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展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对上面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作品都是登高怀古之作。《登幽州台歌》没有对幽州台的描写,都是登台之后的感慨;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则由所见之景引发无限感慨。
B.《登幽州台歌》起笔一句,诗人俯仰古今,感慨人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起笔一问,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万念俱灰。
C.《楚辞》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登幽州台歌》化用此句,而意境更为苍茫遒劲,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D.《三国志》记载曹操与孙权对垒时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借此表达了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古诗词中,“悠悠”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请谈谈这两首诗词中的“悠悠”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本诗写诗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用动词“问”“过”“出”“入”“_______”,写出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颔联借“征蓬”和“归雁”传达出诗人_______的内心感受,颈联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个人的情绪在_______的景象中已然消散,情感也随之升华。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与画线诗句都勾勒出了大漠图景,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大漠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杜甫在《渼陂行》诗中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此诗处处都体现出一个“奇”字。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塞外景色奇丽的特点,然后通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既勾勒出边塞风光奇特的特点,又特别突出边塞风光 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崔颢《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与本诗“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都用了一个“空”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说诗人借“空”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此诗写景凸显一个“奇”字:在“八月即飞雪”的奇特天气下,诗人通过奇妙想象,将严冬大雪比作“__________________”;又通过“冷难着”“不得控”等细节,表现出边塞天气的__________________。
8.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雁门太守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诗篇,请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不同的氛围或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第三至八句写眼前之景,有动有静:如①“_______”写的是动景,②“_______”写的是静景。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大海③______的壮丽景象。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表现了大海气势雄浑的特点。
11.巍峨的山峰、苍茫的大海,常常引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请阅读《登飞来峰》与《观沧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登山观海后各自抒发了怎样的豪情。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发挥联想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1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这首《望岳》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而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登飞来峰》,完成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这首诗的前两句,虚写___的自然之景,抒发诗人对实现自己的远大政治理想的___之情。
16.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都写到了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山”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1.B
2.《登幽州台歌》中“悠悠”表达了孤独悲苦(怀才不遇)的心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悠悠”表达了对千古兴亡(时间流逝)的感慨。
【解析】
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而B项中“起笔一问,意在神州已非大宋所有,作者已是万念俱灰”表述与此不符,“万念俱灰”的说法错误。
故选B。
2.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为: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前一句登楼眺望,用“悠悠”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孤独悲苦的心绪。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一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也表现了词人心中对时间流逝的无尽愁思,对千古兴亡的无限感慨。
3. 逢 飘零 雄浑壮阔
4.《白》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本诗两句通过描绘了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
【解析】
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
4.
本题考查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情感。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也为下文送武判官归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烘托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
本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情绪与天涯飘零的悲壮情怀。据此作答。
5.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壮观
6.“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字表达了诗人吊古怀乡,无限怅惘之情。“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中“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环境的恶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诗歌开篇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主要写雪景的奇丽,“忽如”一词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丽壮观的沙漠雪景,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
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本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环境的恶劣。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7. 千树万树梨花开(或梨花开;梨花); 奇寒(或寒冷)。
8.D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雁门太守行》第一句“黑云”比喻敌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侧面描写了当时战况严峻惨烈。这句诗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尾联表达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解析】
【分析】
7.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题空一:根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知,将大雪比作“梨花开”。
题空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表现出边塞天气的奇寒。
8.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远去的人,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运用画面传神地写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意蕴深远。
A.“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王勃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王湾的思乡之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描写了临行劝酒,蕴含朋友间的深情;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只看到江水流向天际,运用画面传神地表达了李白与友人深挚的情谊;
故选D。
9.
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前八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表现了诗人对边塞奇景的赞叹之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则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感。
《雁门太守行》:诗中侧面描写了当时战况的严峻惨烈。第一句“黑云压城”写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第二句“金鳞开”写出将士准备迎战的庄严;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暗示战争的惨烈。诗中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是宝剑的名字,代指宝剑。依据“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诗人借此诗句赞扬了将士们为报效国家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志。
10. 示例: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③吞吐日月星辰
11.《登飞来峰》中诗人登上飞来峰,抒发了自己决心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观沧海》中诗人看到大海的宏伟景象,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分析。
这几句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所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11.
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阅读和情感的分析。
《观沧海》这首诗全篇写景,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表现出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心壮志。
《登飞来峰》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12.示例:大自然仿佛是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的俊美景色都汇聚于泰山一山,巍峨雄险、神奇瑰丽的神奇壮观赋予泰山五岳独尊的美誉。泰山好像也不负造物主的恩宠,高峻的山势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把阳光切断,形成山南山北的一昏一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
13.D
14.参考:全诗扣住题目中的“望”字,随空间和角度的转移写出泰山景色的变化。首联远望,把泰山放在齐鲁大地浩渺宏远的大背景下凸显泰山的一枝独秀。颈联近望,宏观整体勾勒出山势的高峻。颔联凝望,借层云与归鸟的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尾联更是由实而虚,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写想象中的俯视,表现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2.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作答时,抓住一个“钟”字,描绘整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抓住一个“割”字,描绘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氢氧化物意象来突出泰山神奇秀美、遮天蔽日的自然景象即可。
13.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作者交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故选D。
14.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作者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颈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从整体上描绘泰山山势的高峻;颔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细望,借对“曾云”与“归鸟”的仔细观察,体现了泰山神奇缥缈的景观,令诗人着迷留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是俯视,想象登上泰山俯瞰那些显得渺小的群山的情形,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5. 旭日东升 自信乐观
16.答案示例:王诗借登高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思考,苏诗借人在山中不能真正认识山,表达了“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思考。
【解析】
【分析】
15.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诗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16.
考查对诗歌意象和主旨的理解。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作者借“山”向人们阐释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本诗作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登高远望,阐述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 这是一份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文件包含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解析版docx、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往往借助典故表情达意,古诗阅读,孔子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 这是一份北京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模拟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歌的颔联在写景中蕴含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