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1 文言文阅读 精练提分3 细节比对巧辨析课件
展开精练提分3 细节比对巧辨析
1 高效突破·强技法
2 易错清零·免失误
概括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课标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和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6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课标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一、掌握概括分析题八重比对识辨方法
(2019·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对症演练】(2019·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
[选项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满分攻略】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
角度二 比对时间、地点
【对症演练】(2018·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选项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满分攻略】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故B项错误。
【参考译文】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对症演练】(2018·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原文]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选项D] 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满分攻略】从曲解文义角度设误,原文中说“不得旋踵”,此处的“旋踵”是“畏避退缩”的意思,选项说“仍然忙得无法分身”,把关键词“不得旋踵”的意思理解错了,说成“忙得无法分身”。故D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自从王涣去世以后,朝廷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选拔洛阳县令,(但挑选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以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补任洛阳县令。任峻提拔任用文官武吏,都能竭尽他们的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没有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角度四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对症演练】(2016·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原文] 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满分攻略】从无中生有角度设误。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答应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坚持”。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傅珪闲居时类似木讷不会说话的人。到面对大事时,毅然果断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人不能改变,最终因为这触怒权贵佞臣而离职。教坊司乐官臧贤请求换牙牌,式样要做得像朝廷官员的一样,又请求重新铸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没有做成。臧贤经常在宦官面前肆意诽谤傅珪,盼望着除去傅珪。……极力奏陈当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正赶上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恪守正道被欺凌,权贵就假托帝王诏命令二人退休。长安和洛阳谏官交互向皇帝上书请求二人留任,皇帝不听。
【对症演练】(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2021 ·安徽省淮北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骆钟麟,字挺生,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进士副榜,授安吉学正。十六年,迁陕西盩厔①知县。为政先教化,春秋大会明伦堂,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朔望诣里社讲演,访耆年有德、孝弟著闻者,见与钧礼,岁时劳以粟肉。立学社,择民间子弟授以小学、孝经。饬保伍,修社仓。莅狱明决,所案治即势豪居间莫能夺,人畏而爱之。
县城去渭不十里,钟麟行河畔,知水势将南浸,议自览家寨迤东开复故道,众难之。康熙元年夏,大雨,渭南溢,且及城,斋沐临祷,自跪水中,幸雨止,水顿减,徙而北流者数里。兼摄兴平、鄠两县,兴平豪右分为部党,前令不能治,廉得其状,收案以法。奏最,内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复出为西安府同知。八年,擢江南常州知府。常州、县赋重,科条繁多,吏缘为奸。钟麟立法钩稽清逋,吏受成事而已。属邑岁例馈漕羡三千金,钟麟曰:“利若金,如吾民何?”峻却之。诸漕卒咸敛手奉法。
初,钟麟在盩厔以师礼数造李颙庐,至是创延陵书院,迎颙讲学,率僚属及荐绅学士北面听。问为学之要,颙曰:“天下之治乱在人心,人心之邪正在学术。人心正,风俗移,治道毕矣。”钟麟书其言,终身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格物致知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九年,大水,发仓廪,劝富人出粟赈,民无荒亡。十年夏,大旱,葛衣草履,步祷不应,言知府不德累民,涕泣并下。寻丁母忧,士民乞留,不可。既归,连遭父丧,以毁卒。郡人论贤有司知治体必首推钟麟。(节选自《清史稿·骆钟麟传》)【注】 ①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省周至县。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钟麟重视教化,礼遇乡贤。担任盩厔知县时,他以仁义忠信教导诸生,走访乡里宣传教化;拜访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并以平等之礼相待。B.骆钟麟施政惠民,为官清廉。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他订立法度,清查账目,使官吏们再不能作奸渔利;在他的垂范影响下,漕卒们都收手守法。C.骆钟麟崇敬鸿儒,重视学术。在盩厔任上,他对当世大儒李颙以师礼相待,多次亲往拜谒,并创办延陵书院,邀他讲学,在李颙影响下,士林吏治为之改观。
D.骆钟麟关爱百姓,积极赈灾。渭水泛滥,他跪水祈祷;常州洪水时,他开仓赈济,劝富人捐粟赈灾,使百姓不致流离失所;大旱之际,他自言知府失德,连累百姓。【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比对时间,C项,“在盩厔任上……并创办延陵书院”错误,骆钟麟“创办延陵书院”是在他任常州知府时。
2.(原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骆钟麟重视学校教育。他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亲自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等相关课程。B.骆钟麟明察决断。他亲自到监狱断案,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C.骆钟麟为政清廉。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赠三千两漕费余银,骆钟麟态度严厉地退还了这些钱。D.骆钟麟疼惜父母。因遭逢母丧离职,归家之后,又接连遭逢父丧,他内心极度悲伤,并最终因此而死。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比对关键词语,“亲自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说法不对,原文中没有说亲自教授,而是说“择民间子弟授”。
【参考译文】骆钟麟,字挺生,是浙江临安人。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名列副榜,被授予安吉学正。顺治十六年,升任陕西盩厔知县。他治理地方以教化为先,春秋时节在明伦堂会集众生员,以仁义忠信之道启迪劝勉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到乡里讲解,拜访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和以孝悌闻名的人,以平等之礼对待他们,每年定时置办米肉慰劳他们。创立学社,挑选民间子弟,教授他们“小学”和《孝经》。整饬保伍制度,修缮社仓。(骆钟麟)亲临监狱明察决断,所查办的案件即使权势豪族居中调解也不能改变(判决),人们既畏惧又敬爱他。
县城距离渭水不足十里,骆钟麟巡查河岸,知道水势将会向南泛滥,商议从览家寨向东重新开挖旧有河道,众人认为这事很难。康熙元年夏天,下起大雨,渭水向南溢出,将到城垣,骆钟麟斋戒沐浴,亲临祈祷,跪在水中,幸而大雨停止,水势顿减,转而向北流淌数里。兼任代理兴平、鄠两县的县令,兴平县世家富豪分结朋党,之前的县令不能整顿,骆钟麟访查获得他们结党的情况,对他们依法拘捕查办。政绩上报为优等,调回京城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又外任为西安府同知。康熙八年,升任江南常州知府。
常州州县赋税苛重,条目繁多,官吏们借此作奸渔利。骆钟麟订立法度,查考账目,清理拖欠,小吏只是接收安排办事罢了。下属地方按每年惯例馈赠漕费余银三千两,骆钟麟说:“从这些钱中获利,百姓该怎么办呢?”态度严厉地退还了这些钱。那些漕运士卒全都从此收手守法。起初,骆钟麟在盩厔曾以对待老师的礼数多次造访李颙的家,至此创办了延陵书院,迎接李颙前来讲学,率领下属和缙绅学士面北听讲。询问治学的要诀,李颙说:“天下的治乱在于人心,人心的邪正在于学术。人心正派,风俗向好,治国的方针就具备了。”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3定准区间善用比对__文意概述巧辨析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考点练透3定准区间善用比对__文意概述巧辨析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精练提分1 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精练提分1 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高效突破·强技法,易错清零·免失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精练提分5 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2 古代诗歌阅读 精练提分5 鉴赏技巧要有据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高效突破·强技法,易错清零·免失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