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第1页
    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第2页
    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高三语文巩固提升训练:文学类阅读,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老舍茶馆
    在北京的时期很短,却由不得地想起了老舍,想起他为什么沉潭,想起了他的《茶馆》。
    于是就朝前门外大栅栏走去,去寻老舍茶馆。
    这是吗?太冷清了。哪儿都可以冷清,茶馆是不该冷清的地方。该冒着热气儿,传出声浪来,卖报纸卖瓜子儿卖馍馍卖羊肉串儿……各色人等都该来混串混喊那才是!或者也有冷清的时候,一两个书生在此看书,三两个老人半靠着打盹,听蝉声鸣夏,看秋雨打落了梧桐——可不该是这么个冷清法。
    宽敞的现代化楼梯折了几折,直通三楼,像去贵宾室似的。四周都是大玻璃晃人。所谓按老舍精神兴修的茶馆,就设在这富丽而冷清的三楼上。那人进人出踩踏着的门坎儿呢?那掀上掀下掀出一个纷杂世界的门帘儿呢?“来啦!”“烫着!”“您走好!”的吆喝呢?那些丧德的,算卦的,纳妾的,破财的,蹓鸟儿,出苦力,讲国事,论古今,兴叹天下;那些壮士,穷汉,没落贵族……都哪儿去了?哪儿去了?
    当然,当然,第一那是戏,第二那是旧时代的事了。我又糊涂了。
    转身看见高悬的“大碗茶茶馆”五个镏金字,气派十足地凸起在黑漆的横匾上,一下子想起衙门里“明镜高悬”的形状。心里别扭。想:这种高级办公楼似的声势,却偏偏闹了个“大碗茶”的名字,不惭愧?那些脚上沾着泥,背上流着汗,手里揪扯着大葱煎饼的汉子,还有那挎着小篮儿卖香花,用手绢儿包着几文小钱的婆子们使的才是大碗哪!就这儿?一准青瓷小盖盅。细作叮当一声响,早把九流三教喝退到门外去了。是他们不配进茶馆吗?还是这样的茶馆不能接纳他们呢?
    门被我轻轻推开,一个仿旧时的茶馆就在眼前了,屋里不是没人,却这么静,这么静。我懵懂地找了一个靠窗子的桌子坐下,不由得绷紧了身架,好像不做成一副大家闺秀,就会坏了这里的规矩。
    为什么都这么局促,这么安份,这么小心翼翼?这二尺来高的小戏台子到什么时候才热闹起来呢?那送茶水上点心的小姐,在吊着红绿绸子的茶牌幌子下垂手待命,要到什么时候才自如起来呢?
    不如到大栅栏那一溜小摊儿坐下来哪!坐下来吃茶叶蛋吃冰糖葫芦吃烧饼吃小豆小米粥,那才合适哪!别让我的腿脚在这些假红木的桌椅底下秀气着啊,委屈着啊,走啊!走!
    走之前,我在卫生间发现了一只小瓷碗。多好的碗啊!我一见就“要”了它。它缺了一个口,裂了一寸纹,盛着半碗黄沙,莫名其妙地蹲在箱盖上。它的瓷不亮,像浸了千年的井水。它的图案不妖艳,旧旧的像蒙了隔代的红尘,将它举过头顶察看碗底,有“景德古窑”四个字。我知道了,这一定是这个茶馆在江西定制的第一批茶碗,摔打得没了,只因为这一个残了,留在旯旮里保全了性命。
    “拿吗?”我问自己。
    “拿吧。”我劝自己。
    侧耳倾听无人进来,便像猫儿一般轻手轻脚将这半碗细沙倾在墙角。周身一看,就将它塞在毛衣下我紧缩着腹肌的地方。只觉两颧如火烫,我走出卫生间,回到座位上。假模假样又啜了两口茶水,然后将外衣一套,拎包一裹,我溜之乎也。这是十二月二十二日上午。
    晚上,当我把这一段故事讲给我身边这位华发新生的年青朋友,他干裂的嘴唇终于像玫瑰一样绽开了,
    他憔悴的脸复又年青,他黑压压的眼睛复又迷乱而欢快了。
    “那老舍茶馆一定会向你起诉,说你偷盗新文物!”
    “我?”我叫起来,“我那是吗?是吗?是吗?”
    “不是,不是,”他躲闪着我的逼问,贴身在冰冷的红墙上,大笑,“当然不是。窃钧者诛,窃国者侯嘛,你算什么?小扒罢了!”
    “嗷——”我几乎要跺脚,“它本来是坏的!是没人要的!反正我不是!不是!他们才是呢!他们窃得了恢复中华文化的名誉,窃得了纪念老舍先生的名声!他们窃得了所谓的淳朴古雅!老舍的精神难道是这样的吗?那些柜台、戏台、茶坛子、壶,连招待小姐……全都是摆设!是矫情!是戏!老舍的戏才是生活呢,这儿的生活倒成了什么了?这难道不是偷?这是大偷!巧偷!明偷!文诌诌地偷!我算什么?他们才是正宗的窃呢,而且……”
    ——我忽然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天啊,我都说了些什么呀?难道我这个拿了别人的碗又倒打一耙的人,就真的不怕老舍茶馆的大爷小姐们挟了水火棍,拖了软绳套前来兴师问罪吗?
    我认错,我不好,我改,行吗?
    我第一,愿将这只碗完璧归赵。
    我第二,愿照价赔钱。
    我第三,愿加倍罚款。
    第四……我第四……不,唯有第四我不能趴下。我仍然坚持我现在对这个茶馆的看法。只要它依旧摒弃了大众化,只要这里没流淌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不管它是不是使的大碗,我都觉得老舍的魂灵绝不会光临此地!他那一颗洁净的心一定宁肯在那一片宁静的太平湖中沉默着。谨此顺致北京前门外大碗茶茶馆,湘籍金陵人苏叶在此,诚惶诚恐,听候发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店内的茶客们都斯斯文文的,所以三教九流都不配到富丽堂皇的现代茶馆来喝茶。
    B.所谓按老舍精神兴修的茶馆,就设在这富丽而冷清的三楼上。“所谓”带有否定意味。
    C.眼前的茶馆内外弥漫着冷清,作者认为印象中的茶馆不应该是冷清的,总是应该热闹的。
    D.作者说“我又糊涂了”,表明他意识到那些已是旧时代的事情,是不符合现代化进程的。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老舍沉湖,富有意蕴,前后呼应,文章结构圆合。
    B.文章详细描写了我“拿”走瓷碗的动作和心理,表现了我对于被丢弃的文物的喜爱。
    C.“只要它依旧摒弃了大众化……我都觉得老舍的魂灵绝不会光临此地!”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
    D.散文通过古今茶馆情形对比,批判了现代茶馆缺少老舍的平民情怀,装饰和经营模式都太商业化。
    3.文中对“偷茶碗”事件的争论,具有丰富含义,请加以概括。
    4.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
    1.B
    2.C
    3.“偷茶碗”事件的争论,表面上是对是否构成偷盗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什么方式才是真正传承文化的争论。
    4.①幽默诙谐中带着火辣辣的味道。②语言犀利。③多用短句口语化。④语言含蓄有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现在店内的茶客们都斯斯文文的,所以三教九流都不配到富丽堂皇的现代茶馆来喝茶”错,原文“是他们不配进茶馆吗?还是这样的茶馆不能接纳他们呢?”是因为富丽堂皇的茶馆不能接纳他们,说明现代茶馆太商业化,没有了烟火气。
    C.“眼前的茶馆内外弥漫着冷清”错,“屋里不是没人,却这么静,这么静”“为什么都这么局促,这么安份,这么小心翼翼”说明茶馆内不是冷清,而是矫情,商业化十足,缺少老舍的平民情怀。
    D.“表明他意识到那些已是旧时代的事情,是不符合现代化进程的”错,“我又糊涂了”是反语,带有否定意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间接抒情”错,“只要它依旧摒弃了大众化……我都觉得老舍的魂灵绝不会光临此地!”是典型的议论,直接表明作者的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情节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它缺了一个口,裂了一寸纹,盛着半碗黄沙,莫名其妙地蹲在箱盖上。它的瓷不亮,像浸了千年的井水。它的图案不妖艳,旧旧的像蒙了隔代的红尘,将它举过头顶察看碗底,有‘景德古窑’四个字”可知,“茶碗”不是一个普通的物件,而是代表了传统文化;“偷茶碗”就不是简单的偷盗,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结合“它本来是坏的!是没人要的!反正我不是!不是!他们才是呢!他们窃得了恢复中华文化的名誉,窃得了纪念老舍先生的名声!他们窃得了所谓的淳朴古雅”“这是大偷!巧偷!明偷!文诌诌地偷!我算什么?他们才是正宗的窃呢”可知,作者由“偷茶碗”事件引申出去,谈论现代茶馆的经营,与老舍精神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解。“偷茶碗”事件的争论,表面上是对是否构成偷盗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什么方式才是真正传承文化的争论。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当然,当然,第一那是戏,第二那是旧时代的事了。我又糊涂了”“别让我的腿脚在这些假红木的桌椅底下秀气着啊,委屈着啊,走啊!走!”“我认错,我不好,我改,行吗?”“湘籍金陵人苏叶在此,诚惶诚恐,听候发落”这些语言或运用反语,或辛辣讽刺,诙谐幽默,笑中带泪。
    结合“四周都是大玻璃晃人”“都哪儿去了?哪儿去了?”“我那是吗?是吗?是吗?”“这是大偷!巧偷!明偷!文诌诌地偷!”这些语言多用强烈的语气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尖刻锋利,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结合“这是吗?太冷清了”“为什么都这么局促,这么安份,这么小心翼翼?”“反正我不是!不是!他们才是呢!”“全都是摆设!是矫情!是戏!”“委屈着啊,走啊!”“反正我不是!不是!他们才是呢”“我认错,我不好”文章语言多用短句和口语,既简洁生动,又通俗易懂。
    结合“哪儿都可以冷清,茶馆是不该冷清的地方”“是他们不配进茶馆吗?还是这样的茶馆不能接纳他们呢?”“唯有第四我不能趴下”这些语言或内涵丰富,或有言外之意,含蓄有韵味,极耐人寻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山下的花环(节选)
    李存葆
    主峰上下全是一人多深的芭茅草,一接近它,便躲过了敌人的射界。我火速爬着赶上了梁三喜他们。梁三喜见我来了,也没责怪我。
    三排仍不时向敌人射击,敌人也不断还击。我们在草丛中攀缘而上,去接近敌堡……
    爬了一大阵子,猫起腰便看见敌堡了。
    战士“北京”对梁三喜说:“连长,距离最多有五十米。放心,绝对不用打第二炮,干吧!”
    梁三喜点头同意。
    战士“北京”当即把炮弹装进炮膛。少许,他肩起“八二无”炮身,“噌”地站起来,勾动了扳机!然而,没见炮口喷火!
    战士“北京”一下卧倒在地。敌人的子弹“嗖嗖”从我们头顶上飞过……
    “怎么?是臭弹?”梁三喜问。
    “嗯。是发臭弹。”“北京”说着,忙把臭弹退出炮膛。弹药手赶忙又递给他一发炮弹,他又将炮弹装进了炮膛。
    稍停,他又掮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却又一次没见炮口喷火!
    “哒哒哒哒……”敌人一串子弹射来,战士“北京”一头栽倒在地上!
    “‘北京’!‘北京’同志……”我和梁三喜同声呼唤着。
    一切都发生在瞬息之间!
    战士“北京”倒在血泊中,身上七处中弹。中的是平射过来的高射机枪子弹,处处伤口大如酒盅,喷出股股热血……
    啊,倒下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士兵又倒下了!他连“哼”一声也没来得及,眨眼间便告别了人生!他二十出头正年轻,芬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他是那样机敏果敢,他是多么富有才华!昨天晚上,他还以将军般的运筹帷幄,为我们攻打无名高地献出了令人折服的战斗方案!可此刻,他竟这样倒下了!他从北京部队奔赴前线补到我们连,到眼下才刚刚两天,我们还不知道他叫啥名字啊!五十米的距离上,他不瞄准也绝对有把握一炮一个敌碉堡!可臭弹,该死的两发臭弹!!
    梁三喜怒对爬到眼前的弹药手:“他的死,你要负责任!”
    弹药手沉下头不吱声。我知道,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在同生共死的战场上,有哪位弹药手愿意出现臭弹啊!
    梁三喜从战士“北京”身下双手摸过血染的炮身,把那发还在炮膛中的臭弹猛一下退出来,忿然甩出老远!他接过弹药手递过来的炮弹,一下装进了炮膛。
    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
    碎石泥尘还在刷刷下落,我们便跃起身,迎着硝烟气浪向前扑去!
    上来了!上来了!从左右两侧出击的突击队员,还有从主峰正面待机冲锋的步兵一排,一齐呐喊着,冲上了山顶!
    我们,终于站在了364高地主峰上!
    “注意搜索残敌!”梁三喜命令说。
    我放眼望去,山顶上敌堑壕里一片狼藉,空无一人。位于山顶右侧的炮阵地上,有十几门横倒竖歪的120迫击炮,遍地是待发的炮弹,还有那一箱箱未开封的炮弹箱摆在周围……这时,我才更觉出梁三喜判断的准确,决策的正确!如果不攻占这炮阵地,我们坚守在无名高地上是会全连覆没的!
    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我们沿着堑壕南边向西搜索。
    段雨国兴冲冲地来到我和梁三喜身边:“连长,指导员,胜利啦,我们终于胜利啦!这次战斗,能写个很好的电影剧本!”
    我望着段雨国那副乐样儿,真没想到他也攻上了主峰!
    “隐——蔽!”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
    当我从堑壕里抬头看时,啊!梁三喜——我们的连长倒下了!
    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
    “连长!连长!”我一腚坐在地下,把他扶在我怀中……
    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
    一句话没说完,他的头便歪倒在我的胳臂弯上,身子慢慢地沉了下去,他攥在左胸上的手也松开了……
    我一看,子弹打在他左胸上,打在了人体最要害的部位,打在了他的心脏旁!他的脸转眼间就变得蜡黄蜡黄……
    “连长!连长!”战士们围过来,哭喊着。
    “连——长!”段雨国扑到梁三喜身上号啕起来,“连长!怪我……都怪我呀……”
    梦,这该是场梦吧?战斗就要结束了,梁三喜怎么会这样离开我们!当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已在瞬息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时,我紧紧抱着梁三喜,疯了似的哭喊着……
    讲到这儿,赵蒙生两手攥成拳捶打着头,泪涌如注。他已完全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了。
    (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
    [注]《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节选部分内容是赵蒙生回忆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的一场殊死战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士“北京”“弹药手”都没有出现真实姓名,说明连长、指导员在工作中过于粗枝大叶,对战士的情况了解不够。
    B.“我”没想到段雨国能攻上主峰,因为“我”缺乏战斗的经验,对战事判断不准,同时也表达了对段雨国平时表现的不满。
    C.梁三喜用炮炸毁敌碉堡,掩护战士们顺利冲上山顶,“上来了!上来了!”表明了他们此时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D.结尾写到“梦,这该是场梦吧?”,是因为“我”和众多战士不愿相信硬汉梁三喜已经牺牲的事实,是极度悲恸的心理表现。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山顶上到处是巉岩怪石”的环境描写与“注意搜索残敌”这句话暗中呼应,为下文写梁三喜牺牲埋伏笔。
    B.小说以赵蒙生的回忆展开叙事,语言朴实顺畅,在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中展现并讴歌了战争中的英雄群像。
    C.小说用铺排手法,抒发了“北京”牺牲后“我们”的悲痛之情,强化因“臭弹”而产生对敌人的愤怒情绪。
    D.攻占364高地后,段雨国正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中,连长却意外牺牲了,这一情节的突转,扣人心弦。
    3.关于《高山下的花环》的创作,作者说他力求塑造“合乎兵的美的规范的形象”。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析文中塑造的人物体现了“兵”的哪些美?
    4.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小说中哪些方面的真实为它的虚构提供了支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D
    2.C
    3.①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美。无论是战场上身先士卒的连长梁三喜,或是面对敌人的密集炮火沉着冷静的小“北京”等,都展现了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②战友之间的人情美。连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献出年轻生命,“我”和段雨国等对牺牲战友的悲恸之情等,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纯洁深厚的战友情。③高贵的人性美。英雄梁三喜的那张“欠帐单”,彰显质朴守信的人性光辉。
    4.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我的回忆”,“我”是连队的指导员,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体现故事的真实性。②取材真实。小说故事取材于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有历史的真实性。③细节真实。文中“臭弹”“欠账单”等多处细节描写都具有生活的真实。④情感真实。文中人物舍身卫国的决心,团结一致、奋勇杀敌的慷慨悲壮,失去战友的悲痛等情感,都是现实中真实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过于粗枝大叶,对战士的情况了解不够”错,“北京”“弹药手”没有出现真实姓名,是体现了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名英雄们其实都是平凡的中华儿女,而非表现连长、指导员工作的粗线条;
    B.“‘我’缺乏战斗的经验,对战事判断不准确”于文无据,“同时也是对段雨国平时表现的不满”属于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和主观臆测;原文“我望着段雨国那副乐样儿,真没想到他也攻上了主峰”表达“我”对段雨国攻上主峰的喜悦。
    C.“上来了!上来了!”两次的反复体现了大家获胜后的欣喜若狂,而不是冲昏头脑。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因‘臭弹’而产生对敌人的愤怒情绪”错误,“臭弹”的制造者并非敌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稍停,他又掮起炮,猛地站起身,又一次勾响了扳机”“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可知,小说塑造了小“北京”和梁三喜在战场中不畏牺牲、英勇杀敌的形象,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美;
    结合“梁三喜这是由极度悲恸产生的激怒,而激怒又变为这无谓的埋怨”“只听身后的梁三喜大喊一声,接着我便被他猛踹了一脚,我一头跌进堑壕里!跟着传来‘哒哒哒’一阵枪响……”“我不顾一切地扑过去”“把他扶在我怀中”战友牺牲,危险之中的救助,这些情节体现了战友之间可贵的深切的情谊;
    结合“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梁三喜牺牲前还牵挂自己的那张欠账单,这体现了他质朴守信的人性美。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情节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我”亲身经历的故事,使得小说更具真实性;
    根据注释“《高山下的花环》是以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节选部分内容是赵蒙生回忆9连攻打越军阵地时的一场殊死战斗”可知,文章的取材是真实的;
    根据原文“梁三喜怒对爬到眼前的弹药手:‘他的死,你要负责任!’”“梁三喜肩起炮身。说时迟,那时快,他猛地站起来,眨眼间便见炮口喷火!炮弹“轰”地炸开,敌碉堡被炸得粉碎……”“梦,这该是场梦吧?战斗就要结束了,梁三喜怎么会这样离开我们!当理智告诉我,这一切已在瞬息间千真万确地发生了时,我紧紧抱着梁三喜,疯了似的哭喊着……”“讲到这儿,赵蒙生两手攥成拳捶打着头,泪涌如注。他已完全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了”可知,故事中的人物所表现出来得到奋勇杀敌、不惧牺牲,以及战友之间的情感是真实感人的;
    根据原文“可臭弹,该死的两发臭弹!”“他微微睁开眼,右手紧紧攥着左胸上的口袋,有气无力地对我说:‘这里……有我……一张欠账单……’”小说写了打炮时两次出现“臭弹”,还写了梁三喜至死不忘的欠账单,这些细节描写的运用使小说情节更具有真实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雨之夕
    施蛰存
    梅雨又淙淙地降下了。
    对于雨,我倒并不觉得嫌厌,我喜欢在滴沥的雨声中撑着伞回去,尤其是这样的傍晚。街灯初上,沿着人行路用暂时安逸的心境去看看都市的雨景,不失为一种自己的娱乐。濛雾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语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好像在半空中了。
    一辆电车停在眼前,下来一位姑娘,很美丽。她手里没有雨伞,好像是在雨停之后上电车的,而不幸在到目的地的时候却下着这样的大雨。她缩着瘦削的但并不露骨的双肩,窘迫地走上人行路,并向路的两边看了看,我晓得她是急于要招呼一辆人力车。但大路上清寂地没有一辆车子,而雨还尽量地落下来。她旋即躲避到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露着烦恼的眼色。
    面前有着一个美的对象,而她又处在一重困难之中,孤寂地只身呆望着这永远垂下来的梅雨。只为这缘故,我不自觉地移动脚步站在她旁边。
    虽然在屋檐下,但每一阵风会把凉凉的雨丝吹向我们。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
    人力车始终没有踪迹,天色真的晚了。少女的长眉已颦蹙得更紧,她的忧闷的眼光正与我的互相交换,在她眼里,我感受到了异样: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
    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
    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
    我突然脸红了,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但随即有一种男子的勇气升上来,我移近了这少女,将我的伞分一半遮蔽她。
    “小姐,车子恐怕一时不会有,假如不妨碍,让我来送一送罢。”说话的时候,我竭力做得神色泰然,而她一定看出了这勉强的安静的态度后面藏匿着我的血脉的急流。
    “谢谢你。”她凝视着我,半微笑着迸出柔软的苏州音。
    转进下一个街道,在响着雨声的伞下,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这样的举动,她似乎很中意。
    我侧眼看她,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我该问问她了。
    “小姐是苏州人么?”
    “是的。”
    确是她!她一定已忘记我了。但她知道我已结婚了吗?要是不知道,我应当告诉她吗?我将怎么措辞呢?
    我们走在什么地方了?她恐怕快要到了,我应当不失了这个机会,我要晓得她更多一些。
    “小姐贵姓?”
    “刘。”
    刘吗?一定是假的。她已经认出了我,她一定都知道了关于我的事,她哄我了。她不愿意再认识我了。这些思想的独白,很迅速地翻舞过我心里。雨到这时已小下来,人力车也恍惚看见了几辆。她为什么不雇车呢?她会不会因为心里已认识了我,不敢相认,故意延滞着和我同走么?
    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但铃木所画的美人并不和她有一些相像,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
    “谢谢你,不必送了,雨已停了。”
    我蓦然惊觉,收拢了手中的伞。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显着橙子的颜色。
    “不要紧,假使没有妨碍,让我送到了罢。”
    “我一个人可以了,很晚了,真对不起呢。”
    看来是不愿我送的了。但假如还是下着大雨会怎样呢?我怨怼着,何以不再继续下半小时雨呢?但一瞬间,我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我觉得凛然。
    “谢谢你,再会。”她跨前一步走了,没有再回转头来。
    我呆立在路中,看着她的后影,直到一个人力车夫来向我兜揽生意。
    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姑娘三次看“我”,体现姑娘对“我”从警惕到惊疑再到感激的心理变化过程。
    B.“我”突然脸红,因为“我”在美丽的姑娘面前不够自信,也为没替姑娘遮雨而歉疚。
    C.“我”沉下伞以遮蔽眉额的举动,既可消除自己内心的担忧,也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
    D.小说写“我”记起《夜雨宫诣美人图》,目的是赞美姑娘诗兴的姿态和自己妻子的美丽。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作者借助视觉和听觉等,将街头暮雨的情景描绘得富有画面感,创造了一个梅雨之夕的艺术意境。
    B.小说对店铺里人们的描写,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我”的主观感受,从侧面表现了“我”敏感、不自在的心理状态。
    C.小说中“我”一方面借幻想来实现对美的追求,一方面又用理智将自己唤回到现实,主观幻想和客观现实错综交叉。
    D.小说结尾处写“我”几次想张伞的细节,是举重若轻的绝妙一笔,表明此时“我”的念想并未熄灭,内心无比伤感。
    3.小说中写男主人公始终恪守道德、律令的底线,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4.有评论家认为:“小说既汲取了意识流小说发掘到人物内心潜意识层次的技巧,但又不同于意识流小说不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理性倾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
    2.D
    3.示例一:在檐下避雨时,男主人公虽有伞却任由女子“被淋得很湿”,表明他心里有顾忌,有底线。示例二:在同伞共步时,男主人公“向后面斜看”“将伞沉下”,表明他担心被人误会,有损名声。示例三:在想到《夜雨宫诣美人图》时,男主人公想到了妻子,意识到了身边女子的“不相干”,觉得“很舒适”,表明他心里有爱人,有家庭观念。示例四:在与女子分别时,男主人公“觉得凛然”,表明他心有敬畏,能从本能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4. ①小说以内心独白和自我分析的方式,体现意识的流动,直接写出主人公当时状态下的所感所思,富有意识流小说的特性;②小说没有根据意识的流程安排情节,而是按照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构作品,所以又与一般意识流小说有所不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不够自信”错误,结合“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她又在惊异地看着我。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她的眼光在对我这样说”可知,这里的脸红是因为“我”有一把足够遮住两人的伞却没能替姑娘遮雨而感到歉疚,没有体现“不够自信”。
    C.“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错误,结合“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可知,这里沉下伞以遮蔽眉额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担忧,体现不出“能更好地为姑娘遮雨”。
    D.“目的是赞美……自己妻子的美丽”错误,由“一阵微风,将她的衣缘吹起,飘漾在身后,她扭过脸去避对面吹来的风,闭着眼睛,有些娇媚。这是很有诗兴的姿态,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可知,目的是赞美姑娘诗兴的姿态,不是为了赞美自己妻子的美丽。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无比伤感”表达不当,由“车上的我,好像飞行在一个醒觉之后就要忘记了的梦里。我几次想把手中的伞张起来,可没有雨,完全地晴了,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说明“我”心中的念想并未熄灭,并不是“伤感”。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以及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筛选出男主人公始终恪守道德、律令底线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
    如在屋檐下避雨的时候,“我”“有着伞,我可以如中古时期骁勇的武士似地把伞当作盾牌,挡住扑面袭来的雨箭,但这个少女身上却间歇地被淋得很湿了”,有伞却任用女子被淋湿,可见“我”的心里是有顾忌的;
    如“我”与女子同伞的时候,“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将伞沉下了些,让它遮蔽到我们的眉额”,“我”关注到周围人的可疑的脸色,所以把伞沉下“遮蔽到我们的眉额”,说明“我”担心被人误会,会损坏名声;
    如看到女子很有诗兴的姿态时,“我”“记起铃木春信的一帧题名叫《夜雨宫诣美人图》的画”,并由此想到妻子“倒是我妻的嘴唇却与画里的少女有些仿佛的”,之后“我再试一试看她,奇怪啊,现在我觉得她并不是我适才误会的女伴了,她是另外一个不相干的女子。我忽然觉得很舒适”,这说明“我”心里有爱人,有家庭的观念;
    如与女子分别的时候,“我”“一瞬间,从她的语气中感受到一种特殊的端庄,觉得凛然”,“凛然”说明“我”内心有敬畏,从本能的欲望中挣脱出来。这些都是男主人公能恪守道德、律令底线的表现。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风格特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文章分析“意识流小说的特性”以及“注重时空和逻辑”的非意识流的特点。
    此处的意识流是说发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即注重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为什么你老是站在这里不走呢?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锐利地看着我?是不是没怀着好意”“我有着伞呢,而且大得足够容两个人。我可以用我的伞给她障住雨,我可以陪伴她走一段路去找人力车,我可以送她到她的家。我应当表明我的好意吗?好意,她不会有什么别的疑虑吗?雨是会停的,即使雨不马上停止,人力车是大约总能够来一辆的。我是应当走了么?应当走了。可为什么不”“你有伞,但你不走,你愿意分一半伞遮蔽我,但还在等待什么更适当的时候呢”“我将用何种理由来搪塞我的脸红呢?没有”“我开始诧异我的奇遇。她是谁,和我同走,并且让我用伞遮蔽着她?除了我的妻子之外,几年来我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向后面斜看,店铺里有许多人歇下了工作对我,或是我们,看着。隔着雨帘,我看得见他们的可疑的脸色。我心里吃惊了,这里有我认识的人吗?或是可有认识她的人吗”“我发现,她很像一个人,一个我认识的女子,差不多的身材,差不多的面容……啊,是了,我的初恋,她不是很像她吗?但她何以这样地像她呢?难道就是她自己么?是她!不知她认出了我没有”可知,文中注重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分析,借助人物意识的流动直接展现人物在当时状态下的心里所想,这体现出意识流小说的特性。
    而这篇文章又是按照时间推移、空间转换以及事件发展来组织内容,如一开始是在人行路上,之后是躲在一家木器店的屋檐下,然后“转进下一个街道”,这体现了空间的转换;如一开始写下雨,接着用“天色真的晚了”“这样地又十分钟过去了”“也才觉得天已完全夜了,而伞上已听不到些微的雨声”“一缕街灯的光射上了她的脸”“而天空中也稀疏地有了几颗星”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如文章先写“我”在路上遇到淋雨的姑娘,之后在屋檐下避雨,“我”犹豫要不要帮她遮雨,再写“我”与她共伞同行,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安排情节,这些都体现出与一般意识流小说不同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赶在暴风雨来临
    李晁
    一早,卢苼收到暴雨预警,蓝色雨图遍及全省大部,持续一周。卢苼皱了皱眉,时间地点全部重合。下班前,雨停了,头顶的天穹褪为灰色,压得低低的。卢苼去接儿子,途径南明河,河水带着难得的野性,往日丝丝缕缕的鱼腥气被这山雨后的激流冲散了。
    接上儿子,卢苼不断提速,好像新的生活在路的那头等他。
    车灯远远射出去,卢苼看见林场入口了,一旁是父母的家,亮着比往常多的灯。车还未靠拢,母亲的声音就在这山湾里响起,旸旸回来啦。母亲不等卢苼下车,先将车门拉开,将自己的宝贝孙子抱出来,又不敢亲(为了这,被妻子说过多次),只是紧紧搂着他,小东西喊了声,奶奶。
    这是旸旸第一次来这个家。
    知道孙子喜欢光亮,母亲把房间灯都开着,小家伙却不乱闯,进了门,卢苼坐哪儿,他就坐在一旁,生怕这个人跑掉似的。卢苼心里愧疚,该早些带他回来。妻子不愿意儿子跑去什么都没有的林场,在她眼里林场是个荒凉的所在,蚊虫又多又湿冷。
    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在厨房问,旸旸妈怎么没来?卢苼说,她有事。母亲就不说什么了。
    吃过饭,儿子在门前玩起来,这里大,够他一个人撒野。儿子很快用一根棍子抽打起篮球场上的蚂蚱和飞虫,那些招式不晓得哪里学来,逗得母亲直笑。父亲从房间里搬出一个稻草编的龙头,小家伙立即丢下手中的棍子跑过来,问,这是什么?
    卢苼说,这是舞龙的龙头,爸爸小时候最喜欢玩。小人儿跳着喊,给我给我。
    卢苼对父亲说,什么时候编的,好多年没见这东西了。
    母亲插话,还不是你说要带旸旸回来,天擦亮就编起来,好大的兴头。
    卢苼想起从前,草编龙长长细细,稻草搓成的龙身有着麻绳的扎实质感,能插七八根棍子,龙头龙尾齐全,自己总是占据龙头的位置,带领一众小孩,在坝子里舞龙。眼下,儿子举着缩小版的龙头,跳进院子,学着爷爷的动作,左一下,右一下,小身子摇摇晃晃,却舞得有模有样的。卢苼顺手拍下照片。小家伙从未玩得这么野,一头的汗,头发黏成一缕一缕的,像稻草一样飞扬起来。
    刚上楼,电话响起,卢苼接。妻子劈头盖脸说,我发了多少微信,你都不看的?卢苼说,我没注意手机。旸旸呢?妻子问。在楼下玩。卢苼回答。他怎么样,适不适应?妻子问。卢苼说,他玩得很好,你自己听听。卢苼将窗子推开,把手机伸出去,儿子在楼下疯跑,使劲叫喊,像个小野人。妻子又说,麻烦你平时关注手机,我随时和他视频……卢苼拖长一声说,好——
    更晚,母亲带小人儿睡下,卢苼终于清静,一个人在书桌前静坐,体验曾经的林场夜晚。窗外刮起劲风,松林耸动,空气里有丝丝寒意。卢苼打开书桌抽屉,发现儿时的绘图册,纸上布满棋路,有些已经填满,有的还在等待。卢苼一时兴起,找笔来画,一个“X”,一个“O”,代表黑白子,格子间很快被符号填满,抵达边界,胜负难分。一个人想赢自己太难。
    一大早,卢苼想沿着林间小路走出这片林带,到山巅上,去看看镇子。卢苼曾在夜间的山头眺望过小镇的灯火,迤逦的一大片,在山崖下的徐缓地带盛放,卢苼希望自己也住在那片灯火里,哪怕是最边缘的灯火。脚下的路越走越窄,带刺的灌木无处不在,但在当时,这是卢苼最兴奋的事,只要能离开林场,他愿意这样一直走下去。
    到了山顶,卢苼指着山下说,你要记住。
    记住什么?儿子似懂非懂地望着眼前的山水。
    晨风正凛冽,林场上空一片灰蓝,松林的气息再度袭来,卢苼闭眼,心里升起阔別之感。二十年了。卢苼把儿子拉到跟前,理了理他的头发,让他站立不动。掏出相机,给儿子留影。天光刚刚好,开始放蓝。见卢苼望得出神,儿子摇了摇他的手臂,爸爸,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呀。儿子对这里完全没有兴致,他还不到怀旧的年纪,对哪里都没有感情。
    卢苼不知道妻子对儿子说过什么,又或者只是林场枯燥,儿子待不下去了,吃过晚饭大闹了一场。卢苼也觉得无趣,想该走了。
    卢苼一屁股坐在门前的藤椅上,坐到半夜,夜空明朗,不见天气预报里说的一滴雨,满天的星斗,仿如神秘之境,怎么也望不穿。这是标准的林场夜晚,大山沉寂,四野虫鸣不断,没有人声喧闹。这次放儿子出门,是妻子对卢苼的最后一点恩情。字签与不签,她都要带走儿子。岳父母早几年已在加拿大置办了房产。
    第二天,卢苼捏捏儿子的脸蛋,说,我们今天就走,爸爸带你去玩水,我们去温泉好不好?儿子认真点点头。这时节,山里的水凉了,来之前卢苼就计划好,要带儿子把本省的温泉都走一遍。
    刚装完行李,登时阴云席卷,大雨奋力地砸下来。等到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逐渐变得模糊,卢苼才问儿子,这里好不好?
    儿子带着逃离的兴奋,说,还不错嘛。
    卢苼不知道儿子的腔调是跟谁学的,竟有几分老成,卢苼有些冲动,对儿子说,你要记住这里,不管以后你到哪里,你都要记住这里,你记住没有?
    记住了,爸爸,儿子嘹亮地回答,你已经说过一次啦。
    (选自《上海文学》2022年3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旸旸第一次来这个家”以及卢苼与母亲关于妻子的对话,都暗示卢苼与妻子有了感情上的裂痕。
    B.面对妻子的责问,卢苼表达克制;多用短句来描写二人通话,渲染了对话的紧张态势,表现彼此间的不满。
    C.离开林场时阴云席卷、大雨倾泻的场景与标题和开头呼应,隐喻着卢苼在人生和家庭上的重大变故。
    D.儿子嘹亮地回答“记住了”,并提醒爸爸“已经说过一次”,这让卢苼感到欣慰,林场之行完成了心愿。
    2.小说叙述卢苼带儿子爬山拍照的情节,下列对此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苼早年在山巅眺望小镇灯火的情形和当时的梦想,与他如今的境遇形成对照,传达出一种复杂的人生况味。
    B.卢苼要儿子记住眼前景象,表现他对儿子的不舍,也是对妻子带走儿子的无力反抗,与结尾他反复强调“记住这里”相呼应。
    C.儿子对爬山和山顶的景色“完全没有兴致”,儿子的冷漠无情让卢苼感到失望,并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怀旧的年纪。
    D.山顶景色的描写虚实结合,且与芦苼的心境相吻合,触觉、视觉、嗅觉的准确捕捉,又增其生动细腻,富有感染力。
    3.文中画线句“一个人想赢自己太难”表达了卢笙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这篇小说在人物处理上富有特色,作为感情冲突的双方,卢笙被作者置于主要人物的位置详细叙写,而妻子则被虚置于幕后,这样的构思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1.D
    2.C
    3.体现了卢苼一个人对弈而产生的孤独感,隐含了卢苼因家庭破裂在即而生的人生挫败感,以及卢苼对自己过往人生的省思。
    4.①淡化卢苼与“妻子”的矛盾冲突,使小说的叙述含蓄克制,富有抒情意味;②在结尾才交代卢苼与“妻子”在感情上的裂痕,使小说具有恍然大悟的阅读感受,令人唏噓;③更好地聚焦于卢苼与儿子的返乡之旅,深入地刻画卢苼的心理世界和复杂情感,进而凸显小说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这让卢苼感到欣慰,林场之行完成了心愿”错。根据“儿子摇了摇他的手臂,爸爸,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呀。儿子对这里完全没有兴致,他还不到怀旧的年纪,对哪里都没有感情”“儿子带着逃离的兴奋,说,还不错嘛。卢苼不知道儿子的腔调是跟谁学的,竟有几分老成”分析,儿子并不一定记住这个地方,只是因为他此时已经离开了林场,才这样回答的。所以,卢苼此次带儿子到林场并让儿子记住林场的心愿并不一定达到。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儿子的冷漠无情让卢苼感到失望,并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怀旧的年纪”错。儿子对爬山和山顶的景色“完全没有兴致”,“记住什么?儿子似懂非懂地望着眼前的山水”,这都表明儿子太小,没到怀旧的年龄,他不能理解父亲复杂的内心,所以不能说他冷酷无情;再说,也不是因为儿子的冷漠无情让卢苼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怀旧的年纪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妻子劈头盖脸说,我发了多少微信,你都不看的?卢苼说,我没注意手机……。妻子又说,麻烦你平时关注手机,我随时和他视频……卢苼拖长一声说,好——”“这次放儿子出门,是妻子对卢苼的最后一点恩情。字签与不签,她都要带走儿子。岳父母早几年已在加拿大置办了房产”“卢苼希望自己也住在那片灯火里,哪怕是最边缘的灯火。脚下的路越走越窄,带刺的灌木无处不在,但在当时,这是卢苼最兴奋的事,只要能离开林场,他愿意这样一直走下去”分析,卢苼和妻子的感情降至冰点,正在准备离婚,儿子即将被妻子带走。此时的他正处在人生和家庭上的重大变故中,他觉得想赢自己“太难”的想法,体现了卢苼对婚姻,对生活产生一种深深的孤独感,隐含这因家庭破裂在即而生的挫败感,以及卢苼对自己过往人生的省思。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构思特色的能力。
    通过小说中交代的“母亲不等卢苼下车,先将车门拉开,将自己的宝贝孙子抱出来,又不敢亲”“妻子不愿意儿子跑去什么都没有的林场,在她眼里林场是个荒凉的所在,蚊虫又多又湿冷”,读者就明白了卢苼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所以,小说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写二人之间的矛盾,叙述语言含蓄克制,淡化卢苼与“妻子”的矛盾冲突。
    结尾“字签与不签,她都要带走儿子。岳父母早几年已在加拿大置办了房产”这一句,读者才明白了卢苼与妻子正在准备离婚,卢苼与妻子在感情上已经产生了很深的裂痕。这样的安排,使小说具有让读者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阅读感受,结局令人唏噓不已。
    这篇小说重点交代了卢苼带着儿子的返回林场老家的,以及他带儿子看林场景色的事情,文中重点刻画卢苼的心理世界和复杂情感,进而凸显小说的主题。如“一个人想赢自己太难”“卢苼希望自己也住在那片灯火里,哪怕是最边缘的灯火。脚下的路越走越窄,带刺的灌木无处不在,但在当时,这是卢苼最兴奋的事,只要能离开林场,他愿意这样一直走下去”“卢苼闭眼,心里升起阔別之感。二十年了”等,所以,卢笙被作者置于主要人物的位置详细叙写,而妻子则被虚置于幕后。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两平方米麦苗
    张中杰
    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丈夫病故,刚过“五七”,田婶倚门抽抽噎噎地哭泣,来接田婶入城的儿子不知所措。直到儿媳灵机一动,小声嘟囔说租来的车一天五百,她才止了哭,拎着包袱跟着儿子上了车。
    老家老屋隔壁住着鳏夫壮叔,瓜田李下,儿子担心村子里人嚼舌头根子。
    田婶住进儿子家第一天,就把儿子雇的保姆赶跑了。
    田婶刚开始饭菜做的也可以,蒸馒头、手擀面,透着农家的香甜,让久居城市的儿子儿媳小两口吃得津津有味。可不到半月,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让儿子媳妇直皱眉头。
    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
    城里不知季节变换。这里的花草树木让她陌生,与老家的槐树皂角树仿佛不在同一个世界。她突然想种麦子了。
    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
    儿子买了大冰箱。要扔掉长方形的白塑料泡沫包装,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
    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
    儿子善解人意,从超市买回了麦种。田婶一见笑了,这分明是去了皮的麦仁,熬粥喝的,哪是麦种呀。
    她自己一声不吭,悄悄坐公交回家了。“你看东院你壮叔家的麦种多欢实呀!”田婶捧着溜圆的黄麦种,像是对儿子说,也像是自言自语一个人乐呵。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
    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
    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毕竟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她没吱声,心里堵得慌,一口饭也没吃,关上门哭了。
    壮叔从乡下又捎来麦种。田婶仍然在阳台种麦子。眼见又抽穗了,她这回看得更紧了。一天,她去超市买菜回来。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
    田婶越发郁闷了。儿媳妇不是咱亲生的,女儿可是贴心小棉袄呢,不问青红皂白,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女儿见自己犯了弥天大错,生怕落了不孝顺的名声,低眉顺眼一个劲儿讨好她。
    第三年,麦子快熟时,田婶把阳台门加了把锁。眼见肥嘟嘟的麦穗沉甸甸地几乎倒伏,田婶心想这回可是个丰收年,心中又一次溢满甜蜜。
    可是儿子儿媳出去旅游,她去闺女家小住。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
    一只正在贪婪啄食的小麻雀被她堵住。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
    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
    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
    春节,儿女回老家,看到母亲精神饱满,听到母亲独有的笑声,在阳光下久久回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婶来到城里后一开始饭菜做得还可以,后来“粥常熬煳,菜非咸即淡”,其实这是她思乡心切,有意为之。
    B.住在城里的田婶突然想种麦子了,是因为麦田给予了她很多快乐,麦子充满了她的回忆能让她的精神找到寄托。
    C.田婶三次种麦子,前两次未成熟就被儿媳、女儿给采收,可以看出两代人生活观念虽有冲突,但对麦子的喜爱之情是一致的。
    D.结尾借田婶在阳光下久久回荡的笑声,揭开了田婶一直种麦子的主要原因: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北方的冬天来得又早又猛又冷”渲染了环境氛围,烘托了田婶因丈夫故去的悲伤的心情。
    B.当田婶看到儿子买冰箱的白塑料泡沫时,“一把紧搂在怀里”,一个“搂”字运用细节写出了田婶的喜出望外。
    C.儿子买麦种却错买了麦仁,既突出了儿子对耕种生活的陌生,又引出下文田婶回老家的取麦种的情节。
    D.小说运用了双线结构,田婶种麦子是一条线索,而壮叔送麦种则是另外一条线索,两条线索并行。
    3.小说结尾部分关于麻雀的情节,看似多余,实则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此小说取材平常但也能体现出“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的特点,从小小的两平方米的麦苗里我们能读出什么呢?依据文本谈谈你的感悟与理解。

    参考答案:
    1.B
    2.D
    3.①交代了麦穗成空壳的原因,照应上文;②麻雀被困与田婶的处境相似,具有象征(暗喻)意味;③麻雀搭救同伴,触动田婶,为下文田婶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做铺垫。
    4.两平方米麦苗虽小,却让我们读出了:①两代人对土地农耕的情感差异;②两代人生活观念的冲突;③应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有意为之”理解错误,应为内心失落导致的心不在焉。
    C.“喜爱之情是一致的”错误,田婶喜爱麦子缘于农民对麦子的深厚情结;而儿媳、女儿喜爱麦子只是原因其食用和减肥的需要。
    D.“田婶对生活在乡下壮叔的眷恋”错误,应是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眷恋。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田婶种麦子是明线,而壮叔送麦种是暗线,两条线索并非并行,而是互相补充。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结合前文“阳台窗户忘关了,回家时麦子七零八落,倒伏一片,许多成了空壳儿”可知,麻雀的出现,交代了麦穗成空壳的原因,照应上文。
    结合“田婶喂养,麻雀不吃不喝,望着窗外”“喂它们没两天都打蔫儿”可知,失去自己天地的麻雀是失去乡村生活环境的田婶的象征。
    结合“另一只麻雀飞进来,像要救同伙儿出去”“田婶只好开窗把雀儿放飞”可知,麻雀搭救同伴,触动了田婶,为下文“田婶做好一桌子好饭,告诉放学归来的外孙,她回乡下还壮叔种子钱了”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
    依据“从小长大,那足足十亩的麦田,带给她多少快乐。弯腰割麦,装车拉麦,上场碾麦,晒麦扬麦,装袋入仓,满满当当的都是勒入骨髓的记忆”“两个多平方米的塑料泡沫让田婶眼前一亮,一把紧搂怀里,生怕别人抢走似的。田婶从外面广场边的花池里背来两袋土,用手把小土疙瘩捏碎,用浇花壶淋上水,算是整好了麦田”“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忙完一日三餐,田婶的世界只属于阳台上的两平方米麦子。麦苗从冒头到露尖再到青乎乎地疯长,抽穗。冬去春来。五月,即将满仁的麦穗溢满清香。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等内容可知,两平方米麦苗承载的是田婶浓浓的乡村情结,她对麦子的喜爱是勒入骨髓的,而对比儿子、儿媳、女儿可知,两代人对土地农耕的情感是不同的。
    依据“周六早上,田婶因贪觉晚起了会。见媳妇在厨房捣鼓,里边传出麦仁的醇香。她急步跑向阳台,青黄的麦秆上齐刷刷的空着”“多日不来的女儿来看她,见阳台上的麦苗,意外惊喜。用剪刀剪了麦头,用清水冲洗了放豆浆机里磨了青麦汁,说是去脂减肥好东西呢”“这还是麦苗子呢!不给老娘打个招呼,说割就割了”可知,在田婶心里,吃麦苗是非常可惜的,要等它长出麦穗、丰收才是对的;而儿媳和女儿看重的是麦子的食用和减肥功效。由此可见两代人的生活观念是不同的。
    “城里房子像鸽子笼,邻居们也不常往来,哪像在乡下大宽大地,来个亲戚赶上自家没人,邻居都把客人给招待了。田婶心里有点儿莫名的失落”“撒上麦种,喷上水,望着两平方米的麦地偷偷乐”“她全身每个毛孔都透着熨帖和舒畅,连走路都轻快地哼着歌”,通过田婶前后心情的对比可知,两平方米麦苗虽小,但是这是田婶精神的寄托,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 能力提升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 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能力提升专题训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 学生版+教师版,共9页。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性散文类: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记叙性散文类,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概括选文中关于亡妻的逸事,请根据选文归纳妻子的形象特点,请简析选文第一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法国文学类: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法国文学类,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