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试题+组合抢分练+专题提升练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1·陕西西安中学高三第二次仿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劳动与人的关系是密切的。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就一般的日常理解而言,劳动是付出体力或脑力进行工作,以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或者换取酬劳的活动。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要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就需要说明劳动教育有哪些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地方,其他四育薄弱和缺失的环节又如何能通过劳动教育得以完善。首先,需要厘清劳动教育和德育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甚至认为“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对劳动价值观的过度强调,也有可能遮蔽更加丰富的教育意义。劳动作为对体力和脑力的使用,对外部世界的改变和对人自身的塑造,应该具有从身到心,从体到德更加丰富的内涵。如果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就有可能又把劳动教育变成了某种变相的德育或政治教育,这同样是对劳动教育整体目标的偏离。其次,需要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中体力和脑力的关系。部分研究者认为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并不包括“狭义的脑力劳动”和“纯粹智力活动”。另一部分研究者往往又强调不能仅仅把劳动视为体力劳动,要重视当下“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的特征,若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这种冲突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怎样考虑劳动教育中的身体和智力的关系?劳动形态的扩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成人劳动世界的结构和分类,然而这种变化是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劳动的应然参照吗?教育者需要深入反省身体和精神的对立,将其还原到身心发展的层次和顺序上去,形成可供劳动教育参照的身心关系。最后,劳动教育也要区别于生计教育或职业教育。诚然,从学校毕业之后,多数人都会进入各类劳动岗位,这是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是,从教育本身的立场而言,如果没有生计或者职业的需求,我们还需要劳动教育吗?劳动教育对人还有意义吗?只有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肯定回答,劳动教育才有本质的合法性,而不仅是外在的功能性意义。因此,就教育学意义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不是因为不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所谈的才是真正的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青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需要还原到符合人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过程的形态上去,也要体现对“全人”的培养价值。也就是说,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儿童的身体、技艺、心灵的每一方面都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培养。一方面,“体、技、心”是属于人之个体的,因此,对这三方面的培养,都真正地属于“育人”,而非外在的社会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体、技、心”这三者涵盖了人的身体与精神、内在与外在、生存与活动,并能以多种方式勾连个人与群体。因此,这是一个可以完整体现“育人”的框架。(摘编自娄雨《什么是“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的论断,但无助于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问题。B.部分学者将“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作为劳动教育核心价值目标,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C.目前劳动教育中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的分类,不可简单地作为青少年劳动教育身心关系的参照。D.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是,劳动教育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它拥有着对“人”的普遍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项,扩大范围,“马克思和恩格斯虽提出”错误,原文是“恩格斯说”;“但无助于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问题”错误。由原文“但如何从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人’推演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却不能一蹴而就”可知,原文说“不能一蹴而就”,表明仍需在原有论断的基础上继续探明,而不能说原有论断“无助于”探明。B项,“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错误。作者所反对的是“只聚焦于价值观的培养”的狭隘认识,原文说“价值观的形成毫无疑问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表明作者也并不完全反对其看法。D项,偷换概念,“劳动教育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错误。由原文“开展劳动教育最本质的理由,不是因为不劳动就吃不上饭,也不是因为当前社会对劳动者有迫切需求,而是劳动这种自由自觉、带有创造和改造意义的活动,拥有对‘人’的普遍意义”可知,将原文中“劳动”偷换为“劳动教育”。故选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作者从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出发,结合目前学界“劳动教育”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B.文章反复强调“教育学立场”,鲜明地标示出了本文区别于一般结论的研究角度和研究价值。C.文章在多方面的比较和反思中层层推进论述,充分体现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浓厚的辩证色彩。D.文章结构严谨,“体、技、心”三方面分别照应中间三段,综合体现了劳动独特育人价值。【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D项,“‘体、技、心’三方面分别照应中间三段”错误。“体、技、心”三个培养方面是作者提出的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的体现,而中间三段是论述探明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需注意的问题,前后无对应关系。故选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弄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及其对四育的完善途径,有助于从教育学的立场理解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B.劳动教育研究中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现有研究结论存在着冲突,也有欠缺之处,但仍为作者的深入思考提供了帮助。C.即使没有生计或职业的需求也依然需要劳动教育,这是劳动教育的特性决定的,推广劳动教育无需考虑生计或职业的需求。D.在某班“热爱劳动”主题班会上,一名同学“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赢得尊严”的发言要点,与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不尽一致。【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劳动教育无需考虑生计或职业的需求”推论错误。文章第四段是在论述应注重劳动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不能仅停留在功能意义上。“生计或职业的需求”属于劳动的功能意义,不能说与劳动教育无关。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2021·河北唐山一中高三冲刺卷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4~6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是________。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办事能力、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挑战。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办事能力、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打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办事能力、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打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能力。【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冲锋号打响”搭配不当,改为“冲锋号吹响”。 “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 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应把“彰显”改为“检验”。故选B。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A.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吗?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每年要减贫1 000多万人B.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每年要减贫1 000多万人C.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吗?这当然,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每年要减贫1 000多万人D.到2020年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每年要减贫1 000多万人,脱贫目标难道不艰巨繁重吗?【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括号后面“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挑战”和语段整体含义,可知“脱贫目标艰巨繁重”是既定事实,故采用陈述句式更恰当,而A项疑问句式,C项设问句式,D项反问句式,都不如B项的肯定句式。故选B。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当务之急 运筹帷幄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B.迫在眉睫 深谋远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C.迫在眉睫 运筹帷幄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D.当务之急 深谋远虑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迫在眉睫”作定语、谓语,“当务之急”作主语或宾语,这里用“当务之急”合适。②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后文是“冲锋陷阵”的语境,应用“运筹帷幄”合适。③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中性词。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贬义词。这里从色彩考虑,用“按部就班”合适。④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指团结一致实现脱贫,用“众志成城”合适。故选A。7.(2021·江西省红色七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写人记事散文是散文的重要一种,其特点一是写真人实事,不事虚构或夸饰;__①__。而零散的更多见,零散才见出散文的“散”的特点。从“散”这点来说,散文的写法与小说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甚至可以免了。这些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__②__,但这并不妨碍他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作者的机巧在于将一个个人物的片段印象串连起来,一个个片段就是一颗颗珍珠,聚合在一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所以我们读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__③__。也许人物的某些片段故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答:(示例)①二是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__②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并不算多__③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对应前句分类“其特点一是……”,故填“二是……”,又照应后句“而零散的更多见”,故填“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第②处可从后文转折句“但这并不妨碍他写作《记念刘和珍君》”可知陈述对象应是鲁迅,从“并不妨碍”可知他对刘和珍了解得并不多,故填“鲁迅对刘和珍的了解并不算多”。第③处是总结阅读分析“这些课文”的方法,上承“首先要分析人物”,下连“人物的某些片段故事”,故填“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8.(2021·安徽省合肥市八中高考模拟最后一卷)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览会、创新大赛、政策发布、项目对接签约等7个环节。本届峰会将融入更多虚拟产品交互体验,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峰会盛况,成果展同步开设“云展区”,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峰会还邀请四川、安徽、广西介绍数字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突出成效,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深化交流合作提供更加开放的平台,推动各地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在峰会期间签约落地。答:(示例)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5日在福州市开幕,峰会内容包括7个环节,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推动数字经济项目在峰会期间签约落地。【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则新闻材料,共有三句话,主要围绕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情况,介绍了峰会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意义。第一句是新闻的主体,筛选出主要事件“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峰会的主要内容“包括……7个环节”。第二句介绍峰会的主要特点,关键信息有“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第三句介绍峰会的意义,主要信息有“推动各地一批数字经济项目在峰会期间签约落地”。据此,按照字数的要求概括即可。三、古代诗歌阅读(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故选B。10.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示例)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了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秘籍01 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秘籍-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秘籍01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秘籍-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秘籍01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秘籍-备战高考语文抢分秘籍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