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课时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展开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一、语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
须行即骑访名山(需要)
B.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我欲因之梦吴越(于是)
C.使快弹数曲(快速)
颜色故(衰老)
D.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憔悴(流落)
解析:选D A项,须:等待。B项,因:依据。C项,快:畅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解析:选B A项,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歌以赠之
A.问君西游何时还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浔阳江头夜送客
D.遂命酒
解析:选D 例句中的“歌”是名词作动词,“作歌”。D项中的“酒”是名词作动词,“摆酒席”;其他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是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蓬莱和方丈。
B.“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
C.“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D.“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往地方任职,一般指被贬谪。
解析:选C “《霓裳》”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六幺》不是。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 ”。
(4)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5)杜甫的《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6)杜甫在《登高》中用“ , ”两句,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抒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今人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7)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8)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 ”,表现出诗人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9)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0)《琵琶行并序》中,“ , ”是全诗的主旨句,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
答案:(1)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4)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5)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6)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7)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8)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9)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10)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甲)春日忆李白①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乙)天末怀李白④
杜 甫
凉风起天末⑤,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⑥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 ①天宝三年(744),李白遇杜甫于洛阳,深结厚谊。后李白往江东,杜甫赴渭北长安。②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④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的秦州。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至湖南。⑤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⑥魑魅: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律诗,形式规整,言简而义丰,从诗题来看都表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
B.甲诗开头四句从诗坛地位、思想情趣、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高度评价。
C.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对友人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
D.乙诗颈联,一“憎”一“喜”道出的是自古以来才智人士总是命途多舛的共同命运。
解析:选C C项,“乙诗首句以秋风比兴”错误,以秋风起兴,没有比喻。故选C。
7.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解析:甲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渭北春天树”是实,杜甫此时在渭水;“江东日暮云”是虚,诗人联想起李白在江东的场景;当诗人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诗人之时。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乙诗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以秋风起兴,这是实写。次句不言自己的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而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是虚写。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仍难平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参考答案:①甲诗颈联既有对诗人身处渭北所见实景“春天树”的描绘,也有对李白身处江东远望“日暮云”的虚景想象,从两处着笔,虚实结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②乙诗首联以实写秦州秋凉起兴,由此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下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B.首联下句中的“带露浓”,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写诗人在林间小路上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有听到道院打钟的声音传来。
D.本诗含蓄蕴藉,比如用“时见鹿”反衬不见人,因为鹿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
解析:选D D项,“以‘不闻钟’暗示道士化缘去了”错误,从诗中来看,“溪午不闻钟”是写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能看出“道士化缘去了”。“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故选D。
9.颈联中“分”“挂”两字的运用,妙在何处?
答:
解析:颈联写的是诗人来到道院前时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既写出了野竹的高大,可刺破空中的云气,也表现了云霭的浓重;原本是静景,一个“分”字,化静为动。“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挂”字写山泉像是挂在山峰上,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山泉下泻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从作用上看,这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突出了戴天山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参考答案:①“分”字,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②“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③两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②,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 ①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周武王死,子成王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后事实证明,周公对成王一片忠心,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设置悬念,郑重其事地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吸引读者。
B.颔联以“试玉”“辨材”为例,委婉地介绍方法,即经过时间的考验,事物的真伪终会呈现。
C.颈联反面举例,直接说明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D.尾联是全诗关键句,通过反问发人深思,如果不用时间来考验,如何能辨别真伪呢?
解析:选C C项,“直接说明”表述错误,颈联反面举例,应该是“委婉表达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故选C。
11.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
答:
解析:颔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意思是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后来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但后来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尾联“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
参考答案:①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借“试玉”“辨材”来劝说朋友人才是要经受时间考验的;②对现实的不满之情,借“周公流言”“王莽谦恭”的典故表达对当局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③对真理的坚定信念,诗人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澄清事实、辨明真伪的一天,自己与友人的被贬之冤也会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