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提分2 论证分析题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提分3 观点推断题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精练提分1 巧答选择题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精练提分2 准答主观题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2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板块1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展开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真题开路·点迷津
2 导图重温·锁要点
3 明确考情·补短板
一、(2021 ·课标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否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
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张冠李戴,混淆概念。“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是“中国目录学”的特点,姚名达认为这样“反觉辞费”,正是他所反对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这个问题”指的是中国目录学通常的叙述方法,“见仁见智”并未表明“需要反思”。结合后面“但我们对他(姚名达)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对姚名达的方法给予了鲜明的肯定。“对比”的说法也不正确,文章举吕绍虞的著作,是为了说明有用“断代法”写目录学史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二、(2021 ·课标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查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误,原文第四段说即便是单篇文本“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 ,第五段“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深入解读”可见,即使是单篇文本也可以选择远读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故选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误,从“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来看,是为了证明计算机不能理解文本内容,数字人文仍离不开人的阅读,从而“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故选A。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错误,根据原文“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
C项,“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是“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而非“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故选D
突破四障碍、快速读懂论述类文本
1.注意材料选取。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课标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2021年课标全国甲卷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2020年课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2020年课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
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课标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21年课标全国乙卷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2018年课标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课标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时代感强的材料。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2020年课标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2020年课标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2021年课标全国乙卷阅读材料涉及“数字人文”,紧扣时代主题,让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
一轮复习让你读到“点”上,二轮复习助你选到“位”上。阅读论述类文本,要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准确抓住有效信息。二轮复习帮助你精准提炼信息、有效推断信息,向满分迈进。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为此考生需优化阅读步骤,强化选项审读和验证的意识。具体来说,要落实好以下问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微课5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3板块现代文阅读专题1微课5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PPT课件,共2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3现代文阅读专题1微课5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3现代文阅读专题1微课5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课件,共26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学案二,学案三,重难特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