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word版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十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
1. 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
B. 我们现在所用的物理课本长度约为26dm
C. 一个中学生的正常体温约为39℃
D. 初中生跑200m所需的时间约为10s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人们是通过音调辨别出钟声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前句是以青山为参照物
C.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后句是光的折射现象
D.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水能够传声
3.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 图乙中,水瓶中灌入的水越少,敲击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 图丙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次声波回声定位
D. 图丁中,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声源处减弱”控制噪声
4.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水中倒影 B. 铅笔“折断”
C. 小孔成像 D. 日食形成
5. 医护人员所戴的护目镜容易起水雾,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与下列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
A. 玻璃上的“冰花”
B. 嘴里呼出“白气”
C. 湿衣服变干了
D. 雪人直接变小
6. 下列对光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 甲图: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乙图:说明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丙图: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多种色光
D. 丁图: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 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沿直线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分别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b的速度越来越大
B. a通过的路程比b长
C. 在第1s末时两物体相距1m
D. 以a为参照物,b向东运动
8.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蜡烛A的像更完整
B. 使用相同的蜡烛A、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 眼睛应从蜡烛B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 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3.0分)
9. 如图是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的图片。他按照当地习俗,敲响三声木鼓:“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其中鼓响是由于木鼓______ 产生的;声音是通过______ 进入现场村民耳朵的。
10.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______m/s;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______。
11. 在《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剑相对于河岸是______ 的,而剑相对于船是______ 的.
12.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3:2,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1,则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______,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运动。
13. 下图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次声音的声波图,两次声音的音调______,响度______。(均选填“相同”或“不同”)
14. 寒冷的季节,玻璃窗上会出现“窗花”,它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形成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白气”,它是水蒸气______形成的。(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5. 夜晚在教室玻璃窗上看到自己的像,这是因为光的______ 而形成的,这个像是一个正立的______ (填“实”或“虚”).
16. 光的三原色是红、______、蓝;电影银幕是用粗糙白布制成的,能使照射到它上面的光发生______反射。
17. 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面上升到高空的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将______,密度将______。(以上两空均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8. 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某人的质量是60㎏,他的体积大约为______m3.假如他登上月球,他的质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 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0. 在如图中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相对应的折射光线。
21. 在如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2.0分)
22. 图甲是小明在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____℃。
(2)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冰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______。
(3)第4min时它处于______态;
(4)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加热,在DE段时,试管中的水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处于沸腾状态;由图可知当地大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按图乙安装器材时,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______。
(3)当三者处于图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为_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透镜成像和此相同的是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
(4)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的环境应该______(选填“较暗”或“较亮”)一些;蜡烛烧短后,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移动。
24. 小田利用天平、量筒测量盐水密度,操作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______调平衡螺母。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水,将烧杯放在天平的______盘,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234.4g,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丙,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cm3。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______g,盐水的密度为______kg/m3。
(4)小田还想测量苹果密度,但量筒被摔坏了,于是他用如下方法进行测量:
①用天平测出苹果的质量为m;
②将苹果轻轻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如图丁),用容器接住溢出的水,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m水;
③由于溢出的水是苹果放入烧杯中所挤出的,所以用以上条件表示溢出水的体积V为______(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当作苹果的体积;
④苹果的密度表示为ρ苹果=______(用已知量的数学表达式表示);
⑤此方法测的苹果密度比实际值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0分)
25. 我国南极科考队的一艘测量船,以10m/s的平均速度前往距离基地144km远的海域进行探测。
(1)到达目的地后,科考人员将向海底垂直发射______(选填“声音”、“超声波”、“次声波”)以测量海底深度。
(2)测量船到达目的地需要多少小时?
(3)如图所示,从发射到接收所用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为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取1500m/s)
26. 一只容积为300cm3的瓶子中已经装有180g的水,一只口渴的乌鸦投了20块大小相同的小石块(小石块不吸水),水面刚刚好上升到瓶口,已知每块小石块的质量为15g,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
(1)瓶内水的体积;
(2)瓶内小石块的总体积;
(3)小石块的密度。
一个铝球质量为54g,体积为50cm3,(已知ρ铝=2.7×103kg/m3),
(1)试通过计算判断该铝球是空心还是实心?
(2)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3)若在该球空心部分注满某种液体后,球的总质量为84g,则所注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10个鸡蛋的质量大约1斤,而1斤=500g,所以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一根筷子的长度约25cm,物理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2.6d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不符合实际;
D、初中生200m跑的时间一般在35s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
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答案】D
【解析】解:
A、“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根据音色判断出的,故A错误;
B、以“乘客”为参照物,“乘客”和“青山”之间的发生位置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是以乘客为参照物,故B错误;
C、“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此题通过诗句考查了音色、相对运动、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平时要注意区分。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将所学知识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3.【答案】A
【解析】解: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也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
B、图乙中,水瓶中灌入的水越少,敲击时就越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就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故B错误;
C、图丙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故C错误;
D、图丁中,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固体可以传声、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了这点;
(2)相同的力度敲击水瓶,水瓶中灌入的水越少,就越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就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
(4)防治噪声的途径有:(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是一道声现象的综合题,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对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平静水面上景物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铅笔上反射的光线是从水中斜着射向空气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看时,看到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形成的铅笔的虚像,比铅笔的实际位置要浅些,所以感觉水中的铅笔向上折断了,故B正确;
C、小孔成像,成的是物体倒立的像,像之所以是倒立的,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日食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5.【答案】B
【解析】解: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液体小水滴。
A、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直接变小,是固态冰雪变为气态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6.【答案】C
【解析】解:A、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不是虚像,故A错误;
B、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B错误;
C、白光由七色光组成,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偏折角度不同,所以被分解成七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只要是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1)小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
(2)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3)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
(4)不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本题考查对简单光现象的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小孔成像、近视远视的矫正、光的色散、两种反射等。
7.【答案】C
【解析】解:通过甲乙两图可知,甲图是a物体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a=3m/s,乙图是b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时间为2s时,路程是4m,所以b物体的速度vb=sbtb=4m2s=2m/s,
A、b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2m/s不变,故A错误;
B、a、b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公式s=vt可知,要想知道运动路程的长短,还需要知道运动时间,故B错误;
C、在第1s末,a物体运动的路程:
sa=vat=3m/s×1s=3m;
在第1s末,b物体运动的路程:
sb'=vbt=2m/s×1s=2m;
第1s末时两物体相距:
△s=sa-sb'=3m-2m=1m,
即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沿直线向东运动1s末时两物体相距1m,故C正确;
D、a、b两个物体同时同地沿直线向东运动,va>vb,所以以a为参照物,b向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v-t图象中,若图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t图象中,若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图象可得出物体a、b两个物体的速度;
(2)利用公式s=vt分析ab通过的路程;
(3)根据公式s=vt分别求出a、b两物体第1s末运动的路程;
(4)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要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本题主要考查了v-t图象和s-t图象的辨别,从图象得到所需的物理量。
8.【答案】B
【解析】
解:
A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蜡烛 A 一侧能看到蜡烛 a 的像,同时还能看到蜡烛 B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 A 错误;
B 、选择大小相同的蜡烛 A 、 B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 B 正确;
C 、寻找蜡烛 A 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A 一侧观察,在蜡烛 B 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 A 的像,故 C 错误;
D 、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 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从而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 D 错误。
故选: B 。
【分析】 (1) 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像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 选择大小相等的蜡烛 A 、 B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 眼睛在 A 的一侧观察;
(4) 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9.【答案】振动 空气
【解析】解:鼓响是由于木鼓振动产生的。
木鼓和现场村民之间是空气,木鼓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村民耳朵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本题通过习主席敲击木鼓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体现了生活处处皆物理。
10.【答案】3.0×108 热胀冷缩
【解析】解:(1)光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0×108m/s;
(2)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3.0×108;(2)热胀冷缩。
(1)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0×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速度、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属于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牢记。
11.【答案】静止;运动
【解析】解:以河岸为参照物,剑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故剑是静止的;
而剑与船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剑是运动的,所以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本题除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物理知识外,还要对《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有所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
12.【答案】8:3 西
【解析】解:已知两车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s甲s乙=41,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为t甲t乙=32,
根据v=st可知,速度之比为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41×23=83;
由于乙车的速度要小于甲车的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向西运动的。
故答案为:8:3;西。
根据两车间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车的速度之比;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就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有变化为运动;没有变化为静止。
本题考查了求速度之比、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知识,要熟记。
13.【答案】不同 相同
【解析】解:由图可知,甲、乙两音叉的波形振动的快慢不同,因此音调不同;甲在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多,故甲的音调高,甲乙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
故答案为:不同;相同。
(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14.【答案】凝华 液化
【解析】解:窗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水烧开以后,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温度降低了,水蒸气液化,形成了小水珠,所以看到了“白气”。
故答案为:凝华;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本题考查凝华和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15.【答案】反射;虚
【解析】解:夜晚的玻璃窗相当于一块平面镜,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现象,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反射;虚.
此时的玻璃相当于一块平面镜,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是利用光的发射形成的
此题考查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
16.【答案】绿 漫
【解析】解: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电影银幕是用粗糙白布制成的。是为了让光线射到上面发生漫反射,让各个地方的人都能看到画面。
故答案为:绿;漫。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表面粗糙的反射面,光线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漫反射的特点,以及色光三原色的认识和了解,光的三基色需要牢固记忆和掌握;色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17.【答案】不变 变小
【解析】解:气球升空过程中,只是位置的改变,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
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气球升空过程中,气球外的气压减小,为保证内外压强相等,所以球的体积增大来减小球内压强,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
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状态、形状、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②气体的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③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本题通过氢气球升空的过程中,考查了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质量一定时,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密度越小等知识点。
18.【答案】0.06;不变
【解析】解:
(1)由题知,人体的密度ρ≈ρ水=1×103kg/m3,
根据ρ=mV得人的体积:
V=mρ=60kg1×103kg/m3=0.06m3。
(2)他登上月球,位置变化、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0.06;不变。
(1)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用人的质量除以水的密度即为其体积。
(2)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理解并记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19.【答案】2.50
【解析】解:
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cm对齐,估读为3.5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0cm-1.00cm=2.50cm.
故答案为:2.50.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初中物理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的使用,但没有特殊说明,只有刻度尺的读数要有估读值,其它只要读到准确值即可.
20.【答案】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由此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解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1.【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本题考查了如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时,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就能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2.【答案】-4 晶体 吸热 不变 液 不是 等于
【解析】解:(1)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刻度线以下是零下,所以此时的示数是-4℃;
(2)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晶体熔化时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3)由图丙可知,1~3min是熔化过程,4min熔化结束,处于液态;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水的沸点是100℃,当地大气压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4;(2)晶体;吸热;不变;(3)液;(4)不是;等于。
(1)读数时,要先认清分度值,然后看液柱所对应的示数;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熔化完后处于液态;
(4)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能继教吸热;沸腾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沸腾的特点,属于基础题。关键掌握晶体熔化和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23.【答案】10.0 同一高度上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较暗 上
【解析】解:(1)根据焦距的定义,由甲图可知,f=30.0cm-20.0cm=10.0cm;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的环境应该较暗一些;
由于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所以蜡烛烧短后,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上;(3)倒立;放大;投影仪;(4)较暗;上。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个点是凸透镜的焦点,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凸透镜的焦距;
(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4)因为要观察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所以实验环境越暗,观察效果越好;
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原理,物体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24.【答案】左 左 60 72.6 1.21×103 m水ρ水 mρ水m水 偏大
【解析】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图甲中指针右偏,将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动,使天平横梁平衡;
(2)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水,将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60mL=60cm3;
(3)烧杯与剩余盐水的质量:m=100g+50g+10g+1.8g=161.8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234.4g-161.8g=72.6g,
盐水的密度:
ρ=m'V=72.6g60cm3=1.21g/cm3=1.21×103kg/m3;
(4)苹果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
V=V水=m水ρ水,
苹果的密度为:
ρ苹果=mV=mm水ρ水=mρ水m水;
由于溢出水时烧杯的外壁沾着水,使得测量的溢出水的质量偏小,测量的苹果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mV知知测量的苹果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左; (2)左;60;(3)72.6;1.21×103;(4)m水ρ水;mρ水m水;偏大。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
(2)按“左物右码”放置物体和砝码;量筒中盐水的体积等于盐水凹面对应的刻度值;
(3)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
求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盐水的密度;
(4)测量苹果的密度时,要测量苹果的质量和体积;
测量苹果的体积: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
由于溢出水时烧杯的外壁沾着水,使得测量的溢出水的质量偏小,测量的苹果的体积偏小,根据密度公式判断出测量的苹果密度的偏差。
本题的最后一个小题的关键在于测量苹果体积的方法: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
25.【答案】超声波
【解析】解:(1)由于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等特点,故科考人员将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来测量海底深度;
(2)测量船行驶的速度v1=10m/s=36km/h,
由v=st可知,测量船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t1=s1v1=144km36km/h=4h;
(3)超声波传播的速度v2=1500m/s,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时间t2=4s;
由v=st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路程:s2=v2t2=1500m/s×4s=6000m;
则海底的深度:h=12s2=12×6000m=3000m。
答:(1)超声波;
(2)测量船到达目的地需要4小时;
(3)海底的深度为3000米。
(1)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的优点;
(2)知道测量船的速度和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测量船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时间;
(3)知道超声波传播的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海底的深度为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
本题是回声测距问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海底的深度为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解:(1)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0g/cm3,则瓶内水的体积V水=m水ρ水=180g1.0g/cm3=180cm3;
(2)瓶内小石块的总体积V石=V瓶-V水=300cm3-180cm3=120cm3;
(3)小石块的总质量m石=20×15g=300g,
小石块的密度ρ石=m石V石=300g120cm3=2.5g/cm3。
答:(1)瓶内水的体积为180cm3;(2)瓶内小石块的总体积为120cm3;(3)小石块的密度为2.5g/cm3。
【解析】(1)已知水的质量,利用公式V= mρ计算水的体积;
(2)利用排水法石块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瓶中水的体积;
(3)先求出小石块的质量,然后利用ρ= mV计算石块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利用排水法求体积、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掌握。
27.【答案】解:
(1)由ρ=mV可得,铝球的实心体积:V铝=m铝ρ铝=54g2.7g/cm3=20cm3,
因为V铝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共4页。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卷,文件包含第1课时初步认识比热容pptx、加热水和煤油mp4、比较水沙石的比热容mp4、比较金属的比热熔冰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mp4、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对比swf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作图,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