km/h。 格式要求: ①写已知、求、解、答; ②解后面先写原始公式,再写变换式,要有代入数据过程,结果要有单位; ③结果能除尽的除尽,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④计算过程有单位,结果单位不加括号,计算过程没有单位,结果单位加括号; ⑤题中涉及多个相同物理量时,需用下标区分; ⑥需要进行单位换算的,在已知中或解中进行均可; 第三部分: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提出问题】 师:小汽车运动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应该是什么样子?速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呢? 注意:学生目前还未学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师应先简单介绍,再让学生尝试作图。 【师生合作】 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时间图像 【讲授】 由图像可以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事实上,图像的倾斜程度可以反应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大。而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 【小练习】 1.图中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7~20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 C.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相遇 D.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 生:选BC,7~20秒钟乙车静止不动;在0~5秒时间内,乙车的倾斜程度比甲大,所以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第10秒钟时,甲、乙两车在同一位置,故相遇;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小。 【拓展】速度-时间图像(v-t) 特点: (1)若图像水平,表示物体速度不变,即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 (2)如图像倾斜,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匀减速直线运动) | ||||||
课堂小结 | |||||||
板书设计 | 一、速度(v) 1.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物体1s内通过的路程。 4.单位:基本单位:米每秒(m/s或m·s-1)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 km/h或km·h-1) 换算关系: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 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比值一定); ②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变化,即v与s、t无关; ③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研究其它复杂运动的基础。 3.对变速运动做粗略研究时,也可以根据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中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 ||||||
作业布置 | 教材第2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4题。 | ||||||
教学反思 | 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其实难度还是挺大的,应多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比如对于单位的换算,如果让同学来答1m/s等于多少km/h有些困难,但如果先问1km/h等于多少m/s就会容易些,用一些教学技巧降低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图像问题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妨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尝试自己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然后教师适当引导,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越过这个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