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模拟专项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 蝉
【南宋】王沂孙①
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饮露身轻,吟风翅薄,半剪冰笺谁寄。凄凉倦耳。漫重拂琴丝②,怕寻冠珥③。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
残虹收尽过雨,晚来频断续,都是秋意。病叶难留,纤柯易老,空忆斜阳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鬓影参差,断魂青镜里④。
【注】①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南宋会稽人,宋亡后,任元庆元路学正。其词以咏物见长,多故国之思,辞情哀苦。②漫:不要。拂琴丝:《后汉书·蔡邕传》有“弹琴者见螳螂捕蝉,而形诸琴”的典故,琴声中透着杀机。③冠珥:古代官帽上的饰物。④《古今注》:“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1.“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中“__________”字是全词的词眼。总览全词,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______________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
2.陈廷焯说:“咏物词至碧山,可谓空绝千古,然亦身世之感使然,后人不能强求也。”简析这首词是怎样借蝉写人的。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1.《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______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一不可。
2.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②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②小桥:后汉乔玄次女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所恋歌女。
1.在词的下片中,词人含蓄地隐藏了两个时间跨越,从______到______,从______到______,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2.结合词句简析本词蕴含的复杂“客怀”。
四、
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
[南宋]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1.词的上阕写人,开篇即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友人形象,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原文)两个细节,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
2.清代文学家刘熙载的《艺概》中评价本词“旨正而语有致”,即辞谐而意甚庄。请对此加以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玲珑四犯·钱塘舟中听桂香女士琵琶
姚燮
画桨柳心,凉篝烟隙,时光如许须醉。拢弦声乍动,满座飞蛾翠。弦耶一条条碎。是愁耶、一声声泪。万里思乡,三秋惜别,多少客无寐。
开帘望、江天霁。有江云曳鸟,江月窥水。树深孤塔出,沙远群山媚。西陵①明夜疏篷枕,定有梦、依依来此。怀未已,听残响、泠泠又起。
【注释】①西陵,即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
1.上片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桂香女士高超的琵琶技艺。
2.姚燮认为“以言之纡回往复者达之,然后谓之词”,试分析整首词是如何曲折迂回地表达词人的乡愁?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宋]圆禅师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1.从字数上看,本词属于__________。词中的钓客是一个__________形象。
2.结合全词分析“自”“懒”字的表达效果。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芭 蕉 新 竹
(宋)张载 (清)郑燮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①暗已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②。
【注】①新心:新长出的芭蕉心。②凤池:这里指周围生长竹子的池塘。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常见的______;“龙孙”的意思是______。
2.两首诗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理诗“无意明理而暗与理合”的艺术特征。请比较它们在哲理表达上的异同之处。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昆阳二首·其一
〔金〕元好问
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
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
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
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
注:元好问为金末并州人。
1.本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意象暗示战争。
2.本诗是如何表达忧伤沉痛的感情的。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龛
(唐)杜甫
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①。”
苦云“直簳②尽,无以充提携。”奈何渔阳骑③,飒飒惊蒸黎④。
【注】①梁齐:指今河南、山东一带,当时与叛军作战的主要地区。②直算:可作箭干的竹子。③渔阳骑:指安、史叛军,其部属皆渔阳突骑。④蒸黎:指百姓。
1.起首四句,诗人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的_____;接下来四句,则描写天气的______与异常。
2.有人认为此诗看似两截诗,其实浑然一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吴江舟中
[清]叶大庄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械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1.全诗以______为线索,写出秋夜江上所见所闻,诗中“_____”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2.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描绘“秋声”的。
参考答案:
一、1.惊;蝉鸣(蝉声)
2.①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②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③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④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蝉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凉的身世。⑤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蝉词,“绿槐千树西窗悄,厌厌昼眠惊起”描写了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动作和心境,下句“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蝉的形象和习性,“短梦深宫,向人犹自诉憔悴”借蝉鸣自诉心声。让词人从昼眠中起身的是蝉鸣(蝉声),正是这蝉鸣(蝉声)使词人心“惊”而起身,从而借蝉抒情。可见,“惊”字是全词的词眼。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用蝉的特点喻人的特点。“饮露身轻,吟风翅薄”描写蝉的形象和习性,蝉“饮露”“吟风”的习性喻指人的高洁品质,表达了甘于淡泊和固守高洁的节操。
②借蝉的典故抒发人的情感。由蝉引发联想,“漫重拂琴”“怕寻冠珥”两句用典,“漫”“怕”二字表达词人不愿再蹈危机、再履官场之意。
③借蝉鸣(拟人)自诉心声。“短梦”形容蝉生命短暂,“诉憔悴”以蝉拟人,形容蝉鸣声凄切,以蝉生命的短暂与叫声的凄切,抒发自己人生如梦、凄苦无人说的惶恐和悲凉。
④以蝉所处的环境喻人的处境经历。“病叶”“纤柯”“斜阳身世”写出蝉的环境凄清,蝉的末日已临,暗指自己凄凉的身世。
⑤以蝉之死引发联想与想象。“甚已绝余音,尚遗枯蜕”树枯蝉死,枯蜕尚遗,词人因此联想到满怀怨苦化为蝉的女子,“鬓影参差”,独对青镜,表达自己的节操无人理解、魂断遗恨无尽之意。
二、1. 斥鴳/蜩与学鸠 才得吹嘘身渐稳/当风轻借力
2.(1)相同点: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
(2)不同点:《纸鸢》借物喻人,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借风筝当风借力纵入高空,隐喻自己并非池中物,终将脱颖而出,崭露行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联系(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和《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蜩与学鸠极为相似。
《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写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才得吹嘘身渐稳”,明风筝得风吹助,渐渐平稳地飘飞起来。“当风”“吹嘘”喻指机遇。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可知: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而“未必碧霄因可到”《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只疑远赴蟾宫”《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
《纸鸢》中的风筝是借物喻人,写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
《临江仙》托物言志,“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是如此呢?才能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机遇,没有可以借力的风,即使一个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们,你们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样子,和你们似乎一样;但你们要知道,一旦风起,那临风飘举就是我!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
三、1. 今朝 明朝 春 秋
2.①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如“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怕”秋色,既是因为暮春时节、春色难长,也暗含家事国事皆凄然。
②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如“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垂柳勾起对熟悉的江南的回忆,而现实是客居异乡又逢节日,身世飘零,孤寂凄凉。
③感时伤世的家国之痛。如“巷陌凄凉”“空城晓角”等句,冷清的城中响起战争时用来预警的号角之声,感伤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正岑寂”是诗人当下之情感,写其此时心情寂寞,属于“今朝”;“明朝又寒食”写明天是寒食节,属于“明朝”;“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暗含着“春”“秋”两季。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诗人用一个“怕”字描写自己的心理,他担心转眼之间,梨花落尽,春天逝去,秋天到来,怕燕子问春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上片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诗歌用“旧相识”抒发自己客居异乡,看到垂柳想起江南,表达客居之愁苦。“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写诗人因为思乡而倍感惆怅,想到明朝又是寒食节,而自己漂泊江湖,不由更加孤独凄凉。
结合注释“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再分析上片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战争的号角声凄凉冷清,响在这空荡荡的城池,更加让诗人感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四、1. 耽于玩乐 换酒、呼卢
2.①“年年跃马”二句,调侃林节推将“客舍”当作“家”,实际深寓作者对他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的不满。②“青钱”“红烛”二句,将林节推纸醉金迷的生活写得力透纸背,貌似戏谑,实则对他放纵行为的鄙薄与叹惋。③“易挑”“难得”二句,将妻子的真情易得与歌妓的心事难猜进行对比,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④全词紧扣“戏”字,于篇末一扬一抑中,力劝林节推之流莫忘国难,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表达了诗人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中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的能力。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借指酒楼妓馆)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耽于玩乐,以致久客轻家。
“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换酒”“呼卢”上两个动作描写,写诗人的友人,日夜不休地纵酒浪博。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言其久客轻家,客居的日子多于家居的日子。年年驰马于繁华的都市街头,视客舍如家门而家门反像寄居之所,可见其性情之落拓。“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则具言其纵情游乐。如此描写,表面上是对林的豪迈性格的赞赏,实际上则是对林的放荡行为的惋惜。这几句诗貌似调侃、戏谑,其实诗诗人认为友人寻欢作乐、不务正事,纸醉金迷、纵酒赌博,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满、鄙薄与叹惋之情。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二句对举成文,含蓄地批评他迷恋青楼、疏远家室的错误。妻子的情义真实可靠,妓女的心意则虚假难凭。今乃舍妻子易知之真情而取妓女难凭之假意,可见是何等的荒唐了。这两句含着诗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寓庄于谐,含蓄讽刺他疏远家室、不念国忧的行为。
本诗标题是“戏呈”,其实是在调侃戏谑中寄托深沉的情感,“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更是热情而严肃地呼唤林姓友人从偎红倚翠中解脱出来,立志为收复中原建立一番功业,不要同那些妓女们混在一起,洒抛那种无聊的伤离恨别之泪。
五、1. 通感(比喻) 夸张
2.①上片先写高超伤感的琵琶声,触发了词人的无限乡愁。
②再写词人掀帘远“望”钱塘江景,一片疏朗气清之景,使得词人入景忘情,愁思渐消。(或者再转写“梦”,转而期盼自己能在枕着西陵江水透过“疏篷”对着明月之夜能在梦中再见这番景象,表现了词人入景忘情,愁思渐消)
③最后转写“响”,清脆凄然、摧人肺腑的琵琶残声,又引发了词人浓浓的乡愁,琴声不绝,乡愁无尽。整首词多次转笔,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婉转含蓄,富有层次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拢弦声乍动,满座飞蛾翠”中以“飞蛾翠”的视觉来写听觉,运用了通感修辞;“万里思乡,三秋惜别,多少客无寐”运用夸张修辞,从听众的反应角度衬托桂香女士高超的琵琶技艺。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据“弦耶一条条碎。是愁耶、一声声泪。万里思乡,三秋惜别,多少客无寐”可知,是桂香女士高超伤感的琵琶声,触发了词人的无限乡愁。
根据下片“开帘望、江天霁。有江云曳鸟,江月窥水。树深孤塔出,沙远群山媚”可知,作者打开帘幕,远望看到了钱塘江景,有江云有飞鸟,有江月倒映水中,层层叠叠的树林中孤塔显现,群山景色娇媚,一片疏朗气清之景,使得词人入景忘情,愁思渐消。
根据诗歌结尾“怀未已,听残响、泠泠又起”可知,作者的注意力又被琵琶声吸引,清脆凄然、摧人肺腑的琵琶残声,又引发了词人浓浓的乡愁,琴声不绝,乡愁无尽。
整首词多次转笔,诗歌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情婉转含蓄,情感抒发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六、1. 中调 隐士(隐者)
2.①东西南北,任我自由往来,无拘无束,三个“自”字的反复使用,突出了钓客生活的自由自在,塑造飘逸不羁的隐士形象,与“孤舟”相呼应。
②战争已止,天下太平,我却无心谋取官爵。“懒”字突出了他不屑仕途的心态,照应结尾所传达出的不拘于“浮名浮利”、超然物外的隐者心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词的体式)及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词以字数大致可分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此词六十二字,故应为中调。
由“钓客”“把孤舟为屋宅”“浮名浮利谁拘得”可看出高僧四海为家,一年到头都是羁旅生涯,以打鱼谋生,和渔樵为伍,不屑于功名利禄。故词中钓客是一个隐者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自东自西自南北”,虽然一句里有三个“自”,但读起来并不拗口,反而强烈地表达出词人的随性,东西南北,任我自由往来,无拘无束,自在逍遥。使用间隔反复法塑造了一位自在洒脱豪放不羁怡然自得的隐士形象,“孤舟”这个意象具有象征比喻义,孤舟的形象与人物相呼应。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 忽然听说干戈停止,天下太平安宁,他也懒得再去投书朝廷,谋取官爵。一个“懒”字,突出了禅师厌弃世俗名利,不想在官场仕途中汲汲追求,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心态,他此时已经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于是便将身心和外面的世界都一起放下。传达出的不拘于“浮名浮利”、超然物外的隐者心声。
七、1. 咏物诗 竹笋(新竹)
2.同:两诗都抓住景物各自特点,突出一个“新”字,揭示各自包含的哲理;
异:张诗抓住芭蕉心生长新旧相随的特点,用六个““新”字,揭示了在培养品德、学习知识上温故知新的道理;郑诗抓住“新竹高于旧竹枝”的特点,揭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或写“新竹需老干扶持,体现新旧相依、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亦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题材,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
第一个空要求填写诗歌的题材。题材与诗歌内容有关,一般包括怀古诗、送别诗、闺怨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这两首诗歌都以物为题,一为“芭蕉”,一为“新竹”,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所以属于咏物诗。
第二空,这首诗歌吟咏“新竹”,“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意思是“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这里的“龙孙”比喻新生的竹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把握诗中的哲理,然后分析两首诗歌哲理表达上的不同。
先看张诗。
这首诗歌吟咏的对象是“芭蕉”,前两句“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是讲述芭蕉成长的过程,“心尽展新枝”“暗已随”是说新的芭蕉心随着旧的芭蕉心的老去枯萎而生长;后两句“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引出“德”“知”,四句诗连用六个“新”字,由芭蕉的成长引出人的成长,劝导世人要像芭蕉那样“学新心、养新德、起新知”。
再看郑诗。
这首诗吟咏的对象是“新竹”。前两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是说“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这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意思是“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这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这首诗歌用新竹高于老竹比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以新竹是在老竹的基础上成长来比喻新生力量的成长又须老一代积极扶持。
由此可知,两首诗歌所针对的对象都呈现一个“新”的特点;不同点是二者在吟咏对象时侧重的点以及所揭示的道理。
八1. 悲笳 旌旗
2.本诗虚实结合、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感情:(1)景物渲染,“古木、荒烟、暮鸦、落日”等渲染悲凉意境,烘托心情;(2)叙述经历,“初投”“又过”,展现自己的颠沛流离;(3)对比,世路动荡和山家宁静对比,渴望宁静,厌恶乱世;(4)直抒胸臆,以酒解忧,其实忧愁更深。(答出其中两点、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高城落日隐悲笳”中“笳”为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悲笳”就是悲凉的笳声。颈联“满眼旌旗惊世路”中“旌旗”就是旗帜。这两个意象和战争有关,在边塞诗中常见,本诗中暗示战争。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古木荒烟集暮鸦,高城落日隐悲笳”是借景抒情,选取“古木、荒烟、暮鸦、落日”等萧条冷清的意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意境,烘托作者因战乱感慨国家局势的凄凉心情。
颔联“并州倦客初投迹,楚泽寒梅又过花”是叙事,交代自己的经历,根据“倦客”“初投”“又过”可知,作者一直寓居在外,辗转飘零,表达颠沛流离的凄苦之情。
颈联“满眼旌旗惊世路,闭门风雪羡山家”运用对比手法,将现实中的世路动荡和想象的山家宁静对比,一个“惊”,一个“羡”,表达作者渴望宁静,厌恶乱世之情。
尾联“忘忧只有清樽在,暂为红尘拂鬓华”直抒胸臆,想要借酒浇愁,暂时忘却自己年华已逝、功业无成。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九、1. 艰险 寒冷
2.前八句写景,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采用对话,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我为行路苦人,他们是伐竹苦人,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前四句“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所以可以填:艰险/险恶等。
第二空“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所以可以填:寒冷。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结构的能力。
前八句写景,借熊罴、虎豹、鬼、狨的声音烘托山路险恶可怕,前后左右,无非异物。接着描写天气的寒冷与异常,天寒日淡,远道绝壑,怪石四合,皆如奇鬼猛兽,森然搏人,叙写自己行路不顺。后八句“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簳尽,无以充提携’”采用对话,伐竹者手中空无所携。因采不到箭,交不了差,所以悲歌,叙写人事。看似两截,其实结构紧密。
本诗杜甫在唐乾元二年(759年)由秦州往同谷所作的纪行诗。此诗主要是写自己的经历和所见人民服徭役的痛苦。由我个体的悲伤进而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情感上推进自然。
“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中间以我听到伐竹者的悲歌而引发后面的对话,结构上也是自然流畅。
道途危苦颠沛,我为行路苦人,“无以充提携”他们是伐竹苦人,“惊蒸黎”,老百姓不得安生,共同展现社会状况,揭示安史之乱带来的时局动荡。前后两部分融合一体。
十、1. 时间 孤
2.①选材典型。作者选取多种典型的秋天声音,对大雁乌鸦的啼叫声、孤亭的曼吟声、裂帛声、落叶声,以及风声、水声等进行了描绘。②以静衬动(声),以溶溶“孤月”与点点“繁星”的寂静,衬出“秋声”的繁复与多样。③运用铺陈。写出秋声由远近飘忽不定,到“吹竹”后的“裂帛声”,再到“落叶声”的高低变化。④化用诗句。化用《琵琶行》中的“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写出了“吹竹”声音由“悄然”到“激越”。⑤采用比较。通过与笛筝之声比,与裂帛声比,更为清晰地描写出秋声的独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炼字的能力。
由诗中“孤月溶溶波底生”“二更三更”“湖灯散尽天将明”等词、句可知,这首诗全诗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秋夜江上所见所闻的;
本诗首两句“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以入夜的视觉感受,先铺叙一个秋夜宁静幽暗的环境气氛,特别是一“孤”字,为全是定下孤独、惆怅、落寞的情感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别出心裁地用浓墨点染出秋夜舟中的观感,铺陈渲染,描绘秋声,很有特色。
①在这宁静而光线暗淡的秋夜,人们的视觉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特别灵敏的,却是耳朵的听觉感受了。没有行人的水际舟中,先听到水边树木萧槭的声响;在水汀浅泽处宿夜的大雁和船桅上的乌鸦,也传来不时的鸣叫;在孤亭那边,隐隐传出悠悠吟声,细听时又分不出是笛音还是筝声;突然某处吹箫,声如裂帛;声鸣风吹,秋叶飘落在荒坟上。在“多秋声”的引导下,诗人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写了大雁、乌鸦的啼叫、孤亭的曼吟、裂帛的箫声、落叶的声响,以及风声、水声,以此诗人通过这些典型意象将秋夜的一切都通过秋声表达出来。
②作者以“孤月溶溶”和“繁星点点”来烘托出秋夜的宁静幽暗,并以此来衬托出“秋声”的繁多和多种多样,如写出了鸟鸣声、落叶声、风声、水声等等,诗人在这里使用了以静衬动的艺术手法。
③诗人在写秋声时,“秋声忽远复忽近”,“秋声”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细听”说明声音极小,而“裂帛”则说明声音极大,“秋声”高低变化无穷,这样诗人采用铺陈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听觉感受,把浓浓的秋意,强烈地烘托出来了。
④化用诗句。在“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地写出了“秋声”由“悄然”到“激越”的变化。
⑤在“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将“秋声”与笛筝的声音相比较,又与“裂帛”的声音相比较,更为清晰地描绘出“秋声”的独特之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30页。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11页。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