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学年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课时练习1
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空气的成分 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空气的成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2章 2.2空气的成分 课时练习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2.A、B、C、D四个集气瓶内分别装氢气、氧气、氮气、空气。为了区别这四种气体,某学生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四个瓶内,发现在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D瓶内木条熄灭,则A、B、C、D依次是( ) A. 氮气、氢气、氧气、空气 B. 空气、氧气、氢气、氮气
C. 氢气、氧气、氮气、空气 D. 氧气、氢气、空气、氮气3.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有气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B. 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以作燃料
C. 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D. 氮气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4.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45mL的18mm×180mm的试管、量程足够大的针筒注射器等实验器材(如图),将白磷放入试管后,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实验中,可以观察到活塞从原来的15mL刻度处慢慢向左移动到约( ) A. 3mL刻度处 B. 4mL刻度处 C. 5mL刻度处 D. 6mL刻度处5.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燃烧实验完毕后,测量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若集气瓶的容积为200mL,则应该选用的量筒的体积为( ) A. 200mL B. 25mL C. 50mL D. 100mL6.节日期间,商场里顾客很多,有顾客感觉到闷热缺氧,此时商场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能是( ) A. 1% B. 19% C. 25% D. 78%7.成年人每分钟约需要吸入8L氧气,那么一昼夜需要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为( ) A. 11470L B. 55000L C. 11520L D.L8.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B. 液氮可用作冷冻剂
C.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
D. 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9.空气的成分:①氧气;②氮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10.“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其中含有70%的氮气、20%以上的氧气,还有二氧化碳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 燃着的蜡烛在“人造空气”中会熄灭
C. 可以利用红磷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人造空气”中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11.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物质R应该选用( ) A. 铁片 B. 硫粉 C. 木炭 D. 红磷12.最早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是( ) A. 瑞典化学家舍勒 B.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C. 英国化学家拉姆赛 D. 瑞典化学家瑞利13.苏州博物馆采用“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机”来处理和保护文物。即将文物置于该机器内,三天后氮气浓度可达99.99%;再密闭三天左右,好氧菌、厌氧菌和丝状霉菌都被杀灭。下列有关氮气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常状况下氮气易溶于水 B. 氮气不能供给呼吸
C. 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 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14.如果没有空气,下列运动无法进行的是( ) A. 跑步 B. 跳伞 C. 跳绳 D. 跳远15.空气的成分主要有:①氮气②氧气③稀有气体④二氧化碳。按体积分数由小到大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 A. ②①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②③①二、多选题(共2题;共6分)16.化学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深刻的化学学科的变革。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玻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见图)。 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 两个实验中,曲颈瓶内汞的表面都变为黑色
C. 拉瓦锡的实验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D. 拉瓦锡的实验中,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17.利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后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后,发现进入广口瓶的液体体积小于广口瓶容积的1/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实验装置漏气 B. 实验中所取的红磷不足量
C. 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 D. 燃烧红磷时插入得太慢三、填空题(共9题;共20分)18.“温控保鲜”和“气调保鲜”是两类食品保鲜技术。它们通过降低温度和改变气体成分,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 (1)干冰可用于“温控保鲜”,利用干冰的性质是________。 (2)冰箱中常用如图所示的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分离后,通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________。(选填“富氮空气”或“富氧空气”)。 19.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橡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4.7%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________。 20.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月球表面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风。 21.下列现象只有在大气中才能实现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飞机的飞行 ②鸟的飞行 ③放风筝 ④使用降落伞 ⑤发射火箭 ⑥晚上看到流星划过天空22.如图表示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1)图中A为________ 。 (2)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空气是混合物
B.图中的其他成分指的是稀有气体
C.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熔点不用,可以分离出A和B
D.电流通过充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
E.B气体是一种可燃性气体23.空气中含有________,通电后含有这些气体的电光管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气体占空气体积分数的________。小包装糕点类食品中常充入氮气延长食品保质期,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4.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什么成份有关: (1)酥松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变软:________。 (2)蜡烛燃烧:________。 25.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的成分。 (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天然资源,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3)炸脆的食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4)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看到表面有一层白膜, 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 26.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先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气体的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后立即关闭活塞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4%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约是________。 四、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6分)27.为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明按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他认为误差主要由实验装置造成,于是改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在量筒内加入100mL的水;③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使瓶内空气体积为250mL;④在燃烧匙内放入过量的红磷,塞紧瓶塞,关闭止水夹,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⑤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65mL。(1)小明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该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 (2)与图甲装置相比,图乙装置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________。 (3)根据本实验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 小明发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查阅资料发现,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28.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图示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________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选填“V1-V2”“V1-V3”或“V2-V3”)。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所占比例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39%,二氧化碳约占0.031%,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因此a为氮气、b为稀有气体,c为氧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各种气体的特点和性质分析判断。
【解答】A瓶内木条燃烧状态不变,说明气体的成分与空气相同,也就是空气;
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旺;B瓶内木条燃烧变旺,说明里面为氧气;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C瓶内气体燃烧,还时有爆鸣声,说明里面为氢气;
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瓶内木条熄灭,说明里面为氮气。
那么四种气体依次为:空气、氧气、氢气和氮气。
故选B。3.【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和各种气体的特点与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稀有气体虽然含量极少,但是可以做保护气,充入灯泡,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A错误;
B.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不能自己燃烧,因此不能作燃料,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D.氮气可以用于生产氮肥,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故D正确。
故选D。4.【答案】 D 【解析】【分析】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装置内气体的总体积减小,而试管内氧气减小的体积恰好等于注射器内活塞向左移动减小的体积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试管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1/5,即氧气的体积为:45ml×=9ml;
当反应结束且冷却后,注射器内活塞向左移动而减小的体积数为9ml;
此时活塞对准的刻度为:15ml-9ml=6ml。
故选D。5.【答案】 C 【解析】【分析】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21%;量筒的最大测量值要比被测的体积稍大即可,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集气瓶的容积为200mL,则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大约为200mL×21%=42mL,所以选择50mL的量筒,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6.【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这时人感觉比较舒适;顾客感觉到闷热缺氧,则此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应略小于21%,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7.【答案】 B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计算出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再乘以时间计算出一昼夜吸入空气的体积。
【解答】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21%;
那么成年人每分钟吸入空气的体积:;
一昼夜的分钟数:60min×24=1440min;
那么一昼夜吸入空气的体积大约为:40L/min×1440min=57600L;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8.【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
【解答】A.空气中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它们可以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液氮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用作冷冻剂,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按体积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1%,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空气中的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9.【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所占比例分析判断。 【解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6%,则按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
故选B。10.【答案】 C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和组成分析;
(2)根据蜡烛在空气中是否能够燃烧判断;
((3)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方法判断;
(4)氧气的浓度过大,会引起氧中毒。
【解答】A.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人造空气”中氮气约占70%,因此“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较低,故A错误;
B.空气中氧气约占21%,而“人造空气”中氧气约占20%,比较接近,因此蜡烛可以在“人造空气”中燃烧,故B错误;
C.将集气瓶用导气管与烧杯中的水相连,在集气瓶内点燃红磷消耗氧气。当反应结束且恢复室温时,流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就是其中氧气的体积,故C正确;
D.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但是氧气浓度过大,会引起氧中毒,故D错误。
故选C。11.【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设计思想分析即可。
【解答】广口瓶中物质燃烧消耗氧气,当恢复室温时,由于瓶内气压减小,于是烧杯内的水会流进瓶内,而进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据此可知,本实验选择的物质的燃烧产物不能为气体。
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硫粉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A、B、C不合题意;
红磷燃烧生成白色固态五氧化二磷,故D符合题意。
故选D。12.【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分析即可。 【解答】A.舍勒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故A不合题意;
B.拉瓦锡是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拉瓦锡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空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故B符合题意;
C.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发现氦、氖、氩、氙、氡等稀有气体,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故C正不合题意;
D.瑞利是从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中发现了氩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13.【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A.通常状况下氮气不易溶于水,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氮气不能供给呼吸,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高浓度氮气可抑制菌类的生长,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14.【答案】 B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运动与空气是否有关即可。
【解答】跑步、跳绳和跳远,都与空气无关,故A、C、D错误;
跳伞时,人和伞之所以不会直接撞向地面,是因为受到空气的阻力,故B正确。
故选B。15.【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体积分数的知识解答。 【解答】在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因此体积分数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顺序是:④③②①,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二、多选题16.【答案】 C,D 【解析】【分析】根据对玻义耳和拉瓦锡实验的过程、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玻义耳的实验中装置不是密封的,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
B.在加热的条件下,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色氧化汞粉末,不是黑色的,故B错误;
C.拉瓦锡的实验中,停止加热冷却后测定,密闭容器内的气体减少约五分之一,这部分气体能供给呼吸又能支持燃烧,拉瓦锡将其称为氧气,剩余的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将其称为氮气,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故C正确;
D.在加热的过程中,金属汞与装置内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固体,随着氧气的消耗,玻璃钟罩内液面逐渐上升,当氧气被完全消耗后,液面不再上升,故D正确。
故选CD。17.【答案】 C,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的原因对实验测量结果的影响,哪个对结果没有影响,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如果实验装置漏气,外面的氧气会不断进入瓶内,导致进入瓶内的水偏少,故A不合题意;
B.如果实验中红磷不足,那么瓶子中的氧气就不能完全反应,导致进入瓶内的水偏少,故B不合题意;
C.实验前没有将弹簧夹夹紧,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会从导管口溢出,那么常温下时瓶子中的空气减少,必然导致进入瓶子中的水体积大于 , 故C符合题意;
D.如果燃烧红磷时插入的太慢,瓶子中的空气会受热从瓶口溢出,常温下瓶中的空气减少,必然导致进入瓶子中的水体积大于 , 故D符合题意。
故选CD。三、填空题18.【答案】 (1)升华吸热
(2)富氮空气 【解析】【分析】(1)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以制造低温;
(2)食物腐败,必须有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如果能够减小或除去氧气,那么保鲜时间肯定延长。 【解答】(1)干冰可用于“温控保鲜”,利用干冰的性质是升华吸热。
(2)冰箱中常用如图所示的膜分离技术实现“气调保鲜”。分离后,通入冰箱保鲜室内的气体是富氮空气。19.【答案】 3∶7 【解析】【分析】空气中就含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那么氧气的体积就等于通入氧气的体积与空气中氧气体积之和,根据列出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设通入氧气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x,
那么得到: ×100%=44.7%,
解得:x=30mL;
则通入氧气后量筒体积为30mL,通
入空气的体积为100mL-30mL=70mL,
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比约是30mL∶70mL=3∶7。20.【答案】 没有;没有 【解析】【分析】根据月球表面的环境情况分析。
【解答】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没有风。21.【答案】 ①②③④⑥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哪个与大气有关,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①飞机的飞行,依靠机翼上下两个表面大气产生的压强差,故①符合题意;
②鸟的飞行,依靠翅膀和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故②符合题意;
③放风筝,依靠空气对风筝产生的举力,故③符合题意;
④使用降落伞,依靠空气产生的阻力,故④符合题意;
⑤发射火箭,利用反冲原理,可以离开空气,故⑤不合题意;
⑥晚上看到流星划过天空,为陨石与空气摩擦所致,故⑥符合题意。
那么只有在大气中才能实现的是:①②③④⑥。22.【答案】 (1)氮气
(2)A,D 【解析】【分析】(1)在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约占1%;
(2)①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②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判断;
③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而液化时的温度称为沸点。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可以将它们从空气中分离出来;
④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分析;
⑤根据氧气的性质判断。
【解答】(1)在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氮气约占78%,因此A为氮气,B为氧气;
(2)A.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等组成,肯定是混合物,故A正确;
B.图中的其他成分指的是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故B错误;
C.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用,可以分离出A和B,故C错误;
D.电流通过充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时,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光,故D正确;
E.BE.B气体是氧气,它只能支持燃烧,而本身不能燃烧,故E错误。
故选AD。23.【答案】 稀有气体;0.94%;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析】【分析】(1)空气中氧气约占21%,氮气约占78%,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和其他其它约占0.06%;
(2)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常温下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解答】(1)空气中含有稀有气体,通电后含有这些气体的电光管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气体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94%。
(2)小包装糕点类食品中常充入氮气延长食品保质期,主要原因是: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24.【答案】 (1)水蒸气
(2)氧气 【解析】【分析】(1)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饼干吸收水蒸气后会变得松软;
(2)蜡烛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1)酥松的饼干在空气中放置久了会变软:水蒸气。
(2)蜡烛燃烧:氧气。25.【答案】 (1)氧气
(2)氮气
(3)水蒸气
(4)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1)动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氮肥中都含有氮元素;
(3)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也是下雨和出现露珠的主要原因;
(4)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1)小白鼠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含有氧气。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天然资源,说明空气中含有氮气。
(3)炸脆的食物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4)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看到表面有一层白膜, 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26.【答案】 3:7 【解析】【分析】本题应考虑氧气的总体积应是通入的氧气的体积加上通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的体积,才能表示氧气的浓度44%,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考虑到空气中也含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氧气的总体积应是通入的氧气的体积加上通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的体积;然后根据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44%,列等式进行计算. 【解答】本题学生做起来有点难度,要考虑空气中也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设通入氧气后量筒内水的体积为x,解得x=30mL,通入氧气后量筒体积为30mL,通入空气的体积为100mL-30mL=70mL,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约3:7四、实验探究题27.【答案】 (1)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
(3)14% 【解析】【分析】(1)在图甲中,用双手捂住广口瓶,里面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会从导气管口溢出。如果在导管口处看到气泡,那么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图甲中,需要先将红磷点燃,再放入广口瓶,这段时间内会造成里面的空气溢出;而图乙中,红磷靠电烙铁点燃,无需打开瓶口,可以避免空气外溢,影响测量结果;
(3)量筒内减少水的体积等于广口瓶内氧气的体积,据此计算出氧气体积,并根据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即可。
【解答】(1)小明按图甲装置进行实验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用手紧握广口瓶外壁,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与图甲装置相比,图乙装置中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造成实验误差;
(3)反应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00mL-65mL=35mL,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14%。28.【答案】 (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3)V1-V3 【解析】【分析】(1)红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集气瓶内气压下降,而燃烧时放出热量会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因此气压的变化△p=p升-p降。因为气压是升高的,所以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增大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红磷燃烧结束后,瓶内的温度比较高,要等到瓶内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再打开活塞,这时流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才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
(3)只有集气瓶内水面和右边容器内的水面相平时,集气瓶内的气压才等于标准气压,然后根据集气瓶内减少的气体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所经历的时间。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标准气压下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V1-V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土壤与植物同步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土壤与植物 课时练习,淡溪杨梅是乐清的特色农产品,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学华师大版第3章 阳光3 阳光的组成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阳光的组成 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操作,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空气的存在课后复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 空气的存在 课时练习,促使空气水平运动的主要因素是,有关大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大气压的是,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